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遇见了一本好书

2011-11-19韩霁虹

江南 2011年5期
关键词:青木县城

◎韩霁虹

2007年夏天的一个雨天,和叶广芩一起去老县城。老县城藏在崇山峻岭中,是一个有些神秘气息的地方。民国十四年,由于新旧两任县长被土匪绑架杀害,继任县官抱着大印流窜他乡,老百姓也跟着父母官一同搬迁,曾有3万人之多的繁华市井人走屋空。集市散了,草荒了,路废了,渐渐地,这里的曾经也被植物和泥土覆盖了。2004年,因为叶广芩《老县城》的出版,这个被遗忘了的世外桃源又渐渐热闹起来。

雨淅沥不绝,山路在清净的黑河旁穿梭盘旋,不时看到被雨水浸透的石头从山上滚下,体验着进老县城的艰难惊险。叶广芩总说秦岭是可以亲近的山是她爱不够的山。是的,它险峻而秀美,苍凉而鲜活,粗犷而温柔,就像一个成熟智慧从容大气多才多艺而又有亲和力的男人,远可欣赏,近可沟通,四季景色绝不相同,但一样地美不胜收,令人迷恋。雨中的秦岭碧绿苍翠,我一路大呼小叫地赞着美景,叹着惊险,叶广芩一副见怪不怪的样子,准确地提前告诉我马上就能看到的景色:从来没见过的金钱树摇曳着长长的花絮,从山边向河里游去的活灵活现的白色石龙,险峻的一线天,天然的龙骨石,仿佛去的是她家,每一个角落她都摸得清楚。和叶广芩出游有趣且有收获,她游走的是细节。记得我们有次走金牛道,从建阁到剑门关的路上有一座明代的石拱桥,古朴优美,但一般人根本留意不到,她却在急速行驶的车里一眼就看到了。到老县城的这条路,不知叶广芩走了多少遍才能这样了如指掌,而就是在她这一遍遍艰难的行走中,在深山里孤独了百年的老县城重新引起了世人的关注。

老县城出现在眼前时,雨刚停,空气潮湿灰暗。当叶广芩从车里走出,站在老县城街道的一瞬间,戏剧性的场景出现了,阳光从云层射出,犹如舞台的灯光照在演员的身上,叶广芩和老县城都沐浴在雨后的阳光里,仿佛一个老人绽开笑脸敞开怀抱迎接他的女儿。人是最懂情感的,动物植物当然也有情感,可是谁能否认一座城市一个县城一间房屋没有情感呢?

从下午到黄昏,从夜晚到黎明,跟着叶广芩徜徉盘桓在老县城的角角落落,感受着田园风光的恬静悠闲和历史变迁的厚重。蓝天白云纯净得令人痴迷,山花碧树炫目得令人绝望,自由的牛在路边吃草,悠闲的鸡在场院觅食,幸福的蝴蝶在花丛低语,荒草中的残垣断壁沉默石碑大钟无语,静谧祥和老县城以漫不经心的优美姿态展示着沧桑过后的与世无争,静静地,震撼了我的心。

其实,感到生活安闲和幽静那是因为我们是过客。这里的交通很不便利。老县城到厚畛子有三十里山路,开车一个多小时,走路得四五个小时。老县城村总共只有一百五十几人,所以没有人愿意为他们开班车。以前这里还有学校,后来因为学生太少撤了。村里的孩子得到厚畛子上寄宿学校,两个星期回一次家。村民大多数生活用品和面粉、米等粮食都要从厚畛子翻秦岭梁才能运来。我们来的路上看到一个老县城的村民,叶广芩马上让停车捎上。交谈中得知,如果不是遇上我们的车,他得到天黑才能到家,那时,才是下午三点钟。

傍晚散步,村子的每个人都绽着质朴的笑脸和“叶书记”打招呼,熟络而亲切。村子正在修路,那种石块加水泥的路面很不人性,走在上面一不小心就会被绊倒,而且和老县城的厚重不搭调。村书记坐在路边,拿着一包水泥发呆。是正在施工的混凝土有问题,放了三天也不凝固,但受命于上级的施工单位不理会村书记的抗议和担忧。叶广芩二话不说,让拨通镇长的电话,镇长保证尽快来了解情况,她还不放心,“我明天路过镇上时把这三天都不凝固的水泥带去你看看。”静静地站在旁边看她做这些事,忽然间觉得做一个叶广芩这样的作家真的很了不起,明了世情,我相信那极具舞台效果刺穿阴霾的阳光不单纯是一个巧合。

夜晚,明月清照,繁星满天,仿若伸手可摘,感觉比一种思念离得更近,很浪漫的场景。但,置身其中却是另一番感受。我们俩瑟缩着身子回到住处时,一片寂静漆黑。虽然老县城已经通了电,但不稳定,常常停电。在摇曳的烛光里听保护站的辛站长讲这里寂寞简单的生活,森林巡护的苦乐,心中装满敬佩。更敬佩的是身边的叶广芩。没有电,不能洗澡,厕所离住处很远,这个出身于京城大宅门的叶赫那拉格格,为了写《老县城》在这里一住就是一个多月,寂寞的日子,盼望有人来看她,听到汽车响就往外跑。有人说,检验你是否喜欢一个人,旅游一次就知道了。喜欢拨开迷雾回归真实的感觉,但这个叶广芩,你越近距离接触越觉得神秘迷惑,可是,为什么越迷惑越被她吸引呢?就像她的《青木川》,文笔淡定优美,水面波澜不惊,只有潜下去,才能体验水底的波涛汹涌故事的高潮。叶广芩让多年消失于人们视野的老县城游者如云,叶广芩让偏远的青木川成了旅游热线,这个优雅精致智慧有趣能吃苦会享受的叶广芩,她还要改变什么?

说到《青木川》,想起2004年12月我陪叶广芩去青木川采访。那是为了小说《青木川》而去的。她是小说的作者,我是编辑。从青木川回来的路上,我们交流采访的感受。叶广芩说,这本书我们一起写吧。我写小说,你写资料及创作过程,这样既能展示在文学创作中作者和编辑如何合作,又能让读者看到一个作家是如何把一段史料演变为文学作品,对于以后的作品研究有史料价值。这种形式可能还是独创呢。她的思维总是那么活跃,这是一个好的创意。见证了青木川民国历史的老人还基本健在,但他们已经都八十多岁了。挖掘整理迫在眉睫。这样的合作于青木川与《青木川》都有深远的意义。我爽快答应。再去青木川的时候,我留心做了一些资料准备,以为万事俱备,只俟开笔了。2006年11月底,当叶广芩最终修改完成她的小说时,问我,你的呢?我胸有成竹地说,下周抽三天时间就写好。叶广芩疑惑地看我,但什么也没说。等把自己从碌碌状态安稳在电脑前,写完第一段,才知道叶广芩的目光为什么疑惑了。她可能以为自己遇上了天才猛女。这哪里是三天能写完的?资料的整理挖掘考证不是简单的自我创作,一字一句都得有出处呢。真佩服自己无知者无畏的勇气。然而时间不等人,2007年1月得出书赶北京的图书订货会。这是出版业最大的一个订货会,也是一年中出书的最好时机。就这样苦熬硬撑连滚带爬地写了十几天,近两万字,只能说是简单的整理,和最少写七八万字的初衷相去甚远,交给叶广芩,心有忐忑。叶广芩看完后发信息说,稿件拜读,甚好。那一瞬间,不是办公室的暖气热,是我的脸真红了。这就是大家的风范气度。尊重别人的劳动,不指责抱怨,宽容待人。

差着几乎二十岁的年龄,在我心中,叶广芩是我心性相近的朋友,更是为人为文的老师。她从不用语言教导,但一举一动淡定大气,睿智洒脱,骨子里的贵族涵养散发着迷人的光彩。我们在青木川时,镇上的人好客,也因为对叶广芩的重视,吃饭时没完没了地劝酒劝肉,感觉自己快忍受不了这种热情了,我的神情就有些游离。而那个叶广芩,依然喝每个人敬的不知道已经是第几遍的酒,吃他们盛情推荐的腊肉。在城里,她是不喝酒的。知道她那时有病,心中更替她着急,就挡。她说,不要拂了乡亲的好意,入乡随俗,山里人就是这样表达情感的。

那次去广坪了解当年广坪暴乱的情况,刚进广坪镇地盘,我们的车和一个当地逆道行驶的摩托车相撞。瞬间围上来一群和骑摩托人有关系的人,开始要求赔钱。我慌了,迅速和宁强领导联系,解决的过程漫长而耗人。这之间,叶广芩参观了广坪烈士陵园,采访当年的亲历者,从容不迫。想起上次从魏辅唐的女儿魏树金家去广元的路上,车坏在前不着村后不着店的山里,快半夜才修好。我对山里的黑夜充满恐惧,其他的人也心急如焚,她依然不急不躁,说,这大概是魏辅唐在挽留我们吧。正是这种沉稳的心态,才有了《青木川》里淡定的文笔。文如其人,这种素养里有岁月和阅历的积淀。

叶广芩的字写得非常漂亮。几次签名售书时读者都很多,原计划的时间早已过去,等待签名的队伍还是很长。怕她体力不支,每次都劝她简单一些,不要将名字写繁体字了,她说简体字不好看,宁愿受累写到手软。叶广芩为人随和宽容,这是修养使然。但在生活细节上她很讲究,这就是叶赫那拉。追求完美有时很累,但真的很美。

2009年7月19日,由中国作协、陕西省委宣传部主办,中国作协重点作品扶持办公室、陕西省新闻局、陕西省作协、陕西出版集团、陕西省汉中市委、市政府承办,太白文艺出版社、《中国作家》《长篇小说选刊》、陕西省汉中市宁强县委、县政府协办的《青木川》作品研讨会在中国现代文学馆召开。中国作协党组成员、副主席陈建功、高洪波,陕西省委宣传部副部长、文联党组书记刘斌,陕西省作协党组书记、副主席雷涛,陕西省新闻出版局副局长吴丰宽,陕西出版集团总编辑张炜以及评论家雷达、肖云儒、李星、艾克拜尔·米吉提、阎晶明、范咏戈、梁鸿鹰、李荣胜、张陵、彭学明、周明、何西来、白描、牛玉秋、王必胜、白烨、吴义勤、施战军、何向阳、李建军、高叶梅等北京、陕西评论家出席研讨会。这个研讨会的与众不同之处除了从办会单位到参加人员都堪称“阵容豪华”外,吸引众多报纸、电视台以及网络媒体的还有一位特殊的参会人员——《青木川》的人物原型,86岁的徐钟德老人。当年魏辅唐资助学费走出青木川学有所成的精英只有徐钟德一个人在魏辅唐需要帮助的时候回到青木川,由此徐钟德一生的荣枯沉浮都与魏辅唐有关。他是青木川的一个重要人物,多年来,镇上的对联、标语基本上出自他手。叶广芩第一次到青木川就是他陪着采访。后来他们就像朋友一样了。逢年过节叶广芩会给他打个电话,听到青木川的什么消息也会先和他交流,如果去青木川一定要给老人买些点心之类的送去。因涉及历史原型,《青木川》完稿之后,宁强县委曾在青木川开了一个征求意见座谈会,征求当事人的意见。徐钟德看后,给作品以高度评价。并说,“要求人、事、时、地都真实,那是历史而不是小说。小说可以由作者虚构。这是小说和历史的严格区别。”毕竟上过大学历史系,在文化上很容易沟通,对文学作品的认识也很到位,叶广芩很珍惜这个朋友。让徐钟德参加研讨会,是叶广芩在开会前提出的唯一要求。考虑到年事已高,身体有病,且需要人陪同花费过高,所有人都不同意老人参会,叶广芩急了:费用我出,人我从青木川接上火车陪到北京,如果出事,我负责。有了她的坚持,从来没有到过北京的魏辅唐少校参谋主任、86岁的徐钟德和众多著名的学者评论家一起坐在了中国现代文学馆的会议室。这是老人此生唯一的一次北京之行。就在写此文的一个多月前,惊闻老人仙逝,难受之余,想到因为叶广芩,这个知恩图报的老人在历经磨难后的晚年可以坐在自家的门前给慕名前来的游客在《青木川》的扉页上题诗签名卖书,成为青木川的一道风景,心里稍有安慰。

由于个子高身材挺拔,作品幽默到常常令读者捧腹,叶广芩给人的感觉很强势很会说话,实则素常的她简单、清净、自然随意、不善言辞。在当下文化产业化后的市场经济环境里,在只要写了几篇不成样子的文章或者自费出了几本书就自称作家的的人到处找人写评论、开研讨会、找媒体炒作的文坛名利场里,叶广芩是个异数。除了一些基层作者,她很少给人写评论或者序言。而同时,她亦不会给自己做宣传。《青木川》出版后,有报纸要书评,又是春节期间,我约她一起去看望一位文坛享有盛誉的评论家并请他写评论。这稀松平常的事情让叶广芩纠结再三,说自己为这事去找人开口,怎么说啊?在盛行运作钻营的当下,文坛这个很多人眼中的名利场也不例外。叶广芩对评奖当官等事淡然处之,她说,文学已经给了我很多,我觉得自己很幸运,也很满足。写作是我的生活和快乐,其他都不重要。《青木川》出版后,引起评论家、专家及读者的广泛关注,获得了第一届《中国作家》鄂尔多斯长篇小说一等奖,2007年中国小说学会年度小说排行榜长篇小说第三名,入选中宣部第二届“三个一百”原创出版工程,入选陕西省第十一届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获奖作品以及陕西首届图书奖优秀文艺图书奖等。作为《青木川》的责编,我常常觉得很亏欠她,因为地方出版社在营销、宣传等方面做得都不到位。这些情况她都知道,但她从来没有在我面前抱怨过,相反,在很多场合,当读者表示对《青木川》的喜爱和欣赏时,不管我在不在场,她都会说,书后的“编辑手记”写得非常好,你们一定要好好看啊。其实,编辑处理《青木川》稿是我做编辑以来最轻松快乐的一次工作。除了个别文字错误及一些正规出版物的硬要求以外,文字稿根本就不需要加工修改。面对这样一个文字、艺术构架、思想无可挑剔的作品,看稿就是享受了。而作品的构思、结构的安排、素材的搜集却让叶广芩吃尽苦头,一度忧郁得无法自拔,几乎要去看心理医生。写作的甘苦叶广芩独自承受了,但《青木川》的出版却给文坛留下了一部大作,给青木川当地带来巨大的收益。作为编辑,我不过是好运气地遇见了《青木川》这本好书。

我的朋友看了《青木川》的“编辑手记”后调侃,没想到你这么善于自我批评。我认真地说,那是真心话,只是没有展开写,别人看不懂。是的,曾经以为对月感怀柔情似水就是浪漫美好,以为散淡干净就是人品高洁,以为整日卧在床上抱一本书读至夜半、上山下海陶醉美景流连忘返,就是热爱文学历史懂得人性和大自然的,相比叶广芩为生态环境和动物保护在秦岭山里的跋涉和创作,对人类和动物的生存与命运的终极关怀,对文学的尊重与坦诚,那真的只是小情小调、风花雪月般的浮躁轻飘。叶广芩让我的生活态度和对文学的理解有了新的质的改变,和她在一起,心会宁静干净而温暖。当日的因,今日的果。如果有轮回,我的上世一定修行超好,修来智慧大气怀有一颗赤子之心的叶广芩做我的好朋友。亦师亦友,她给我很多很多。

交一个益友,就是读一本好书。王小波在一篇小说里说:人就像一本书,你要挑一本好看的书来看。叶广芩不光写出了《青木川》这样题材阔大厚重、文笔淡定优美的优秀小说,她自己也是一本一生受用不尽、真正值得品读的好看的书。何其幸也,我遇到了这本好书。未来的日子,长路漫漫,这本书的沧桑睿智、博大深沉、从容优雅、气韵悠长将融入我的血液,然后,转化成些许力量,伴我前行。

猜你喜欢

青木县城
“回流县城”是这代年轻人的时代机遇
县城的“饭碗”
日出青木
时隔二十年,如何重返“人世间”
追赶超越的“基础支撑”——数说陕西70年之“县城经济”
九寨沟县城(外二首)
延津县荣获省级卫生县城称号
青木昌彦 因病离世
住在县城
钱包,快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