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意义学习”的教学设计应用研究——以《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为例

2011-12-12周效章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意义学习荒漠化意义

周效章

(周口师范学院教育科学系,河南周口466001)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明确提出“改变课程实施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1]。可见,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的转变,是决定新课程改革能否成功的重要因素之一。近年来,为推进新课程改革的顺利实施,广大学者围绕如何实现教学方式和学习方式的转变,从不同视角开展了深入的理论研究和实践探索。在众多研究中,有专家试图从教育心理学、学习科学的角度,通过对知识与学习的研究,变革目前在中小学教学中仍占统治地位的、机械的“接受学习”方式,建构一种能真正促进学生发展的“意义学习”方式,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个性发展和可持续发展。文献检索发现,现有研究成果主要集中在如何利用相关理论(如奥苏贝尔的有意义学习理论)促进学科课程教学改革、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等方面,而关于“意义学习”的教学设计应用方面的研究还比较零散,不够系统。

为此,笔者在借鉴现有研究成果的基础上,对“意义学习”的概念重新进行界定,并以高中二年级地理课程中《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一课为例,对“意义学习”的教学设计应用进行了深入的探索,希望能为广大基础教育工作者提供些许有益的帮助。

一、“意义学习”的概念界定

(一)何谓“意义”?

在界定“意义学习”的概念之前,必须明确什么是“意义”。华东师范大学郑太年在《意义:三个世界的联系和对话》一文中提到,所谓“意义”,包括“价值、作用”的意思,指学习内容和学习过程对学生而言有价值、有作用。有价值、有作用,一个重要的前提就是表述于文本或存在于实际教育活动中的教学和学习的目的与活动方式能引起学生的“心理结果”,在组织和理解内容时能在内心生成某种心理框架[2]。换句话说,要使教育活动有“意义”,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的设计要对学生构成意义,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

(二)“意义学习”的内涵解析

按照郑太年对“意义”的理解,我们尝试将“意义学习”界定为:在教师的指导下,通过对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等因素的科学设计,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并主动参与学习过程,以帮助学生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发展自我的一种学习活动。该定义包含以下三层含义:

第一,“帮助学生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发展自我”是“意义学习”的目标。在学习过程中,不仅让学生“得其言”,更要让学生“得其意”,将知识与世界、与知识得以产生和应用的情境联系起来,努力让学生在探究世界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产生知识,以帮助学生理解外部世界,培养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不断发展和完善自我。

第二,“对学习目标和学习过程等因素的科学设计”“体会学习的价值”“主动参与学习过程”是“意义学习”的前提。要使学习真正对学生理解外部世界、解决问题、发展自我构成意义,使学习过程真正由学生主动参与的活动构成,必须将外部的世界、已有经验的世界和“第三个世界”恰当地结合起来[2]。其中,外部世界主要是学生在真实情境中面临的实际问题;已有经验的世界不仅包括已有的抽象知识,还包括来自各个领域的生活经验和思维经验;“第三个世界”是由精神事物、文化产物、语言、概念、理论以及客观知识组成的世界①英国著名科学哲学家卡尔波普尔认为,宇宙至少是三元的:世界一为物理实体和物理状态的客观世界;世界二是人的精神的、经验的、意识的世界;而人类心灵的产物、客观知识和思想内容,如书籍、艺术作品的逻辑内容则属于具有自主进化性的知识世界三。。

第三,“在教师的指导下”,表明了“意义学习”活动中的师生关系。学生的整个学习过程是在教师的指导和帮助下完成的,体现了认知和情感并重、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有机结合的思想。

二、基于“意义学习”的《荒漠化的危害与治理》教学设计实践

(一)设计思想

“意义学习”得以实现的关键在于“将外部的世界、已有经验的世界和'第三个世界'恰当地结合起来”。事实上,传统教学中的意义缺失,实际上就是放弃了“第三个世界”之外的两个世界[2]。对此,郑太年认为,要建立/回复学习的意义,就是要将失去的真实世界和忽略的学生经验重新回到课堂上来,建立/回复三个世界之间的联系与对话[2]。当前,信息技术广泛应用于中小学课堂教学,可提供模拟的或真实的情境,支持交流、协商、探讨等,有利于建立所学知识与学生已有知识经验和外部客观世界的联系,使学生体会到学习的价值,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促进学生主动参与学习过程。因此,在“意义学习”实施过程中,教师要根据教学条件和教学资源状况,积极利用信息技术手段为教学目标服务。

根据上述分析,要实现“意义学习”,我们首先要选择在学生的实践中急需解决的、对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外部世界并不断发展自我具有价值的学习任务,然后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通过讨论、协作、实践、反思等,在解决学习任务的过程中完成对知识的意义建构,并体会学习的价值,从而帮助学生理解世界、解决问题、发展自我[3]。

近年来,我国西北地区土地荒漠化现象日益严重,全国每年因此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达540亿元,已经成为资源、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最大障碍。这就要求在地理教学中,通过有效的方式,使学生认识到建设生态文明的重要意义和必要性,树立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并引导学生自觉参与保护生态环境的行动。传统的高中地理教学中,当讲到“土地荒漠化”这一主题时,生长在中、东部的学生由于缺乏感性认识,往往不能准确理解教学内容,无法将所学知识内化为保护生态环境的自觉行动,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也无从谈起。

关于《荒漠化的危害和治理》这一节课的教学设计,我们基于对“意义学习”内涵的理解和认识,科学设计学习的过程和程序,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在讨论、协作和实践中完成对“荒漠化”的成因、防治措施等知识的建构,并在此过程中,帮助学生了解外部世界的环境状况,形成自觉保护生态环境的观念,培养防治生态环境恶化的能力。

(二)前端分析

1.学习需要分析。为了更准确地了解学生的学习需要,我们设计了一个包括五个问题的开放式问卷,对学生进行调查。通过对调查结果的分析发现,学生对“生态环境恶化” “如何保护生态环境”多是一知半解,缺乏系统的知识。由于地处中部地区,关于“土地荒漠化”的相关内容更是知之甚少,主观上虽有保护生态环境的积极性,愿意通过学习掌握生态环境保护的知识和技能,为建设生态文明而努力,但还不具备相关的知识和能力。

2.学生特征分析。该内容的教学对象是高中二年级学生。该阶段的学生具有如下特点:敢于发表个人观点,具有张扬的个性,有一定的社会责任感,形成了相对稳定的价值观;已能在头脑中进行完全属于抽象符号的推导,辩证逻辑思维能力已趋于优势;更喜欢通过视觉和听觉的方式(如观看视频资料、讨论、协作),获取信息、掌握知识;更愿意通过解决身边的现实问题而不是做练习题的方式来培养自身的能力;学习动机具有不稳定性;等等。此外,学生还具备了基本的计算机操作能力,能熟练使用E-mail、BBS等工具进行交流,能初步利用网络信息资源为自己服务。

3.学习目标分析。通过上述分析,根据“意义学习”的内涵和学生的初始能力状况,我们确定了本节课的学习目标: (1)知识目标:了解荒漠化的含义、成因和我国土地荒漠化概况;理解荒漠化的危害;理解世界、我国关于防治土地荒漠化的措施。(2)技能目标:培养保护环境、促进生态环境可持续发展的能力;培养运用所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3)态度和情感目标:认识到保护生态环境的重要意义;树立自觉保护环境、建设生态文明的意识。

4.学习内容分析。本节课的学习内容主要包括荒漠化的含义、危害以及世界、中国防治荒漠化的措施等。这些内容多属于常识性知识,而“意义学习”强调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达到学习目标,因此,在学习过程中,不能局限于上述内容,学生还需要在教师的指导下,获取相关学习资源,通过同伴之间的讨论、协作和个人反思等,完成真实的、对学生的自我发展具有价值的学习任务。

(三)学习过程设计(见表1)

(四)总结与反思

在学习过程的“迁移阶段”,教师为学生选定的五个研究课题,内容涉及生物、化学等学科领域,这对于培养学生的综合应用能力是有益的。但要完成这些学习任务,仅依靠本学科(地理)教师的指导,恐怕难以保证较好的学习质量和效果。因此,我们建议由相关学科教师组成指导团队,根据学生学习活动的进展情况及时给予有效的指导和帮助。

总的来说,本节课的教学设计过程,体现了“意义学习”的典型特征,即以学习小组为单位,在完成“知识目标”要求的前提下,选择在学生实践中面临的、对培养问题解决能力、理解外部世界并不断发展自我具有价值的学习任务,然后在教师的指导下,学生利用各种资源和工具,通过讨论、协作、实践、反思等,在完成特定学习任务的同时,建构知识、培养问题解决能力并体会到学习的意义和价值。

表1 学习过程设计

本课例参加了周口市高中新课程标准示范课例观摩活动,并获得一等奖。为深入了解教学的效果,我们对课例观摩活动的评委进行了访谈。他们认为,“意义学习”体现了新课程改革的理念,这种学习方式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解决能力,帮助学生理解外部世界,促进学生发展具有积极的作用。

从实践情况来看,通过科学的设计,“意义学习”变革了机械的“接受学习”模式,不仅促进了教师教学方式的转变,也将学生的学习方式从以接受知识为主的学习转变为研究型学习、创造型学习等多种形式综合的学习,这对于新课程改革的推进具有积极的意义。但我们应该看到,目前“意义学习”的推广还存在着重重障碍。我们坚信,随着基础教育信息化建设的深入推进,学习资源的日益丰富,教师教学理念的不断更新,“意义学习”在基础教育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空间一定会越来越广阔,在新课程改革中的积极作用一定会越来越显现。

[1]钟启泉,崔允漷.新课程的理念与创新[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317-322.

[2]郑太年.意义:三个世界的联系与对话[J].全球教育展望,2002(11):25-30.

[3]周效章.网络环境下“意义学习”的教学设计过程分析[J].中国教育技术装备,2010(3):43-45.

猜你喜欢

意义学习荒漠化意义
一件有意义的事
化学“有意义学习”的模型建构及教学建议
意义学习,价值教育
有意义的一天
生之意义
荒漠化地区复合生态系统管理——以阿拉善盟荒漠化治理为例
防治土地荒漠化 推动绿色发展——写在第二十五个世界防治荒漠化和干旱日
我国召开第25个世界防治荒漠化与干旱日纪念大会
有意义学习理论的比较
意义学习观视域下的变态心理学教学实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