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舆论是不能“制造”的

2011-11-22沈敏特

杂文选刊 2011年3期
关键词:执政者赵匡胤制造

沈敏特

我们不仅常常听到,并且已十分适应和习惯了这样的词语,即每当要做一件大事时,运作策划中会有这样一个环节,我们理所当然称之为“大造舆论”;至于很多商业或娱乐行业的炒作中,更把“大造舆论”作为重要手段。

但是,舆论是不能制造的;可以制造出来的,绝不是舆论。

上溯历史,中国确有“大造舆论”的传统,如我们最熟悉的陈胜要称王大楚,就让亲信装神弄鬼,燃起篝火,假作狐鸣,发出“大楚兴,陈胜王”的叫声。还有赵匡胤的陈桥兵变,也是由亲信制造“今皇帝弱,不能亲政,我们为国效力破敌,有谁知晓,不若先拥立赵匡胤为皇帝,再出发北征”的舆论,然后将皇袍加在假装醉酒的赵匡胤的身上。执政者制造舆论的最经典例证,是袁世凯的儿子袁克定专门给他老子制作的一份报纸,这份报纸大量制造拥护袁世凯复辟帝制的“舆论”。袁世凯于是放心大胆地加快了登基步伐,结果也加快了走向覆灭的步伐,创造了一个王朝寿命最短(八十三天)的“吉尼斯纪录”。此外,如希特勒的宣传部部长戈培尔,萨达姆的宣传部部长萨哈夫,都是“大造舆论”的高手。这种“大造”,确有一时之效,而最终的效果是制造了自己的覆灭。

有位英国记者说:“‘四人帮覆灭的原因之一,是自己被自己制造的舆论迷惑了!”这句话揭示了一条规律:热衷于“大造舆论”者的心理前提,是对于“大造舆论”的一种依赖性迷信,总以为这种按自己利益需要所制造出来的“舆论”,具有神奇的魔力,一定能够“把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进行到底”。殊不知,这种人为“大造”的舆论,会有一时之效,归根到底却是始于欺人而终于自欺。舆论的本质是民心、民情、民意,只有背弃人民,才需要“大造舆论”,其结局亦不言而喻。

当然,如何对待舆论是一个非常复杂的任务。民众不是一个一元化群体,他们的意见不会单一,而是所谓“众说纷纭”。执政者如何把握舆论所体现的导向,是一个严峻考验。这种考验尤其表现在面对那些在观念和诉求上与执政者既有理念相左,甚至相反的舆论。对此,首先必须坚持“我虽不同意你的意见,但我尊重你的发言权”的基本民主原则,用欢迎的态度对待不同舆论,甚至是反对自己的舆论。没有这一条制度性保障,所谓“民主”的本质,依然是专制。那种“顺我者昌,逆我者亡”的做派,无论怎样遮掩,终究要露出头来。而这,正是“大造舆论”的肥沃土壤。

半个多世纪以来,于国于党最有益的舆论,莫过于1957年前后的“右派言论”和1976年的“天安门诗歌”所代表的舆论。这些舆论,曾因被打压而导致党和国家付出惨重代价;也曾因执政者“从善如流”,认同了这些舆论,而使中华民族受益匪浅。

即使是真正错误的舆论,压也绝非良策。错误舆论带给执政者的是清醒,何其宝贵!更要知道,“杀鸡给猴看”的实际效果,是猴也乖得没有了声音,因为谁能保证自己开口就是真理?更何况真理也需要认识过程,并非说出来就被认同。

在制造出来的“舆论”大行天下时,有过一个准确表述:“舆论一律。”在这样的輿论环境中,反右派、反右倾、大跃进、大炼钢铁、大办人民公社,轰轰烈烈,后果是什么,不说大家也明白。

网络固然也可以利用来“制造舆论”,在网络上人们可以看到大量“制造”出来的“舆论”;但人们同样可以在网络上看到更多真正承载着民心、民情、民意的舆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网络使舆论发挥出这样的功能,在这六十年中是空前的。没有网络,南京市江宁区那位房产局局长的贪污行为能如此快速地揭露出来吗?没有网络,弱女子邓玉娇会获得无罪判决吗?网络使舆论自下而上、自然生成的特征获得了难以阻挡的发挥,它送给舆论最重要的礼物就是:难以阻挡!

【原载2010年第19期《凤凰周刊》】

猜你喜欢

执政者赵匡胤制造
规执政
不当皇帝就听话
机械产品设计与制造中的价值工程应用分析
绿色理念在机械设计制造中的运用
医药制造业发展的金融支持研究
反腐败:“重点查处”≠“只能查处”
一赏一罚的用意
曹彬打酒
浅谈科学发展观与战略思维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