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创新网络视角下辽宁省科技资源整合分析

2011-09-28狄宣竹童潇颉

沈阳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年1期
关键词:经费支出辽宁省创新能力

狄宣竹,童潇颉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2.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创新网络视角下辽宁省科技资源整合分析

狄宣竹1,童潇颉2

(1.辽宁大学经济学院,辽宁沈阳 110036;2.沈阳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辽宁沈阳 110161)

介绍了辽宁省创新网络发展的状况,包括辽宁省创新网络能力和辽宁省创新网络关系主体状况;分析了辽宁省创新资源整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并相应地提出整合创新资源的对策及建议。

创新网络;创新网络能力;创新资源整合

创新网络,顾名思义,是由创新主体按照一定关系结构联结而成的系统,是针对区域内全部创新群体提出的一个综合性概念,即由企业、政府、高等学校、研究机构、金融机构、中介机构等组成的一个区域整体创新链[1]。创新网络沟通创新的投入和产出,在创新资源一定的情况下,创新网络的有效运作将会推动整体创新能力的提升[2]。

一、辽宁省创新网络发展状况

1.辽宁省创新网络能力分析

(1)辽宁省的网络交流能力突出,但与先进地区有明显差距。网络交流能力由万名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和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衡量,反映了区域内各创新主体间关于创新思想与创新活动的交流能力,并间接反映了区域自主创新的资源禀赋。2008年,辽宁省的这两项指标在全国排名均位列第七,分别为45.3人和17.8人,如表1所示。但是,排名第六位的广东省在这两项指标上的数值分别为55.3人和25人,辽宁省的数值与其相差22%和39%。而排名第一位的北京市,其数值分别为247.6人和111.9人,几乎是辽宁省两项指标的6倍左右,说明辽宁省的网络交流能力建设还有很大的提高空间,辽宁省在提升自主创新能力过程中应注意对科技活动人员和R&D人员的培养与吸引。

(2)辽宁省对R&D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及R&D活动本身。网络支配能力包括两项指标:科学家工程师人均科技经费支出和R&D人员人均R&D经费支出。这两项指标可以看作是创新网络主体对于创新资源的支配能力,衡量了整个创新网络所能够调用的创新资金及其使用强度。

辽宁省的科学家工程师人均科技经费支出为23.6万元/人,位列全国第九;R&D人员人均R&D经费支出为24.8万元/人,位列全国第六。科技经费与R&D经费的统计口径不同,科技经费是指从各种渠道可筹集到用于科技活动的经费。我国的科技活动包括: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活动、R&D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活动。研究与发展(R&D)活动是指在科学技术领域,为增进知识总量,以及运用这些知识去创造新的应用进行的系统的创造性的活动,包括基础研究、应用研究、试验发展三类活动。换句话说,科技经费中包含R&D经费,因此,辽宁省的科学家工程师人均科技经费支出与R&D人员人均R&D经费支出在全国排名上的差异可以归结为辽宁省对于科技活动中的R&D活动本身更为重视,而对R&D成果应用和科技服务活动重视程度不足。

(3)辽宁省创新市场活动能力表现平平,存在提升空间。在2007年,辽宁省的科技人员人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2万美元/人,在全国各省市中位列第九,首位的广东是29.2万美元/人,其次是上海的25.4万美元/人,第三位的江苏是20万美元/人,从第六名的北京往后的省市在该指标上的数值均低于4万美元/人,而在辽宁之后,从第十名河北顺次向下排列的其他地区数值均低于0.8万美元/人。由此可以看出,我国各省市的科技人员人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差距较大,辽宁省虽然排名靠前,但其指标质量不高,与前三位省市相去甚远,从绝对值上看,辽宁省在2007年的高技术产品出口额为38.28亿美元,同期广东、上海、江苏的出口额分别为1 311.93亿美元、577.95亿美元和875.06亿美元,这三个地区的外向度高于辽宁省,可以作为解释指标差异明显的原因,这说明辽宁省在促进高技术产品出口方面还有许多工作要做。

表1 各省市创新网络能力水平[3]

2007年科技人员人均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指标方面,辽宁省以15.8万元/人位列第13名,这是辽宁省相对于其他创新网络能力指标排名最为靠后的一项。说明辽宁省在创新产品市场化方面能力不足,今后创新工作的重点应该放在对市场需求的把握上。

2008年辽宁省科技人员人均技术市场成交合同金额为5.1万元/人,在全国排名第7。该指标衡量了区域技术转让效率,辽宁省的表现在全国范围内来看排名靠前,但从绝对值的角度分析与领先地区差异较大,有待进一步提高。

2.辽宁省创新网络关系主体状况分析

(1)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结构分析。科技经费的筹集结构反映了政府、企业和金融部门在创新资金投入方面所起的作用。如表2所示,辽宁省企业资金占科技活动经费筹集总额的比例极高,为72.57%,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的69.82%,说明辽宁省的企业对科技创新重视程度较高,对于提高科技水平具有自发的动力。在政府资金方面,辽宁省以21.47%略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辽宁省的金融机构贷款额为9.20亿元,比例为2.51%,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4.44%,从构建合理筹资结构的角度来看辽宁省应注重发挥金融机构在创新网络中的融资作用。

表2 2008年科技活动经费筹集额及结构

(2)科技活动人员分布分析。从科技活动人员分布来看,如表3所示,辽宁省的大中型工业企业中科技活动人员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是辽宁省创新人员资源分布的一个亮点,说明辽宁省大中型工业企业对技术创新的重视程度很高,注重自主创新能力的建设。辽宁省高等学校中科技活动人员有32 593人,占其全部科技活动人员的16.67%,这一比例高于全国平均水平,说明辽宁省在高等学校资源方面具有一定的比较优势。但是,研究与开发机构中创新人员资源不足是辽宁省明显的弱势,辽宁省的研究与开发机构有科技活动人员18 806名,占总量的9.62%,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的9.82%,原因或许是研究与开发机构数量有限。

表3 2008年科技活动创新人员资源的部门分布

(3)R&D经费支出结构分析。R&D经费的支出结构反映了创新资金的部门流动方向,也就是反映不同的创新主体竞争到的创新资金的比例,创新资金的不同运作主体将关系到创新资源的使用效率和创新成果的实现[4]。由表4可知,在R&D经费内部支出中,高等学校研发经费支出是最少的,但辽宁省以11.12%高出全国平均水平近3个百分点。在大中型工业企业支出中,辽宁省的比重为67.86%,而全国平均只有58.09%,可以说企业是辽宁省研发资金的绝对运作主体。相比之下,辽宁省内研发机构支出的R&D经费支出比例为15.06%,低于全国水平的17.57%,再次表明研究与开发机构在辽宁省创新体系中的作用偏弱。

表4 2008年R&D经费支出结构

二、辽宁省创新资源整合过程中的注意事项

1.创新活动要以企业为主体,市场需求为导向

通过上文数据分析,在辽宁省的科技活动经费筹集结构、科技活动人员分布、R&D经费的支出结构中,企业这一创新主体表现突出,在所占比重方面高于其他地区,表明企业对创新能力的重视,体现了企业作为创新主体的思路。但是,仅仅提升技术创新水平还不够,创新过程的核心应该是技术的商品化,而辽宁省在创新网络市场活动能力中表现较弱,尤其是科技人员人均高技术产业规模以上企业增加值指标方面,辽宁省以15.8万元/人位列第13名,说明辽宁省在创新成果市场化上需要多下功夫。一方面,重视技术推动型创新,将研发成果的技术主动转变为产品,再通过营销手段刺激消费者需求;另一方面,重视市场推动型创新,基于市场消费者的需求,利用既有的研发成果技术来开发可以满足前述需求的产品,再通过生产与营销手段提供给消费者[5]280-295。只有创新成果能够满足市场需求,能为企业带来显著利润,企业才会有创新的动力,从而形成持续发展的创新机制。

2.扩大创新活动融资渠道,但切忌采用行政命令的手段强制金融机构为创新提供贷款

科技创新需要较高的资金投入并具有较高的风险性,尤其是技术推动型创新过程。仅仅依靠企业自筹资金:一方面,可能由于企业财力有限,无法支持大规模研发活动,导致企业无法实现关键性的技术突破,也就谈不上构建自主创新能力;另一方面,创新活动的风险性与外部正效应使得企业没有创新的动力,企业会倾向于技术引进与技术模仿。因此,扩大创新的融资渠道并降低创新的风险是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的关键问题。

金融机构贷款在科技经费筹集中比例偏小是很多地区面临的一个现实,辽宁省是2.51%,同期全国平均水平为4.44%。探索金融机构在推动创新中的地位,实现合理的科技经费筹集结构是践行自主创新战略的需要,政府可以为金融机构与企业的合作提供服务平台,但绝不能采取行政手段硬性规定金融机构必须为企业创新活动提供贷款。要充分尊重金融机构的市场经济主体地位。

3.政府应在创新能力建设初期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支持

政府在创新活动中有其重要的地位,包括资助研究发展与鼓励知识流通。导致政府需要积极参与创新的原因除了前文提到的创新风险与知识外溢的外部效应之外,还由于产业创新需要许多周边配套资源的配合,而政府在基础建设投资方面扮演重要角色,如通信与信息网络系统建设、风险投资交易市场、知识产权交易市场、大学与研究机构设立等。始于1953年的DNA研究和始于20世纪60年代的因特网研究在当时都无人能够想象其未来可能创造的市场规模或潜在利益,一项前瞻性技术的研发,需要极长的时间方能进入商品化应用,再加上风险性和不确定性很高,除非政府支持,否则不太可能有任何私营企业愿意承担如此风险。事实上,如果当初没有政府部门大量研发资金的支持,我们今日也不太可能进入因特网与生物基因科技的时代。由此可见,政府在引领产业创新方面扮演着重要角色[5]67-70。结合我省实际发展,政府应进一步加大支持力度,给予创新活动以资金倾斜和政策倾斜。

三、辽宁省整合创新资源的对策及建议

1.重视创新型人才队伍建设

辽宁省万名从业人员中科技活动人员数量和万名从业人员中R&D人员数量在全国均列第七位,虽然排名靠前,但数量水平不高,与前六个地区存在明显差距。科技人员不足会阻碍创新网络的交流能力,因此在整合创新资源的基础上应着重培养人才、吸引人才并留住人才。具体说来,长期目标是建立创新人才培养机制,为创新型人才的成长提供良好环境与学习机会,加大对科技研发的投入,有效利用实验室、博士后流动站等研发资源,以保证辽宁省科技创新人才的自我供应能力;短期内,为实现创新能力的飞跃,重点应放在对人才的吸引方面,包括引进海外高层次人才和重点科技项目参与人等;此外,在培养人才和引进人才之后还要想方设法留住人才,包括提供充足的科研资金和一流的科研设备,同时实行有吸引力的人才奖励办法,激发创新热情,将创新人才队伍建设作为一项长久的事业。

2.在重视R&D活动的基础上加强重视R&D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活动

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相比,我国R&D投入强度总体偏低,2008年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为1.54%。近几年,辽宁省R&D经费支出占生产总值比重一直维持在1.5%左右,而美国、日本等具有创新优势的国家在20世纪末便已突破2.5%,接近3%。而且辽宁省对R&D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活动的重视程度不及R&D活动本身,R&D成果应用与科技服务活动投入处于较低水平。

创新活动的动力来源于创新所带来的经济效益,而创新经济效益的实现则取决于创新成果的市场应用程度,只有符合市场需求的创新才是能带来经济效益的创新。科技服务活动的开展有利于整合区域内的科技资源,降低企业自主创新的难度,为提升区域自主创新能力提供助力。因此,辽宁省应不遗余力地加大对R&D活动的投入力度,从总量上提高R&D经费支出。

3.构建以市场需求为主导的创新模式,提高企业创新商业化水平

辽宁省创新能力表现突出,尤其是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但是创新成果不能实现有效的市场化是制约当前发展的一个因素。如果企业在从事创新活动中始终坚持以市场需求为导向,便可有效解决这一难题,为达到这一目标,企业应注重搜集分析市场动向,不仅要重视国内市场,同时也要重视国际市场,充分利用各类招商引资活动,获取第一手的市场资料,并依靠市场需求来指导创新。东部沿海城市在联系国外市场方面有得天独厚的优势,因此其科技人员人均高技术产品出口额指标数值较高,辽宁省可以把开拓国际市场作为今后一段时期工作的重点,积极思考创新成果市场化的途径,构建有效的营销渠道,探索自主创新商业化管理的方式与方法。

4.政府对区域创新活动给予政策与资金倾斜

辽宁省创新能力尚处于初级发展阶段,在这一时期,政府对创新活动的支持至关重要。需要政府加大对创新活动的政策支持与资金支持,在全省范围内增强科技的支撑力,加强科研基础能力建设,加大对科研活动的资金投入。政府加大政策与资金的倾斜有助于改善创新环境,从而推动区域创新能力的提升,并带来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与此同时,坚持注重培养企业的自主创新能力,这样随着创新环境的不断优化,企业便会有创新的动力,进而自发增强技术创新投入,逐步实现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

5.在企业主导创新的基础上,充分发挥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机构的作用

研发需要耗费很多资源,技术商品化时间长,失败的风险也很高。因此,精益研发的观念越来越受到关注,精益研发采用的是开放创新的态度,也就是说研发资源与创新构想不完全来自于企业内部,企业可以采取外包研究、合作研究、技术转让等方式来取得所需要的各项知识与技术,同时企业的创新成果也不一定要由企业本身来使用,企业可以采取技术授权、技术转让、内部创业等方式,尽可能为企业创造最多的回报[4]94。精益研发可以降低创新的风险,提高创新的收益,而这便要求企业与高等学校、研究与开发机构形成一个有效的创新网络,在网络中实现创新资源共享。辽宁省的研究与开发机构发展不足,应采取一系列措施,如申请建设国家技术研究中心、国家实验室、建设大学科技园区等,加强研究与开发机构建设,以增强网络创新能力。

[1]周元,王海燕,赵刚,等.中国区域自主创新研究报告:2006—2007:区域自主创新理论与实践[R].北京:知识产权出版社,2007:17-40.

[2]程红莉,赵彦云.区域自主创新的特征研究:以中国优势创新区域为例[J].中南财经政法大学学报,2008(3):11.

[3]中华人民共和国科学技术部中国主要科技指标数据库省市主要科技指标[EB/OL].http:∥www.sts.org.cn/kjnew/maintitle/Rdnc.asp?Mainq=14&Subq=2&Sele=,2,3,4,5,6,7,8,9,10,11,12,13,14,15,16,17,18,19,20,21,22,23,24,25,26,27,28,29,30,31,)&.

[4]纪宝成,赵彦云.中国走向创新型国家的要素:来自创新指数的依据[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8:103-109.

[5]刘常勇.科技创新与竞争力:建构自主创新能力[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in Innovation Network Perspective

DI Xuanzhu1,TON GXiaojie2
(1.College of Economics,Liaoning University,Shenyang 110036,China;2.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Shenya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Shenyang 110161,China)

The status of development of innovation network in Liaoning Province is introduced,including the ability and subjects of innovation network.The matters which need to be pay attention during the integration of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 Liaoning province are analyzed.Som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are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integrate the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resources.

innovation network;ability;integration of innovative resources

F 224.33

A

1008-9225(2011)01-0050-05

【责任编辑:张耀华】

2010-09-14

狄宣竹(1984-),女,辽宁沈阳人,辽宁大学硕士研究生。

猜你喜欢

经费支出辽宁省创新能力
中国基础教育生均经费支出的公平性研究
——基于Gini 系数和Theil 指数的测算
高中数学课堂教学中创新能力的培养
创新能力培养视角下的无机化学教学研究
推进软件产业创新能力提升
辽宁省各级工会收看十九大开幕会
辽宁省环境保护厅与辽宁省气象局进一步深化合作
辽宁省自然环境分类探索
基于创新能力培养的高职音乐教育改革探讨
辽宁省建环保举报奖励制度
论高校经费支出绩效评价的工具理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