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萧友梅音乐教育思想断想

2011-11-17秦太明

剧影月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素质教育音乐专业

■秦太明

萧友梅在 《听过来维思先生讲演中国音乐之后》一文中说:“愿吾校国乐组诸同学,多注力于乐理及和声、曲体等功课,盖欲改良旧乐,必先具有一种方案,欲作成此种方案非借镜于西乐不可。但余并非主张完全效法西乐,不过学得其法,藉以参考耳。若单照旧法,专习一二种乐器,对于乐理,绝不过问,将来虽学成一器,亦不过一乐工耳,国乐诸君,其共勉之!”①局限于当时的国情,萧友梅不可能提出素质教育这个话题,也不太可能对素质教育的范畴有一个广义或狭义的界定.但文中已折射出一个素质教育的问题,折射出对学习音乐的一个前瞻性培养目标。他的素质教育理念虽然时过七八十年,但对我们当今的音乐教育仍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改革开放三十多年,我国高师音乐的教育现状虽有很大改观,但一些现象令人堪忧,存在的问题不容忽视。某些高校长期存在“专业化”教学模式,盲目突出一个“专”字,认为只要把专业学好,有了看家本领就可以万事无忧。重视专业课轻视公共课、重视技能课轻视理论课程成为大多数学生的通病。他们没有认识到文化素质是一个人综合素质的基础,许多学生在中学阶段就已对专业投入了极大的兴趣,而减少对基础文化的学习热情,有些学生还视学习基础文化知识是为了应付考试,这种思维定势也带进了高校,没有明确讲台与舞台的关系。学生知识面窄,一专而不多能。能唱好歌却不能教好一首歌,能演奏好器乐作品却不能进行一般伴奏,虽然在专业上获过很多奖,但在工作岗位上却不能胜任。一言以蔽之,综合素质偏低、创新能力欠缺。在教学工作中只会照本宣科,很难成为一名合格的中学音乐教师。随着教育体制的进一步深入和学校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音乐专业学生的素质教育正日益被教育人士所关注和重视。作为高校教师,我们应该进一步做好如下工作:

一.提高文化素质,夯实学习基础

萧友梅在国立音专期间,不仅强调专业教育,而且对文化素质也提出了很高的要求,所开设的文化素质课占有相当重要的份量,仅选修科目多达20多个种类。针对我国当前一些高校音乐专业学生普遍存在文化素质偏低等问题,笔者认为,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一是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设计教学目标;二是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革新课程体系;三是从知识、能力、素质协调发展与综合提高革新教学内容与教学模式。要提倡基于研究的教学和以探索为本的学习,引导学生在研究和开发中学习。要坚持全方位、立体化培养,强调全面性和综合性,进一步增强学生人文素质和现代科学普及知识教育,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观察能力、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重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造能力。

二.重视音乐素质,突显师范特性

音乐专业学生是大学中的一个特殊群体,这个群体除了具有一般大学生特点之外,更具有聪明、好强、思想开放、自我意识强烈,求异存同、追求浪漫等特点,这些特点对他们全面成才有积极的一面,也有消极的一面,要加以正确的引导和管理。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音乐审美、音乐表现、音乐创造等是音乐专业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因为音乐专业的学生,其特殊性就在于他们的音乐素质,如果忽略特有的音乐素质修养,他们也就不称其为音乐专业的学生,这样音乐教育也就失去了它本身的特有涵义。萧友梅先生说过:“人类的感想原来不过是一种动的生活,这种生活不单从里面生出,也常有因受外界的刺激然后发生的。而外界的刺激里有一半是动的生活。我们因为要用声音描写我们的感想,有时就要连那做主动的外界动的生活都要描写出来,才可以令我们的感想完全发展。”②此话说出了如何表现音乐和如何欣赏音乐的专业话题。对于音乐专业的学生来说,要着眼于学生的音乐创造能力的培养,音乐创造是音乐繁荣发展永葆青春的不竭动力。

与此同时,要构建“师范性”教学模式,把握其基本特征,缩小过去培养方案中过多的音乐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必修课,有些课程可改为选修课,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兴趣去学习。早在上世纪20年代,美国就曾提出“通才教育”,强调培养“百科全书式”人才。这种教育模式对发展教育,培养人才发挥了重要作用。美国曾对1131位科学家进行调查,发现这些人很少是只精通一门专业的人才。在诺贝尔奖获得者中,也多既是某门学科的“专”才,又是能进行综合性研究的“通”才。从古今中外优秀的音乐家的情况也可以证实。同时应当看到,高等教育毕竟是培养专门人才的,不能片面强调通识教育而忽视专业教育,制定人才培养方案应坚持专业教育、师范教育和通识教育的统一。着力加强通识教育、师范教育,拓展专业基础,扩大艺术视野,着力增强学生适应社会的能力。

三.立足民族根本,注重因材施教

萧友梅说过:“我之提倡西乐,并不是要我们同胞做巴哈、莫扎特的干儿,我们只要做他们的学生——音乐的骨干是一民族的民族性,如果我们不是艺术的猴子,我们一定可以在我们的乐曲里面保存我们的民族性。”③据一位师从萧友梅的学生回忆说:“在音乐教育上,他主张教学科目、学习方法必须学习西方进步的方法与制度,同时也要学习民族的音乐。当时我们在大学音乐科学习,学生们除学习钢琴外,都要学一二种民族乐器……我们在音乐会上都是既演奏钢琴又弹琵琶及二胡曲独奏或合奏……”④在当今素质教育的大潮中,我们更应该让学生明白民族与世界的关系,让他们明白民族音乐是屹立于世界音乐之林的基本要素,明白世界各国的音乐大家,没有一个不热爱自己本民族音乐文化的,也没有一个不是殖根于民族音乐而走向世界的。使他们明辩世理,成为有健全人格的全面发展的复合型人才。

国立音专期间,萧友梅借鉴外国的有益经验,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逐步建立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音乐教学体制。既突出主科的严格训练,又注意学生多方面基础知识的培养,对保证国立音专的教学质量乃至我国专业音乐教育事业的发展都具有深远意义。高师音乐专业培养方案要坚持专业特色,尊重学生的个性特点,分析和把握音乐专业大学生的思想特点和行为特点,准确地发现和扶持学生的积极因素,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充分施展才华。要避免共性制约过强、抑制学生个性发展的倾向。要做到这一点,一是在课程的设置、修读、教学环节的设计等方面,要注重专业理论与技能的结合。要注意共性与个性、统一性与灵活性的结合,充分考虑学生的基础、兴趣、特长、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和对教学的不同要求,构建多通道、多规格、模块化的培养框架;二是要适度减少必修课比重,扩大选修课的种类与数量,增加学生选修课学习的自由度,要调动和激发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使学生知识、能力结构多样化,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展其个性。

四.依托培养方案,拓宽专业口径

在培养方案中,课程可分为大类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学生进校后按专业大类培养方案执行,同一专业大类前两年统一基础课,第三年开始选择专业课。课程可分为音乐大类必修课、专业限选课和任意选修课。音乐大类必修课指整个音乐大类众多专业需掌握的共同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及基本技能等课程,学分可占毕业学分总量的50%;专业限选课是根据不同专业或专业方向分设的若干专业模块课程,学生需从中至少选修一个专业模块的课程;任意选修课是学生根据自己的学习特长、爱好及学习能力等选修的相应课程,应至少选修25学分。第三年开始,学生应按前两年必修课考试总成绩,即按学分积点的高低,根据自己的兴趣、爱好、就业意向,依次在专业大类内选择专业或专业方向,树立竞争意识,调动学生学习积极性。这样既拓展了专业基础,拓宽的专业口径,也给学生构建起能够适应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

培养方案要体现高等教育的基础性和阶段性,要采取具体措施,拓展专业基础,拓宽专业口径,给学生构建起能够适应终身教育和社会发展变化需要的知识、能力结构。要求学生跨学科选课,学校应开出大量的选修课供学生学习,同时让学生学习与专业相关的通识类课程。这样,既满足了加强基础通才教育的要求,使学生有较宽的知识面,又使学生的专业教育有了保证。与此同时,拓宽基础学科范围,按一级学科设置主要学科基础课,加强基础性教学。减掉重复设置的课程,合并分割过细的、知识面过窄、太专的课程。加强课程的综合性,体现学科交叉融合。

五.坚持办学特色,促进个性发展

培养方案要坚持办学特色,在全面发展的同时充分发展其个性。在此基础上还要开设具有地方性和灵活性的特色课程,音乐文化的文化现象和其它艺术类型文化一样,具有突出的地方性,不同地区的音乐艺术因其区域内的居民构成、民族传统和地理环境等因素的不同而形成各自的特点,要将这些地方特点深入研究,主动的融进大艺术的文化血液中。例如:福建泉州师范学院音乐与舞蹈学院,根据地处闽南的特点,设计开办了“南音”专业和“南音”文化的相关课程,较好地让泉州“南音”这个“中国古代音乐活化石”融进了大艺术视野的国民音乐教育之中,进一步拓宽了学生的艺术思路,在素质教育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设置特色课程的重要目的,是要加强音乐教育专业课程体系的弹性以及与地方音乐文化的切合性。与音乐专业的其它课程相比,特色课程更能促进统一性与多样性的结合,使学生进一步增加创造自由选择的可能。

近年来,“大教育”的观念越来越深入人心,“大文化”的氛围也在向各个领域渗透。我们学校各专业的专业课和专业基础课之间,既有各自的研究领域,又有互相交融、互相沟通的性质。常常有“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十一世纪是以创新为特征的时代,也将是揭开众多科学奥秘的时代,作为新世纪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以萧友梅跨越时空的素质教育理念和音乐教育思想为指导,进一步提高教育质量。使学生在素质教育的阳光雨露中,科学地认识自我、正确地设计自我,严格地管理自我,成为站在历史潮头的新一代艺术人才。

注释:

①引自萧友梅 《听过来维斯先生演廛中国音乐之后》1932年12月

②萧友梅《甚么是音乐?外国的音乐教育机关。什么是乐学?中国音乐教育不发达的原因》见北京大学《音乐杂志》第一卷第3号

③萧友梅《音乐家的新生活·绪论》1934年5月

④摘自蔡元培 《在北京大学音乐研究会之演说词》载1919年11月17日《北京大学月刊》

[1]戴鹏海、黄旭东《萧友梅纪念文集》[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1993年12月第311页—322页孙继南·我看萧友梅的音乐教育观。

猜你喜欢

素质教育音乐专业
不忘初心,落实素质教育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部分专业介绍
专业修脚店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音乐
高校图书馆开展嵌入式信息素质教育的思考
以主体间性思想构建信息素质教育模式的理论及应用
音乐
也谈素质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