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层次

2011-12-24汪勇

理论导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汪勇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阳55000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层次

汪勇

(贵州师范大学历史与政治学院,贵阳550001)

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包含着由浅入深的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层次,各层次的顺序、地位、作用及所要解决的问题各不相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于大众的认知,关键是获得大众的认同,根本目的是大众的践行。必须科学、完整、准确地把握并积极有效地推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认知、认同和践行,而不是仅仅停留在大众的认知层面,才可能富有成效地实现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认知;认同;践行

继十七大提出“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后,十七届四中全会再次提出“推进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因此获得广泛关注及深入研究。然而,令人深感遗憾的是,已有研究大多仅仅停留在大众的认知层面而忽视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表及里、由浅入深的机理,其应包含着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完全不同的层次。只有真正准确把握基于认知、认同和践行三个不同层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积极主动地推进,才可能富有成效地实现大众化。

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涵及其层次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把马克思主义科学原理同人民群众的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接受和应用。”[1]14另有学者认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绝不仅仅是马克思主义宣传的通俗化,更重要的是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其实质是用党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提升人民大众的马克思主义水平,把党的创新理论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共识,把党的理想转化为人民大众的自觉追求,把党的智慧转化为人民大众的实践能力。”[2]“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不断被中国人民所认识、接受、信仰和运用的过程,也就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过程。”[3]关于何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有学者认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武装全党、教育人民,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转化为‘大众话语’,深入人心,使之成为人民群众的政治信仰和目标追求。”[4]“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大众化,就是使这个理论体系由抽象理性转变为生动具体,由深奥思辨转变为通俗易懂,由被少数人所理解和掌握转变为被广大人民群众所理解和掌握,并使它转化为人民大众的思想观念和价值观念,内化为人民大众自觉的生活方式和行为方式。大众化意味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普及化、通俗化和民族化。”[5]

从以上诸多界定看,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必然包含着由浅入深、由易到难而又相互依次衔接的三个层次:(1)认知层面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使大众知道何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2)认同层面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使大众在认知的基础上从内心深处接受并认可、赞同之;(3)践行层面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即在前两个层次的基础上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成为大众的自觉追求并予以运用和身体力行。大众的认知、认同和践行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中的顺序、地位及重要性各不相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始于大众的认知,关键是获得大众的认同,根本目的是大众的践行。从难易程度上讲,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获得大众的认知比较容易,但要获得大众的认同则较为困难,在此基础上要获得大众的践行则更为困难。但从大众化的实现程度上讲,只有得到大众的认同,尤其是要得到大众的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才能真正实现大众化。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难点不是大众的认知而是大众的认同,尤其是大众的践行。这就决定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大众化必须把工作重点放在大众的认同,尤其是践行上,而不是仅停留于认知。唯有科学准确地认识和系统把握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层次,牢牢抓住并解决不同层次所要解决的主题区别对待并积极推进,使之形成合力,我们才可能富有成效地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二、基于认知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认知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始。认知层面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是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由抽象到具体、由深奥到通俗并通过宣传和普及等各种途径和形式,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宣传和普及活动,使之更好地为人民大众所知晓,使大众知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及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就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三个层次而言,只有大众知道何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后,才可能根据自己的情感体验、现实需要及价值追求加以认同,最后才可能予以践行。如果大众不知道何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就不会认同之,更不会践行它。因此,我们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开端和前提就是获得大众的认知。作为认知层面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要解决的主题就是如何使大众知道何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解决措施主要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通俗化、具体化、宣传化、普及化等。

2.如何富有成效地推进大众的认知。关于推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可以着重从两个方面入手:一是党和政府充分利用各种正式组织及其活动,通过报刊、电视、广播、会议等媒介对大众进行大量的宣传和报道,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成果为大众所知悉。就当前的实际情况来看,我们在这方面的工作应该说做得不错。二是广大理论工作者通过会议交流和各级各类学校及培训组织等,用通俗语言进行讲解和阐释,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及其最新成果为特定的大众,如学生和干部等所了解。具体来说,在内容上,把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广大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实践结合起来,使口头上的马克思主义变成实际生活里的马克思主义,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实践特色;在形式上,把马克思主义与大众文化结合起来,使马克思主义取得为中国老百姓所喜闻乐见的形式,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民族特色;在时代性上,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注意吸收各国优秀文明成果,使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既保持民族性,又体现世界性,赋予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鲜明的时代特色。[6]在策略上,就是内容的具体化、语言文字的通俗化、理论表达方式的视觉化、形象化、艺术化,理论宣传普及与文化产业的发展相结合。[7]理路上就是内容的时代化、风格的民族化、语言的通俗化、队伍的专业化、手段的现代化、机制的一体化。[8]通过以上及“六进”,即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进入学科、进入教材、进入课堂、进入大众文化形式、进入大众传媒阵地、进入思想,[2]很好地实现认知层次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3.认知不是认同与践行的充要条件。从现实来看,相对于认同与践行而言,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最简单且容易操作并收到实效。但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并非仅仅是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也绝不仅仅是通俗化、具体化或普及化等就可实现所谓的大众化。“我们不能简单地把大众化等同于只是追求数量关系的普及化,‘了解或知道’并不等于‘内化’。”[9]葛兰西的文化领导权理论就告诫我们应改变“以往对无产阶级采取单纯外部‘灌输’的教育方式,而是将教育与自觉,特别是与无产阶级‘批判性的自觉’相结合,注重教育过程中民众积极性的调动。因为在他看来,教育的权威来自于社会的公认和威信。一种阶级意识真正被民众接受需要的是民众‘发自内心的’认同。如若缺乏民众对这种阶级意识的‘自觉’及认同感,采取任何教育方式都是苍白无力的。教育与自觉结合的方式,可以极大地促进无产阶级夺取与巩固领导权的进程”。[10]相对于大众的认同及其践行而言,认知层面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仅是使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有了知识性的了解和掌握,即知道何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已。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知仅仅是大众认同与践行的前提条件,并不必然意味着大众一定会对其自觉认同及践行。因此,认知是认同和践行的必要条件而非充要条件。作为认知层面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离真正的大众化仅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然而,令人遗憾的是,当前关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探讨和研究却主要局限于大众的认知而鲜见认同和践行。

三、基于认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认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核心。相对于认知而言,认同则更具实质性、深层次内容。“认同(identity)是人们意义(meaning)与经验的来源。”[11]认同是大众发自内心、真诚的自觉认可、赞同,其是大众在认知基础上对那些符合自己情感体验、利益需要及其价值追求之趋同的思想来自内心的选择、真诚认可和赞同。任何权力与地位、强制和引诱都不能使人真正心悦诚服地认同,即使采取某种外在力量强制认同或引诱认同,不仅效果难尽如人意,甚至可能会适得其反;不仅难使大众从内心深处真正自觉接受和赞同,反而会造成某种外表臣服的虚假表象而产生情感上的厌倦、心理上的抵触、行为上的消极或排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认同就是大众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作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即“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受导者在认知或情感上对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趋同一致,并自愿遵从的现象”。[12]大众认同不是强加于人的结果,因而具有自觉性、主动性和稳定性特点。没有大众认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仅仅只是大众知道何谓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而已,实质上并没有嵌入其心灵深处,更谈不上践行。认同的过程是内化而入脑入心的过程,是把外在要求变为内在需要的过程。认同得越迅速,说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成效越明显;认同得越彻底,说明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做得越牢固。认同工作不扎实,马克思主义大众化就容易走向口号化、虚浮化,表面看热热闹闹、轰轰烈烈,实际上有名无实、有花无果。这也正是为何自上而下的诸多学习活动虽然搞得轰轰烈烈,但效果却不尽如人意的真正原因所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获得大众的认同就必须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并不断增强理论的说服力和实践的征服力。

2.始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理论只要说服人,就能掌握群众;而理论只要彻底,就能说服人,所谓彻底,就是抓住事物的根本。但是,人的根本就是人本身。”[13]9只有牢牢地抓住人本身,理论才可能说服群众。“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13]82大众总是按照自己的尺度和需要认识并接受各种理论。理论要说服大众,就必须满足大众的现实需要。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说服大众就在于其始终具有鲜明的政治立场,即始终站在人民大众立场上,诚心诚意为人民谋取利益。“过去的一切运动都是少数人的或者为少数人谋利益的运动。无产阶级的运动是绝大多数人的、为绝大多数人谋利益的独立的运动。”[13]283“马克思主义的全部理论都立足于实现和维护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把全人类的解放和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最高价值追求。正因为这样,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成为对人民大众最有吸引力的强大思想武器。坚持马克思主义立场,就是要坚持一切为了人民,一切相信人民、一切依靠人民。”[1]7-8同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获得大众的认同就必须在理论上,尤其是在实践中自始至终坚守马克思主义的大众立场,代表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而不是少数既得利益群体的利益,体现大众的意志而不是少数人的意志,反映大众的心声而不是少数人的欲求,满足大众的需要而不是少数人的追求;始终真正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保持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坚持以人为本,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才能够始终得到人民群众的认同。

3.增强理论说服力与实践的征服力。马克思主义之所以能够获得大众的认同还在于其始终坚持用科学的理论说服大众,用实践征服大众。马克思主义强大的生命力在于其是在科学地批判吸收前人优秀思想成果、总结人类历史经验特别是工人阶级革命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创立的科学理论并注重实践。历史和实践证明,并非贴上了马克思主义的标签就能自动获得大众的认同。马克思主义只有与本国国情相结合、与时代发展同进步、与人民群众共命运,才能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创造力、感召力。因此,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获得大众的认同,就必须把握时代要求和挑战,作出科学理论概括和阐释,大力推进理论创新,不断以新的理论成果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使马克思主义更加反映当代中国国情、切合当代中国实际、指导当代中国实践;就必须使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最新成果具有高度的真理性、科学性和正确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要更注重实践对大众的征服力。相对于理论的说服力而言,实践征服力更为强大。因为“人民是看实际的”。[14]人民是看你做得好不好,而不是你讲得好不好,事实胜于雄辩。

四、基于践行的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

1.践行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目的。马克思主义只有为大众所践行,才能变成巨大的物质力量。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科学发展需以大众积极主动地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为前提。践行就是大众把认同而内化的思想和理论外化为自己的行为,在践行中体现出其认同。认同与践行本质上就是内化于心与外化于行。践行是认同的外显和表现,没有外化的践行,认同及内化就失去了存在的意义。践行是大众的主体能动性得到充分发挥的重要标志。所以,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最终目的是大众在认知和认同基础上的践行,即大众真正把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奉为自己的思想武器并身体力行地予以践行,以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主动地参与并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发展。唯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转化为广大人民群众的自觉追求及实际行动,我们才能够说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真正实现了大众化。

2.党员领导干部要率先垂范带头干。从革命、建设和改革开放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所取得的成功经验,均是诸多党员领导干部带头垂范使大众效仿践行的结果。为了更好地促进大众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践行,各级领导干部和党员要作真学真懂真信真用的表率,着力增强贯彻党的基本理论、路线、纲领、经验的自觉性,增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为党和人民事业不懈奋斗的坚定性,做共产主义远大理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共同理想的坚定信仰者;大兴密切联系群众之风、求真务实之风、艰苦奋斗之风、批评和自我批评之风;以身作则,模范遵守党纪国法,继承优良传统,弘扬新风正气,以优良的党风促政风带民风。反之,如果领导干部擅长坐而论道,热衷于说空话、假话、套话、大话,豪言壮语多,实际行动少,那么大众不仅不会动,反而会站着看、坐着骂。在领导干部的率先垂范下,大众就会积极主动地参与其中,运用和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3.关心大众疾苦,真正解决民生问题。事实最有说服力,行动最具感召力。“一切空话都是无用的,必须给人民以看得见的物质利益。”[15]要发动人民群众参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建设,“就得关心群众的痛痒,就得真心实意地为群众谋利益,解决群众的生产和生活问题,盐的问题,米的问题,房子的问题,衣的问题,生小孩子的问题,解决群众的一切问题”。[16]人民群众的实际困难解决了、现实利益得到了维护和实现,思想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理想信念问题当然也就容易入耳入脑。否则,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就会变为空中楼阁,大道理就会沦为空话套话。[17]一切脱离大众需要的理论都必将被大众所摒弃。“马克思主义只要不远离大众,大众就不会抛弃马克思主义。面对火热的生活世界,源于生活并始终关照着生活的马克思主义将会以鲜活的姿态永远‘在场’,以强大的理论力量掌握大众。”[18]大众的疾苦得到了关心,民生问题得到了解决,他们就会自然而然地、真心实意地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

4.加快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法治。当前,影响大众认同,尤其是践行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主要是民主法治、党风廉政建设、公平正义问题,而这些问题的解决又有赖于政治体制改革。正如分析马克思主义者理查德·诺曼所说:“马克思主义的内在吸引力在于它表现了对现存社会制度的批判和对未来更美好社会的向往,这种批判和向往来自于深刻的思考而不是简单的对阶级利益的反映,它是有理性基础的。人们被马克思主义所吸引是基于这样一些判断:资本主义是建立在剥削和压迫基础上的,它压迫和束缚人的生命力,阻碍人们充分实现人生潜能,它应该让位于社会主义社会,在那里人们能够获得更大的自由和更多的平等,社会主义不是那种用意识形态的合理化来为社会现状作辩护、保护持权者利益的制度。”[19]优良的党风、政风是凝聚党心民心的巨大力量。执政党一定要增强忧患意识、居安思危,从关系人心向背和生死存亡的战略高度积极、主动地推进政治体制改革,推进民主法治,加强党风廉政建设,坚持不懈开展反腐败斗争,坚决纠正损害群众利益的不正之风,切实解决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维护公平正义,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从而赢得民心并使之按照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要求积极投身于当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

[1]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划清“四个重大界限”学习读本[M].北京:学习出版社,2010.

[2]何怀远.关于推进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几个问题[J].南京政治学院学报,2008,(3).

[3]孙熙国.60年来马克思主大众化的基本历程与基本经验[J].理论视野,2009,(11).

[4]张春莹.论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本质属性和实践经验[J].思想教育研究,2010,(1).

[5]王桂泉.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J].理论探索,2008,(5).

[6]陈方刘.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J].云南社会科学, 2008,(2).

[7]唐莉.大众文化视域中的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策略[J].理论视野,2009,(2).

[8]王国敏.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由基本特征到理论路径的思考[J].西南民族大学学报,2008,(11).

[9]王增智.对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相关问题的辨析.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J],2010,(4).

[10]胡杰华.葛兰西“文化领导权”思想及其对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启示[J].理论视野,2008,(5).

[11][美]曼纽尔·卡斯特.认同的力量[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3:2.

[12]赵继伟.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接受论[M].武汉:武汉大学出版社,2009:188.

[1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5.

[14]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296.

[15]毛泽东文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 1993:467.

[16]毛泽东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1:138-139.

[17]张立荣.思想政治教育与物质利益相结合原则的发展走向[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5,(4).

[18]陈曙光.改革开放30年来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反思[J].武汉理工大学学报,2008,(4).

[19][加]罗伯特·韦尔.分析马克思主义新论[M].鲁克俭,译.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2:51.

D61

A

1002-7408(2011)03-0078-03

“纪念建党九十周年”专项课题“阶层分化视域下马克思主义大众化问题研究”(10JDJNJD074)。

汪勇(1971-),贵州安顺人,贵州师范大学副教授,博士,硕士生导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中国化。

[责任编辑:张亚茹]

猜你喜欢

大众化大众马克思主义
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
一汽-大众ID.6CROZZ
上汽大众ID.3
大众ID.4
上汽大众
马克思主义为什么“行”
马克思主义穿起了中国的粗布短袄
现代高等教育大众化教育质量观
马克思主义的“破旧”与“立新”
『互动式』是理论宣讲大众化的有效途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