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丹溪学派形成及其影响*

2011-12-09张玉辉

云南中医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学术思想医家学说

杜 松,张玉辉

(中国中医科学院中医基础理论研究所,北京 100700)

朱丹溪 (1281~1358年),名震亨,字彦修,号丹溪。义乌 (今浙江义乌市)赤岸镇人。医德医风高尚,学术精湛。早年从师名儒许谦,学习理学,40岁方专业从医,先生首次将理学引入医学,以理学为宗,其主要学术思想“阳常有余,阴常不足论”和“相火论”有浓厚的理学色彩;针对寒凉派刘河间的“火热论”与攻下派张子和的“攻邪论”以及易水学派李杲的“脾胃论”中诸多治法的不足,以及当时市医滥用《局方》香燥、温补之品所产生弊害,批判“局方之学;创“气血痰郁”四伤学说,为杂病的辨证施治提供了有意义的临床经验和理论基础;先生提出以滋阴降火为主的滋阴学说,并贯穿到养生、治病等多个方面。先生精于临床,内、外、妇、儿各科,均有建树,一生著作颇丰,其弟子门人亦多有整理者。据有关文献记载,具名丹溪所撰的医籍达二十余种,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丹溪是金元四大家中最晚出的一家,可以说,从他的个人经历,师承关系等方面看,丹溪之医学思想,集理学和金元医学之大成,很好的吸收了金元其他三家的证治特点而为己所用。丹溪弟子众多,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学说风行全国,历有三百年而不衰,形成了丹溪学说和丹溪学派,其学说思想卓然可观,对后世和中医学的发展产生了非常重要的影响。本文试略述丹溪学派形成及其深远影响。

1 丹溪学派形成及影响因素

有关学派一说,任应秋氏云:“凡一学派之成立,必有其内在联系,否则,便无学派可言……所谓内在联系,一者,师门授受,或亲炙或私淑,各承其说而光大之。一者,学术见解不一致,各张其说,影响于人。”[1]这是说,凡一学派之成立,必须具备如下因素:其一,师承授受,继承前师之说;其二,在前师指导下,有新的学术观点;其三,是对后世医学发展有相当影响。而且,并非某个医学家就只隶属于一个学派,拿朱丹溪来说,根据其学承经历和主要的学术思想,我们亦可说,他既属于河间学派,也属于易水学派,同时,又是丹溪学派的创始人。

丹溪学派形成受到时代因素、丹溪个人经历、理学影响、师传熏陶等等诸多方面的影响。从元泰年间,丹溪学成归乡,诸医相率为其弟子,开始形成了丹溪学派,直至明代中后期,尊崇丹溪推行其说者不绝于世,学派绵延300多年,在学术史上产生了久远的影响。丹溪学派的形成,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的结果。所谓天时,我们知道,丹溪所处的时代和社会背景,决定了其学术思想的形成。丹溪本人,生活在元朝相对太平的年代,对其从事临床和理论的研究有很好的条件;而且,当时程朱理学的盛行,为医学的发展提供了非常丰富的给养。丹溪之后,众弟子都出身世家大族,有诗书传家的文化传统,有良好的文化素养。且经历短暂的战乱之后,处于明代较为鼎盛的时期。丹溪本人为儒而兼医者,侧身儒林;戴、赵两姓为诗礼世家;王履“学究天人,文章冠世,极探医源,直穷奥妙”;徐彦纯、王顺、王宾等为“儒而兼医”者。因此,丹溪学派众多成员具有极高的文化素养。据不完全统计,丹溪亲著及冠名“丹溪”的著作即有44种之多。所有这些都为丹溪学说和丹溪学派的形成提供了非常良好的条件。

朱丹溪学术继承前贤,取诸家之长而有所弘扬专擅,独树一帜,其医学成就对明代的学术与临床影响最为卓著,明代众多医家尊崇其学术思想及临证经验,投其门下者亦众多。考其源流,嫡传的丹溪学派以赵震道、赵以德、戴思恭、王履、刘纯最为代表,他们不仅完整地继承了朱丹溪的医学思想与临证经验,又是其学说的传人。作为朱丹溪的亲授弟子,他们宗朱丹溪的学术之旨,又不拘门户之见,其在养阴、治火、治痰、解郁等方面的成就,与丹溪的启发是分不开的。另有虞摶、王纶、汪机、徐彦纯等亦接受其学术思想,甚至远传海外,为日本医学家所推崇。由此,丹溪所创之学说被发展成一个学术流派——丹溪学派。

2 丹溪学说对后世的影响

丹溪是我国古代著名的医学家之一,因而其临床经验和理论、著作历经元、明、清以至于近现代,研究者众多,其学说经久不衰。其师从弟子众多,而且通过师徒授受,学派流传,其学说风行全国,乃至影响了全世界。

2.1 丹溪学说对明代医家的影响

丹溪创立滋阴说,以养阴派彪炳于世;临床上长于杂病,以“四伤学说”作为辨证理论。其医学思想独树一帜,对明代的学术与临床影响最为卓著,嫡传的丹溪学派如戴思恭、王履、刘纯等,私淑的丹溪学派在明代为鼎盛期,众多私淑者与丹溪学术经验互相发明,且有补阐。其他兼取丹溪学术的医家多能运用丹溪之学,与其医学理论融汇贯通。明代丹溪学派对祖国医学的发展起到重要作用。也是丹溪学说发展的高潮期,诸多明代医家都深受丹溪之学的影响。朱震亨成名后,陆续有王履、赵以德、戴元礼、刘淑渊等先后师从之,使其学说得以继续发展,在元末明初形成明显的学派流风,除丹溪弟子之外,另有很多医家也禀丹溪之说,并将其发扬光大。其中代表性的有戴思恭、王履、虞摶、刘纯、再传弟子汪机、王纶等等。

明代医家中,以戴元礼最得师传,为丹溪最得意的弟子之一,其叔父元末诗人戴良为朱丹溪挚友,亲撰《丹溪翁传》[2]。戴氏为丹溪弟子中医术最精者之一,明代洪武年间,曾任“御医”。戴氏致力于发扬丹溪学术思想,曾著《证治要诀》十二卷,论述内外各科杂病,理趣深远。他还校补《金匮钩玄》一卷,手稿为明代医家汪机所见,阐发各种杂病治疗,大体均以清热滋阴为宗,对朱震亨医学思想颇多发挥。由其门人陈桷校刊,著成《推求师意》两卷 (1519年刊)。现存还有戴思恭1443年编《丹溪医按》抄本。戴氏学术思想中,尤为强调“火”的危害,且认为人身之火,除君相之外,各脏皆有。对朱丹溪关于“久身诸病,多生于郁”的观点加以发挥,对气郁、湿郁、痰郁、血郁、热郁、食郁等“六郁”之病的辨证治疗阐述和体会较多,反对用燥热、温补之药,倡用滋阴降火治法。可以说,戴氏作为丹溪的嫡传弟子,是丹溪学派的中坚力量,其弟子如明代医家汪机等,也进一步的发展了丹溪学说。

明代另一位非常有影响力的丹溪学派代表医家为王履,据《昆山县志》载,王履著有《伤寒三百九七法辨》、《百病钩玄》、《医韵统》等,均佚。现仅存《医经溯洄集》一部。王氏尊丹溪之学,重视对经典的研究。在“亢害承制”、“阴阳虚实补泻”等理论上,有很多自己的独特观点,并且,在辨伤寒与温病的区别上,提出湿热病则以清里热为主,为后世温病学派和温病学理论奠定了一定的基础。王履的学说和观点,很好的继承了丹溪学说,并在此基础上有所创建,进行了一定的补充和发展。

2.2 丹溪对日本汉方医学的影响

金元医学的成就不仅影响了中国医学的发展,而且在明代东传日本、朝鲜。率先在日本传播丹溪学说的是日本医家,“后世派医学之开祖”——田代三喜。1487年,他作为日本僧人渡海来到我国学习中医中药学,随从当时在杭州钱塘的日本僧医月湖临证。月湖是虞天明 (丹溪私淑弟子)的弟子,所承正是丹溪学说。田代三喜留华12年,潜心研习医术,博采金元诸家,专攻李杲、丹溪之学,尤尚丹溪学说。1498年,三喜学成返日后,便大力倡导金元四大家,特别是丹溪学说。回国后成立了“丹溪学社”,奉丹溪翁为医中之圣,以其为首的后世派医家一扫往昔由于盲从《和剂局方》所带来的弊端,摆脱局方医学的桎梏,使日本汉方有了长足的发展。田代三喜创立的气血痰病理观深受丹溪有关气血痰郁学说的影响。后传其学至弟子曲直濑道三,再传弟子曲直漱玄朔,均推崇丹溪之学。在辨治杂病上很好地承袭了丹溪论治气血痰的独到之处,明确地将体内致病因素归纳为气、血、痰,并且相应地确立了一套处方用药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发展了丹溪学说,并“随方土而异”进行临床实践,使之更趋日本化。发扬光大,流传至今。

总之,数百年来,丹溪学派以及丹溪学说,薪火相承,发展至今,是中医发展史上的一朵奇葩,极大的促进了中医学术的发展,更促进了中医理论与临床实践的发展,值得我们深入探讨和挖掘其内涵,以飨后学。

[1]任应秋.任应秋中医各家学说讲稿[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174.

[2]章真如.朱丹溪学术考论[M].北京:中国中医药出版社,1994:18.

猜你喜欢

学术思想医家学说
从五脏角度探析沈氏女科学术思想
胰在脏象学说中的归属
“避短扬长”思路开展科研攻关创新实践——许其凤院士学术思想侧记
汉语复句学说的源流
基于数据挖掘的现代湖湘男科流派医家治疗激素难治性前列腺癌用药规律研究
明清小说中的医家形象研究
阴阳学说在杨式太极拳中的表现浅探
徐福松教授论治勃起功能障碍学术思想总结
《验方新编精要》学术特色研究
旷云学说普通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