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及构建思路

2011-11-13张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2期
关键词: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

张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资产管理处,湖南长沙 410205)

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现状及构建思路

张夏

(湖南第一师范学院 资产管理处,湖南长沙 410205)

新时期我国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类型、规格、培养方式方面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和人文课程提出了新要求。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存在一些课程门类与课时偏少、重知识轻能力等问题。为了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创新能力、个性发展的培养,必须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和人文教育类课程体系。

地方普通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如何做人”的教育,它将人类优秀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社会实践等各种途径内化为人们的人格、气质、修养,形成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1]。人文素质教育的途径可多种多样,其中一种重要的途径便是人文素质课程教育。不同的课程体系培养出不同人文素质的大学生,不同培养目标的大学生又需要不同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为此,我国高等教育在实施人文素质教育的过程中必须充分认识到人文课程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主要目的,重视人文课程体系建设,提高人文课程的实效性。

一、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内涵解读

在高校文化素质教育的课程体系中,人文课程与科学课程具有不同的性质,发挥着不同的作用[2]。科学课程揭示的是自然和社会运动的客观规律,追求的是客观对象的真实性、知识性与准确性,具有中立、客观的价值,它重在启迪学生的智慧,为学生提供理论指导,但解决不了学生们的伦理道德、政治信念、价值观念和精神关怀问题。人文课程既是一个知识体系,又是一个价值体系,它研究的对象既涉及到人类的社会文化领域,也涉及到人类的精神和价值领域;它的教育目标不仅在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使之具备文、史、哲等方面的基本知识,更重要的是,它强调对人的品格和人格的培养与塑造,努力使受教育者将外在的文化素养和道德标准内化为自身的情感、意志、道德和行为规范,帮助受教育者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有的学者认为:“人文课程对大学人文精神的影响不是全能的,但丰富人文课程的思想资源,提高人文课程的质量,对于唤起大学对人文精神的重视,澄清人们对人文课程的误解,的确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3]

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管理体制和筹资体制的改革,极大地调动了地方办高等教育的积极性,从而使我国高等教育实现了跨越式发展。经过近10年的探索,人们对人文素质教育有了进一步认识和理解,逐步意识到人文素质教育要担负起科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融合与平衡,要担负起改变大学生知识结构的偏狭,提升大学生的文化品位、人文素质和科学素养,开阔大学生的胸襟,培植大学生的人性和社会伦理性等重任,仅仅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置于增加几节选修课、开设系列讲座、建几处人文素质教育基地等措施上,实难负其重任。因此,必须依据素质教育的思想和目的,进行淡化学科界限、加强专业教育的综合性和跨学科性等方面的调整,把文化素质教育课程置于整体课程体系的基础性课程的重要地位,融进高等学校重要课程体系之中。虽然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不能与社会职业岗位有直接的关联,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为人才的发展和成长提供基础性、发展性的能量储备,同时制衡着专业教育课程从社会职业岗位的直线性对应向关注大学生综合素质的提高方向转变。当然,将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置于高校整体课程体系基础性课程的重要地位,并不是冲击专业教育课程,而是表明高校过去专业教育课程“一统天下”的局面正向课程综合化、与其他课程保持均衡性的形态转变,是依据素质教育思想和目的来重新构建高等学校整体课程体系,使高校整体课程体系实现素质教育化。

二、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现状

自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开设以来,促进了学生人文知识的获得与人文精神的培养,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提升起到重要的作用。但是,在课程建设方面也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一)课程设置缺乏科学论证,随意性大

目前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缺乏科学性和实用性,绝大多数高校人文素质选修课的开设取决于教师的兴趣,而非取决于教育的需求,且开设没有系统性,课程设置大都未经过充分的论证,未能形成一个具有普适性的合理、科学、完善而有特色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开设的课程不考虑其人文内涵,缺乏系统观念,课程涉及的领域狭窄,模块单一。据调查,85%高校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在组成、内容、学时等方面都不一样,即使是同类型的学校也存在很大差异。比如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阵地——语文类课程,有的学校开设64学时,有的学校开32学时,有的学校干脆不开;包括大学语文和应用文写作两项内容,有的学校只开其中一项[4];有的学校文科类专业开设人文素质课,而理科类专业不开。可见,在人文素质教育课程的设置上,各校的随意性、人为性很大,对开设什么课程、怎么开设、达到什么样的教育目标等缺乏科学的论证。

(二)课程门类与课时偏少,课时不能保证

近年来,各高校都增设了一部分人文社科类课程。但所开设的人文素质教育课程门类和课时偏少,成为制约人文素质教育效果的主要因素之一。人文素质课程学分在学生所修读的总学分中所占比例较低,一般占10%左右,而美国、日本等国则达到20%以上,甚至30%。如在所调查的湖南省普通高校的理工类专业中,即使把英语等与人文素质有一定关系的课程全部计入,人文素质教育必修课的总学时大约也只能占必修课总学时的13%—18%,如果只计算专门的人文素质课程,这个比例只有2%—5%。以省属某理工类高校的电子信息工程专业为例,其必修课总学时为2714学时,与人文素质教育有关的必修课程总学时为450学时,占总学时的16.6%[5]。与国外同类专业的课程设置相比,我国理工类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课时过少的问题非常突出。

(三)课程间缺乏有机联系,重知识轻能力

许多高校往往采取把人文素质教育课程“嵌入”原有教学体系的办法,致使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之间缺乏有机联系,结构失衡,体现不出素质教育的综合性、跨学科性、基本性和整合性的特点,更体现不出通识教育追求知识内在价值的特点[6]。人文素质科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仍过分注重专门知识的传授和专业技能的训练,本身存在重知识传授,轻能力培养和轻素质提升的倾向,人文素质教育变相成为人文知识教育[7]。另外人文素质教育的课程设置并未涵盖“文学、历史、哲学、艺术”等人文学科的各个领域,不能让所有学生都能就自己感兴趣的方向找到合适的课程,对文科学生加强自然科学方面的教育重视也不够。

(四)师资水平参差不齐,认识不到位

目前大部分高校人文素质课程缺乏专任教师,基本上都是由教师在专业课程之外兼任。部分教师对人文素质课程不重视,备课不充分甚至不备课,教师不负责任的态度对学生的道德素质和专业素质都有负面影响。教师授课过分突出人文类课程的工具性和实用性,忽视其深刻的文化性、思想性和审美性,没有从学生的终身发展和可持续发展的高度来思考。有的人文素质教育课教师以满堂灌的形式讲授常识性的知识,不能以课程的专业性、科学性获得学生的重视,有的教师往往以一些通俗有趣的情节、奇闻轶事或影视作品来吸引学生,导致教学效果背离了提高学生的文化品位、审美情趣、人文素养和科学素质的初衷。同时,人文素质课程一般是合堂在大教室上课,学生数量多,课堂秩序差,课堂活动、师生互动也难以开展。

(五)考核方式过于宽松,学生重视不够

人文素质课的考核方式都是考查,以考勤成绩加期末论文成绩得出总评成绩。学生认为这种考核方式虽然比死记硬背式的闭卷考试强,但很难准确反映出学生的真实水平。课下找资料写论文的课程设计变成了剽窃和相互抄袭。因为考核方式不严格以及不能甄别学习的效果,导致学生对人文素质课不够重视,主要表现在上课出勤率低,学生选择素质教育课非常随意。不少学生缺乏对人文课程重要性的认识,把人文素质课当成是额外的、次要的、可有可无的、混学分的课程,看成是在主课以外“扩大”一点学生的兴趣和知识面的课程。素质教育课的上课时间都在晚上或双休日,因课外活动等因素的干扰,出勤率不能保证,导致很多学生听课断断续续,缺乏系统性。

三、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构建思路

根据人文素质教育培养目标,我国地方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围绕思想政治素质教育、基本文化素质教育、专业相关性人文素质教育等三项核心内容展开,本着加强学生全面素质、创新能力、个性发展的培养原则,构建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主要包括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和人文教育类课程体系。

(一)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

在我国高校长期的理论和实践探索中,人文素质类课程体系设置至少应包含8个模块:即中西文化(含科技)教育、中西文学教育、艺术教育、哲学教育、经济与管理教育、心理与健康教育、语言教育和综合教育[7]。每个模块中以一至两门核心课程作为必修,同时根据需要设置专业限选和任选课程,全面覆盖大学生人文素质要求,以达到人文素质教育的基本目标。例如:(1)中西文化(含科技)教育,主要在于加强大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知。(2)中西文学教育,主要在于发挥文学类课程得天独厚的人文优势和美育功能。(3)艺术教育,主要在于陶冶学生高尚美好的道德情操、塑造健康的个性和人格。(4)哲学教育,主要在于培养洞察社会,认识事物本质的能力。(5)经济与管理教育,主要在于让学生掌握必要的经济学和管理学知识,以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和个人可持续发展的需要。(6)心理与健康教育,培养学生良好的心态和健康的心理,努力培养学生的创新人格。(7)语言教育,主要以书面语言和口头语言的综合应用为训练核心,着重培养大学生在做人与做事等方面的技能与技巧。(8)综合教育,主要对大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给予理论上的指导和实践上的探索。

与此同时,可以根据学生的不同兴趣爱好而设置人文素质教育拓展课程[5]。通过拓展课程的学习,可以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加深学习的深度和广度,提高学生知识水平,促进学生个性发展和能力培养(见表1)。

表1 :人文素质学科课程与学生能力培养

人文素质拓展课程应强调适当的深度,要求学生在具备一定人文基础的前提下选修。可分为限选课和公选课,供二、三年级学生选修。这样既可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基础性要求,也可满足人文素质教育的多层次的发展性要求,有利于人文素质教育目标的全面落实,帮助学生由浅入深地获得较为系统的人文知识,培育人文精神,提升人文素养。

(二)人文教育类课程体系

根据学校的特色和定位,与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科特点、学科结构、教育资源相结合,开设各具特色的人文教育类课程对大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有着积极的意义。该课程体系包括:(1)长期的学术讲座。学术讲座和报告以其形式的开放性、内容的集中性、双方的互动性对观众往往能产生巨大的影响,把讲座这一辐射面广、影响范围大的学术活动制度化,在校园中营造浓郁的学术氛围,对培养大学生的人文精神具有“润物细无声”的效果。(2)有特色的校园文化活动。丰富的校园文化能够启迪学生在行动中体悟、在实践中提高,对学生人文素质的养成具有滴水穿石的功效。如我校团委、学生会组织开展的“读百部名著、观百部名片、赏百首名曲、听百家讲坛、识百位名人”活动,以及配以专题讲座、文化橱窗、名片欣赏、知识竞赛、征文比赛等一系列活动,使学校的校园文化活动统一在人文教育的旗帜下,得到了系统深入的开展。科研设备、图书资料、教室布置、文化橱窗、校园道路、校园设计与美化等。校园的自然环境、文化设施和校舍建筑是现代大学人文、学术氛围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学校的外显课程。一所学校精神风貌,只有通过物化的形态才能体现出来。(2)精神环境:如学校的校史校训、优良的办学水平、文化氛围、学术风气、价值观念和理想追求等。精神环境是人文教育环境课程的深层内核,是学校重要的隐性课程。人文素质的环境课程及其所形成的人文氛围,对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价值取向、道德情操、审美观念及生活准则具有不可忽视的教育功能。(3)制度环境,如政策保障、组织保障、教师保障、经费保障、课时保障、评价机制等,健全的制度环境,是人文素质教育得以贯彻和实施的重要支撑[8]。

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是一项系统的工程,正如杨振宁先生所说“是个非常及时的题目”。但又是一个非常棘手的题目,因为要在现行的课程体系中把它真正贯彻实行是相当不容易的。因此,需要构建一整套行之有效的人文素质课程体系,将专业教育和人文素质教育结合起来,有计划地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提高教育的实效性。

[1]周远清.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提高高等教育质量[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9:51.

[2]何真.发展中国家的科学素养[J].国外社会科学,2003,(6):113.

[3]李辉,林亦平.大学精神的人文解读与回归[J].高等工程教育研究,2004,(1):66.

[4]徐胤莉,石燕萍.理工类高职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构建的思路[J].教育与职业,2008,(6):71.

[5]王莉,傅新禾.农业院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设置探析[J].学理论,2010,(6):202-204.

[6]李茂平,阮东彪.校本资源在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实践教学中的开发与利用[J],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学报2010,(1):35-38.

[7]李明高.理工科高校人文素质教育课程体系的构建[J].淮阴师范学院学报,2008,(3):407-408

[8]甘阳.大学人文教育的理念、目标与模式[J].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6,(3):85.

On thePresent Situation and Construction ofHumanitiesCurricula System in LocalCollegesand Universities

ZHANG Xia
(Hunan First Normal University,Changsha,Hunan 410205)

New requirements are raised in the types,specification and ways of talents cultivation in humanities curricula in local higher education of China.The problems existing in the present humanities curricula are deficient subjects and time as well as emphasis on knowledge but no ability.In order to enhance the all-round quality,innovative ability and individual development of the students,we must construct humanities curricula system,including humanity quality curricula and humanity education curricula.

local collegesand universities;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curricula system

G642.3

A

1674-831X(2011)02-0062-04

2009年湖南省普通高等学校教学研究改革课题(湘教通[2009]321)

张夏(1983-),女,四川中江人,湖南第一师范学院助理政工师,硕士,主要从事高教管理研究。

[责任编辑:葛春蕃]

猜你喜欢

课程体系人文素质教育
大学素质教育的实施策略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以创新课程体系引领学生发展
人文绍兴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人文社科
论美育中的音乐教育与素质教育中的音乐教育
如何有效渗透素质教育理念
谁来教“医学人文”课
让人文光辉照耀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