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试从表达方式角度浅析现代陶艺的创作

2011-11-15杨剑

陶瓷科学与艺术 2011年5期
关键词:肌理陶艺陶瓷

杨剑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株洲412008

试从表达方式角度浅析现代陶艺的创作

杨剑

湖南工业大学包装设计艺术学院 株洲412008

陶艺是世界的传统古老文化,历经千年窑火,燃烧至今,已经有了重大的改观。现代陶艺起步于20世纪70年代末,是一种融当代个体审美及人文观念并借助于现代技术的陶瓷艺术,它注重在精神领域的开拓与描绘,其作品表现出强烈个性,自由而奔放。从陶艺的造型、装饰肌理角度浅析现代陶艺的创作以及发展趋势与前景。

表达方式;现代陶艺;造型;发展趋势;

陶瓷艺术作为最早人类的文明成果之一,是艺术存在的最早形式。原始人在漫长的劳动生产过程中,对自然的秩序、规律,如节奏、次序、韵律等的掌握、熟悉与运用,使外界的规律性和主观的目的性达到统一,从而产生美的形式和感受。“陶艺的创作始终贯穿着人类的创造精神和审美意识,以及情感理性和感性的高度统一。也反映了人类的情感世界和特定的精神需求。”[1]现代陶艺是一种融当代个体审美及人文观念并借助于现代技术的陶瓷艺术,它注重在精神领域的开拓与描绘,其作品表现出强烈个性,自由而奔放;它代表了一种希望,是对希望的一种模糊记忆——那就是造型、形式、连贯性。陶瓷在烧制过程本身的易变性让人浮想联翩,成为一种思考方式,一门描述关系、比例、联系与效果的学科,一种万物的图解。

1、现代陶艺的表达方式

每一种艺术都有自己独特的艺术表达方式和手段,现代陶艺在继承与发扬传统的同时以其内在的张力、实验性、具象和非具象性的形式美感来承载当代文化精神,下面分别从造型、装饰肌理来解析现代陶艺的表达方式。

1.1造型变化的无限性

从造型上看,因为粘土有很强的可塑性和稳固性,容易造型,这就使陶艺的造型具有相当大的自由度和结构性。“陶瓷造型有着独立的视觉艺术语言,具有自成体系的造型方法和特殊的表现形式。它的形式语言不同于雕塑、绘画和图案,其造型的审美特征表现为对形态的直观感受,以及材料和技术准确而充分的发挥。”[2]现代陶艺的造型创作较为主观,注重自我表现,其造型主要有具象造型、抽象造型、纹饰造型、器物延伸造型、仿效实物造型等类型。通过实体来抒发表述作者的感觉、意境,如现代陶艺领军人物白明的《大汉考》(见图1)系列作品,独特的抽象形式、安静的灰调,很容易把我们唤回到空灵淡泊的水墨天地。台湾陶艺家宫重文的作品《现代启示》(见图2)采用原始图腾的纹样,加上非对称的外形,吸引观赏者的目光,可随意想之。

1.2装饰肌理的丰富性陶艺的装饰肌理同样因材料因工艺而异。“主要有用化妆土、釉作表面装饰,和使用雕刻、堆塑、压印、镶嵌、线刻、绘画等方式作装饰的,在现代陶艺界,陶艺的装饰形式不仅吸收了传统的优点并且融入各种艺术语言。”[3]传统装饰形式在很大程度上给今天的陶瓷艺术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养料,例如:传统青花、釉下五彩等等。在现代陶艺家干道甫创立的“大青花艺术”中,采用了传统的青花元素,其作品的独特之处在于对青花创作工具之一的锥形毛笔改为平头油画笔或排笔,而产生了不同凡响的艺术效果和张力。同时强调“面”的运动轨迹及妙手偶得的独特心理感受。作品《流动空间》(见图3)中青花的块面艺术在力量、笔势、气度、韵律等方面都得到了尽情的发挥,让观者的视觉随着青花笔墨韵味而流动,产生淋漓酣畅的效果。在肌理方面,陶艺的肌理表现直接影响到陶艺语言的推进,又可分为自然肌理和人工肌理。著名陶艺大师吕品昌曾提出“陶瓷缺陷肌理”理论,“缺陷”肌理具有偶然性、随机性,以它的抽象性和象征性为欣赏者的再创造提供了可能和条件。它所造成的非平衡结构模式的视觉样式,具有更强烈的形式意味和激活力,有效地唤起审美主体的心理活动。以它丰富的视觉样式,常常会启发艺术家的创作灵感。如翁国珍的作品《大地裂纹》(见图4),粗犷刚阳的纹路,如大地在烈日下的龟裂痕迹,其中蕴含着强大的爆发力,仿若宇宙洪荒浑沌初开时的剧烈崩解,以独特的选土与拉胚技法,表达对大地的关怀与疼惜,使观者重新思考人与自然的相处之道。

图1《大汉考》

图2《现代启示》

图3《流动空间》

图4《大地裂纹》

2、现代陶艺的创作

中国的现代陶艺创作,需要走上一条坚实的,具有丰富的文化含金量的创造性劳动之路,才可能具有巨大的发展空间。因为它毕竟是在人类陶瓷文化的发展长河中,将那些消失的、遗忘的、散落的传统制陶技艺,重新汇集起来,并吸收当代陶瓷科技文化成果,而建立起来的一种新的艺术形式。但这还仅仅只是一个构架和基础,还需要大量的文化内涵去填充。

2.1现代陶艺创作的艺术特色

2.1.1时代性

陶艺因生活需求而产生,离开了当代社会生活就等于无源之水,可以说现代社会的发展和生活的需求成就了现代陶艺的快速兴起与成熟,让更多的人参与到玩陶、赏陶、爱陶的制陶氛围中去,陶艺由此从专业化开始走向大众化。现代陶艺的创作必然离不开社会的发展,历史上各个时代的陶瓷作品几乎都与当时的生活居住环境协调一致。随着当代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已不满足于吃饱穿暖的生活模式,而乐于追求更高的精神生活,现代陶艺的创作更具有时代气息,把现代人的文化精神、艺术思想、审美情绪渗入到现代陶艺创作中。

2.1.2多元性

多元性是指陶艺与其他艺术的融合。艺术本身就是多元化的,是相通的,现代艺术每时每刻都在影响着现代陶艺的发展。艺术的视野非常宽广:绘画、书法、雕塑、装饰设计、视觉艺术、装置艺术等等,每门艺术都有自己的创作技法和文化特色,写实或写意,抽象或夸张等。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对形式美的追求,现代陶艺无不从中获得启示与带来灵感,现代陶艺家都在努力探索自己的表现形式,吸取现代艺术的表现技巧,把体现作品个人面貌作为创作的突破点。如姚永康的作品《母柱》(见图5),表现的虽是雕塑题材,但创作手法夸张性,制作工艺精致,采用了泥条盘筑加泥板卷立捏塑结合的方式,具有充足的泥味,并大胆地采用景德镇传统的色釉——珐翠装饰人物,直立出一个木讷而又古拙的老母亲雕塑形象,神态安详而又和平,整个人物造型给人以超凡脱俗、耳目一新的感觉,极具艺术感染力。

图5《母 柱》

2.1.3意境趣味的深邃性对于现代陶艺的审美、表达形式、手法运用等方面的特点已经突破甚至脱离了传统,但现代陶艺与传统陶艺的承袭性是无法割裂的,里德曾对陶瓷在艺术史上的地位作出这样的概括:“事实上,陶瓷艺术非常重要,它与文明的基本需求紧密相关;作为一种艺术媒介,陶器必然是一个民族的精神气质的表现。凭借陶器,我们便能对一个国家的艺术,即情感艺术,作出评价,毫无疑问,陶器是衡量一个国家艺术的标准。”[4]意境趣味的深邃性是现代陶艺创作的主要特色,充满了象征与浪漫的特征。如“钧窑的现代艺术之父”阎夫立,他把“窑变”作为自己的艺术创作思路,让失传千年的“金镶玉”工艺得到了重生,他的作品釉色更加张扬,变化更加炽烈,仿佛奇山秀水会集一处,五光十色凝聚一身。如作品《佛来石—金玉洪福》(见图6),以其古朴、端庄、粗犷的造型,体现了炎黄子孙的豪爽、大气;金丝在洁白如玉的白玉瓷中不断穿梭交织形成一个金色网格,并笼盖于整个白玉瓷表面金为玉而不惜化为千丝万缕来把碎玉包裹成一个整体,体现了金的大爱和责任。

2.2现代陶艺创作的发展趋势与前景

陶艺作为一种人类古老技艺的延伸,每一位陶艺家都应该有责任在其中发展过程中附加一些新的内涵。我们不敢贸然地去预见现代陶艺发展方向,因为陶艺的发展就象陶艺本身一样,那些由土、火、釉构建起来的空间是千变万化难以捉摸的,这种充满生命力的创造永远具有神秘感,而这正是现代陶艺的魅力所在。这种魅力也促使我们只能试着推测其前进过程中的多个可能。

创新精神,始终是艺术发展的一种内在动力。创新是现代陶艺发展趋势的着眼点:要求陶艺创作者不择手段地在物理的、化学的、人文关怀、环境、科技等各个方面、各个领域进行探索。但我们同时要十分清楚的看到,任何艺术创新能力和艺术表现能力是成正比的,并紧密相随。只有在具备了高超的艺术表现能力的基础上,作出新的探索,挖掘新的艺术表现语言,对艺术的广度和深度作更深入的文化思考,艺术创新才能成为可能。这种真正的创新,应该是和科技文化中的发明创造一样,是站在坚实的文化传统的基础上,并在前人的成果,巨人的肩上,向前勇敢的迈进一步。它是艺术家丰富的艺术表现力的积累,和丰富想象力的汇合,并在长期的艺术追求中,水到渠成的自然流露。

随着中国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深入,陶艺应该分担改造现代环境的历史重任,而且应该在一种新的意义上介入环境。这种意义并不说它会客观地构成一种环境,而是说它要以新的态势展示新的环境艺术观念,满足现代人的审美要求。换句话说,介入环境的陶艺应该具有高度的适应弹性,使审美主体能获得感受和联想的充分自由。“秦锡麟先生在现代陶艺中提出四性,即‘世界性、民族性、地域性、个人作者的个性’不管现代陶艺创作的前景方向如何,都需要陶艺家客观冷静地剖析自我;找准自身优势、结合传统技艺、钻研传统文化、把握时代脉搏、不断进取去探寻陶艺发展的新可能.。”[5]

图6《佛来石—金玉满堂》

3、结语

陶瓷的古典气质与独特的命运造就其几千年来的陶瓷历史。艺术创作是个人情感的抒发与心中各种思想、意念的表达,在现代陶艺创作中,由于材料种类的多样性与成形方法的便利性,使得现代陶瓷艺术表现的形式极为丰富,逐渐形成了一种既能传承传统精神文脉又能吻合现代视觉经验、表达现代思绪和情怀的独特艺术语言,中国现代陶艺创造者们正携起手来,从感受泥性、超越泥性而大步稳健地走向演绎泥性,构筑起富有中国文化精神特征的现代陶瓷艺术语言。

[1]白明.另说陶艺[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3年版,第91页.

[2]杨永善.陶瓷造型艺术[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32页.

[3]金银珍.金在龙.现代陶艺的艺术语言[M].广西:学林出版社,2005,第55页.

[4]张志权.中国当代陶艺雕塑研究[J].安徽文学,2008(5).

[5]鲁虹.越界—中国先锋艺术[M].河北:河北美术出版社,2006年,第114页.

猜你喜欢

肌理陶艺陶瓷
肌理的感受与表达
渗入肌理,豁然其妙——以2019年高考全国卷为例谈古诗如何细读
载歌载舞话陶瓷——瓷之舞
器之肌理,物之温度
“疯狂”的陶艺
学陶艺
做陶艺
陶瓷艺术作品
德化陶瓷 闽中精粹
陶瓷鉴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