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与探讨

2011-11-18王奕青周彩信梁卓粤彭南秀庞维志张国熙谢月优钟江国胡永辉张海明曹爱巧

中国动物检疫 2011年8期
关键词:马属疫区检疫

彭 聪 ,王奕青 ,周彩信 ,梁卓粤 ,彭南秀 ,沈 丹 ,庞维志 ,张国熙 ,谢月优 ,钟江国 ,胡永辉 ,张海明 ,曹爱巧

(1.广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广东广州 510440;2.广州市农业局,广东广州 510440)

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是指在某一确定区域,在规定期限内没有发生过某种或某几种马属动物疫病,且在该区域及其边界和外围一定范围内,对动物和动物产品、动物源性饲料、动物遗传材料、动物病料、兽药(包括生物制品)的流通实施官方有效控制并经国家评估合格的特定区域[1]。对动物疫病实施区域化管理,是有效控制和扑灭动物疫病的重要举措,对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保障畜牧业健康发展和公共卫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简称广州亚运无疫区,控制动物疫病为非洲马瘟、水泡性口炎、马脑脊髓炎(东方和西方)、尼帕病毒病、亨德拉病毒病、西尼罗河热、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马梨浆虫病、马病毒性动脉炎、马媾疫、伊氏锥虫病、日本脑炎和马流行性感冒等14种马属动物疫病的区域,是成功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典范。广州亚运无疫区作为我国内地第一个由国家农业部宣布建成的无规定动物疫病区(简称无疫区),第一个通过OIE考察和欧盟评估的无疫区,其建设成功的很多经验是值得借鉴的。对其建设中遇到的问题进行探讨,对其他地区开展无疫区建设及推动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具有重要意义。

1 建设背景

2010年第16届广州亚运会马术比赛在广州从化市举行,这是我国内地首次举办的大型国际性马术比赛。有83%的国外马匹参赛,其中70%来自欧洲。但广州举办马术比赛面临两大问题:一是动物防疫问题,马属动物疫病防治基础薄弱,动物疫病对参赛马匹健康构成的威胁不可忽视;二是无疫区建设问题,OIE和有关国家未承认广州为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未与中国签订马匹进出境检疫协定,参赛马匹能否安全顺利入境参赛和返回来源地,取决于广州市能否提供取得国际认可的、确保马匹卫生安全的条件。为保障广州亚运马术比赛参赛马匹的生物安全,保障参赛马匹健康返回,防止外来疫病进入中国,确保广州亚运马术比赛顺利举行,经国家农业部、广东省人民政府同意,广州市人民政府于2007年3月启动了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项目。

2 建设地点及区域区划

按照农业部《无疫区管理技术规范(试行)》要求[2],结合广东省、广州市的地理环境,设立无疫区和缓冲区,并设置马属动物运输生物安全通道(简称生物安全通道),以上区域合称相关区域。

2.1 无疫区

广州亚运马术比赛场所在的从化市(县级市)行政区域为无疫区,内设核心区和监控区。

2.1.1 核心区 以广州亚运马术比赛场(位于从化市良口镇热水村)为中心周围半径五千米的区域。

2.1.2 监控区 从化市除核心区以外的行政区域,面积达1 930平方千米 。

2.2 缓冲区

无疫区边界外围设立的防疫缓冲区域,防止马属动物疫病传入无疫区。包括广州市白云区、萝岗区、花都区、增城市(县级市),以及清远市清城区、佛冈县,韶关市新丰县,惠州市龙门县等与从化市相邻的行政区域,面积达10 491平方千米。

2.3 生物安全通道

设立广州亚运马术比赛场到广州白云国际机场所经105国道、街北高速、机场高速,广州亚运马术比赛场到深圳皇岗口岸所经105国道、街北高速、北二环高速、广深高速的道路两侧各不少于1千米范围内,以广州白云国际机场为中心周围半径不少于1千米的区域,作为参赛马匹的安全保护通道。

3 简要历程

3.1 明确目标与任务

2007年3月20日,第16届广州亚运会组委会(下称亚组委)召开广州亚运马术比赛项目协调会,明确由广州市农业局牵头承办广州亚运无疫区的建设项目。广州市农业局指定由广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负责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方案的制定和具体实施。

3.2 《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方案》的制订、论证及公布

自2007年3月起,对广州亚运无疫区相关区域的马属及相关动物进行疫病普查、养殖调查、建档和监测等基础工作,同时结合国际上对动物疫病管理的要求[3-5],反复研究,经三十多次修改,于2008年5月基本完成《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方案》(以下简称《方案》)的编制工作。

2008年11月,农业部派出专家组来穗组织并通过了《方案》的论证。

2009年1月,《方案》经广东省人民政府及农业部同意,由省农业厅正式对外公布。

3.3 法制建设和技术标准的制定

2008年11月,广东省人民政府专门为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出台了《关于实施广州亚运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通告》[6],明确了广州亚运无疫区的区域区划、控制病种等内容;规定了各相关区域马属动物管理、马属动物疫病预防、监测、控制、处置及移动控制要求等,填补了我省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法规的空白。

2009年2月,农业部出台了《无马流感区标准》等16个病种的无疫区规范[7],确保了广州亚运无疫区的评估有据可依。

除此之外,广州市有关部门还制定了《输入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生猪反刍动物检疫检查程序》等7个程序文件、《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非洲马瘟应急技术方案》等11个动物疫病应急技术方案,为无疫区建设提供了准则和依据。

3.4 严格落实《方案》相关建设内容

3.4.1 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建设 因地制宜,划定了无疫区、缓冲区及生物安全通道。在合理划分的基础上,制定科学的动物疫病控制计划,对规定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在充分利用地理条件的基础上,设立人工屏障,设署太平、温泉、新群、石岭4个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并设立两个无疫区动物隔离检疫场,设置边界交通警示监管系统,制定进入无疫区动物及其产品卫生要求和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准入制;对相关区域马属动物进行注册登记,参照国际马匹护照格式建立健康证管理制度,将有关信息输入马属动物信息管理系统;迁出相关区域与亚运无关的马属动物。

3.4.2 动物防疫监督体系建设 改造相关区域兽医实验室,提高其对相关动物疫病的诊断、监测、免疫质量监控和分析能力,使其满足亚运无疫区建设和监控的需要;建设疫病通报体系;对官方兽医进行技术培训;配备监测监督专用车辆。

3.4.3 实施动物疫病控制计划 全面落实动物流行病学调查、马属动物疫病监测、监测阳性动物处理、动物疫病免疫与抗体监测、虫媒治理与野生动物防范、消毒、移动控制、隔离检疫、检疫监督、风险评估、应急演练、赛时疫控措施等疫病防控措施。

3.5 无疫区评估

2009年10月,全国动物卫生风险评估专家委员会通过审核书面材料、听取工作汇报、查阅相关资料、召开座谈会、实地核查等多种方式通过了对广州亚运无疫区的评估验收,同年11月23日,农业部发布第1291号公告[8],正式宣布广州亚运无疫区建成,达到非洲马瘟、水泡性口炎、马脑脊髓炎(东方和西方)、尼帕病毒病、亨德拉病毒病、西尼罗河热、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马梨浆虫病、马病毒性动脉炎、马媾疫、伊氏锥虫病12种马病非免疫无疫区,日本脑炎和马流行性感冒2种马病免疫无疫区标准。至此,广州亚运无疫区成为中国内地第一个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

3.6 国际评估与认可

3.6.1 OIE评估

2008年12月,OIE派出专家组专门对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情况进行考察。OIE考察团通过问卷调查、实地考察、资料审查、会议研讨、方案答辩等方式对《方案》和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进展进行考察和评估,《方案》及取得的建设进展得到了OIE专家组的充分认可和高度评价。OIE专家组在考察评估报告中指出:“如果《方案》中各种措施严格落实和维持,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模式可作为中国乃至其它地区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的榜样(原文:The arrangements will be sustainable if strongly managed and can act as a model for the establishment of other equinediseasefreezonesin chinaand elsewhere.)。”

2009年11月,OIE前任主席现任首席顾问,亚洲/远东及大洋洲地区委员会主席Dr Gardner Murray在OIE亚洲/远东及大洋洲地区委员会第26届会议上将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进行发布和专题介绍,以此为范例推荐给世界其它地区[9]。

3.6.2 欧盟评估 2010年2月,欧盟食品兽医办公室考察团来穗对广州亚运无疫区进行考察评估,考察团认为无疫区马属动物疫病传播风险低。同年4月30日,欧盟委员会投票通过将广州从化市列为与美国、加拿大、日本、香港同一动物卫生标准的C类地区[10],这一成就,被农业部评价为“我国动物出口欧盟实现历史性突破”。

3.6.3 赛前考察 2010年8月,日本检疫官方代表团对广州亚运无疫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广州亚运无疫区符合参赛卫生要求,随后派出参赛马匹参加广州亚运马术比赛。

2010年9月,韩国检疫官方代表团对广州亚运无疫区进行了实地考察,认为广州亚运无疫区符合参赛卫生要求,随后派出参赛马匹参加广州亚运马术比赛。

4 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成功做法

4.1 科学决策,有力协调,执行到位

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管理涉及广东省的深圳、东莞、惠州、韶关、清远、佛山、肇庆、河源等众多地区,建设团队由法制、兽医、公安、出入境检疫、交通、财政等众多部门和相关地方政府组成。在如此庞大的团队中,无疫区建设工作能有条不紊顺利开展,主要归结于以下几点:一是广州市政府是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工作领导决策机构,宏观统筹,部署无疫区工作;二是农业部门作为牵头单位组织协调无疫区各项建设工作;三是有一支责任明确行动有力的执行机构,如亚组委相关部门积极协调,推动“无疫区”工作和国际交流,法制部门促成“无疫区”建设管理法规的快速出台,为“无疫区”建设管理提供法律保障,填补我省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空白,交通部门积极协调和督促“无疫区”交通指示标志的设置,公安交管部门加强对相关动物运输的规范和监管,省治理公路“三乱”督察办保障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的设立并加强指导等。

4.2 出台和完善相关法律,为无疫区建设奠定坚实的法律基础

《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是无疫区建设的根本法律,农业部发布的《无疫区管理技术规范(试行)》《无疫区评估管理办法》是我国无疫区建设基础技术文本和指引。为推进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2008年11月29日,广东省人民政府发布了《关于实施广州亚运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通告》,明确了广州亚运无疫区的区域区划及区域化管理措施等,为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提供了法律依据。

4.3 建立技术规范,完善标准体系,为无疫区建设提供理论指导

制定了《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方案》《无马流感区标准》等16个标准,《广东省从化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办法》《农业部关于第16届亚运会境外兽医服务人员执业的暂行规定》《广州市农业局第16届亚运会兽医服务人员执业注册暂行办法》《马属动物疫情应急预案》《广州亚运马术参赛马匹进入广州亚运无疫区的动物卫生要求》《广州亚运现代五项参赛马匹卫生要求》《第16届亚洲运动会参赛马匹检疫及兽医监管执行手册》等一系列技术规范共30多个主要文件,完善了“无疫区”建设的标准体系,健全了工作制度。这些法规文件将成为今后“无疫区”管理的基础和中国其他无疫区建设的重要参考文献。

4.4 建立得到国内外认可的马病监测体系

无疫区建设过程中,根据国家无疫区对区县实验室要求,加强了从化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实验室的改造和实验仪器设备建设,在从化建立符合国家无疫区建设要求的实验室。广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中心实验室承担日常的马属动物疫病监测,广东省动物防疫监督总所负责省内广州亚运无疫区以外区域的规定马属动物疫病的检测技术和疫病控制指导工作,无疫区、缓冲区、生物安全通道所在地兽医机构具体承担监测采样、送检工作。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兽医研究所负责对监测进行抽检及阳性样品的确诊。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兽医研究所实验室是国家参考实验室,是农业部指定的马属动物疫病诊断实验室,给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提供了坚强的技术支撑。定期开展国内外实验室间的比对,以期实验结果准确有效。

无疫区建设之初,我市乃至我省相关的马属动物疫病检测工作开展不多,检测经验不丰富,再加上相当部分广州亚运无疫区控制病种为外来动物疫病,国内尚未建立与国际同步的检测方法。为攻克马病检测技术难关,广州亚运无疫区检测技术骨干查阅了大量的检测技术外文资料,参考国内外最先进的检测技术,辗转哈尔滨、山东、香港等地探寻、交流检测新方法,并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与中国农科院哈尔滨兽医研究所、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广东和山东出入境检验检疫局、香港渔农自然护理署、香港赛马会以及美国肯塔基大学GLUCK马研究中心等国内外权威实验室建立了非常紧密的合作关系,共同研究探讨检测方法,确保了检测方法和试剂要符合国际要求,确保了检测结果准确、真实,使得检测水平达到国内领先地位,并终获世界认可,为广州亚运无疫区马属动物疫病状况评估提供了最科学、最可靠的依据。

4.5 相关区域动物疫病控制

4.5.1 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 根据农业部《无疫区管理技术规范(试行)》及OIE无疫区建设规范的要求,结合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实际情况,合理区划,制定科学的动物疫病控制区域化管理措施,并编制实施疫病控制技术措施的执行时间规划图及突发应对方案。

核心区 选址在三面环山,流溪河贯穿而过的区域,三山一河形成较佳的天然屏障。在进出核心区的仅有的三条公路设置了3个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24小时值班,禁止马属动物及其产品进入,确保将核心区特别是马术比赛场发生马属动物疫病风险降至最低;监督落实非经批准的马匹进入;生猪、反刍动物引入执行报检审批制度;落实免疫、检疫、监测(生猪、反刍动物动物100%监测)净化、动物卫生监督巡查、野生动物(蝙蝠、野猪、野鸟等)和虫媒(蚊、蠓、虻、蜱等)调查、监测和防控等疫病综合控制措施。

监控区 为尽快落实动物疫病控制计划,考虑到从化存栏马匹较少,为使无疫区马属动物疫病综合评估风险降至最低,在建设无疫区之前,采用补偿措施,将原有的6匹马迁离监控区;进出监控区道路口设立了18个运输动物及其产品交通警示牌,指定运输动物及其产品经105国道进入从化,并在105国道的太平站点建立1个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监管经指定通道进入的动物履行相关手续;生猪、反刍动物引入执行报检审批制度;落实免疫、检疫、监测(采样数量按照SURVEY TOOLBOX软件[11]进行两步法计算)、动物卫生监督巡查、野生动物(蝙蝠、野猪、野鸟等)和虫媒(蚊、虻、蜱、蠓等)调查、监测和防控等疫病综合控制措施。

缓冲区 对所有存栏马属动物实行芯片标记管理;所有马属动物免疫马流感、马日本脑炎,生猪实行日本脑炎免疫;所有马属动物采样进行马属动物疫病监测,对生猪、反刍动物抽查监测;落实产地检疫、屠宰检疫,开展定期巡查,监督落实非经批准的马匹进入;马属动物、生猪、反刍动物引入执行报检制度;对野生动物(蝙蝠、野猪、野鸟等)和虫媒(蚊、虻、蜱、蠓等)进行调查、监测和防控。

生物安全通道 马属动物疫病管理措施参照监控区执行。

4.5.2 养殖状况调查 自项目启动,我们即开展了马属动物、猪、牛、羊养殖情况调查,并完善养殖档案,绘制相关动物养殖分布图。2008年后,在相关区域每年开展2次(上下半年各1次)相关动物养殖情况调查。通过调查,掌握了动物的数量及分布状况,有效掌握了区域内动物养殖分布可能对疫病传播造成的动态特点,为马属动物疫病控制计划的制定和实施提供了较全面、准确的数据来源,确保计划的制定和实施科学、有效。

4.5.3 区域疫病调查 首先是查阅了近10年来广州市及相关地区马属动物疫病情况,查阅了疫情报告、疫病监测报告、兽医公报等有关文献,历史资料表明广州亚运无疫区相关区域无马属动物疫病发生。其次是开展了问卷调查、临床监视等工作。自2008年6月开始,在相关区域每年开展2次(上下半年各1次)马属动物疫病普查。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下半年,共进行5次流行病学调查,调查马属动物养殖场、猪和反刍动物养殖场达10 574场次,回收调查问卷11 620份,并对动物疫病调查进行分析、研究,对不同病种采取相应措施。调查结果表明在调查区域内均未发现马属动物疫病临床病例。

4.5.4 疫病监测 自2008年9月开始,在相关区域每年开展2次规定马属动物疫病监测工作。主动监测与被动监测相结合,并对监测抗体阳性动物及其养殖场进行追踪监测监视。

主动监测 2008年下半年至2010年下半年,共计进行5次规定马属动物疫病监测采样、检测工作,采集马属动物样品4 297份、猪和反刍动物24423份、野生动物627份、蚊子3522份,共检165344项次。

监测范围 包括无疫区、缓冲区、生物安全通道(包括深圳市和东莞市所有马属动物)及广州市其他区域所有的马属动物、相关区域内生猪、反刍动物、野生动物(蝙蝠、野猪、野鸟等)和虫媒(蚊、蠓、蜱、虻等)。

监测数量 广州市、深圳市、东莞市和缓冲区内马属动物100%监测。核心区生猪、反刍动物100%监测;监控区的易感养殖动物以SURVEY TOOLBOX软件用两步法计算采样量[11](预期疫病流行率为5%,95%可信度)进行马属动物疫病监测,其中流行病学单元划分如下:反刍动物以存栏1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和有散养户的镇为流行病学单元,生猪以存栏2 000头以上的规模化养殖场和有散养户的行政村为流行病学单元。在缓冲区选取10%的2 000头以上规模化养殖场和行政村(散养户以行政村为流行病学单元),每场/村5头份。

监测方法 优先采用OIE推荐[12]或中国推荐方法进行检测,见表1。

表 1 14种规定马属动物疫病监测方法表

监测病种

马属动物:全部14种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

生猪:日本脑炎、伊氏锥虫病、水泡性口炎、尼帕病毒病;

反刍动物:伊氏锥虫病、水泡性口炎;

野猪:日本脑炎、伊氏锥虫病、水泡性口炎、尼帕病毒病;

野鸟:日本脑炎、西尼罗河热;

蝙蝠:尼帕病毒病、亨德拉病毒病;

虫媒:日本脑炎、伊氏锥虫病、尼帕病毒病、西尼罗河热。

监测处理 根据监测结果,结合疫病传播、流行特点、传播媒介及疫病对人体健康的危害等,按照国家规范、国际通行做法等进行处理。

尼帕病毒病、亨德拉病毒病、西尼罗河热、马媾疫、非洲马瘟、马鼻疽、马脑脊髓炎、水泡性口炎等经实验室检测均为阴性结果。对检测阴性的病种密切关注。

免疫马流感和日本脑炎后,检测表明抗体因免疫而升高。为进一步排除病原感染引起抗体水平升高,通过PCR法进行分子生物学诊断,检测结果均为阴性,证明无相关病原存在。

2008年在缓冲区曾监测出4例马传染性贫血阳性马匹和1例马病毒性动脉炎阳性马匹,立即对监测阳性马匹进行扑杀,对同群动物隔离,消毒,同时加强监测。通过最初调查、现场调查和跟踪调查,未发现临床症状或病例。在2009年和2010年监测时,在无疫区及相关区域均未发现此两种病阳性情况,说明区域内可能有马匹曾经感染这两种病,通过扑杀、隔离、消毒等措施后,达到了马传染性贫血及马病毒性动脉炎无疫状态。

2008年缓冲区马梨浆虫病监测中有37匹抗体检测呈阳性,2009年缓冲区检出31匹呈抗体阳性,血液涂片镜检均未检到虫体。抗体阳性的就地隔离同群动物,并实施治疗、消毒和消杀虫媒等工作。2009年上半年伊氏锥虫监测中有95只猪检测呈阳性,在2009年下半年和2010年上年年对阳性猪场采取隔离、消毒、灭虫等措施后,对全部的马匹及相关动物用CATT方法进行了检测,结果全部为阴性。对2009年上半年监测检出的伊氏锥虫、马梨浆虫病抗体阳性动物开展流行病学调查和溯源工作,指导养殖场对阳性动物进行药物性预防,并派发驱虫药三氮脒(血虫净),同时指导易感动物养殖场加强环境消毒。

对规定马属动物疫病监测抗体阳性的动物开展调查,无疫区、缓冲区和生物安全通道建立健全了规定马属动物疫病报告核查制度。监测发现阳性(包括抗体阳性)动物后,广州市动物卫生监督所及时发出“疫情调查”通知,最初调查、现场调查和跟踪调查均表明无临床症状或病例。

被动监测 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以来共采集病死猪样品889份。在被动监测中,未发现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发生。

在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过程中,马属动物虽能做到100%监测,但生猪与反刍动物并未能做到,这就容易出现漏检,为避免漏检给动物疫病控制带来风险,在主动监测的同时开展被动监测,可以弥补主动监测在这方面存在的弊端。广州亚运无疫区一年进行两次主动监测,对疫病的监测呈现不连续性,但疫病的控制与发展又是一个长期的、不间断的过程,开展被动监测可在很大程度上弥补这方面的不足。

被动监测采样具体做法如下:发生疑似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包括非洲马瘟、马传染性贫血、马鼻疽、马流感、日本脑炎、水泡性口炎、马脑脊髓炎、马病毒性动脉炎、马媾疫、马梨浆虫病、伊氏锥虫、尼帕病、亨德拉病、西尼罗河热等14种疾病)的马属动物100%采样送检;发生疑似规定马属动物疫病(水泡性口炎、日本脑炎、伊氏锥虫、尼帕病)的猪100%采样送检;发生疑似规定马属动物疫病(水泡性口炎、伊氏锥虫)的牛、羊100%采样送检;病死及死因不明的马属动物、鸟及蝙蝠等100%采样送检;病死及死因不明的猪,每个月采集样品10头份;病死及死因不明的牛、羊,每个月采集样品5头份。及时了解病死动物的发病时间、死亡时间、病史、治疗等情况,对死亡动物进行解剖,观察其主要病理变化,掌握疫病发生动态,进行初步诊断,并对解剖后的尸体按要求进行无害化处理。

4.5.5 强制免疫

2009年起,对广州市、深圳市和东莞市内所有的马属动物,按照疫苗生产厂家的免疫程序实施了马流感、日本脑炎强制免疫,对无疫区和生物安全通道内所有的生猪免疫了日本脑炎。2010年,对生猪日本脑炎免疫范围扩大到了缓冲区。2009年至2010年,广州市、深圳市和东莞市共计免疫马流感4 044匹次(共免疫了4次),马日本脑炎2 977匹次(共免疫了3次);无疫区、缓冲区和生物安全通道共计免疫猪日本脑炎233多万头次。

免疫后1个月,定点采样进行免疫效果监测评价。监测结果表明马流感、马日本脑炎免疫效果良好,合格率在70%以上,猪日本脑炎免疫效果不理想,特别是肉猪免疫后抗体阳性率较低。在国内没有标准判定日本脑炎免疫合格的情况下,根据日本脑炎免疫监测结果,按照无疫区要求,将免疫后产生抗体阳性率达到70%以上判定为符合免疫无疫标准,对免疫无疫区群体抗体阳性率达不到要求的,进行补免。

4.5.6 虫媒治理与野生动物防范

4.5.6.1 虫媒和野生动物调查

广东省从化市位于亚热带,气候潮湿、温热,较适合虫媒生长、繁殖,也时有野生动物出没。考虑到虫媒和野生动物可能对赛时马匹产生不利影响,为将虫媒和野生动物传播疫病的风险降到最低,自2009年1月起,我们对无疫区、缓冲区可能传播疫病的虫媒(蠓、蜱、虻、蚊等)和野生动物(野猪、蝙蝠、野鸟等)展开调查,通过调查,基本摸清相关区域虫媒种类及消长规律,野生动物的种类和分布等,为有效开展风险评估提供可靠依据。

4.5.6.2 治理与防范

根据2009年的虫媒和野生动物调查结果,制定了合理的虫媒治理与野生动物防范计划。包括对核心区内村庄、易感动物养殖场、从化马术比赛场、动物隔离场等重点场所实施虫媒消杀工作;从化马术比赛场馆及马厩设置了符合国际规范的虫媒驱赶、消杀和野生动物防范等设施。有效降低了虫媒及野生动物传播疫病的风险,保持赛时参赛马匹隔离期间通过野生动物及虫媒传播疫病的最低可控性。

4.5.7 移动控制和检疫监督

标识管理 无疫区、缓冲区以及广州市其它区域、深圳市和东莞市所有马属动物实施电子芯片标记,建立马属动物信息库,对马属动物的免疫、监测、移动等情况进行实时更新。猪、牛、羊等按国家农业部要求落实动物标识。

人工屏障 无疫区设立4个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1个动物隔离检疫场。进入无疫区的所有通道共设立18个交通警示牌,生物安全通道共设立交通警示牌168个。公路动物防疫监督检查站实施24小时值班监控。严禁不符合无疫区卫生要求的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无疫区。

输入检疫 出台了《关于输入从化市猪、牛、羊及其产品的管理意见》,明确了输入从化市猪、牛、羊及其产品卫生要求,报检、审批、隔离检疫等程序,建立健全了猪、牛、羊及其产品输入无疫区报检审批和隔离检疫制度。

检疫监督 出台《从化市动物及动物产品流通监管巡查工作规范》《广州市动物防疫和畜禽及其产品质量安全巡查工作制度》,严格落实产地检疫、屠宰场检疫和监督执法制度,定期开展监督巡查。

4.5.8 风险分析

4.5.8.1 开展疫病风险评估

组织专家开展规定马属动物疫病水泡性口炎、马脑脊髓炎(东方和西方)、日本脑炎、伊氏锥虫、尼帕病毒病和亨德拉病毒病等病种风险分析和评估,为疫病监测、疫控措施等的调整和完善提供了科学的依据。

4.5.8.2 开展无疫区输入易感动物风险分析和评估

专家组对无疫区引入易感动物及其产品工作规范进行可行性论证及疫病评估,研究修定了《关于加强输入到从化市猪、牛、羊及其产品的管理意见》,为进入无疫区的动物及动物产品提供了合理、可行的监管措施。

5 探讨

5.1 无疫区建设与定位

建设无疫区,是我国兽医工作积极应对入世挑战,改进兽医工作理念,提高区域内动物及动物产品卫生水平,提升我国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竞争力和畜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重大举措。无疫区的建设是动物疫病由控制到消灭的过程,从控制动物疫病出发,逐步实现动物疫病的净化、扑灭和消灭,最终实现无疫。畜牧业的发展和经济基础是建设无疫区的前提,兽医机构是建设无疫区的保障。为保证无疫区的建设质量和效果,农业部先后制定了《全国无疫区建设项目实施方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条件》等规范性文件。2007年,新修订的《动物防疫法》规定了动物疫病风险评估和无疫区建设评估的法律制度;《无疫区评估管理办法》规定了无疫区评估认可的基本框架和要求;《无疫区管理技术规范(试行)》是无疫区建设维持的具体技术要求。一些地方先后颁布实施了无疫区建设条例或办法等地方法规。目前,无疫区已建立比较完善的疫病控制、检疫监督、疫情监测和屏障保护体系,较好地控制了口蹄疫、禽流感、猪瘟、新城疫等重大动物疫病。但按照现行无疫区建设要求必须在外围建立缓冲区,一旦缓冲区设立在其他省市边界时,就会出现与现行行政管理架构相矛盾的问题,在不可能逾越行政管理架构的情况下,只能适应这种体制来建设无疫区,如采取技术补救、防范等措施,通过上级或指定部门的协调共同进行无疫区建设。同时无疫区建设应根据不同地方的自然地理条件及畜牧业发展水平,结合当地的动物卫生状况、动物防疫基础、疫病流行特点和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等因素,综合评估队伍能力、管理架构等多方面问题,按照国家区域化管理相关标准、原则和要求,科学选取无疫区位置,合理划分无疫区范围,采取相应综合防控措施等对严重危害畜牧业生产及公共卫生安全的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

5.2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

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主要解决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中可接受的风险水平问题,把动物疫病对国际贸易的影响降到最低程度[13]。区域化管理在最终扑灭动物疫病、控制外来动物疫病、保障国际贸易方面具有极为重要的作用。目前,动物疫病的区域化管理作为动物疫病控制的一个基本策略已为许多国家成功采用,是当前国际通行的动物卫生管理模式。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制定了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基本原则,美国、澳大利亚、加拿大、巴西、阿根廷、泰国等一些国家通过实施区域化管理成功控制或消灭了多种动物疫病[14]。动物疫病区域管理也已经成为我国防控重大动物疫病,提高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竞争力的重要策略。2008年新修订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动物防疫法》中明确规定,国家对动物疫病实行区域化管理,从法律上确立了我国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基本制度[15]。过去农业部试推的无疫区建设是以省为单位进行区域区划,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区域区划结合当地实际,经无疫区建设小组和专家组的反复论证,确定以马术场为中心半径5千米为核心区,从化市行政区域为监控区,从化市相邻区(县)为缓冲区,并实施相应的疫病防控措施,这种模式得到OIE认可,并认为这种模式可作为中国乃至世界其他地区建设无疫区的榜样。区划政策与动物疫病的控制策略密切相关,根据各区域不同的动物卫生状况,来制定疫病控制、消灭计划,并实施不同的控制措施最终实现区域内无疫状况。例如,2004年我国部分省市发生禽流感和口蹄疫疫情,农业部在制定禽流感和口蹄疫控制扑灭技术规范过程中,参考欧盟等国家和地区疫病控制的成功经验,采用区域化措施控制和扑灭疫情,在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16]。

5.3 无疫区建设带来的好处

通过无疫区建设,初步建立了动物疫病控制,动物防疫监督,动物疫情监测及动物防疫屏障四大体系,有效控制了动物疫病的发生,推进了畜牧业生产方式的转变,促进了畜产品的出口。

通过无疫区建设,实验室等基础设施条件明显改善。各级实验室从硬件建设到软件建设都有了根本的改善,通过无疫区建设,畜牧业及相关产业快速发展。因无疫区的品牌效应,投资环境的改善,吸引了大量国内外企业在示范区内进行畜禽养殖与畜产品加工业投资,通过无疫区建设,疫病控制能力明显增强。通过无疫区建设,动物疫病的监控,预防,检测和应急能力显著增强[17]。

以广州亚运无疫区为例,广州亚运无疫区是我国第一个取得国际认证的动物疫病控制区,全面推动了我国动物防疫工作与国际接轨,示范和促进在我国建立符合国际贸易要求的动物产品生产加工和出口区域。赛后,广州市人民政府与香港赛马会签订《第16届亚运会马术比赛场地建设及赛后持续利用合用框架协议书》,香港赛马会将长期租用从化马场作为训练基地,马主、骑师、游客的衣、食、住、行等需求将进一步推动广州旅游业和从化经济的发展,必将对当地的旅游、就业和税收有积极的促进作用。同时,无疫区得到欧盟的认可,我国动物出口欧盟实现历史性突破,也必将促进中国马术运动和马业经济发展。

5.4 动物移动控制

动物的移动是复杂多样的,是有利益因素推动的,但从疾病控制角度来看,是带有很大风险的,动物移动可能会引进外来疫病,这会对国家经济和公众健康带来极大的影响[18]。无疫区建设强调疫病的风险控制,然而无疫区内疫病传播的头号风险就是易感动物的无控制流通,如跨区域间调运、交易和引种等均大大增加了疫病的传播风险,所以对易感动物的流通控制是降低疫病传播的重要一环[19]。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总体形势的利好,国内外动物及动物产品贸易繁荣所带来的流通,给我国动物防疫工作带来了巨大的威胁和挑战,如广州市金花街发生的禽流感疫情,广州市几经消灭又重新回头的的布鲁氏菌病等。因此,在控制动物疫病传播的工作总应重点考虑动物移动控制,应合理布局现有动物,通过法律或是严格的控制措施来控制动物移动,推动动物产品流动,从而降低由动物移动带来传播疫病的风险。动物移动特别是跨省的动物移动是疫病传播蔓延的主要风险因素,所以跨省调运动物经指定通道进入是降低动物运输过程中传播动物疫病风险、保障动物及动物产品安全的有效措施。在现行经济状况下,利用好人工的动物防疫屏障,限制动物及动物产品自由流动,为防止疫病传播,除指定通道外,其他交通通道一律禁止相关易感动物及其产品进入无疫区或跨省调运,以保障动物疫病区域管理系统的封闭性。同时加强对畜禽交易市场、屠宰场等的检疫监管,有效掌控动物流动对疫病传播造成的风险。

5.5 转换疫病控制思维,切断传播途径

在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过程中,充分考虑了虫媒及野生动物在马属动物疫病防控工作中的影响,进行了虫媒及野生动物调查及治理,填补了无疫区建设及动物防疫管理工作在该方面的空白。

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过程中,将广州市的动物防疫管理理念与国际通行做法相结合,从过去以保护易感动物,落实动物免疫为主,向控制传染源—切断传播途径—保护易感动物的综合管理模式转变。在无疫区所需要控制的14种马属动物疫病中,大部分病种的传播都与虫媒、野生动物有关,必须进行其情况调查。因此在实施马流感、日本脑炎免疫,加强饲养管理、检疫监管、消毒净化的同时,开创性地开展虫媒(蚊、蜱、虻、蠓等)、野生动物(野猪、野鸟、蝙蝠)等相关马属动物疫病传播媒介的分布、规律、携带病原等情况调查,并在调查的基础上制定合理、科学的消杀、治理和防范措施。通过采取切实有力的综合防控措施,最大限度地降低了区域内动物疫病的发生和传播风险,为其他地区建设无疫区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5.6 免疫

免疫是控制动物疫病发生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我国动物疫病控制方面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是,随着我国强制性免疫工作和养殖场疫病免疫工作的深入,单纯的免疫工作呈现出以下问题[20]:(1)免疫密度达不到100%。由于被免动物分散养殖,且覆盖面大,致使免疫工作进行困难,容易出现漏免。(2)疫苗质量影响免疫效果。疫苗招标制度引起疫苗生产企业竞相压低价格,无法有效地保障产品质量,特别是抗原含量普遍偏低,影响了免疫效果。(3)免疫程序问题。动物首免后不落实免疫抗体监测和重复免疫,常会因抗原剂量使用过低,不足以诱导免疫应答,导致低带免疫耐受,而任意加大免疫剂量,又会抑制免疫应答,导致高带免疫耐受,即“免疫麻痹”现象,二者都会造成免疫失败。(4)疫苗免疫还会诱发病毒在宿主抗体免疫选择压作用下加快其基因变异速度,从而成为优势群体以逃避宿主机体免疫反应,导致疫病难以消灭。(5)疫苗的安全性问题(如炭疽疫苗)和某些疫病免疫机制不清而无疫苗(如马鼻疽)只能捕杀病畜的问题。在无疫区建设过程中,我们根据辖区内的疫病流行情况,制定了免疫计划和措施,对要求实现免疫无疫的马流感和日本脑炎实施100%的强制免疫。但是,由于免疫无疫要求对区域内所有易感动物进行免疫,这样导致免疫成本及工作量巨大,同样也存在免疫合格率不甚理想的情况。而在国际上普遍认可的无疫区建设准则中,无疫区建设只是概率大小、风险大小的问题,是无法做到零风险的,因此,在考虑成本、经济状况、不发生动物疫病的情况下结合疫病传播、流行特点综合考虑免疫的动物种类、范围、数量才是无疫区建设过程中免疫工作的指导思想。我们认为无疫区不能仅仅通过免疫来建立,因为免疫虽能在一定程度上有效地控制疫病的发生,但无法消灭动物疫病,甚至会造成疫病传播。例如,在马流感呈地方性流行的国家中,免疫被认为是一个重要的控制措施,但需注意的是,在未曾免疫过的马群体中,暴发马流感时,把免疫作为其中一个控制措施时应慎重考虑[21]。虽然免疫可阻止临床病例出现,但病毒脱落后,在免疫过的马匹中可能出现亚临床感染,特别是当疫苗片段和野毒株失配时,反而会导致疫病的传播[22]。事实证明,疫病仅仅靠扑杀是无法消灭的,长期进行免疫也是不可取的,最后还是要摆脱免疫,通过加强检疫、移动控制、监测、无害化处理等综合防控措施来净化动物疫病。

5.7 动物卫生风险分析

风险评价的标准方法是OIE动物卫生法典中提到的风险分析。风险分析包括风险评估、风险交流、风险管理等,风险评估是潜在风险评价的关键步骤[23-24]。动物卫生风险分析是近年来世界动物卫生领域一种新的工作理念和管理模式,是制定动物卫生政策和开展畜产品国际贸易的一项基础性工作。20世纪80年代,澳大利亚、新西兰、美国、加拿大等畜牧业发达国家开始将风险分析应用于动物卫生管理工作中,并取得显著成效。在WTO/SPS协议签署后[25],风险分析已成为动物卫生管理领域一个重要的决策工具[26]。随着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WTO)和全面恢复在世界动物卫生组织(OIE)的合法权利,特别是我国无疫区建设工作不断推进,切实加强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工作,已成为进一步提高我国重大动物疫病防控能力和动物产品安全监管水平,不断提升我国养殖业国际竞争力的一项十分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我国动物卫生风险分析工作起步较晚,因此应该多引进、消化和吸收OIE等国际组织和加拿大等畜牧业发达国家的动物卫生风险分析经验[27],逐步完善我国风险分析的相关组织和机构,明确职能,以风险分析为技术支撑,制定科学的风险分析方案,积极开展风险评估工作,进一步提高我国的动物卫生水平[28]。在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过程中,引入风险分析工作,定期开展风险评估,完善外来动物疫病风险分析报告,并根据风险分析结果,不断调整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措施,取得良好效果,值得其他地区无疫区建设推广使用。

5.8 监测采样

广州亚运无疫区之所以能顺利通过OIE及欧盟的评估,其中十分重要的一点就是无疫区建设监测采样采用国际通用的软件科学计算,监测采样数量符合国际通用标准,检测方法采用OIE推荐的方法和试剂。然而,目前国家及许多地方动物疫病监测方案还基本没有采用国际标准计算采样量,多是以每场、每村、每镇或每县采样多少份,显得科学依据不足,难以测明动物疫病状态。所以提高监测采样科学性,在无疫区建设过程中应逐步推广应用软件计算监测采样量,且监测的方法应符合OIE的要求。监测采样量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所要达到的置信水平,置信水平越高,采样量越大[29]。再次开展监测时,需要考虑的问题是是否每一次的监测采样必须一致还是再次的监测采样可根据现有监测等相关信息相应减少,针对这个问题,Cannon[30]提出一个方法,即在综合考虑不同方面,如检疫措施、监测结果、临床病例等信息资料后,根据所需的置信水平重新计算采样量。这也是我们在随后的工作中需注意的一个方面。被动监测也是在以后监测工作中值得推广的地方,通过主动的实验室检测和被动的民间报告或监测相结合来达到监测的目标。在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过程中,结合专家意见,开展被动监测,通过被动监测,及时发现潜在的动物疫病,掌握其发病特点等,对进一步保障无疫区无疫状态具有重要作用。目前,在国内动物疫病防控中开展被动监测较少,我们在广州亚运无疫区开展被动监测,一方面在此领域积极做出了实践,另一方面也极大程度地降低了疫病发生的风险,广州亚运无疫区在此方面的尝试取得了良好效果。因此,被动监测作为主动监测的一个很好的补充工作,也是值得其他地区建设无疫区须考虑的一个方面。

5.9 内外检信息交流和合作

我国国内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和进出口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分属不同的部门,虽然都是代表国家或政府的管理行为,具有第3方的公证性,得到OIE及欧盟等认可,但是,也暴露出许多弊端,如内检不掌握进口动物及其产品的检疫状况和疫病风险,外检不了解国内动物卫生状况及发展趋势,各行其是。此外,内外检衔接的矛盾也很突出,我们在监督中发现进境后的动物或动物产品通常只见通关单的复印件,没有检疫标识及检疫合格证明书或卫生证书,给走私动物及动物产品可趁之机,增加了外来动物疫病传入国内的风险。所以内外检应定期互通无疫区检疫相关信息,确保信息通畅,对相关检疫信息达成一致,降低无疫区发生规定动物疫病的风险,切实维护好无疫区。

5.1 0 检疫合格证明

在欧盟食品和兽医办公室考察团考察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过程中,反映的问题之一即检疫合格证明过于简单。在这种简单的检疫合格证明书中,检疫内容与检疫证明脱节,检疫证明不能反映检疫过程,不但证明力不足,也给规范出证和管理带来不利,容易导致买卖检疫证明、隔山打牛式出证等问题。因此,在随后的工作中,我们根据建议进一步规范检疫合格证书,将检疫内容写入检疫证书,逐项检查完才能出证,使检疫合格证明真正体现检疫。

5.1 1 规范工作记录

无疫区建设为我们规范动物防疫档案提供了一个契机,借以规范动物防疫工作记录。长期以来,作为执行机构,我们忽视了工作记录这项工作。在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过程中,我们强化了工作记录,规范了各项工作记录表格,包括检疫、免疫、流行病学调查、监督巡查、养殖和免疫档案等。工作中形成的整套的、规范的、大量的工作记录为无疫区通过评估验收提供了有力的证明材料。在责任制和责任追究制的今天,动物卫生和食品安全工作与民生戚戚相关,也是媒体监督的焦点,作为工作痕迹的工作记录在规避责任风险方面,同样显得非常重要。因此,工作记录是现代工作的重要内容,只有干完工作并完善工作记录才算完成了工作。建议将工作记录纳入工作量来进行考核,以此推进防疫档案规范化、标准化管理,为国际认证做好准备。

总之,广州亚运无疫区的成功建成与维护,开创了国内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新时代,创造了中国马业和马术运动迅猛发展的新机遇。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铸造了广州市乃至全国动物卫生事业的新辉煌,标志着我国兽医卫生事业取得了里程碑式的进步。填补了相关法律法规、方案标准空白、相关检测技术方面的空白。无疫区建设实现了多项历史性的突破,实现了中国内地马匹可出口欧盟、日本、韩国等国家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在国内首次举行国际性马术比赛的历史性突破,实现了中国土生土长马匹首次参加国际性赛事的历史性突破。为我国其他地区开展无疫区建设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致谢:

在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过程中,得到了国家农业部兽医局科技与国际合作处处长孙研,专家组成员郑增忍、相文华、林琳、林志雄、薛汉宗、林嘉豪等人员及中国动物卫生与流行病学中心、哈尔滨兽医研究所、香港马会、香港渔农护理署等众多单位的大力支持与帮助,在此表示真诚的感谢。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的成功源自集体的努力,在此一并向参与广州亚运无疫区建设的国内外各有关单位和个人表示感谢,感谢各有关单位和个人一路来的支持与帮助。

[1]广东省农业厅.广州亚运无规定马属动物疫病区建设方案[Z].粤农[2009]15号.广州:广东省农业厅,2009-01-16.

[2]农业部.无疫区管理技术规范(试行)[Z].农医发[2007]3号.北京:农业部,2007-01-25.

[3]European Parliament,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Regulation(EC)No 882/2004 of the European Parliament and of the Council of 29 April 2004 on official controls performed to ensure the verification of compliance with feed and food law,animal health and animal welfare rules[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04,L165:1-52.

[4]European Parliament,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Council Directive 90/426/EEC of 26 June 1990 on animal health conditions governing the movement and import from third countriesof equidae[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1990,L224:5.

[5]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Terrestrial Animal Health Code 2010[M].19th.Paris,France: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2010.

[6]广东省人民政府.关于实施广州亚运马属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的通告 [Z].粤府 [2008]105号.广州:广东省人民政府,2008-11-29.

[7]农业部.《无马流感区标准》等16个无规定动物疫病区规范[Z].农医发[2009]4号.北京:农业部,2009-02-23.

[8]农业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部公告[Z].农业部公告[2009]1291号.北京:农业部,2009-11-23.

[9]Gardner Murray.The development of disease-free zones for equine diseases-including the example of China[C]//26th Conference of the OIE regional Commision for Asia,the Far East and Oceania.Shanghai,China,2009:125-130.

[10]European Parliament,Council of the European Union.European Commission Decision 2010/266/EU of 30 April 2010 amending Decisions 92/260/EEC,93/195/EEC,93/197/EEC and 2004/211/ECas regards the importation of registered horses from certain parts of China and adapting certain third country denominations[J].Official Journal of the European Union,2010,L117:85.

[11]Cameron A R.Survey Toolbox:A practical manual and software package for active surveillance of livestock diseases in developing countries [M].Canberra:Australian Centre for Internation Agricultural Research,1999.

[12]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Manual of diagnostic tests and vaccines for terrestrial animals [M].6th.Paris:World Organization for Animal Health(OIE),2008.

[13]郑增忍.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与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J].兽医导刊,2010(9):12-14.

[14]刘俊辉,宗亮泽,张衍海,等.建立我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财政投入保障机制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2010,27(8):8-10.

[15]赵维宁,郑增忍.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国际规则与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策略研究 [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12):1-3

[16]刘俊辉,张衍海,郑增忍,等.实施动物疫病区域化管理促进动物及动物产品国际贸易 [J].中国动物检疫,2009,26(2):2-4.

[17]浦华,王济民.我国无规定动物疫病区建设的探讨 [J].中国畜牧杂志,2007,43(14):17-21.

[18]Fevre E M,Barend M D,Bronsvoort C,et al.Animal movements and the spread of infectious diseases [J].Trends in Microbiology,2006,14(3):125-131.

[19]刘俊,金鹏,董海燕.浅谈无规定动物疫病区易感动物流通控制[J].中国动物检疫,2011,28(5):21-22.

[20]刘芳,贾幼陵,杜雅楠.中国无疫区建设与动物疫病净化[J].中国动物检疫,2011,28(1):81-83.

[21]Primary Industries Ministerial Council.Disease Strategy:Equine Influenza//[M/OL].Australian Veterinary Emergency Plan(AUSVETPLAN).3rd.Canberra:Animal Health Australia,2007.http://www.animalhealthaustralia.com.au.

[22]Daly J M,Newton J R,Mumford J A,et al.Current perspectives on control of equine influenza [J].Vet Res,2004,35(4):411-423.

[23]OIE.Handbook on import risk analysis for animals and animal products:Introduction and Qualitative Risk Analysis[M].Australia:JAMEScook university,2010:57.

[24]OIE.Handbook on import risk analysis for animals and animal products:quantitative risk assessment[J].Can Vet J,2008,49(10):1036.

[25]WTO.The WTO agreement on the application of sanitary and phytosanitary measures (SPSAgreement)[EB/OL].http://www.wto.org/english/tratop_e/sps_e/spsagr_e.htm.

[26]闫俊平,魏伟,陈溥言,等.风险分析在动物卫生管理中的应用[J].上海畜牧兽医通讯,2009(1):65-67.

[27]Australian Government Department of Agriculture,Fisheries and Forestry.Import Risk Analysis Handbook [M].Canberra,Australia:Commonwealth of Australia,2007.

[28]范钦磊,郑增忍,由佳.加拿大动物卫生风险分析框架的研究[J].中国动物检疫,2008,25(6):47-48.

[29]Cameron A R,Baldock FC.Two-stage sampling in surveys to substantiate freedom from disease[J].Prev Vet Med,1998,34(1):19-30.

[30]Cannon R M.Sense and sensitivity-designing surveys based on an imperfect test[J].Prev Vet Med,2001,49:141-163.

猜你喜欢

马属疫区检疫
马属动物新生驹疾病的预防与治疗
云南省部分地区马属动物感染弓形虫血清学调查
梁幼生: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梁幼生: 献身血防,做疫区人民的“守门人”
探究中西医结合治疗马属动物破伤风
英国检疫隔离立法源流及启示
为年轻女医护剃光头发赴疫区作
疫区日记:一个120急救班组的武汉12小时
《检验检疫学刊》简介
检验检疫学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