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腹部切口脂肪液化的防治体会

2011-12-10摆巍刚新疆和静县人民医院普外科841300

医学理论与实践 2011年4期
关键词:电刀渗液脂肪组织

摆巍刚 新疆和静县人民医院普外科 841300

切口脂肪液化是手术后常见的并发症之一。特别是近年来,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肥胖人群增多以及高频电刀的广泛应用,使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明显增多。我院近年来对40例腹部手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患者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具体预防和治疗的措施,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40例患者中,男12例,女 28例,年龄28~70岁,平均年龄48.3岁,均为肥胖患者。其中上腹部切口者13例,剖腹探查切口者9例,下腹部切口者18例;切口部分脂肪液化者24例,切口全部发生脂肪液化者16例。本组患者于术后5~7d切口均出现较多黄色渗液,内有少许脂肪滴及坏死组织,切口边缘无红、肿、热、痛,切口愈合不良。

1.2 治疗方法 根据切口渗液情况进行相应治疗,如切口渗液较少,则拆除相应部位缝线,内置盐水纱条引流、换药,直至切口愈合。如切口渗液较多,脂肪全层不愈合,拆除全部缝线,以庆大霉素盐水纱条及高渗盐水纱条换药引流,至切口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根据切口深浅进行治疗。如切口较浅,可局部喷洒金因肽(重组人促表皮生长因子)后,将切口对合,并以胶布固定。如切口较深,行Ⅱ期缝合,患者均应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

2 结果

渗液较少的切口,一般术后1~2周愈合。渗液较多的切口,经局部喷洒金因肽或行Ⅱ期缝合,切口愈合时间2~3周。

3 讨论

3.1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 切口脂肪液化的诊断并不难,一般认为具有如下表现的应诊断为切口脂肪液化:(1)多发生于术后5~7d,切口敷料上有黄色渗液,患者无其他自觉症状,切口不愈合,皮下组织游离,切口皮下渗液内可见漂浮的脂肪滴;(2)切口无红、肿、热、痛,切口边缘及皮下组织无坏死征象;(3)渗液涂片镜检,可见大量脂肪滴,连续3次培养无细菌生长。

3.2 术后切口脂肪液化发生的原因 多数人认为,切口脂肪液化与患者体型肥胖和术中是否使用高频电刀有一定关系。其发生机制可能是由于电刀所产生的高温造成皮下脂肪组织的浅表性烧伤及部分脂肪细胞因热损伤发生变性,同时脂肪组织内毛细血管由于热凝固作用而栓塞,使本身血运较差的肥厚脂肪组织血液供应进一步发生障碍,术后脂肪组织发生无菌性坏死,形成较多渗液,影响切口愈合。同时,切口暴露时间较长,在机械作用如挤压、钳夹等刺激下,易发生氧化分解反应,引起无菌性炎症反应,使脂肪组织发生液化。但在临床中,也有部分患者不属于肥胖体型,其切口脂肪液化的原因需进一步探讨。

3.3 切口脂肪液化的处理原则 应根据切口愈合情况及渗液的多少采取不同的处理方法。如渗液较少,切口部分愈合不良,只需拆除1~2根缝线,通过换药即可使切口愈合,不要轻易敞开全部切口,以免延长切口愈合时间。如渗液较多,切口不愈合,应及时敞开切口,充分引流换药,待新鲜肉芽组织形成后,可行Ⅱ期缝合。有报道,应用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的处理方法治疗切口脂肪液化,达到较满意的疗效[1]。

3.4 切口脂肪液化的预防 减少术后发生脂肪液化的措施:(1)慎用电刀。电刀的电流强度以恰好能切割组织为度,缩短电刀与脂肪组织的接触时间,避免反复切割组织,可以减少对脂肪组织的破坏。(2)关闭腹膜后,用生理盐水将切口上已坏死、脱落的脂肪组织冲洗干净,可以减少术后渗液的形成。(3)精细操作,仔细止血,缝合时不留死腔。若皮下脂肪组织过厚,估计有脂肪液化的可能,应放置橡皮片或引流管于皮下引流坏死物及渗液,观察2~3d后拔除。(4)对于术后有可能发生脂肪液化的切口,可用微波照射切口,有利于预防切口脂肪液化的发生。

1 刘明.切口内放置负压引流管治疗切口脂肪液化30例分析〔J〕.中国实用外科杂志,2008,28(6):509.

猜你喜欢

电刀渗液脂肪组织
可用于起搏器依赖的R 波触发型高频电刀的制备及临床研究*
GDM孕妇网膜脂肪组织中Chemerin的表达与IRS-1及其酪氨酸磷酸化分析
腹腔引流管管口渗液应对方法的研究进展
高脂肪饮食和生物钟紊乱会影响体内的健康脂肪组织
自制式弹力绷带在重度水肿患者股静脉拔管后渗出中的应用
中心静脉置管外周静脉穿刺处渗液的原因及控制
PICC穿刺点渗液的护理体会
胖孩子脂肪组织6岁时已现病理变化
高频电刀在基层医院应用安全性探讨
高频电刀的预防性维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