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自身免疫性慢性荨麻疹的检测与治疗

2011-09-19李莉春

中国医药指南 2011年2期
关键词:变应原风团脱敏

李莉春

(广东省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广东 惠州 516211)

慢性荨麻疹(chronic urticaria,CU)是一种常见病、多发病,其病因复杂,多种多样[1]。近年来发现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血清中存在甲状腺自身抗体,此抗体是自身免疫性甲状腺病的突出特点。因此慢性荨麻疹的发病有自身免疫机制参与。笔者现就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皮肤科门诊收治的慢性荨麻疹病例40例进行研究,现归纳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表2 两种治疗方法慢性荨麻疹近期疗效[例(%)]

1.1 一般资料

本组资料根据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2007年1月至2010年3月皮肤科门诊收治的慢性荨麻疹病例89例,均符合慢性荨麻疹诊断标准。其中男性患者32例,女性患者57例,男∶女为1∶1.4,最小年龄11岁,最大年龄76岁,平均(37.4±15.3)岁;病程最短1.5个月,最长216个月,平均(25.34±46.11)个月。所有患者均在医院进行过治疗,仅服用抗过敏和/或抗组胺药,未接受过脱敏治疗,既往无过敏、寄生虫感染、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病史。

1.2 变应原检测方法

采用惠州市惠阳区人民医院制备的变应原浸液,并选择吸入变应原(包括屋尘、尘螨、蚊子、油菜花粉、蟑螂、香烟、蒿草、豚草、兽毛、羽毛、早春花粉、晚春花粉、夏秋花粉、霉菌1、霉菌2、旧棉絮、枕垫料、床垫料、梧桐花粉),食入变应原(包括淡水鱼、虾、鸡蛋、牛奶、螃蟹、猪肉、羊肉、牛肉、鸭肉、鸡肉、葱、蒜、韭菜、花生、芝麻、香菜、黄豆、辣椒、海鱼)皮内试验。皮内试验:选择前臂屈侧为点刺部位,做好标记后采用医用酒精常规消毒皮肤,先滴阴性对照液,用吸量管吸1滴变应原液和阳性对照液,在皮肤上旁相邻距离3~4cm做标记线,顺序为自下而上,防止反应红晕融合;用一次性消毒点刺针垂直点在每一液滴中,轻压刺破皮肤(以不出血为度),1s后提起弃去,使变应原少量进入皮肤,残留试液,反应正常,在5~10min后拭去,如反应强烈,则立即拭去。5min后将全部液滴擦去;20~30min后观察并记录皮肤反应。结果判定及注意事项按文献进行。

1.3 脱敏治疗方法

吸入组采用脱敏治疗,初次脱敏浓度要小,皮试反应稍轻者浓度适当提高,初次浓度1∶104开始,0.1mL作上臂外侧皮下注射,每周2次,每次递增0.1mL,每10次后浓度增加10倍,直到浓度到1∶104作维持脱敏治疗,剂量每次1mL,每周期1次,连续2~3疗程。对于单纯食物过敏者采用避免食用该食物,在治疗头2个月规律应用抗组胺药和外用药,症状好转后停用。

1.4 疗效评定标准[1]

1.4.1 近期疗效

治愈:风团消退,临床体征消失,不再复发者。好转:风团消退30%或消退后复发间隔时间延长,瘙痒等症状减轻者。未愈:风团及瘙痒无明显改善或消退不足30%者。

1.4.2 远期疗效

长期缓解:停药后风团未再发作,也无瘙痒等自觉症状≥1年;中期缓解:停药后无复发,无自觉症状≥6个月<1年;短期缓解:停药后风团无复发,无自觉症状≥3个月<6个月;复发:停药后皮损复发,自觉瘙痒。

1.5 统计学方法

应用SPSS13.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分析,统计学方法采用计量t检验和计数卡方检验、直线相关分析,以P<0.05为具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本组40例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变应原皮试,有1例完全阴性,有1例全部假阳性,其皮试阳性率为95%。慢性荨麻疹患者致敏物排名,见表1。

表1 慢性荨麻疹患者致敏物排名

2.2 两组患者近期疗效,见表2。

2.3 远期疗效

我们对17例近期达痊愈的患者进行了跟踪随访(患者来告或电话随访、手机短信等),因故失访2例,实际随访到14例,其中复发1例,见表3。

表3 慢性荨麻疹痊愈后远期疗效随访结果[例(%)]

3 讨 论

慢性荨麻疹病因复杂,易受环境和体内因素的影响,导致病情反复,迁延不愈。荨麻疹临床表现为大小不等的瘙痒性风团,有时可伴有腹痛、腹泻和气促等症状。慢性荨麻疹是指皮肤风团伴瘙痒几乎每天发生,并持续6周以上者。少数慢性荨麻疹患者可表现为间歇性发作。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是慢性荨麻疹的一种特殊类型,是指功能性自身抗体通过与高亲和性IgE受体(FcεRI)交联,激活肥大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释放组织胺而引起的荨麻疹[2]。风团伴严重瘙痒,反复发作,持续6周以上,且风团发作较频繁、持续时间较长、瘙痒较剧,常规抗组胺药物治疗效果不佳;皮损分布部位主要为躯干、四肢等部位;好发年龄为中青年,女性较多见;易伴全身症状如发热、关节痛、消化不良、发冷及胸闷等症状;自身免疫性疾病的病史或家族史[3]。皮内试验:敏感性较高,操作简便,不需特殊设备,是目前特异性试验最常用方法,一般用以观察速发反应。也可观察延迟反应,皮内试验注射变应原浸液的量为0.01~0.02mL,一般浸液浓度为1∶100(W/V),但花粉类多用1∶1000~10000浓度。检测变应原的目的,是为了明确引起过敏的致敏原和选择特异性脱敏疗法,所以,检测前24~48h要停用抗组织胺类、皮质类固醇类药物,以免影响检测结果[4]。本研究针对临床上无明确原因及诱因的慢性荨麻疹患者进行过敏原的测定,发现其变应原皮试阳性率为95%,说明排除了明确诱因和原因的这部分慢性荨麻疹患者,过敏因素是其主要的发病原因。慢性荨麻疹患者的治疗比较棘手,抗组织胺类药物有效,但停药后复发率高[5]。本研究中完成常规脱敏治疗5个疗程后总有效率为95%,说明特异性脱敏治疗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值得推荐。

多数急性荨麻疹可找到病因,而慢性荨麻疹的病因则很难确定,大多数患者无法找到病因。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自身免疫性具有一定的遗传倾向,其发病机制尚不清楚,推测是自身抗体与IgE或FcεRI结合后,内皮细胞黏附分子表达上调,导致真皮内嗜中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单核细胞和嗜碱性粒细胞聚集,释放组织胺和白三烯类物质,直接导致风团的迅速发生[6,7]。尽管目前诊断自身免疫性荨麻疹的金标准是肥大细胞或嗜碱性粒细胞功能性释放测定法,但仅有少数研究中心有能力进行这些检测。实际上,自身免疫性荨麻疹早期诊断有赖于临床表现以及实验室检查。

[1]Kulthanan K,Jiamton S,Rutnin NO,et al.Prevalence and relevance of the positivity of skin prick testing in patients with chronic urticaria[J].J Dermatol,2008,35(6):330-335.

[2]刘玲玲,朱学骏,姜薇等.咪唑斯汀治疗慢性荨麻疹的随机双盲研究[J].中华皮肤科杂志,2003,36(6):306-308.

[3]孙仁山,刘荣卿.自身免疫与慢性荨麻疹[J].国外医学·皮肤性病学分册,2000,26(3):135-138.

[4]Cebeci F,Tanrikut A,Topcu E,et al.Association between chronic urticaria and thyroid autoimmunity[J].Eur J Dermatol,2006,16(4):402-405.

[5]Yosipovitch G,Ansari N,Goon A,et al.Clinical characteristics of pruritus in chronic idiopathic urticaria[J].Br J Dermatol,2002,147(1):32-36.

[6]朱晓亮,曾抗,周再高等.慢性荨麻疹患者特异性IgE检测及过敏原筛查分析[J].中国麻风皮肤病杂志,2005,21(10):794-796.

[7]Ahrens B,Beyer K,Wahn U,et al.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foodinduced symptoms[J].Pediatr Allergy Immunol,2008,19(1):92-96.

猜你喜欢

变应原风团脱敏
变应性鼻炎患者食物变应原分布特点分析
激光联合脱敏剂治疗牙本质过敏症
广州地区不同性别变应性鼻炎吸入性及食入性变应原谱特征分析
变应性鼻炎的变应原组分诊断
快速脱敏治疗的临床应用
中药洗剂对慢性荨麻疹患者的应用效果观察
玉屏风颗粒联合卡介菌多糖核酸对慢性荨麻疹的治疗效果分析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外周血嗜碱粒细胞CD63和CD203c的表达
Ⅰ型变态反应疾病中特异性IgE变应原引起的单一致敏和多重致敏的变应原分布特征研究*
慢性自发性荨麻疹患者血清差异表达蛋白的筛选及C反应蛋白的测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