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

2011-11-17吴晓丹

电影评介 2011年10期
关键词:产业化文化发展

浅谈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

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在临摹世界电影成功的范例,逐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电影模式。中国电影作为一个产业在寻求发展,同时也就要求中国电影得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全球化的发展,从管理制度到创作手法都要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中国电影 产业化 营销策略

中国电影自诞生之日里,如同变化莫测的当代历史一样,发生了众多的演变和更新,在创作观念、产业结构、营销策略等方面都进行了改革,以及电影美学的多样性也发生了很大变化。由于影像视听美学的革新,一方面令电影语言的叙述以及各个元素之间的美学构成更加丰富,另外在电影创作观念和逻辑组成上也带来了更大的空间,最重要的是电影经营观念与方法的改变使得电影创作走上了市场经济的范畴。中国电影已经走过了百年,在这一过程中,一直在临摹世界电影成功的范例,逐步形成了独具个性的电影模式。中国电影作为一个产业在寻求发展,同时也就要求中国电影得适应市场经济规律和全球化的发展,从管理制度到创作手法都要作出进一步的调整。

一、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

1、滞后状态

从上世纪80 年代初,中国电影管理机构就开始了电影业的改革探索,以经济手段和法律手段为主要调节手段的市场经济制度已经在中国电影业中得到确立, 电影已被纳入了整个社会主流文化的塑造工程之中并被以市场化的方式推动发展。但是, 在推动市场化改革取得巨大进展的同时, 中国电影管理部门在电影产业化改革方面显得滞后。在对于电影题材、内容、形式、风格等方面缺乏文化审美层次的约束,使得中国电影在审查方面受到的限制大大超过其他国家,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电影作为大众文化的宣泄和疏导潜力,使得中国电影缺乏面对现实的开放性和电影观念、形态和风格上的多样化、层次性, 制约了中国电影产业化的发展。

2、发展初期

20世纪90年代,中国电影在市场经济体制的推动下,由计划经济转变成市场经济,由此,中国电影发生了蜕变,市场化的变革决定了在电影创作中必须更多的考虑大众的需求,满足观影人的期待。在这一变革中,电影人不断进行实践探索,提高影片本身的审美价值,电影的周边商品也越来越多的出现在货架上,市场呈多元化发展态势,商业电影在多种渠道上获得经济效益。随着全球一体化的不断深入发展,在中国加入“WTO”后,中国电影也被推入了自由竞争模式中,在好莱坞电影大行其道之时,中国电影如何走出一条具有特色的发展之路是被众多电影人广泛讨论的话题。随着国内电影市场的产业化发展,必须要实行对外开放机制,在竞争中寻求不断发展。

二、产业化发展中的问题

1、存在的问题

在市场化的强烈竞争中,商业电影的运作模式即大量投资、启用大牌明星、增加高科技元素,这种创作模式首先出现在好莱坞大片中,近些年国内的电影人以好莱坞商业电影模式作为标本,以盈利为最主要目标的商业片开始高速发展,先后推出的《十面埋伏》、《夜宴》、《无极》《满城尽带黄金甲》等影片拥有豪华的明星阵容、宏大的题材以及惊心动魄的情节,成为了商业电影的主流形态。这些影片在一定程度上确实打开了国际的大门,把具有中国特色的电影文化向全世界展示,打破了世界电影长期以来单方面向国内输入的状况。然而,我认为创作者应该思考:创作电影是否只看重其经济价值而忽视其文化内涵。我们肯定国产大片的选择,并不等同于我们对同类题材的不变发展也保持认可态度。处于初期阶段的国产大片在市场竞争和艺术价值层面,以及经济效益和文化内涵方面都存在一些尚未解决的问题。我认为,“商业大片”在优先考虑如何在获得高经济效益的同时,也应考虑在影片里渗入更深的人文内涵。

参看现当代的电影作品,不难发现,中国电影的发展呈现出两极化:既盛产大制作电影追求经济价值;又推崇小成本制作追求艺术品位。青黄不接、断断续续的发展不是长久之计,我们需要的是一个盛产“常态”电影的大环境。

2、“小成本”影片生存状态

每年产出的小成本影片总投资往往不到大片的零头,在市场回报上来看获得的也是微小的一部分。但是我认为,小成本电影是中国电影人文艺术复苏的希望,这类影片大多真实反映带有质朴气息的现实生活,带有深厚的现实主义美学思考,主题鲜明、关注底层人民生活,对待残酷的现实问题不逃避。但中国电影市场对于“大小”片的区别对待,不禁令人感到哀伤,我们不能一味的追求经济价值而忽视苟延残喘的人文价值。

3、中国电影产业化制度的缺失

常论“依法治国”,所谓“法”就是法制。我们现在应该尽早完善电影产业领域的相关法律法规,让制片方、投资方和消费者都能得到完善的行业制度保护,这才是电影市场逐渐成熟的标志。

三、促进产业化发展的对策

1、汲取营养

就现在的发展态势来看,电影当局把保护本土电影作为第一要务,每年只有很少定额的国外影片可以在院线得到公映。依我所见,可以学习国外电影分级制度,在保护本土电影的同时增加国外优秀影片的公映量,既保证一些未成年人不宜观看的但具有一流艺术价值的作品与消费者见面,同时也为一些小成本影片保留市场的空间。

电影院是服务大众的公共文化设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载体,也是电影产品进入市场的基础环节、电影产业投入产出良性循环的重要依托。加快城镇数字影院建设和改造,是深化电影改革、推进电影科学发展的客观需要,是保障群众文化权益、满足群众文化需求的必然要求,是保增长、保民生、保稳定的有效途径,无论是对繁荣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提升国家软实力,还是对促进消费、拉动内需、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推动经济发展,都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目前,世界电影院线都在推崇数字化,我国也加紧进行数字化影院的建设,允许海外资本进入中国电影市场,对数百家院线进行改造,硬件设施不断完善,很大程度上提升了中国电影市场的人气。

2、 寻求中国特色

纵观世界电影发展,但凡是成为经典的影片,都存在浓厚的本土文化。每个国家有属于自己特殊的人文艺术。对于中国观众而言,我们不仅需要电影带给我们90分钟的奇幻体验,同时也需要通过观影达到窥探社会心理的刺激,通过观影了解现实。中国电影人需要充分利用本土现实文化资源,把社会动态和民众命运与电影相结合,大力推行现实主义电影美学,不断与类型片的商业策略靠近,创造出具有中国特色的商业电影模式。

四、展望中国电影产业化发展

广电总局新闻发言人朱虹就《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答记者问时指出,中国电影产业化进入到了一个非常关键的发展时期,由于中国电影产业起步晚、底子薄、产业经验和水平还处于初级阶段,还存在诸多问题制约中国电影产业的发展,所以迫切需要更强有力的政策措施来促进电影产业的繁荣发展,使其具有更加强大的可持续发展能力,实现人民群众在享受富裕物质生活的同时,享受到更加丰富多彩的精神文化生活。

当下,我们民族个体的行为意识、心理素质、价值标准、伦理规范,都需要艺术创作主体以独特的审美眼光和文化自觉意识对它加以关照和引导,满足大众多样化的审美修养,着力于不断提高国民整体精神素质和美学修养。我们应该杜绝一味追求经济价值的恶俗文化,把更多能够表达艺术家美学思想的作品呈现给观众。中国电影产业化道路是一个极其复杂的过程,只有通过中国电影人共同的努力,才会有一个令人比较满意的结果。

[1]《关于当前国产电影生态环境的担忧与思考》贾宏

[2]《论中国当代电影产业化》高亢

[3]《关于促进电影产业繁荣发展的指导意见》

10.3969/j.issn.1002-6916.2011.10.004

吴晓丹(1987.04),回族,南京艺术学院研究生在读,电影学影视批评史方向。

猜你喜欢

产业化文化发展
年味里的“虎文化”
非织造材料产业化新进展
迈上十四五发展“新跑道”,打好可持续发展的“未来牌”
观赏石产业化和金融化初探(一)
富硒有机缓释肥产业化迈出大步
谁远谁近?
砥砺奋进 共享发展
系统产业化之路
改性沥青的应用与发展
“会”与“展”引导再制造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