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在实践中搞好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

2011-12-31郭春林

城市建设理论研究 2011年28期
关键词:工具学科交流

郭春林

【摘要】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通过教师的导向作用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素质的考验和体现,这也正是培养创新人才所真正需要的。

【关键词】立体教学学科整合自主探究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的整合在现今的教育教学中已经大面积展开了,为了更好的达到现代教育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效果,各学科教师在软件应用及技术操作方面都做了不同程度的钻研与探索,业务能力都有所提高,同时学校在硬件建设方面也不断投入,因此整体教学效果才能在具体的教育教学中得以充分展示。信息化是当今世界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大趋势,以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为核心的信息技术与学科的整合已成为学校发展的必然。作为一名信息技术教师,如何将信息技术与信息技术学科自身课程进行整合呢?

一、运用网络进行立体教学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已经不再简单局限在了ppt、authorware、flash等软件制作的课件,更能体现多媒体交互的强大优势的是用网页实现教学。制作网页的软件有很多,如我们常用的有macromedia dreamweaver、microsoft frontpage。网络化的课堂教学,是指教师课前制作好教学软件,让学生在与计算机进行人机交互的过程中进行个性化学习的一种学习方式。网络教学具有信息量大、传递快速方便、不受时间空间制约、覆盖广泛等优势。这种教学方式改变了以前的多媒体课件为教师的“教”而设计的弊端,在课件中提供大量与教学内容相关的信息,强化课件的选择与交互功能,可以使学生在较短的时间内掌握更多的知识,实现了知识的拓展和延伸。

多年来我们始终坚持学生能力的培养。在网络教学的模式下,学生的学习过程可以由自己完成,学生在独立学习的过程中,要思考怎样才能找到电脑中的信息,怎样记住学习的知识,这就涉及到能力的提高,通过教师引导学生进行交流与讨论,不断地总结不足和积累经验,从而发掘了学生的潜力,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性,提高了学生个人与整体的能力。在利用网络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特点,选择学习内容,确定学习的进度,必要时可以求助计算机的帮助。我们可以利用软件的函数判断功能实现对学生答案正确与否的辨别,给出学生正确的答案,实现真正意义上的人机交互学习。教师主要利用网络组织学生交流,并通过必要的练习让学生理解和掌握知识。教师和学生利用这个优势,在教授与学习中,可以加强教学过程中教师与教师、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互动,可提高教与学的效果,培养了学生的独立性、创造性。

二、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 

从信息技术在教育中的作用来看,信息技术在学科教学中的应用方式主要有

1.信息技术作为演示工具 

这是信息技术用于学科教学的最初表现形式 ,是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的最低层次。教师可以使用现成的计算机辅助教学软件或多媒体素材库,也可以利用一些多媒体制作工具,综合利用各种教学素材,还可以利用模拟软件来演示某些实验现象。这样通过合理的设计与选择,计算机代替了幻灯、投影、粉笔、黑板等传统媒体,实现了它们无法实现的教育功能。 

2.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交流工具 ,是指将信息技术以辅助教学交流的方式引入教学,主要实现师生之间情感与信息交流的作用。教师可根据教学需要和学生兴趣开设一些专题或聊天室,并赋予学生自由开辟专题和聊天室的权力,使他们在课后有机会进行充分交流。另外,教师和学生可以通过这些通讯工具与外界交流,获取知识。 

3.信息技术作为个别辅导工具 

教师根据不同的学习内容和学习目标 ,运用练习型软件和计算机辅助测验软件,让学生在练习和测验中巩固、熟练知识,决定下一步学习的方向,实现个别辅导式教学。此外,教学还能在一定程度上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4.信息技术提供资源环境 

校园网、互联网的建成使学生的学习资源由单调的文字教材变为信息密集、形式多样、海量开放的资源库。在这种丰富的资源环境下学习 ,能够极大扩充教学知识量,使学生不再局限于学习课本上的内容,而是能开阔思路,接触到丰富的信息。 

5.信息技术作为测评工具 

信息技术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成为学习者的个别辅导工具 ,指导个别化学习,它的测评系统能及时向学习者提供学习效果的反馈信息,使学生明确学习中的长处与不足,便于有目的地调整学习。 

6.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 

信息技术作为信息加工工具主要培养学生分析信息、加工信息的能力 ,强调学生在对大量信息进行快速提取的过程中,对信息进行重整、加工和再应用。 

7.信息技术作为协作工具 

计算机网络技术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实现协作学习提供了良好的技术基础和支持环境。网络环境大大扩充了协作范围 ,减少了协作的非必要性精力支出。在学习过程中,学习者通过分工协作,获得共同进步,不仅学到知识与技能,而且在过程与方法上获得收益,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方面得到体验。 

8.信息技术作为探究工具 

现代信息技术正在为探究学习这种高层次认知活动提供越来越有力的支持。根据教学需要 ,创设一定的情境,并让学习者在这些情境中进行探究、发现,有利于加强学习者对学习内容的理解和学习能力的提高。 

三、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应注意的问题

信息技术与学科教学整合要处理好以下几个关系,以实现“整合”效果的最优化

1.师生关系。信息技术与学科整合过程是教师、学生、教学内容、教学媒体四个要素之间的动态过程。在此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组织者、管理者,更是参与者、指导者、引领者,意义建构的促进者。学生是信息加工的主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外部刺激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的对象。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学生的主体性、主动性,更要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在整合过程中,教师、学生的各种角色定位并不是相互矛盾的,而是相辅相成的,共同统一于教学过程中。 

2.人机关系。课堂教学必须重视情感交流,而处理好知识传授与情感交流的关系,主要是处理好人机关系。这里的“人”包括教师和学生,“机”是多媒体教学的软、硬件。处理好人机关系,就是要做到合理地使用机器,机器为人所用,而不是人“役”于机器。计算机不能代替教师。在人机交互过程中,不能脱离教师的指导,尤其是对低年级学生的指导。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除了知识的传授和技能的培养外,更重要的是师生之间情感的交流。 

3.生生关系。教师应尽可能创造条件,组织学生进行协作学习,这是培养学生合作能力的非常重要的策略。教师在对学生的学习风格进行观察、分析的基础上,可采用“互补”的形式划分协作小组,让学生在协作学习过程****同探索、发现,共享知识信息,共同商讨、论证、设计问题的解决方法,通过相互配合、相互帮助、相互促进、分工协作等,使学生在合作的基础上逐渐养成相互尊重、相互沟通的习惯。 

4.真实与虚拟的关系。教具、学具、课件、情境的选用或创设,能用真实的,就不用虚拟的;利用虚拟要做到虚拟为真实服务。信息技术不能替代参观、考察等活动,不能替代学生的生活实践。 

5.现代信息技术与其他媒体的关系。不能因现代信息技术的运用,而忽视其它媒体的作用,更不要把原先低效的“人灌”变成高速的“机灌”。能用黑板、语言等表达清楚的,就不必使用电脑。 

6.常规训练与现代信息技术应用的关系。信息技术的应用要以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为前提,要以有利于学生达到学习目标、培养健康情感和创新精神、实践能力为原则,当其他手段无法达到其效果时才使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信息技术应促进而不是削弱常规训练。 

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不是把信息技术仅仅作为辅助教或辅助学的工具,而是强调要把信息技术作为促进学生自主学习的认知工具和情感激励工具,利用信息技术所提供的自主探索、多重交互、合作学习、资源共享等学习环境,通过教师的导向作用把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充分调动起来,使学生的创新思维与实践能力在整合过程中得到有效的锻炼,这是对教育教学工作者自身素质的考验和体现,这也正是培养创新人才所真正需要的。

【参考文献】

何克抗:《论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 http://www.ceta.edu.cn/lm31/doc/ 1003.doc

彭绍东.:《信息技术教育学论纲》电化教育研究2001年第10期

余胜泉,吴娟:《信息技术与课程整合——网络时代的教学模式与方法》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4.10

猜你喜欢

工具学科交流
如此交流,太暖!
科学构建超学科STEAM课程
波比的工具
波比的工具
深入学科本质的深度学习——以“表内除法”为例
准备工具:步骤:
交流平台
“巧用”工具
“超学科”来啦
交流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