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建党伟业揭示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背后的密码

2011-10-27朱曦

检察风云 2011年13期
关键词:李大钊建党代表

文/朱曦

建党伟业揭示中国共产党辉煌90年背后的密码

文/朱曦

很多人一直以来都认为,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与李大钊同时甚至比李大钊还较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则是陈缚贤。

作者/张珊珍出版/人民日报出版社

武昌起义的第一枪,是预谋,还是巧合?五四的火光,缘何燃起?谁第一个给中国带来了马克思主义?南陈北李,相约建党,为何又缺席一大?一大代表秘密转移会址,是否另有隐情?13名一大代表,本是同根生,却为何命运殊途?

本书截取了从辛亥革命到1921年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之所以仅仅截取这一段历史,是因为在这十年中,历经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洗礼的青年知识分子,在纷至沓来的各种救国“主义”中,艰难探索,终于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真理。在俄国十月革命赤风的吹拂下,年轻的中国马克思主义者蓓蕾初壮,他们以俄为师,走上了与工农相结合的道路。早期的共产党组织如星星之火在中华大地燃起,最终汇成燎原之势,诞生了中国共产党。从此,中国革命的面貌焕然一新,在中国共产党的领导下,中国人民接续了旧民主主义革命未竟的事业,迎来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曙光。

这短短的十年对漫长的中国历史而言,仅仅是稍纵即逝的一瞬间。然而,就在这短暂的十年当中,近代中国完成了天翻地覆的历史巨变。尤为可贵的是,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的教授们,通过该书回忆了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曲折历程,并揭开了建党过程中很多不为人知的故事。

例如,在介绍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的历史时,书中提及了陈缚贤。很多人一直以来都认为,在中国最早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是李大钊,但是据有关资料显示,与李大钊同时甚至比李大钊还较早接触到马克思主义的则是陈缚贤。李大钊所接触的日译本的马克思主义的著作大部分是通过陈缚贤获得的。在一定程度上说,陈缚贤接触并传播马克思主义的有关理论比李大钊还早。

书中介绍,陈缚贤虽不是马克思主义的坚定信仰者,但他对马克思主义传入中国作出了贡献。正是由于“报社记者”这个特殊的工作岗位,使得他不自觉地以报纸为媒介,传播了马克思主义。此外,陈缚贤对李大钊从一个激进民主主义者转变成马克思主义者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李大钊和陈缚贤从日本回国后一起进入《晨钟报》做编辑,两人交往密切,相互影响。现在一般认为,李大钊的《我的马克思主义观》是在中国介绍马克思主义最早的文章,其实,先于这篇文章介绍马克思主义学说的是北京的日报《晨报》第7版《晨报副刊》,以及上海的《时事新报》副刊《学灯》上刊登的文章。

当然,自辛亥革命到1921年,最浓墨重彩的一笔当属中国共产党一大的召开,对此,本书也做了详尽的介绍,还原了当年的历史。

7月23日夜晚,蝉声初歇、暑气渐消的望志路像往日一样沉浸在夜的静谧之中。然而,向来静悄悄的李公馆今夜却是个例外,这幢坐落在望志路和贝勒路交叉口,青红砖相间砌成的石库门小楼,不时有三三两两的客人前来。他们中有穿长衫的、穿对襟纺绸白上衣的、穿西式衬衫结着领带的,留八字胡的、留络腮胡的,有教授派头的、学生模样的。他们文质彬彬却气宇轩昂。每一拨客人到来,都会轻轻叩响那扇黑漆大门上的黄铜门环,随即,一位模样清秀的年轻女子就悄然打开大门,探身而出,面含笑容地将客人们迎进房子,然后从容不迫地将大门合上。这位年轻女子就是为这次不平常的聚会尽心谋划的王会悟;这些三三两两、悄然而至的来客,就是来自北京、山东、长沙、广州、日本等参加中国共产党成立大会的代表。

当代表们相互谦让着走进这栋古朴典雅的小楼,呈现在他们面前的是一间小小的、四壁洁白的客厅。厅内没有特别布置,只有一张平常人家全家聚餐使用的大方桌稳稳地摆放在中间,桌上整整齐齐地排着一溜纯白的白瓷茶碗。方桌四周围着十几个带靠背的方椅。靠墙的一侧,还有一个做工精致的明清时期的茶几。陈设非常简单,所有的木质家具都是黑色,使室内的气氛显得十分庄重。

所有的代表都到达后,大家相互招呼着入座。这里有上海的李汉俊、李达;北京的张国焘、刘仁静;长沙的毛泽东、何叔衡;武汉的董必武、陈潭秋;济南的王尽美、邓恩铭;广州的陈公博,陈独秀委派的包惠僧,共13名中共一大代表及共产国际的两名代表。颇为显眼,他们就是共产国际代表荷兰人马林和俄国人尼科尔斯基。留日学生周佛海突然生病,不得不留在博文女校休息,不能前来。

会议原定由党的主要创始人和领袖陈独秀主持,但陈此刻却远在广州。因此,来自北京的李大钊的学生张国焘,也是这次大会筹备者之一,就被临时推荐为会议的主持者。张国焘曾是五四运动中叱咤一时的学生首领,其组织才能和演讲水平让在座代表们耳熟能详。担任会议记录的,是毛泽东和周佛海两人。这是原先就已经确定的。

这一夜会议的最后,代表们商讨了会议的任务和议题,一致确定先由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工作,再讨论并通过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最后选举中央领导机构。7月24日举行第二次会议,各地代表报告本地区党团组织的状况和工作进程,并交流了经验体会。25、26日两天休会,用于起草党的纲领和今后工作计划。27、28和29日三天,大会连续举行了三次会议,集中议论此前起草的纲领和决议。

13名中共一大代表,50余名党员,星星之火;60余年国运昌盛,90年苦难辉煌,气壮山河。通过本书,我们回首了一段艰辛的历史,当我们重温这段岁月,走近那些曾经生龙活虎的时代弄潮儿,我们发现,展现在眼前的是一幅峰回路转、绚丽多姿的历史画卷。而本书翔实的史料、浅显的文字,则细细梳理着这一段历史的脉络,在建党90周年纪念的隆重而辉煌的时刻,再次回首中国共产党诞生的曲折历程,同时,深切缅怀那些曾为中国的光明前途而艰苦奋斗的志士先烈。

张珊珍,浙江宁波人,中国人民大学法学博士。现任中央党校党史教研部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为中共党史和中国现代史。著有《陈立夫生平与思想评传》等,发表有《毛泽东早期妇女观》等学术论文30余篇。

编辑:黄灵 yeshzhwu@gmail.com

猜你喜欢

李大钊建党代表
李大钊《青春》
诠释代表初心 践行人大使命
李大钊
建党百年颂
建党百年
庆祝建党百年(五阙)
“代表通道”新观察
这个代表咋这么拗
建党九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