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心态与风范

2011-09-11

中国三峡 2011年9期
关键词:三峡工程三峡企业

剑 锋

三峡工程远景。 摄影/郑斌

“人有难,我相助;人有言,我倾听;人误解,我淡然”。三峡集团董事长曹广晶接受央视《对话》访谈时,坦言三峡集团的这种企业文化理念。之后,集团公司热议并给予积极评价。此论虽是针对今年春夏以来长江中下游干旱引发一些人对三峡工程质疑的大背景提出来的,但我想这也是董事长曹广晶就三峡工程质疑之声不断而长期思考的结果,将三峡集团在面临挑战中的责任、信念、胸怀诠释得淋漓尽致。

社会有难,企业有责。企业应该和社会一起发展。被誉为“经营之神”、东方企业界骄子的松下幸之助认为“企业经常扩展它的经营范围,固然重要,但仅这样是不够的,企业的经营活动,还必须带动整个社会的繁荣。企业与社会必须一起繁荣,共存共荣”,“企业存在的终极目标和意义是创造社会价值,造福人民,赢利不是本质意义,只是保障和促进企业实现目标的必要手段。企业能否得以发展,对于增进国民的福祉,具有密切的关系”。从这个角度而言,三峡集团正在与国际大型企业的经营理念缩小差距。

虽然2011年长江中下游特大干旱与三峡工程无关,但是,在面对公众的质疑时,三峡集团却体现出企业成长中“人有难,我相助;人有言,我倾听;人误解,我淡然”的风范。回首如洪峰般的质疑和三峡的心态,这是否意味着三峡集团在处理企业与社会关系中找到了路子,摆正了位置呢?是否体现出一位成熟的企业家,一家成熟的企业在风雨兼程中历练出了稳健的行事风格?对此,我们深信不疑。

类似今年的舆论“洪峰”,在三峡工程、三峡集团未来的道路上,依然算是冰山之一角,以后的挑战还会更多。因此,三峡人如何有所为有所不为,在危机中展现从容,在危机中不断崛起,既是一种长期的考验,也需要一种坚守。在危机面前,“人们往往会被眼前的利益迷惑,而不能以远大的眼光去观察各种事物。当事情发生时,大家固然都知道要赶紧想办法去处理,可是处理事情要想不发生错误,还是需要远大的眼光”。一些国际知名企业的成长之路也说明,只有在超越利润的核心价值观的引领下,企业才会走向卓越和长青。基业长青的企业不应该以追求最大利润为首要目的。合理的利润只是保证企业终极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手段。

“人有难,我相助”,向社会集中展示了三峡工程的综合能力。三峡工程达到初始设计任务,有能力胜任各种挑战;同时也体现了三峡人对三峡工程的充分信心。信心,比黄金重要!三峡工程的能力,既是在决策时期预见到的,也是运行管理时期在“解危济困”中得到持续检验的。三峡工程能力的发挥,不是凭借想象、吃老本,而是依靠科学。依靠科技创新和科技进步来管理和运行好三峡工程,才有能力和底气倡导“人有难,我相助”的风范。

“人有难,我相助”,最为重要的还在于体现了高度的社会责任思想和行动。三峡集团的社会责任,是历史赋予的,也是国家赋予的。三峡集团因三峡工程而生。三峡工程,本身就是社会责任、国家责任的重要体现。如果国家不站在遏制长江中下游洪灾的战略高度,不站在能源需要、航运发展的战略高度,断然不会在持续几十年的论争中果断决策。在今年长江中下游特大干旱现实需求下,三峡工程的功能得以彰显,补水功能得以延伸。三峡集团虽然面对各种质疑,却依然坚持和恪守“人有难,我相助”的社会责任感,为长江中下游“大旱中供水”。

同时,“人有难,我相助”还进一步体现了三峡人的强烈意愿。面对矛盾,三峡人并不是回避矛盾,绕着矛盾走,也不是去找各种借口恣意欺骗公众、蒙骗社会,相反是知难而上,迎难而进。在矛盾中科学认识三峡工程,正确运用三峡工程;在矛盾中不断完善各种预案,不断提高三峡工程的各种综合能力,体现了三峡人的科学态度、诚实品格和责任担当。长江流域的问题,不仅仅是三峡集团一家企业的事情,但是,在社会需要之时,在国家召唤之时,三峡集团把社会责任、社会效益放在第一位,以“人有难,我相助”的意愿和情感融入到各项工作中,感同身受,走向社会前台。

“人有难,我相助”,最有价值之处还在于体现了一种国际视野,是企业成长中所践行的国际惯例。试问世界上哪一家大型企业,不是在诠释这种朴素的思想中持续壮大呢?无论是履行社会责任,还是慈善公益事业,概莫能外。松下在企业经营中认为要为社会做贡献才对,松下认为公司比较小时,首要的是不危害社会;中型公司则不但不危害社会,多少还要有受欢迎的成分;至于大公司,不但应具备不危害社会、受社会欢迎的条件,对国家、对社会也要有明确的贡献方针才行。松下强调能成长的公司要对这一点有充分的认识与理解,并抱有一种责任感与使命感,这是第一条件。由此观之,曹董所言与松下的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妙。三峡集团要成为国际一流大型清洁能源集团,必须体现出国际视野,未来的社会责任还需要将此一以贯之下去。

从长江右岸观看三峡大坝。摄影/郑斌

只有始终恪守“人有难,我相助”的责任意识和国际思想,才能有“人有言,我倾听”的管理境界。三峡工程争议不断,质疑不断。三峡工程的利弊之争,既不是刚刚开始,也绝不会很快结束。社会对三峡工程有这样那样的认识,有这样那样的言说,三峡人没有“反击”,没有高谈阔论、大肆夸张已经做到了哪些工作,而首先体现出“倾听”的姿态,这是何等胸怀、何种境界?面对各种质疑,三峡人没有“趾高气扬”,没有傲慢,没有如一些跨国企业制造幌子去欺骗社会、制造舆论误导公众,而是强调“倾听”,恪守“有则改之,无则加勉”的中国古训。只有倾听,才能理解社会的各种诉求,才能摆正企业与社会之间的关系。

企业,是社会之子,社会是企业成长的基础。不善待社会,最终会为社会所抛弃。只有倾听,才能在企业与社会之间搭建沟通、交流的平台。倾听,是平等相待的基础。没有倾听,一意孤行者有之;没有倾听,贸然行进者有之,而这些企业最终受到社会的惩罚,或破产或倒闭,或被兼并重组。只有倾听,才能见微知著,防微杜渐。兼听则明,只有倾听,才能保持足够的清醒,才能正确对待社会监督,才能从社会中得到智慧。在西方管理思想中,非常强调倾听。西方一些百年老店,正是在倾听之中寻找差距,在倾听之中寻找智慧,在倾听之中持续改善,最终历经百年而不衰。他们在倾听社会中确立了信任,塑造了品牌,赢得了美誉度和公信力。从这个角度而言,“人有言,我倾听”是中国企业走向国际的现实需要,事实上,“人有言,我倾听”,中国企业还做得很不够,无论是观念、思想上,还是战略策略上,都还有改进的地方。但愿以“国际一流清洁能源”为战略愿景的三峡集团能够“出其言,践其行”。

作为三峡工程运行管理的业主,三峡集团一次次处于社会矛盾聚焦的光点上。“人误解,我淡然”,体现了三峡集团的胸怀和务实的作风。如果没有“人有言,我倾听”的姿态,就不可能有“人误解,我淡然”的豁达与胸襟。如果没有“人有难,我相助”的能力和意愿,就不可能有“人误解,我淡然”的底气和魄力。

社会可能存在不理性。人误解将是一种常态。一项巨大的工程,希望在短时期内得到清楚认识,对社会是一种苛求,更是一种奢望。两千多年前的都江堰水利工程,在当时又何尝不曾遭遇各种质疑。在当时的技术、经济条件下,开挖沟渠、凿山贯通,谈何容易。可是谁又能否认它2000多年来在中华水利史上的地位和价值,谁又能否认它对成都平原、天府之国的贡献呢?古今中外,一些巨型工程,在当时的社会条件下,存在误解、质疑也应该是一种正常的事情。正是这些工程所带来的福祉,才有所谓“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经典概括。也正是如此,才激励无数工程建设者风餐露宿,筚路蓝缕,缔造出一座座雄伟而闻名于世的工程杰作。千秋伟业,哪能是一蹴而就,一帆风顺?哪能不担风险,不面对纷繁舆论的评说?人误解,也有一个过程,社会最终会走向理性。因此,“我淡然”是对社会理性的信任,是对社会理性发展的历史把握。

上:建设中的三峡大坝升船机。 摄影/郑斌

下:绿色三峡坝区。 摄影/郑斌

社会对三峡工程全面而客观的认识还需要时间。“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我们也可以说,时间是检验三峡工程的唯一标准。三峡工程涉及的问题和领域众多,涉及的问题难度很大,这体现出三峡工程的复杂性、系统性和特殊性。三峡工程的复杂性、特殊性决定了认识三峡工程的艰巨性、持久性。所以说,认识三峡工程,还需要更长时间,也需要更持久的耐心。曹董事长为此而提出“人误解,我淡然”,这就远远超越一般企业在对待公众时体现出的傲慢与冷漠。相反,还积极通过科学读物、科普作品全方位传播三峡工程,尽可能让社会能够全面、系统、客观、公正地认识和了解一个真实的三峡工程,把不断提高社会的科学素养、工程素养作为企业的又一社会责任。

总之,三峡人没有因为误解而偃旗息鼓,没有因为一些舆论所误伤而打乱阵脚,也没有急功近利,期望社会能在短时期内接受,而是体现出宽容和淡然。可以说,“人误解,我淡然”,体现出了更高的境界,那就是“有所为,有所不为”,“韬光养晦”,坚持“发展就是硬道理”,不断提高管理水平,不断理顺各种体制障碍,不断提高工程的综合效益,以务实的作风、成熟的心态,迎接各种挑战。

正在通航的三峡船闸。 摄影/郑斌

当然,三峡工程的挑战,才刚刚开始,未来的路依然艰难而漫长。因此,三峡人还需要习惯各种质疑,还需要倾听各种质疑,还需要积极应对各种质疑。在人人都是麦克风的时代,社会舆论对企业成长至关重要。我们也深信三峡工程的未来,注定是在不间断的舆论风潮中展现其美好前景的未来。

猜你喜欢

三峡工程三峡企业
科技支撑摇高峡出平湖
——三峡工程
企业
企业
企业
三峡电站再创新高
敢为人先的企业——超惠投不动产
Sinocyclocheilus sanxiaensis,a new blind fish from the Three Gorges of Yangtze River provides insights into speciation of Chinese cavefish
三峡留下我多少梦
郑守仁:大洪水可以检验三峡工程的“成色”
三峡工程外迁移民安置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