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小提琴演奏中的“记忆编码术”

2011-11-15张晓君

怀化学院学报 2011年11期
关键词:乐段乐句小提琴

张晓君

(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福建福州350001)

论小提琴演奏中的“记忆编码术”

张晓君

(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福建福州350001)

在小提琴演奏中,对“记忆编码术”的培养训练至关重要;细致、准确、完整、流畅的记忆将大大提高演奏的质量。借鉴前人在小提琴演奏以及认知心理、音乐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笔者自己多年的演奏及教学经验,对小提琴演奏的“记忆术”——即记忆的“编码”方式进行了探讨,以期摸索出小提琴演奏记忆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

小提琴演奏; 记忆; 编码

细致、准确的记忆是每个小提琴演奏者在演奏时所追求的目标,它也是衡量小提琴演奏者素质的一项标准。而这一能力的培养是不是有方法可循呢?本文正是借鉴前人在认知心理、教育心理以及音乐心理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并结合自己多年的演奏和教学经验,对小提琴演奏的“记忆术”——即记忆的“编码”方式进行了探讨,以期摸索出小提琴演奏记忆的一些有效方法。

一、有关记忆的心理学理论

(一)记忆的过程

M1W1艾森克和M1T1基恩的《认知心理学》中认为,记忆的过程涉及三个阶段:即编码、储存、提取。“然而,一个人的记忆不能……只有提取而不考虑以前的编码和储存过程。这些过程只有在记忆系统的整个结构下运作才会变得积极主动和有意义。正如Tulving和Thomson(1973,P359)所指出的,‘只有储存过的信息才能被提取。而且……信息怎样被提取出来依赖于它是怎样被储存的。’”[1](P224)由此看来,“编码”阶段很重要,整体系统的、逻辑性强并且有意义的“编码”将更有利于记忆的储存。

(二)信息的“编码”“组块”能够拓展记忆的容量

“经心理学家多年来大量的试验表明……记忆材料的如何组织对记忆储存的能量方面有重要影响。也就是说,决定……记忆广度的不是记忆项目的数量,而是记忆单位的数量。”[2]如果我们把乐谱中为数很多的音符,根据一定的特征进行组织,也就是重新“编码”、“组块”,就可以组织成若干个小的信息单元,还可将若干个小的信息单元进一步编码组块为更大的单元。即使我们的记忆容量被限制在一定数目的信息单元之内,但信息单元内的内容密度可发生巨大的变化,从而极大地扩大我们的记忆容量。

因此,对记忆材料如何进行有意义的“编码”,通过“编码”、“组块”使大量的音乐信息单元得到重组简化,从而有助于我们的记忆,这正是文中笔者研究的重点。

二、小提琴演奏中音乐记忆的有效“编码”方式

对小提琴演奏信息的“编码”可以通过视觉、听觉、触觉及一切相关的身体生理运动等感知觉来进行,也可从节奏、速度、力度、和声、乐曲结构、音乐情感等不同角度、不同层次的综合乐理常识去捕获信息。

(一)研究和分析曲式结构

有些篇幅较长的小提琴作品演奏少则十来分钟,长则二三十分钟,甚至有的更长。研究和分析曲式结构,对该作品的乐章、乐段、乐句进行分析整理、编码组块,使作品的整体结构在演奏者头脑中留下清晰的印象,使大量繁杂的音乐信息得到归类、简化从而显得条理清晰并富于逻辑,而不是杂乱无章的,这样将大大促进演奏者的记忆。下面以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为例进行说明。

例1 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曲式结构图

在演奏门德尔松《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时,我们如果有作如上曲式结构分析的话,对作品的理解和记忆应该会大有帮助。

曲式结构的分析不仅仅针对长的音乐作品,对于简短的乐曲我们仍然需要这样做。例如开塞练习曲NO125,这是一首顿弓练习曲,曲子不算太长,全曲的节奏也比较规整,从头到尾都是三连音。但是变化音颇多,旋律性不是很强,有涉及到换把、泛音、高把位、和弦等技巧,并且密密麻麻的三连音共有两页。演奏时如果有进行乐曲结构分析的话,可能情况就会好很多。

例2 开塞练习曲NO125的曲式结构图

三段式

A+B+A'

我们还可以对乐段进一步细分,第一乐段可以细分为5个乐句,第二段分为6个乐句,第三乐段也是分为5个乐句。经过这样的编码、划分,整首练习曲的框架和线索就很清晰,就容易演奏和记忆。

运用曲式分析等相关音乐知识对小提琴作品进行有效“编码”,这是小提琴作品系统全面记忆的一个很重要的方法。小提琴学习者可以从学琴初始就开始灌输这种意识,培养自身分析乐曲结构的能力和习惯。这样,不仅有利于小提琴演奏,而且有助于演奏记忆。

(二)乐段的“分句、简化”记忆法

乐段中分解、简化音乐信息并加以记忆的能力可以从学习小提琴的最初阶段即开始培养。笔者在教初学儿童时,每布置一首乐曲,在范唱、范奏的同时都要给他们划分乐句。告诉学生音乐的表达就跟说话一样,一句一句讲,并且句子必须连贯,如果句子中随意断开的话就犹如说话结结巴巴不流畅。而且音乐也跟说话一样,表达各种各样的情绪:欢快的、抒情的、忧伤的等等。这样使儿童从主观上产生“乐曲简单易掌握”的概念,既有利于小提琴技巧的掌握,又培养了学生的学琴兴趣及良好的记忆习惯。

如乐曲《雪绒花》教学中,可把全曲划分为四个乐句(下例中用双斜线标注),并向学生指出不仅其中的第一第二乐句前半句相同,即同头变尾,而且第四乐句完全重复第一乐句。这样,乐曲就得到了简化。乐曲结构如下:a(1-8小节)+a'(9-16小节)+b(17-24小节)+a(25-32小节)。

简单乐曲的乐段要进行分解、简化再记忆,复杂乐曲中的乐段也是如此。

例3 阿柯莱伊《a小调协奏曲》

上例中根据旋律发展可把每四个小节分为一个乐句,即归为一个小的信息单元;然后再根据节奏和弓法特点(都是三连音,并且在每拍第一个音换弓。)把这四个乐句归为一个乐段,即把四个小的信息单元组成一个更大的信息单元。这样整理、归类完就更容易记忆了。

(三)“动作记忆”法

即从手指、手臂的演奏动作中提取音乐信息特征,并将其“组块、编码”成具有鲜明规律的单元。如此,只要慢练时认真掌握手指、手臂的运行规律,将使复杂的难点片段变得容易一些,并且在音准、速度和准确表达乐曲的要求以及演奏的流畅性等方面都会得到帮助。

1.成组反复的弓法或手臂动作

例4 维伐尔蒂《a小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上例中,每四拍的弓法都是反复的,这样就可把每四拍分成一个小的信息单元;而这三个小单元呈现出的是下行的旋律模进的特点,因此可以再组成一个更大些的信息单元,音乐信息被组块、简化后就易记易掌握了。

例5 维伐尔蒂《G大调协奏曲》第一乐章

上例中每拍都重复一次,按照这种相似性,我们可以把每两拍分成一个小组;此外,每拍的后三个音都相同,且都在第二个音换弦,手臂换弦动作是一样的,按照这种相似性,又可以把这几个小组归在一起,组合成一个更大些的信息单元,这样就比一个个零散的音好记多了。

2.成组反复的指法

例6 克莱斯勒的《前奏与快板》

上例中把每个把位内的指法归为一个小组,那么1-4小节从一把位到五把位的上行递进换把,共可分为五个小组。这五个小组不仅指法相同,并且小组内音程、手指关系都一样是大六度或小六度,这样就可把1-5把位上行换把组成一个大些的信息单元。而同理,可把第5小节第7把位开始的下行各把位组成另一个信息单元。这样单元数量得以精简,记忆也就更为简洁而清晰。

3.在旋律模进、分解和弦等乐句中尽可能地运用相同的指法序列,以减少信息单元的数量。

例7 拉罗《西班牙交响曲》

这两句的音程关系基本相同;并且都在每句第二小节第三拍上换把。这样我们可把它们当成两个信息单元来记忆。

(四)“主要音、隐伏旋律分析”记忆法

即从繁杂的乐段中分析每拍的主要音,把这些主要音串在一起,成为一条更容易记忆的“旋律”。这便是隐伏于乐句中的更具歌唱性的旋律。

例8 塞兹《第一学生协奏曲》第一乐章

上例中,把每一拍的第一个音以四分音符的时值连接起来,就是一句隐伏在分解和弦之中的旋律。突出每一拍的第一个音,不仅使音乐旋律轻重分明、更连贯、更富于歌唱性,而且便于记忆。

例9 门德尔松《e小调协奏曲》

上例中,从十六分音符开始,把音乐上需要强调的每一拍(2/2拍)的第一个音(上例中用3号标出)以二分音符的时值连接起来,就是一句隐伏在分解和弦之中的旋律。依据这一旋律线条的走向,学生不但易于记忆,而且对这段华彩所标明的力度和速度上的细微变化也更易于理解、完成得更连贯和富有歌唱性。

(五)“和声、调性分析”记忆法

例10 维伐尔蒂《a小调协奏曲》第三乐章

上例中除了第九、第十小节,其他的都是每两小节一个分解和弦,因此我们可以把每两个小节分成一个小信息单元,再把这些小单元组成一个更大些的信息单元,这样旋律就易记了。

例11 克莱采尔小提琴练习曲NO112

本首练习曲每一乐句的旋律都是由分解和弦发展而成,因此把每个分解和弦都归为一个小的信息单元来记忆的话,繁杂的乐谱就会变得简单易记。这里笔者只节选前面几句作为例子进行说明。上例中,把每一乐句用和弦标注出来后,如下图:

例12:门德尔松的《e小调小提琴协奏曲》第一乐章

该乐章再现部的副部转入了同名大调E大调,变化再现呈示部的副部主题。经过这样的调性分析,在演奏此处时就会更易记易掌握。

(六)“节奏分析”记忆法:将一长串快速的音符进行有层次的节奏上的分组,使其节奏更均匀合理,音乐信息更有序化,这样更利于演奏和记忆。

例13 丹克拉《主题与变奏曲第六首》中的这一串装饰音

例14 莫扎特《G大调第三协奏曲》第一乐章华彩乐段中的一长串音

(七)“情感分析”记忆法

音乐是表达人的思想感情的一种艺术方式,演奏者在演奏小提琴作品时,必然会融入自己的情感。不同的乐曲、或者同一乐曲不同的乐段,会激发出不同的情感,产生不同的记忆暗示。对这种不同的情感记忆进行编码,将有助于我们的记忆。

例如萨拉萨蒂的《流浪者之歌》,乐曲采用了吉普赛人的歌舞曲为素材,很生动地描写刻画了吉普赛人民族性格的几个侧面,使小提琴的旋律性与技巧性得到相当完美的结合。全曲共由四个部分组成,每个部分都侧重刻画吉普赛人民族性格的一个侧面。

作品的引子,那富于变化且泼辣而明快的节奏,体现了吉普赛人倔强而热情的性格。第二部分加入了很多华彩乐段和小提琴的繁难技巧,曲调怨中带刚,既有缠绵低诉又有热情奔放,细致入微地表现了吉普赛民族在流浪生活中所形成的忧郁与刚强的民族性格。第三部分曲调温柔哀怨,如泣如诉,小提琴加弱音器使音色暗淡柔和,表现了吉普赛人对人生不幸境遇的倾诉,抒发了内心的忧伤和悲痛。第四部分速度很快,曲调粗犷、奔放,与第二、三部分形成明显对比,描述了吉普赛人的能歌善舞以及民族性格中乐观的另一面。[3](P214-216)

该作品每一部分所表现的情感特征都很鲜明,演奏时如果牢牢抓住“情感”表现这一线索,不仅有助于理解和表现音乐作品,同时也使作品记忆显得更简单。

最后,笔者想强调的是,以上提到的所有小提琴演奏记忆编码术都离不开“内心歌唱”,它是编码得以进行的前提。音乐是一种听觉艺术,它是以“听觉码”的形式存在,因此没有“内心的歌唱”,就无从谈起对这一“听觉码”的记忆编码。

三、小结

综上所述,细致、准确的记忆是衡量小提琴演奏者素质的一项标准,完整、流畅的记忆往往能提高演奏的质量。然而,科学有效的记忆方法不是与生俱来的,它必须通过长期的训练和积累而获得。我们可以借鉴本学科以及相关学科知识,积极地探索小提琴演奏的有效“记忆编码术”,并且将其运用到小提琴技能的整个演奏以及教学过程中。

[1]M.W.艾森克著.M.T.基恩著.高定国,肖晓云译.认知心理学(第四版,上册)[M].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

[2]白云.小提琴教学中的认知心理特征[J].交响——西安音乐学院学报,1996,(3):67.

[3]马达,陈雅先编著.大学音乐教程.福建教育出版社,1997.

On the Method of“Memory Encoding”in Violin playing

ZANGXiao-jun
(Department of Culture and Communication,Fujian University of Technology,Fuzhou,Fujian 350001)

In violin playing,it is vital to train playerswith the methodof“memory encoding”.With detailed,accurate,complete and smooth memory,players'performance will be greatly improved.By refering to the research results in violin playing,cognitive psychology and musical psychology,and in combination with the writer's experience,the article tries to probe into the ways of“encoding”of memory so as to work out some effective methods to the memory of violin playing.

violin playing; memory; encoding

G420

A

1671-9743(2011)11-0122-05

2011-10-27

福建工程学院科研发展基金资助项目“认知心理运用于小提琴教学的初步研究”,项目编号:GY-S0731。

张晓君(1979-),女,福建平和人,福建工程学院文化传播系讲师,硕士,从事音乐教育方面的研究。

猜你喜欢

乐段乐句小提琴
延河晨晓(小提琴独奏)
Hey Diddle, Diddle
美学视角之乐段辨析
该丘斯曲式学之乐句式研究
江南丝竹器乐合奏曲《三六》
钢琴演奏中划分乐句的方法及表现乐句的策略
论曲式学中复乐段的辨析问题
Pear Concert
我国传统琴乐句尾叠音手法的运用及其美学意蕴
板式变奏原型结构解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