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柳琴戏角色行当探源

2011-11-16王琴

剧影月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柳琴大生小头

■王琴

行当是中国戏曲特有的表演体制。这种表演体制是戏曲的程式性在人物形象创造上的集中反映。每个行当,都是一个形象系统,同时也是一个相应的表演程式系统。

然而随着解放后戏曲交流的频繁,许多地方戏曲的角色行当逐渐被京剧同化,均以“生、旦、净、丑”统称,以至于失去了自己剧种的原有称谓和特色。尤其是禁演古装戏,只演现代戏期间,更把角色行当淡化了。柳琴戏亦是如此。柳琴戏原来的角色行当称谓,早已成为历史的记忆,不仅现在的观众很少了解,就是柳琴戏青年从业者也知之甚少。

柳琴戏原来的脚色行当有自己特殊的名称,分小头(花旦)、二头(青衣)、二脚梁子(青衣兼花旦)、老头(老旦)、老拐(彩旦)、大生(老生)、小生、勾脚(丑)、毛腿子(花脸)、奸白脸(白面)等。柳琴戏的表演粗犷朴实,节奏明快,乡土气息浓厚,其身段、步法多具有民间歌舞的特点。

柳琴戏在其跑坡“打地摊”演出阶段,小头(花旦)、小生、勾角(丑)这三行当已经形成,并成为当时拉魂腔的挑梁演员。此时应是清咸丰至民国初年,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柳琴戏“三小”行当不断丰富和创新其演唱技艺,不断吸收外来艺术营养,才使得这个剧种逐渐形成以至走向成熟。所以说柳琴戏的小头、小生、勾角是创造这个剧种的重要角色。但那时主要演唱“压花场”和“三小”戏,“压花场”是小生和小头边歌边舞,唱小“篇子”;“三小”戏大都是生活小戏以及演绎历史故事、神话传说等。此时的小头、二头等角色多由男性扮演,到民国末期才出现女演员。

发展到“七忙八不忙,九人看戏房”时期,随着演出剧目中的角色增多,就出现了《七妆》这样的演出形式,也就是男女两个演员要扮演小戏中的兄(勾角)、妹(小头)、婆(老拐)、公(大生)、母(老头)、嫂(二头)等六个角色,当场要换七次装,所以又称“当场变”或“抹帽子戏”。《七妆》是一个短暂的过渡阶段,正说明观众对人物众多的大戏的需求,所以到上个世纪二三十年代,拉魂腔纷纷涌现出较大型戏班,开始学习京剧、梆子戏的行当划分,甚至直接引进京剧人才进团施教,于是才逐渐增添了净行、武行等行当,也开始排演人物较多的大型剧目。同时,柳琴戏开始登上较正规的舞台演出。但是因为那时戏班角色匮乏,行当分的并不十分严格,所以仍然以演员能担任多种行当角色为优,讲究演员技艺全面;崇尚“生、旦、丑、奸白脸、老生、正生一脚踢”的“五把全搂”;注重“唱念做俱佳、文武行都行”的所谓全能演员。这可能是《七装》演出形成的遗风。

虽然柳琴戏戏班扩大,人员增多,行当更细,但是柳琴戏艺人明白,他们不能失去自己的地方特色,不可能照搬别人,所以他们把自己剧目中的角色行当分为小头、二头、二脚梁子、老头、老拐、大生、小生、勾角、毛腿子、奸白脸等称谓。事实上,柳琴戏的角色行当和京剧等剧种对应的角色行当,确实有着较大的差异。京剧表演更趋于程式化和套路,柳琴戏表演则更多是生活化和即兴发挥。比如同是一出《吴汉杀妻》,除了大致情节相同外,京剧和柳琴戏从剧本文词到人物刻画,再到细节表演,完全是两码事。

柳琴戏角色行当的戏路特点如下:生角:分小生、大生等。

小生是柳琴戏的重要行当之一,多扮演贫民子弟、落魄书生和富家公子之类脚色。如《大隔帘》中的梁山伯、《小隔帘》中的张廷秀、《站花墙》中的杨二舍、《灵堂花烛》中的刘廷玉等。以唱功为主.要求表演潇洒、唱腔流畅、白口上韵,身段、水袖、扇子、占发等功底扎实。许多剧目小生与小旦同为主角,“两小”戏占较大比重。娃娃生亦属小生,如《琵琶词》中的冬哥、《丝绒记》中的白京哥等。武生在柳琴戏中未形成独立行当,常由小生或大生兼演,武生戏虽有,但不多见。即使身着长靠、短打服装,表演仍以唱做为重,属武戏文唱。如《吴汉杀妻》中的吴汉、《禅宇寺》中的伍员、《潼台会》中的杨八郎等。

大生(即须生和老生的总称),以挂黑三髯为多。挂黪髯和白髯次之。多演中老年的帝王将相和富人员外之类人物。剧目有“五王、四相”之说。“五王”指李彦明、薛平贵、薛仁贵、赵匡胤、周公;“四相”指王延龄、包公、王允,蔡平。挂白髯的多演年高的员外和家院,剧目有《机房教子》的商定国、《兰花山》的韩文公、《牧羊圈》的老朱銮等。演大生要求做工稳重、唱腔深沉。这一行有袍带、官衣、褶子等各种戏路子。

旦角:分小头、二头、老头、老拐等。

小头(即小旦),也是柳琴戏重要行当之一。通常扮演大家闺秀、小家碧玉等角色。柳琴戏剧目以小头应工的戏最多,如《喝面叶》中的梅翠娥、《小姑贤》中的桂姐、《灵堂花烛》中的卢桂玲、《大隔帘》中的祝英台、《小隔帘》中的王美容等。小头又分分闺门、风流两种戏路。闺门戏指文雅贤惠;风流戏则嬉戏、耍笑。表演上要求身段轻盈,手眼灵利、活泼可爱,嗓音甜润、唱腔华丽、多用虚词衬字。小头也兼演武旦戏,如在《点兵》中的樊梨花、《南唐》中的刘金定、《状元打更》中的刘婵金等。重唱不重打,略具刀枪功夫即可演出。跟娘旦(娃娃旦)亦多由小头扮演,如《琵琶词》中的玉妹、《田半城打砖》中的金线等。

二头(即青衣,兼演小旦者称二角梁子),多扮演贫苦妇女、良家媳妇等人物。如《琵琶词》中的秦香莲、《机房教子》中的秦雪梅、《四告》中的皮秀英、《大花园》中的张梅英等。表演庄重、沉静,以唱为重,唱腔要求委婉抒情。此行也扮演公主王妃、富家小姐之类角色。如《孟良盗发》中的清莲公主、《禅宇寺》中的马昭仪、《罗鞋记》中的金美容等。

老头(即老旦)也无人专工,多由二头兼演。但属老头的戏却不少。多数扮演农家老年女性。以“四氏”戏为其代表剧目:即《断双钉》中的老康氏、《小鳌山》中的老阎氏、《英台劝嫁》中的老邓氏、《三蜷寒桥》中的老朱氏。此种角色过去多为男演员扮演。

老拐(又称祸婆)是近似彩旦和丑旦一类的角色。扮演风趣、诙谐或刁蛮、丑恶的妇女。如《老少换》中的老潘氏、《卖艾姐》中的老龚氏等。尤以《小姑贤》中的老刁氏最有特点。表演随意、唱腔滑稽、极富农村生活气息,多由勾角(即小丑)和小头扮演。

丑角:即勾角。

这一行当在柳琴戏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多扮演官吏、豪绅、盗贼或憨厚、耿直的贫苦百姓。勾角分老丑、小丑、文丑、武丑四种,造型有俊扮、丑扮两类。老丑有《钥匙记》中的苏随;小丑有《打干棒》中的崔自成;文丑有《三蜷寒桥》中的卢文进;武丑有《拦马》中的焦公普;俊扮丑有《喝面叶》中的陈士夺等。勾角的表演风格独特,它不甚讲究规范程式,多以富有乡土气息的语言和动作及富有幽默感的唱腔、数板进行表演。如陈士夺的行路、烧火、斡面、切面等动作均如此。勾角还必须掌握较高的表演技巧。它要熟练地演唱本行的各种“小篇子”,这种篇子诙谐有趣,多由勾角单独演唱。有的内容虽与剧情无关,但因其内容丰富、语言生动而使正戏得到调剂。其次要能表演各种幽默、滑稽的步法和身段。如“老龟扒沙”、“抽梁换柱”、“仙鹤走”、“鸭子扭”等.此外,还要掌握一些表演特技。如在《拦马》中,焦公普头顶一碗水钻入席筒又退出来,水却不洒;在《田半城打砖》中,田半城以头击砖,砖碎人安。

柳琴戏的角色行当除上述三类外,尚有一种叫做“毛腿子”的行当。多扮演山贼、草寇、番王、蛮将之类角色。属这一行当的戏较少,有《状元打更》中的北国辽王、《大鳌山》中的曹无能等。此外,也有以奸白脸应工的少数剧目。

改革开放到了今天,全国戏曲不景气,但是不管什么原因造成的这种局面,中华传统文化不能丢。作为国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柳琴戏,不仅要传承下去,而且要发展下去,所以首先要弄清楚她的艺术根源,才能保留她的艺术特色。当然,角色行当特色是其重要方面。

猜你喜欢

柳琴大生小头
一曲柳琴戏,最美拉魂腔
柳琴戏音乐文化研究文献综述
——以2010-2020 年为例
最长寿的脊椎动物:小头睡鲨
小酸浆
小头睡鲨:地球上最长寿的脊椎动物
祖传的舌头
临沂地区柳琴戏的价值及其文化传承研究*
平安电话
手机惹祸
日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