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一支预防犯罪的生力军

2011-10-30赵进一梁建刚

检察风云 2011年13期
关键词:拘留所预防犯罪闵行区

文/赵进一 梁建刚

一支预防犯罪的生力军

文/赵进一 梁建刚

社工进驻学校,发挥了他们特有的不可替代的作用。

在我国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社会群体日益多元化的今天,社会矛盾的转化与解决给社会工作提出了更高要求。依据国外经验,当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专业化、职业化的社会工作者的出现即成必然。他们有着重构社会关系,更新公共服务与管理的意义,因此被称作“社会工程师”。

近年来上海在“综合治理”的基础上,致力于构建预防犯罪工作体系,其一大举措即是,引入社会工作者并大力推进其专业化建设。

在代表地区闵行,200多名社工如今搭建起了一张无缝衔接、联合工作的大网。面对这样一处惯常认为应由政府控制的特殊地带,社工的介入能否为社会管理与服务提供全新的视野?更简单地说,由社工来承担预防犯罪的工作,能行吗?

距铁窗最近的房间

三鲁公路600弄199号,闵行区拘留所与看守所同在一处大院内,白墙灰瓦,守卫森严,铁门漆黑厚重。身材小巧的金季鹰穿着一身便装,扎着马尾,跑出来接我们,在一群着装制服的人中间,显得很特别。小姑娘在门口特意指了指大门旁的一块铭牌,在拘留所的牌子边,是一块簇新的铭牌:闵行特殊人员专业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站。

“这是今年新挂上去的,怎么样,第一次见吧?”

金季鹰在拘留所内工作的地方主要有两处,一楼的谈心室与二楼的社会特别关护工作室。有意思的是,这两个房间都是距拘留所监控区最近的一间。

“自2008年我们正式进驻拘留所,现已有10位社工,主要针对22岁以下青少年开展关护,禁毒教育和行为矫正工作。房间的地点也是我们选的,从开始的铁窗内移到外面,就是为使他们感受到自由,效果还不错。”

如果将预防犯罪工作比作一局棋,那么这里无疑是距离安全边界最近的“楚河”、“汉界”,再向前一步即成罪犯,或者说在这里的人们,已或多或少触犯到了法律法规。“但他们绝大多数属于初犯或是冲动型、偶然性犯罪,若能及时认识危害,更正行为,即可极大降低整个社会的犯罪率。”作为驻所社工的站长,金季鹰对拘留所状况有着清晰的了解,“但如何让他们明晰自己为何会犯罪,思考自己的人生,帮助自己度过人生这一难关,在过去,几乎从未有人做这样的工作。”

去年,从甘肃来的小涛大专毕业前来上海,在一家公司做技术员实习。在网吧,电脑技术高超的他,破解了收银台程序,取走了600元钱,最终被发现拘留。社工范庆华至今还记得第一次与小涛谈话时的情形,“他很聪明,也很沮丧,但并不了解自己行为会有多大危害。只有在谈到电脑时话才多起来,他说了对电脑的喜爱,说自己最崇拜的人是‘打工皇帝’唐骏,一周中我们谈了三次,他才认识到原来自己已成了电脑的奴隶。”

走出拘留所后,小涛重新应聘又遇到黑中介,几乎走投无路。范庆华们特意为他的手机充值,联系到他,又联系企业帮他找到工作,联系宿舍安顿,联系家人帮助,直到拐过这道人生的弯路……

“助人自助”是社工的工作准则,意思就是帮助人们学会帮助自己。“违法的背后,其实有着各种各样超出行为本身的问题。曾有调查发现,违法人或多或少有着各种沟通障碍,或家庭障碍。所以,要想改变一个人,预防犯罪,帮助不能仅限于关与管,而要从症结下手,疏导各种社会关系,形成体系。而这一点,仅凭拘留所、看守所是无法做到的。”金季鹰说,“越接触他们你就越能感觉得到,他们真的太缺少爱了。”

“社工进驻拘留所,就我所知,在全国也应是第一家,效果不是一般的好。”闵行公安分局拘留所所长吴家远说。现在所里开会,都会邀小金们一起参加。“他们专业的工作方法和立场,不但缓和了对象与管教间的对立情绪,对我们的工作方式也有全新的启示。可以说,民警与社工的组合刚柔并济,现在我们就提出了新的工作目标——威严下的和谐。”

伸出一只温暖的大手

如果将驻所社工比作在距安全边界最近的地方布下的一颗子,那么闵行区的又一举措——社工进驻学校,则可以视作向整个预防犯罪体系的源头伸出了一只温暖的大手。从某种意义上说,这样的安排更具深远的眼光与意义。

在闵行区莘北路上的启德学校,是一所全日制公办寄宿制学校,主要招收和教育有不良行为的未成年学生。“现在在校学生有46名,老师也有40多位,几乎1:1。”校长周硕青一边带着我们参观,一边说,“自去年社工正式进驻学校,社工的作用和老师截然不同,可以说是不可替代的。”

走在校园,迎面而来的孩子们都会彬彬有礼地打着招呼,一个高大的男孩迎上来,“这不是我们的毕业生吗,怎么今天回来了?”男孩满脸阳光,和我们打招呼。“他以前可是个问题学生,不过摄影非常好,作品还获过奖呢。去年顺利考上了黄浦区旅游职业学校。”周校长说。男孩不好意思地笑笑,“所以我很感谢老师们,今天就回来看看呀。”

这里学生们给人的感觉,和普通学校没什么两样,或者说,更阳光外向一些。蔡燕华是去年社工正式进驻该校的第一任社工(现任社工外出开会去了),虽然已调离,但孩子们见她老远就会亲热地喊一声。一个胖乎乎的可爱小男孩凑过来,蔡燕华拍拍他:“最近好不好?”男孩笑笑:“老师,我现在挺好。最近在练歌呢,还有航模比赛,都要参加比赛呢。”男孩的语速很快。周校长说“他现在和过去完全不同。”男孩腼腆地扭了扭,“我喜欢动呀,上课说话,以前学校老师很严,所以还逃课,爸妈才送我来,不过这里老师和社工都很好,经常鼓励我,现在很开心。”

“怎么样,这里的孩子一点不差吧,谁接触过他们都能感觉得到。其实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个有问题的家庭。”来到社工室,蔡燕华感慨道,“你们可能想象不到,有的家长恨不得孩子天天在学校不要回家,他们除了给钱根本不知怎样爱孩子。”正因为此,蔡燕华介绍说,闵行区近年来将社工联系学校制度逐渐拓展到驻校,目的就是进一步将校内外资源整合起来。社工在充分发挥学校资源的前提下,积极调动社区内各方资源,参与到学生帮教工作中来了。”

开始时,老师还有疑惑,以后学生的教育,到底是听老师的,还是听社工的?不过疑惑很快就烟消云散了。社工从学生的社会性切入,关注学生成长环境,以预防为主,减少学生问题发生的可能,培育学生各尽其能达到理想状态,这是教育工作者和社会工作者共同的目标。在校长周硕青看来,社工进驻学校,极大拓展了学校教学教育的空间,

当蔡燕华们正式进驻学校后,首先为每个孩子建起了情况登记表,并不断和孩子交流,更新动态信息。做得最多的就是家访,从每个孩子的生活环境入手,找到孩子问题的根源,再采取专业社工的方法,逐一排解。此外,他们还与香港社工合作,引入香港的“正面成长计划”,与学校教育结合,以发展的眼光看待每一个学生,通过各种小组、团队活动,帮助他们找回失去的自我。

让他们成为正常的社会人

“如果没人关心,他们就像一颗‘定时炸弹’,随时都会引爆,常人对他们唯恐避之不及。”庄晓炜坐在闵行区自强康复指导服务中心的办公室里淡淡地说。很难想象,这个看似单薄的女孩子,每天接触的却是社会中极为特殊的一群人——吸毒者。

“他们是一群特殊的弱势群体,毒品带给他们的危害,不仅是个人的健康,更危及到了整个家庭与社会关系。所以要想让他们远离毒品,远非对个人的强制戒毒可以实现,必须要更全面的介入。但这一点,过去一直很少有人能够去做。”服务中心主任赵皆春说,“戒毒,是禁毒工作中最重要内容之一,更重要的,如何让戒毒人员重新回归社会,却几乎是一道无解的世界性难题。”

正因为这样,在她看来,禁毒社工在司法社工中是要求最高的。因为对象的特殊性,必须将社会资源的协调利用发挥到极致,同时,要有很高的心理承受力,做好终身服务对象的准备。赵主任介绍说,目前中心的工作主要以整合社会资源为重,依托区人保局、民政局、卫生部门、就业指导中心等各处资源,主要工作有就业指导,药物维持治疗,家庭联谊等。其中最重要的就是就业,只有让他们回归正常社会,才能真正远离毒品,回到现实。

禁毒社工不可能仅局限于“禁毒”这一点。而今,闵行区司法社工已搭起的网络,对这场禁毒战有着极大的帮助。因为除了可以为对象提供持续帮助外,还可以通过青少年社工等,对吸毒者的子女教育,对家庭的关护,提供全方面的社会介入与服务。

让庄晓炜印象深刻的,是去年她接手的一位对象小李,“原本开着自己的装潢设计公司,有房有车,但因为朋友的诱惑,染上了毒品。社工刚介入时,但突然有一天,小李全家都不见了。”庄晓炜回忆说,我们找到居委,方知他家里的房子卖了,只剩下一个打不通的电话,不知所措时,他的妈妈找到了小庄。

“原来他被送去农场劳动教养,父母为了还债变卖了一切家产,租房住到了浦江镇。他妈妈说,儿子还染上了性病,需要一年打一针治疗,想让我帮她,我们就一起去了农场。”庄晓炜说,“找人帮他做检查后,他还是很排斥我们。我就开始与他通信,慢慢沟通。几个月后等他出来,谁知当他看到家里的境况时,彻底崩溃了,觉得是家人骗了他。他不吃不喝发脾气,父亲为此几乎痴呆,母亲眼睛也快失明了,我只有隔三岔五的去浦江镇找他。”

渐渐地,小李终于接受了现实,想重头开始。但去找工作,没人愿接,谁会想要一个吸毒者呢。“家里的经济来源全断了,我想帮他办份低保,起初他的户口地、居住地都不愿,多次协调后才办好了半年的低保。”为了让小李回到社会,庄晓炜想尽了办法,多方协调,终于帮他在一家建筑工地找到了工作。“现在我们每月还见两次面,他人胖了不少,脸色也好了。他的母亲还加入了家庭联谊会。我也挺开心。”

对于禁毒社工的工作,“首先要清楚,社工不是万能的,不能包办一切。我的目标,是通过自己的努力帮助那些‘边缘人’在社会中找准位置,成为正常的社会人。”庄晓炜对自己的工作有着明确的定位。“社工是教育者、引导者、爱护者,更重要的是沟通者、社会资源的协调者。帮他在困难时找到社会资源,帮助他们重新找回自我。”

破解“新二元”结构

郑荔月开着一辆动感的白色福克斯轿车,热情似火。“来九星市场看看吧,社工正式进驻大型商贸市场,我们也是头一个,我们是‘商贸社工’。”

在闵行区九星市场,村委会旁的一栋小楼上,闵行区九星市场专业社会工作综合服务站就设在这里。地方不大,但站长助理郑荔月介绍,工作内容可不少:“自去年建站,我们在2万多份调查问卷,300多家商户调研基础上,将服务内容确定为两部分:社会工作服务与法律工作服务,所以社工站也分成两个部,由8名社工和2名律师组成。”

在大型市场设立社工站,并非单纯拓展服务范围,实在是因这里的情况太特殊。“这几年来上海工作、生活的人越来越多,给社会结构带来了新变化,逐渐形成了‘新二元结构’,也给社会稳定提出了新的挑战。要想‘扎紧篱笆’,健全预防体系,首先需要介入其中。”区预防犯罪办公室副主任丁友明说。九星市场作为著名商贸城,内有八千多户商家,三万多人,老板、打工者、随商户来的青少年子女……人员成分相当复杂。“九星村建立了完善的安保措施,但对于纠纷与犯罪而言,这只是防,而做不到消除。”

1983年出生的眭路做社工已有3年,过去在莘庄镇做禁毒社工,去年转到了九星市场。在他看来,商贸社工要做的事远比过去还要多,“多的不说,光下去把每个商户走一遍就得差不多一天。大多数商家只想做生意,多一事不如少一事,你要是不为他们着想,板起脸宣传,谁会听?比如培训,就算免费,我们上门去请小工来听课,老板起初也不愿意,觉得耽误工作,还担心万一学好了跳槽。我们只有挨家挨户说服,并把培训调整到晚上……”

这样的工作,复杂而繁琐,但意义重大。“对这些新上海人来说,很多是来到上海就业技能不强,难受教育,缺乏归属感和认同感,自身所处环境与过去又差距明显。加上每天上万客流量的复杂环境,相对而言更容易产生违法行为等一系列问题。”郑荔月说,“我们的目标和政府是完全一致的,但工作内容、切入角度、职业要求完全不同。我们不是管理者,也不是施舍人,而是切入政府与群众之间的协调人。”

预防和减少犯罪体系,是由政府主导,但主导并不等于包办。在一部有关社工题材的香港电影《何必有我》中,扮演社工的周润发说,社工不仅仅是一份工作,作为社会工作者,要有对人的关怀,对工作的投入,更要有对社会的热爱。

从另一个角度看,社工就像社会的“良心”,他们的不断努力也在提醒着我们,该如何让这个世界变得更美好。■

编辑:程新友 jcfycxy@sina.com

猜你喜欢

拘留所预防犯罪闵行区
八年级《预防犯罪》课堂教学案例研究
通过考试进来的
通过考试进来的
作弊
履职看清单 用权受监督
闵行区新型金融机构运行状况分析
法治中国语境下的积极预防犯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