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2010年流行语的模因论探析

2011-02-20

周口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异义李刚模因

张 冰

(浙江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浙江金华321004)

近年来,随着通讯技术的迅猛进步,尤其是以计算机为媒介的交流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的人际交往在互联网上进行,各种各样的流行语也在网络的推动下不断涌现。这些流行语更趋于生活化,更关注社会热点。人们从社会热点中提炼出来的简洁有力的流行语,不但深刻反映出当下人们的社会心理和生活态度,也在一定程度上助推着某些社会事件的发展——流行语已成为不可忽视的语言现象。目前,国内对流行语的语言研究集中于社会语言学、语义学、社会学和大众传播学等层面。本文试从模因论这一语用理论出发,探讨语言流行的现象、内在机制和传播模式,使人们能够用一种理性、客观的态度来重新审视现实生活中的流行文化。

一、模因和语言模因

模因论(memetics)是基于新达尔文进化论的观点,用以解释文化进化规律的一种新理论。它模仿基因(生物的传递单位)的进化模式,探讨模因(文化的传递单位)的复制、传播和进化,诠释事物之间的普遍联系以及文化的传承性。

(一)模因

模因论的核心术语是模因(meme)。该术语最早出现在牛津大学著名动物学家和行为生态学家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1976年出版的《自私的基因》(The Selfish Gene)一书中。Meme来自于希腊语词mimeme(模仿),在拼写上模仿了基因的原词gene。在国内,meme有多种译法,如 “密母”“谜米”“幂姆”“模因”等。我们将meme译为“模因”,因为既要考虑到它是由“基因”仿造而来,又要保留其“模仿”的含义。

道金斯在他的《自私的基因》中把模因定义为:文化传递的单位,它通过一个过程而从一个人的头脑跳入另一个人的头脑之中。广义而言,这个过程可以称为模仿[1]。道金斯起初认为模因是文化模仿单位,后又将模因看做是大脑里的信息单位,是存在于大脑中的一个复制因子[2]。苏珊。布莱克摩尔紧扣模仿的概念,认为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广义上称为“模仿”的过程而被“复制”,它就可以称为模因了[3]。模因这一概念在《牛津英语词典》中定义为:文化的基本单位,通过非遗传方式,特别是模仿而得到传递。当某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出现,在它被复制或被重复传播之前,它还不算是模因。只有当这种思想或信息模式得以传播、仿制,才具有模因性。任何一个信息,只要它能够通过模仿而得到复制、传播,它就可以被称为模因[4]。

(二)语言模因

模因与语言有着极其密切的关系。语言是模因传播的主要载体,同时语言自身也是一种模因[5]。任何字、词、语句、段落乃至篇章,只要通过模仿得到复制和传播,都可以成为模因[6]。但模因的存亡取决于它的语用功能。如果语言中的词语、句段、篇章得到人们的广泛应用,并在日常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那么该语言就会不断地被复制和传播;相反,如果语言中的词语、句段、篇章等不再为人所使用和模仿,那么这种语言必然走向消亡,曾经风靡全欧洲几个世纪的拉丁语流传到现在只残留些零零碎碎的词汇就是一个例子[7]。因此,那些结构简单、意思明了、书写容易的字、词、句、段就比较容易成为模因。何自然认为,自然语言中的模因主要是从三个方面体现的:教育和知识传授、语言本身的运用和通过信息的交际和交流[4]。

从模因论的角度看,语言模因揭示了话语流传和语言传播的规律。用模因论的观点解释语言能够加深我们对语言起源、发展及使用的认识。

二、流行语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一)2010年流行语

流行语指的是某个时期在某些人中广泛流行的语言形式[8]。流行性是流行语的本质特征,它在特定时期内,以一些特定事实为依托,被人们广泛传播、高频使用,甚至扩散到整个社会。例如,借2009年春晚一夜之间红遍大江南北的小沈阳,由他及其作品催生的“纯爷们”“这是为什么呢”等流行语在短期内传遍全国。由此可见流行文化和流行语的非凡影响力。以下5个流行语是摘自《咬文嚼字》编辑部于2010年12月27日公布的“2010十大流行语”[9]。

1.给力

该语出自日本搞笑动漫《西游记:旅程的终点》中文配音版孙悟空的一句抱怨:“这是天竺吗?不给力啊,老湿。”此后“不给力”成为网络流行语,用来表示与预想目标差很远、不怎么样的意思。“给力”一词在2010年可谓热翻了天,11月10日,该词还登上了人民日报头版标题。“给力”从网络小趣味变成了大报亲民与活力的象征,被普遍认为是网络语言“转正”的标志。

2.神马都是浮云

“神马都是浮云”乃“什么都是浮云”的谐音,意思是什么都不值得一提。此语来自于国庆期间红遍网络的“小月月事件”。“神马”和“浮云”两词结合在一起,能组成万能金句,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比如“奖金、升职这些是神马东西?都是浮云、浮云”。

3.围脖

2010年被称为“微博元年”。的确,在舟曲泥石流、伊春空难等公共事件的传播和监督中,微博起到了不小的作用。有人认为,微博不仅改变了人们的传统交往方式,“围观”也有可能改变中国。随着微博在网络上的走红,“今天,你织围脖了吗?”成为人们见面打招呼的新语。

4.围观

无事围观曾被鲁迅斥为国人陋习,但如今流行的“围观”是个中性词,指“关注”某些人或事。

5.我爸是李刚

该语源于2010年10月16日晚发生在河北保定的一起交通事故,肇事的官二代高喊:“有本事你们告去,我爸是李刚!”此事立刻成为网友和媒体热议的焦点,“我爸是李刚”也迅速成为网络流行语。之后一发不可收拾,有网友相继演绎出“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世界上最遥远的距离,不是生与死,而是我站在你面前,你却不知道我爸是李刚”等多种版本。该词击中了公众的“死穴”——对特权阶层的强烈不满、对司法公正的极度渴求。

(二)2010年流行语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

语言必须依靠模因来发展,而模因也主要以语言为宿主进行复制和传播。模因的复制并非意味着词语的原件和复制件从内容到形式完全一致;语言模因在复制和传播的过程中往往与不同的语境相结合,组成新的模因复合体。何自然在《语言中的模因》一文中指出,语言模因的复制和传播有基因型的“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和表现型的“形式相同内容各异”两种方式[4]。

1.内容相同形式各异(基因型语言模因)

基因型语言模因指信息以各种方式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信息内容作为复制和传播的主题,是一定的,但复制和传播的形式却是五花八门的。基因型语言模因的传播特征是直接套用或同义异词。

(1)直接套用。直接套用指相同的信息直接传递。这类信息可以在合适的场合下不改动任何信息内容而直接传递。如使用引文、口号、经典台词,转述别人的话语,交谈中引用名言、警句等,都是直接套用。当遇到与原语言相似或相近的语境,模因往往以这种直接套用的方式来进行自我复制和传播。例如,2010年红透半边天的热词“给力”:湖南卫视紧追流行文化,将其新增的娱乐节目命名为《给力星期天》。又如一些新闻报道也直接套用“给力”:全景网在盘点2010年财经热事时提到,央行的货币政策今年来相当“给力”;同样“给力”的还有今年的地产调控政策[10]。

(2)同义异词。同义异词指相同的信息以异形传递。这也是一种以复制和传播信息内容为核心的语言模因,这类模因在复制过程中虽然信息形式发生了变化,但这些变化并不会影响原始信息,复制后的内容仍是以前的内容,其原始核心信息始终相同。例如“斑竹”=“版主”、“玉米”=“宇迷”、“恐龙”和 “青蛙”分别指“丑女”和“丑男”。这类语言模因也广泛存在于2010年的网络流行语中,比如“神马”,其原始信息是“什么”;“鸭梨”,其原始信息是“压力”; “围脖”,其原始信息是“微博”。人们用“神马东西” “鸭梨山大”“去织围脖”四字流行语来直接表达内心的复杂感情,可谓“麻雀虽小,五脏俱全”。

2.形式相同内容各异(表现型语言模因)

表现型语言模因指将不同的信息内容嵌入到相同的语言形式中而进行复制和传播的模因。它们是不同的信息同型传递,是形式相同内容各异的模因。这类模因根据实际语境需要,采用同一的表现形式,变动原来的信息成分,表达出不同的信息内容。这种表现型的语言模因更加普遍,按照表现类型的不同可分为同音异义和同构异义。

(1)同音异义。同音异义是模仿词语发音而形成的一种新模因变体,例如在现代这个物欲横飞的时代,一些人的处事原则已由“一切向前看”悄然转变为“一切向钱看”。同音异义现象还常见于广告中,如“一明(鸣)惊人”(眼药水广告)。让我们一起来“围观”一下2010年的流行语:如今流行的“围观”一词,不再含有贬义,而是指“关注”某些人或事。

(2)同构异义。同构异义指模因在复制和传播过程中模仿已有的语言结构而复制出具有新内容的模因变体。这类语言模因在形式上相同或相近,但信息内容却大相径庭。同构异义中充当模因母体的语言结构具有强烈的语用效果,是一些给人以较深语言感受的经典名句、名段或名篇,因而易于被仿造,成为衍生能力很强的模因[7]。例如模仿匈牙利诗人裴多菲的“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的结构“XX诚可贵,XX价更高”就有“昨天诚可贵,明天价更高”的说法;又如,模仿周星驰《大话西游》经典台词的“曾经有一份XX放在我面前,我没有珍惜,等我失去后才后悔莫及。人世间最痛苦的事莫过于此。如果上天能给我一个再来一次的机会,我会对XX说三个字:XXX。如果非要给XX加一个期限,我希望是XXX”,就流传着考研版、生活版、恋爱版、两岸统一版等众多版本。

在2010年的流行语中以这种模式形成的模因不在少数,如“床前明月光,我爸是李刚”“李刚不是万能的,没有李刚却是万万不能的”“前世五百年的回眸,才换来今生的我爸是李刚”,等等。由此可见语言模因之强大,它不仅影响着人们的语言习惯和思维模式,更进一步反应出人们当前的生活态度和心理状态。

Brodie认为,模因进入人们的大脑是不需要准许的,它们可以在人不知情的情况下成为人思维活动的一部分并影响到人们的生活[11]。从模因论的角度看,流行语正是借着流行文化的穿透力以润物细无声之势进入到人们的大脑,适应了人类的认知系统,之后迅速复制,广泛传播,不断地影响着我们的日常生活,同时也塑造着我们的语言和思维。模因论为我们提供了一个看待和解释流行语的新角度,启发我们的新思维,加深我们对自身语言的认识。了解到这些模因规律,我们能更加客观地看待现实生活中的流行因素,从而指导我们更好地学习和使用语言。

[1]Dawkins R.The selfish gene[M].New York: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6:192.

[2]Dawkins R.The extended phenotype:the gene as the unit of selection[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82: 109.

[3]Blackmore S.The meme machine[M].Oxford: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99:66.

[4]何自然.语言中的模因[J].语言科学,2005(6):65-68.

[5]杨婕.新闻标题中流行语的模因论研究[J].外语学刊, 2008(1):79-82.

[6]何自然.语用三论:关联论,顺应论,模因论[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7:150.

[7]何自然.语言模因及其修辞效应[J].外语学刊,2008(1): 68-73.

[8]郭熙.中国社会语言学[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 1999:117.

[9]李思姗,乐梦融.“给力”荣登榜首“达人”顺利突围:《咬文嚼字》2010年十大流行语评选出炉[N].新民晚报, 2010-12-28(A17).

[10]陈丹蓉.十大流行语盘点:2010年什么财经热事最给力[EB/OL].[2011-02-10].18http://www.p5w.net/ kuaixun/201012/t3372380.htm.

[11]Brodie R.Virus of the mind:the new science of the meme[M].Seattle:Integral Press,1996:126.

猜你喜欢

异义李刚模因
韩汉同形完全异义词略考
古今异义词
The Channel Tunnel
李刚作品
新经济环境下俄语词汇中的同音异义现象分析
模因视角下的2017年网络流行语
我又没有一千万
论俄语同音异义词及其翻译
你捡到钱了
试论翻译中的模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