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关于“‘泛领导’理论探析”的探析

2011-11-07李光炎

领导科学论坛 2011年5期
关键词:领导岗位主观探析

李光炎

《领导科学》2011年5月下旬刊载了李一同志的文章“‘泛领导理论探析”。笔者拜读之后,甚得启发和教益。该文之可贵,首先来自其专题讲座教学实践,经过“80%的学员”的检验;其次,该文属首创,“还没有专家学者提出这个观点”;第三,这个观点是作者“在20多年的研究中逐渐形成的”。

“泛领导”理论的核心观点是什么呢?是“人人都可以当领导”。笔者也算是从事领导科学研究有些日子了,对此热点命题也有一些思考,故也不妨做一些探析。

我们可以把这个命题分成两半来探析。说“人人”,这种说法似乎不够准确,也容易产生异义。“人”的概念是什么?据各种字典、词典称:人是能够制造工具并能使用工具进行生产劳动的高等动物。对上述这个命题只要举出一个反例,就足以证明其不成立,比如:深山老林里潜居多年、已不知朝代更替的隐士;晨钟暮鼓陪伴多年、四大皆空的僧人,他们当然也是“人”,然而已经“不可以”当领导。还有,沉迷于学问、研究的专家学者,比如长期潜心研究哥德巴赫猜想的陈景润,他到饭堂打饭只知道吃“鸡子西红柿”,他不可以当领导;还有,某省副省长,干了一段时间之后,坚决辞职回到大学当教授去了,像这样秉性、这样志向的人,也不可以当领导。

再说,“可以当”、“能当”、“当上”是不同的概念。“可以当”,指的是他认为自己主观上具备当领导的条件,他本人有这种意愿和追求,可能也具备这种领导能力。“能当”与“可以当”相似,都算是主观上具备当领导的条件,德才也算具备,群众对他认可,他如果有机会就能够做好这一份领导岗位的工作。可是,要说是真正“当上”,那就不那么简单了。它指的是“已经”,是“完成”,是“任职程序”的了结,是“位置”已经上岗,是“职务”已经实现。由此可见,“可以当”与“当上”是根本不一样的两回事,前者是主观上的自信、个人的设想、自己的兴趣而已;后者则是主观和客观的结合、已经实现的愿景、已经占据了位置。实际情况是,即使是“够格”的人,即所谓德才兼备、群众认可的人,也未必都能够当上领导;反之,当上了领导的人,也未必都那么“够格”,都那么品德高尚,都那么精明能干,尤其是在用人不公、用人缺乏公信度的情况下,这种问题尤其突出。还是李一同志在文章中讲得好:“领导岗位是有限的,所以事实上,只有少数人能当领导。”

为什么“只有少数人能当领导”呢?这“当上”领导的少数人有什么特别之处呢?笔者认为,能够当上领导的人,应该是、必须是个人素质、组织培养(贵人提携)、环境机遇、群众通过四要素的统一。当然这里指的是正常选拔使用干部的情况,至于弄虚作假、突击提干、闪电提拔、一手遮天、暗箱操作、压抑民主等情况,则不在此列。

在正常的情况下,要能够当上领导,首先还是要讲个人本身的素质条件,其一是个人的品德,包括政治觉悟、高风亮节、一身正气、清正廉明、公道正派;其二是个人的才华能力,见多识广、经验丰富、求真务实,愿干事、会干事、干成事、不坏事。诚然,不同层次的领导岗位对其德才条件要求还有差别。俗话说:烂泥巴扶不上墙,一塌糊涂的小混混成不了大业。如果他缺乏这方面的主观条件,就不是他想当就可以当得了,也不是他认为“可以当”就“可以”了。

在正常的情况下,要能够“当上”领导,除了主观因素之外,客观条件是必不可少的,主观和客观相结合才有可能实现“当上”。这些客观条件包括三个方面:一是贵人提携,或者说是组织培养、上级领导栽培、自己“被发现”,自古以来就常说“发现人才”。比如,清代曾国藩提携李鸿章、左宗棠,就属于这种“被发现”的情况。二是环境机遇。机遇是不能不承认的重要因素,你不承认也是事实。比如有时强调干部“年轻化”,有时强调班子里要配女干部,有时强调少数民族干部比例。过了这个村就没这个店,说得俗气一点,班子好比一桌饭局,位子座满了,总不好多加一双筷子,编制恰好有一个位置,谁碰上算谁的好运气。曾经有过这样的一件事:某自治区要选拔一位高级法院院长。条件是:當过县委书记、市委书记;少数民族干部;学过法律专业。于是乎在十几个市委书记中挑选,挑去选来,只有一人符合以上三个条件,经过考核也合格,结果这位当过市委书记、学过中央党校法律函授专业的少数民族干部真是当上了某自治区高级法院院长。三是考核通过,即民意测验票,包括上级的A票,同级的B票、群众的C票。民意测验票虽然不是绝对的,但如果达不到一定的比例,如果民怨鼎沸、口碑不好,即使此人的能力、政绩如何如何了得,上级考核部门对这个干部也不会通得过,当然就难以提拔使用了。由上可见,客观的三个因素是对于能否“当上”领导的重要制约,缺一不可。所谓“可以当”,只能是说说而已、想想而已,你可以自信、可以勇敢、可以兴趣,但你企求的领导岗位距离“实现”、距离“当上”、距离“完成”,还相差一万八千里。

如果自己认为自己 “可以当”、“能够当”、“也想当”领导,笔者认为这并不是坏事,不应受到指责。只要本人具备了比较好的德才兼备的素质条件,不是以谋求私利为目的,通过正常的选拔任用渠道,经过组织审查考核,又得到群众拥护,那么这样“当上”的领导就不会是坏领导。而且,他们当上领导之后,在其位谋其政,他们有了更好的展示才华的平台,有了为社会、为民生多作贡献的岗位,有了更好的施展抱负的位置,国家也得了栋梁之材,这于国于民于己都不是坏事。重要的是,他们当领导的目的、谋求“官位”的手段以及本人是否具备德才的素质条件。近些年,各地举办的“公考”、“竞争上岗”,而且强制性地要求符合条件的人都去参加“竞争”,这实际上就是给具备了条件的有志者、有为者提供机会。为了解决好上述目的、手段和素质这三个问题,首先要端正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权力观,要树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思想,以天下为己任,努力做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真正为人民群众谋幸福。其次,要努力学习、努力实践,增强自己的领导能力,在领导岗位上既扎扎实实又富有创造性地做好本职工作。第三,既要廉政,又要勤政,还要善政。“廉”是起点,“勤”是后续,“善”是最终的追求,是党和人民的期望和重托。一个领导干部,不能仅仅以“廉洁奉公”作为自己当官的唯一的标准要求,它只是起码的标尺,而必须努力做到廉、勤、善三者的统一。第四,要改变自己那种自负、清高、傲慢、暴戾、孤独、狂妄等等让人不能接受的坏性格,性格可能决定命运,这是无数人总结的教训。以上四点做到了,才有“当上”领导的可能性,但还不是真正“当上”的全部。

责任编辑:周振国

猜你喜欢

领导岗位主观探析
“美好生活”从主观愿望到执政理念的历史性提升
强化管理保障 激励“老将”立新功
加一点儿主观感受的调料
浅谈交际过程中的语言沟通艺术
VR阅读探析
刑法主观解释论的提倡
四川宜宾出台退出领导岗位干部管理办法
人力资源优化配置视角下的领导岗位研究
ABC法在中小企业的应用探析
HTTPS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