APP下载

2型糖尿病常见中医证型与血脂关系

2012-01-17张英来

华北理工大学学报(医学版) 2012年6期
关键词:脉络阴虚证型

徐 晖 张英来

(河北省唐山市中医医院检验科 河北唐山 063000)

糖尿病是一种以高血糖为主要特征的临床常见病、多发病,发病率逐年升高,国际糖尿病联盟最新数据显示,2007年全球约有2.46亿人患糖尿病,中国糖尿病患患者数已达9240万。2型糖尿病是由遗传与环境因素相互作用而引起的,约占本病群体的90%~95%,其中大多患者存在明显的糖脂代谢紊乱,现已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英国1998年公布的糖尿病研究,通过对5012例2型糖尿病患者长达20年的前瞻性观察说明严格控制的血糖血压对预防冠心病意义甚微,因为仍有59%的糖尿病患者死于心血管并发症。究其原因即发现血脂异常,特别是LDL-C、TG升高和HDL-C降低,以及吸烟也是心血管病发生的重要危险因素[1]。因此重视糖尿病患者血脂问题至关重要,本研究即从观察2型糖尿病患者的血脂情况出发,研究其中医证型与血脂的关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按照1999年WHO糖尿病专家咨询委员会公布的糖尿病诊断标准确诊,收集本院2011年2月~2012年2月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148例,统计其中存在脂代谢紊乱的患者111例。对2型糖尿病存在脂质代谢紊乱者进行中医辨证分型。即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血瘀脉络证、阴阳两虚证及气阴两虚证。五型间性别、年龄、病程等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具有可比性,见表1。纳入标准要求病史小于1年,年龄在20~75岁;排除WHO糖尿病诊断标准中其他类型糖尿病患者。

表1 5组证型患者的一般因素比较(±s)

表1 5组证型患者的一般因素比较(±s)

注:5组证型在年龄、病程方面比较均无显著差异,P>0.05

证型 例数 平均年龄 平均病程湿热困脾40 54.06 ±10.32 3.91 ±1.73阴虚热盛 26 55.10 ±9.67 4.75 ±3.43血瘀脉络 25 55.27 ±8.59 3.97 ±1.57阴阳两虚 22 54.68 ±10.03 3.79 ±1.94气阴两虚35 55.43 ±10.97 3.83 ±1.69

1.2 方法 所有受试对象均禁食12小时后于清晨采静脉血进行血脂检查,包括 TC、TG、HDL-C、LDL-C。TG ﹥1.7mmol/L称高TG血症,HDL-C﹤1.04 mmol/L称低HDL血症。检测仪器为日立7600全自动生化分析仪,试剂为北京西科马试剂。

1.3 统计方法 所有资料采用SPSS 13.0统计软件分析,计数资料以例数表示,计量资料用(±s)表示,组间数据采用方差分析检验,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5组不同中医证型与TG、LDL-C、TC、HDL-C关系见表2。

表2 5组中医证型与TG、LDL-C、TC/HDL-C(±s)

表2 5组中医证型与TG、LDL-C、TC/HDL-C(±s)

注:与气阴两虚及阴阳两虚比较,△P <0.05;与湿热困脾证、阴虚热盛证和血瘀脉络证比较,*P <0.05

证型 TG(mmol/L)LDL-C(mmol/L)TC(mmol/L)HDL-C(mmol/L)阴虚热盛 4.62 ±0.82△ 5.23 ±1.07△4.32 ±1.63 1.42 ±0.22 4.39 ±1.20 1.67 ±0.42湿热困脾 4.91 ±0.35△ 5.73 ±2.02△ 4.18 ±1.55 1.53 ±0.17气阴两虚 2.05 ±0.73 2.46 ±2.40 5.86 ±1.51* 0.68 ±0.17*阴阳两虚 1.71 ±0.29 2.65 ±1.53 6.01 ±1.82* 0.68 ±0.16*血瘀脉络 4.51 ±0.43△ 5.52 ±1.69△

3 讨论

本研究显示,新诊断2型糖尿病存在脂代谢紊乱的患者占75.0%,而一般观点认为合并血脂异常的2型糖尿病患者大概占患者总人数的40% ~50%[2]。这与以往的研究结果相比有异常,考虑可能新诊断2型糖尿病患者脂代谢紊乱情况更明显。目前大多数学者认为胰岛素抵抗(Insulin Resistance,简称IR)和胰岛素分泌缺陷是2型糖尿病发病的基础。胰岛素分泌及作用不足可引起糖、脂肪及蛋白质代谢紊乱,而高脂血症又可造成过量脂肪沉积在肝脏,加重肝脏胰岛素抵抗,从而损害胰岛β细胞的分泌功能,进一步导致骨骼肌对葡萄糖摄取作用的降低,同时游离脂肪酸的升高将刺激其本身的氧化,继而增加肝脏糖异生作用,加重高血糖状态[3]。所以在T2DM的治疗中,血脂水平的控制和血糖水平的控制同等重要。针对高血脂的治疗尤为必要。

2型糖尿病的辨治可参照“消渴”,关于湿热致消观点,历代医家均有论述,最早见于《素问·奇病论》:“此肥美之所发也,此人必数食甘美而多肥也,肥者令人内热,甘者令人中满,故其气上溢,转为消渴。治之以兰,除陈气也。”认为消渴的病为长期食用肥甘厚腻之品,而致湿热中阻,久而发为消渴。治疗则以佩兰芳化湿邪“除陈气也”。再如《临证指南医案·湿》云:“多因膏粱酒醪,必患湿热”。吕氏也认为消渴病多为肥贵人高粱之疾,其表现多为湿热[4]。湿热之邪也易致脂代谢紊乱的发生。患者多因过食肥甘厚腻、缺乏运动或情志失调或感受湿热疫毒,引起肝失疏泄,脾失健运,以致水谷精微不能正常输布,运化失调,湿聚成痰,湿热瘀阻,痰湿凝结,郁久则化热,热灼血结而成瘀,痰浊瘀血沉积脉道遂致病。

研究认为,湿热病邪与现代医学强调的胰岛素抵抗、代谢综合征等多种疾病相关,故从湿热角度论治糖尿病合并脂质代谢紊乱具有重要意义。

[1]肖海鹏,梁宇梅.重视控制2型糖尿病的血脂异常[J].新医学,2003,34(9):533

[2]马博清,魏立明,霍丽梅,等.2型糖尿病的血脂代谢异常[J].中华临床医药,2002,3(13):36

[3]冯小燕,李玉芳.体重指数、血脂与脂肪肝关系的探讨[J].宁夏医学院学报,2008,30(4):502

[4]吕仁和.老年糖尿病(消渴病)的治疗-附885例分析[J].中医杂志,1992,(4):24

猜你喜欢

脉络阴虚证型
基于因子分析及聚类分析的241例感染后咳嗽中医证素证型研究
治咽炎要分清证型
不同证型糖尿病的调理
福州吟诵调留存脉络梳理
基于自适应矩估计的BP神经网络对中医痛经证型分类的研究
延安时期的党建“脉络”
手脚心发烫未必都是阴虚火旺
党的建设学术脉络与前沿动态——基于CiteSpace的知识图谱
组织场域研究脉络梳理与未来展望
滋阴补肾法治疗肝肾阴虚型干眼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