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理顺外贸经济新优势

2011-11-02周一珉

浙江经济 2011年6期
关键词:外需外贸浙江

文/周一珉

理顺外贸经济新优势

文/周一珉

“全球化、产业提升、贸易平衡和多元化发展”,将是下一个五年的浙江构筑外贸经济新竞争优势的关键词

“十一五”时期,浙江出口贸易年均增长18.7%,总体上延续了“十五”以来良好的增长态势,外贸增速高于江苏、上海、广东等沿海主要省市,占全国出口份额达到11.4%,提升幅度居沿海主要省市首位。

靓丽的成绩单背后离不开浙江外贸企业的共同努力与主动求变。外贸经济结构也因此悄然发生着变化。全省机电产品占出口额的比重由2005年的39.4%上升到43.8%,超过纺织服装类产品16.3个百分点,成为支撑浙江出口快速增长的主要动力。另一方面,在政府率先建立反倾销预警体系的同时,企业对环境的适应能力也明显提升,越来越多的浙江出口企业开始通过法律途径和世贸组织争端解决机制,主动应对国际贸易争议案件,维护自身权益。

但随着世界经济进入结构调整变革期,浙江对外贸易是否仍将保持较快增长势头,新的竞争优势从何而来?如何看待浙江对外贸易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和影响?坚持扩大内需战略与稳定外贸发展之间的关系如何厘清?这些无疑是“十二五”时期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必须面对和思考的问题。

笔者认为,回答上述问题的关键必须辩证地看待浙江外贸的发展阶段、成绩和问题,从全球化和中长期的角度认清浙江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的发展路径。首先,外贸经济结构形成是经济全球化的产物,是参与主体在全球范围内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等要素竞争下的自然分工。从荷兰、英国,到美国、日本,再到中国等新兴市场国家,历史的轨迹昭示着国际分工方式动态性的特征。“逆水行舟,不进则退”,培育和发展新的竞争优势将是浙江在全球产业链内不断攀升的唯一途径。

其次,外贸经济结构转变的本质是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当前,浙江经济发展已经步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扩大内需战略是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之举,与稳定外需战略并无本质冲突,也有利于充分利用两个市场和两种资源。但产业结构和市场结构调整需要一个相当长的过程,浙江长期形成的增长模式不可能在短期内改变,经济发展更不可能没有外需的支撑。

此外,效率应是决定需求结构的核心标准。长期来,外贸依存度似乎一直是浙江对外贸易发展过程中令人“又爱又恨”指标,对于浙江外贸依存度过高的争议不断。事实上,内需和外需并无优劣之分,制造业发达的德国外贸依存度在全球居前,但无碍德国经济在全球竞争力与影响力。决不应把外需指标占GDP的比重下降与经济结构的优化完全等同起来,而更应该关注微观企业的效率、创新和自主的市场选择。

从浙江经济发展阶段和自身特点看,内外需双轮驱动仍应是浙江未来较长一段时期发展的主要模式,“全球化、产业提升、贸易平衡和多元化发展”将是下一个五年的浙江构筑外贸经济新竞争优势的关键词。为此,笔者建议:

一是以更加主动的姿态参与国际竞争。应鼓励和引导企业加快“走出去”步伐,参与境外兼并重组、收购品牌、拓展市场、开发资源、建立研发中心等,重新定位浙江在全球经济分工中的角色,提升话语权。

二是以更具战略性的眼光推动产业转型升级。应加大政策扶持力度,把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作为提升优化产业结构的关键。鼓励引导企业通过加大技术改造和产品研发投入,培育核心竞争力。

三是以更加包容的心态看待贸易平衡问题。浙江经济发展已经进入工业化中后期阶段,随着人民币升值预期增强、经济发展对于国外商品、设备、能源和原材料的进口需求持续扩大,预计“十二五”时期,浙江贸易顺差逐渐缩小可能趋于常态,贸易结构将更加平衡,对此应予以理性看待。

四是以更加积极的行动开拓多元化市场。应顺应世界经济格局调整的大趋势,把握新兴市场国家快速发展下的市场机遇,引导企业加快推进与东盟、俄罗斯、巴西等新兴市场的双边贸易,实现外需市场多元化发展。

(供稿:浙江省经济信息中心预测处)

猜你喜欢

外需外贸浙江
2021年上半年我国机电外贸运行情况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两栖“大拿”跑外贸
70年外贸大事记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浙江“双下沉、两提升”之路
数字看重庆2015年前2月外贸
浙江医改三部曲
沈丹阳:外贸增速争取与GDP增速同步
没有外需的增长能走多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