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维吾尔药材龙蒿、黄花蒿、野艾蒿的鉴别研究

2011-09-12杨伟俊罗玉琴满尔哈巴海如拉

中国民族医药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花粉粒艾蒿黄花

杨伟俊 何 江 罗玉琴 满尔哈巴·海如拉 谭 为 徐 芳

(1.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物研究所/新疆维吾尔药重点实验室,新疆乌鲁木齐830004;2.中国科学院新疆理化技术研究所,新疆乌鲁木齐830011)

菊科蒿属Artemisia L.在新疆分布50余种,药用7种。其中龙蒿 A.dracunculus L.、黄花蒿 A.annua L.、野艾蒿A.lavandulaefolia DC.等作为维吾尔医和哈萨克医习用药材广泛应用于民间和临床。黄花蒿维语名“夏木牙格其”,性温(二级干热),用于心慌气短、结核病、食欲不振、感冒发烧、尿路涩闭等;野艾蒿维语名“阿里云”,性温(三级干热),用于风寒感冒、肠道寄生虫、小便不利、尿路结石、月经不调、腹胀寒痛及气管炎和咳嗽、关节炎等疾患;龙蒿又称椒蒿,维语名“库力兰艾曼”,性温,用于受寒感冒、肠胃寒痛、风湿性关节炎[1,2]。由于三者形态及粉末显微特征近似,影响鉴定的准确性。近年来,通过光学显微镜对蒿属的花粉粒等进行鉴定研究的方法已有报道[3-6]。有鉴于此,本研究通过对龙蒿、黄花蒿、野艾蒿3种蒿属植物的花粉形态,如大小、形状、沟的特征等进行系统研究,结合薄层色谱分析,以期获得鉴别3种蒿属药材简单、有效的鉴别方法。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材料:供试材料取自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物研究所标本室的腊叶标本,标本由新疆维吾尔自治区药物研究所研究员鉴定,分别为龙蒿Artemisia dracunculus L.、黄花蒿 Artemisia annua L.、野艾蒿 Artemisia lavandulaefolia DC.。

1.2 仪器:OLYMPUSCX31型照相显微镜(日本奥林巴斯公司),LY-WN-HPCCD型动态显微成像系统(成都励扬精密机电有限公司);BS110S型电子天平(Sartorius);KQ-5200B型超声波清洗器(昆山市超声仪器有限公司);WHF-203B暗箱式三用紫外分析仪(上海精科实业有限公司);SZ-93型双重纯水蒸馏器(巩义市英峪予华仪器厂);DZKW-S-4电热恒温水浴锅(北京市永光明医疗仪器厂)。

1.3 实验方法

1.3.1 花粉粒显微特征及测量:样品的处理 采用硫酸-醋酸酐分解法制备花粉[7]。

观察照相并测量 在显微镜下观察花粉粒的形状,外部纹饰;测量花粉粒的极轴长、赤道轴长、三孔沟的沟深、沟宽,每个指标随机测量20个。用极轴长×赤道轴长表示花粉粒的大小;用极轴长/赤道轴长表示花粉粒的形状(长圆、圆、扁圆);用沟深/沟宽表示花粉粒沟的角度张开大小。

1.3.2 薄层色谱鉴别:分别取龙蒿、黄花蒿、野艾蒿3种药材粗粉3 g,加甲醇100 mL,置水浴上加热回流1 h,滤过,滤液蒸干后,加水50 mL溶解,加同比例石油醚萃取3遍,合并水层,蒸干后残渣加甲醇溶解至1 mL,作为样品溶液。分别吸取上述溶液各3μL点于同一硅胶G薄层板上,以环己烷-乙酸乙酯(2:1)为展开剂,展开,取出,晾干,置紫外光灯(365nm)下检视。

2 结果与分析

2.1 显微照片(目镜15×,物镜40×)及测量结果

3种植物花粉呈球形、近长球形或长球形,极面观均为三裂圆形,赤道面观为圆形或椭圆形;花粉具有三孔沟,沟中间较宽,两头狭窄;孔明显,横长;外壁为两层结构,外壁较厚,内由覆盖层和柱状层组成,内层薄;外壁文饰为表面颗粒状。划分形态见图1,测量结果见表1。

图1 显微照片(目镜15×,物镜40×)及测量结果

表1 龙蒿、黄花蒿、野艾蒿花粉粒的形态测量数据比较

从表1可见,3种蒿属花粉粒的大小关系:龙蒿最大,其次是野艾蒿,黄花蒿最小。同时,根据极轴长/赤道轴长的值可以看出3种蒿属花粉粒的形状,龙蒿花粉粒是由长圆到圆的变化(1.38 ~1.03),而黄花蒿(1.53 ~0.741)、野艾蒿(1.32~0.771)的形状较相似,都是由长圆到圆再到扁圆变化。根据花粉粒沟深/沟宽值可以看出3种蒿属花粉粒沟所张开的角度大小不同,其中龙蒿花粉粒沟张开角度最大;其次是野艾;黄花蒿最小。

通过方差齐性检验、非参数检验中 Kruskal-Wallis法、Nemenyi、Newman-Keuls法检验得出:3种蒿属植物的花粉粒的大小两两比较都成显著性差异,从而可以用来区分三者;花粉粒形状野艾蒿与其他二者无显著性差异,而龙蒿与黄花蒿差异显著,从而可以区分龙蒿与黄花蒿;沟张开角度的大小龙蒿与野艾蒿几乎没有显著差别,黄花蒿与二者差别显著,从而可以用来区分出黄花蒿。

2.2 薄层色谱鉴别:黄花蒿与野艾蒿在位置A处(Rf=0.43),均出现相同的蓝色荧光斑点,而龙蒿在A处未出现蓝色荧光斑点;黄花蒿在位置B处(Rf=0.26)出现亮蓝色荧光斑点,龙蒿和野艾蒿在相应位置B处未出现此斑点,结果见图2。

图2 薄层色谱鉴别图

3 讨论

3.1 蒿属植物花粉既有科的共同特征,也有属种的特异性,本研究也证明了这一点,其外部形态都呈近球形或近长球形,表面纹饰都呈颗粒状,它们都有沿极轴走行的三条孔沟。

3.2 根据花粉粒极轴长×赤道轴长可以看出3种蒿属花粉粒的大小关系为:龙蒿最大,其次是野艾蒿,黄花蒿最小。形状特点是龙蒿花粉粒是由长圆到圆的变化,而黄花蒿、野艾蒿的形状较相似,都是由长圆到圆再到扁圆变化。根据花粉粒沟深/沟宽值可以看出龙蒿花粉粒沟张开角度最大,其次野艾蒿和黄花蒿,且二者相差不大。

3.3 曾有学者[6]报道了三种花粉粒大小(极轴长×赤道轴长),与本次研究所测得的数据对比如下:

表2 花粉粒大小比较(单位m2)

从表2知,本研究的3种花粉粒大小与文献报导基本一致,说明上述3种蒿属植物的花粉粒大小地域性差别小,种内具有高度的保守性。同时利用花粉粒的大小、形状、孔沟的形态可区分这3种蒿属植物,并可作为鉴别它们的可靠依据。

3.4 本文还采用紫外光谱法对龙蒿、黄花蒿、野艾蒿3种药材进行扫描研究,紫外图谱显示这3种药材均在328±2 nm处有最大吸收峰,且峰形相似,无法区分3者,而采用薄层色谱法可以很好地区分这3种药材。

[1]新疆植物志编辑委员会.新疆植物志[M].第五卷.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卫生出版社,1999:167,172,175.

[2]刘勇民.维吾尔药志[M].下册.乌鲁木齐:新疆科技出版社,1999:728,746,820.

[3]宛涛,蔡萍,伊卫东,等.内蒙古森林草原五种裸子植物的花粉形态观察[J].中国草地学报,2010,32(6):105~109

[4]孟德玉,周颂东,何兴金.四川前胡属的花粉形态及系统学意义[J].西北植物学报,2004,24(12):234l~2345.

[5]LIU Zhen,GAO Shan lin.Research on Pollen Grains of Tetraploid Lines and Diploid Control Line of Chrysanthemum cinerariifolium(Trev.)Vis.[J].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2010,11(5):151 ~154

[6]王伏雄,钱南芬,张玉龙.中国植物花粉形态[M].第二版.北京:科学出版社,1997:3 ~5.

[7]ERDTMANG.Suggestions for the classification of fossil and recent pollen grains and spores[J].Svensk Bot Tidskr,1947,41:104~114

猜你喜欢

花粉粒艾蒿黄花
云小萱:助大同黄花飘香
三利黄花:三代人专注59年
花粉块内花粉粒形态观察的扫描电镜样品制备方法
黄花梁啊黄花香
路边种黄花“一种三得”
紫丹参花粉活力和柱头可授性研究
艾香萦怀
梧州地区鸭脚木蜂蜜花粉形态特征研究
采一把艾蒿回家
百合花粉的形态特征观察及温度对其萌发率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