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不同部位原发性胆囊癌的诊治与预后

2011-08-22任培土

中国中西医结合外科杂志 2011年6期
关键词:胆囊癌B超生存率

任培土,傅 宏

胆囊癌是消化系统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在我国,胆囊癌发病率位居消化道肿瘤的第5~6位[1]。近年来,随着社会人口老龄化和健康检查的普及,发病率呈明显上升趋势。原发性胆囊癌(primary carcinoma of gallbladder,PCG)的外科治疗预后仍不尽人意,这与其早期诊断率低有关。本文回顾我院2002年1月—2009年12月收治42例不同部位PCG的临床资料,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本组共42例,男12例,女30例;龄31~83岁,平均65.4岁。临床表现为右上腹部剧烈疼痛、发热6例,上腹部隐痛不适15例,腹部肿块3例,其中伴黄疸3例、腹胀6例,伴恶心、呕吐7例,无任何症状者18例。合并胆囊结石者39例,合并胆囊息肉样病变15例,其息肉直径为10㎜×15㎜~46㎜×50㎜。病程者1 d~30年,其中1 d~1年者7例,1~5年13例,5~10年者17例,>15年者5例。

1.2 辅助检查 实验室检查:血常规检查除6例急性发作时白细胞总数、中性粒细胞明显升高外,36例无明显异常。肝功能:肝功能中三个酶(ALT、AST、GGT)不同程度升高 ,AKP(165~286 U/L)升高29例,TBIL 29~91 umol/L,DBIL 13.7~53.2 umol/L升高者11例。肿瘤标记物:癌胚抗原(CEA)阳性率为45.2%(19例),糖类抗原(CA19-9)阳性率为71.4%(30例),糖类抗原(CA125)阳性率为40.5%(17例)。免疫标记:P53基因表达阳性率为64.28%(27例)。

影像学检查:42例均行B超检查,发现胆囊底部息肉样肿块19例,胆囊颈管部息肉样肿块5例,伴胆囊明显肿大呈腹部肿块者3例,胆囊体部肿块包括胆囊体局部不同程度增厚4例。发现胆囊内5㎜×6㎜~40㎜×65㎜大小不等肿块28例,肿块平均为10㎜×20㎜。同时发现胆囊内结石38例,伴胆总管结石3例,胆囊内末结石4例,肝门部淋巴结肿大7例,伴胰头后方淋巴结肿大3例,诊断符合率54.8%。31例行CT检查,提示为胆囊占位性病变25例,急性胆囊炎伴胆囊壁局部增厚3例,胆囊结石31例,伴胆总管结石2例。诊断符合率80.6%。诊断为急性化脓性胆囊炎4例,急性胆囊炎、胆石症2例,慢性胆囊炎、胆石症8例。

1.3 病变部位、病理类型及分期 病变部位:肿瘤发生于胆囊底部者23例,胆囊体(床)部者11例,胆囊颈部者8例。病理类型及分期:42例病理检查结果,其中23例腺癌(54.8%)乳头状腺癌5例(11.9%),另外有鳞癌4例(9.5%),腺瘤样息肉重度不典型增生伴局部癌变4例(9.5%),黏液性腺癌3例(7.1%),高级别上皮样内瘤2例(4.8%),绒毛状腺癌1例(2.4%)。组织分化程度:高分化15例,中分化11例,低分化14例,未分化2例。有肝门部淋巴结阳性者16例,胆囊床的局部肝组织浸润11.9%(5例),周围脏器被浸润4.8%(2例)。按照Nevin的病理分期:Ⅰ期11例,Ⅱ期4例,Ⅲ期4例,Ⅳ期8例,Ⅴ期15例。

1.4 手术治疗 42例不同部位原发性胆囊癌,根据其部位、Nevin病理分期、进行手术治疗,术后均采取中西医综合治疗(中草药、复方斑蝥胶囊或单方斑蝥原虫)。胆囊癌Nevin分期、手术方式及生存情况表1。

表1 42例胆囊癌Nevin分期、术式及生存情况

2 结果

本组42例中发生切口脂肪液化3例,肺部严重感染2例,经对症治疗后痊愈。无手术死亡。

42例均获得随访,其中Ⅰ期11例,生存期为18个月~5年;Ⅱ期4例,生存期为1~4年;Ⅲ期4例,生存期为8个月~2年;Ⅳ期8例,生存期为5个月~5年,其中1例行胆囊姑息切除术后生存5年以上;Ⅴ期15例,生存期为3~21个月,其中1例行扩大根治术后生存期为21个月。术后3年生存率为35.7%,5年生存率为11.9%。胆囊底部癌的3年生存率为47.8%(11/23),5年生存率为21.7%(5/23);胆囊体部癌的3年生存率为27.2%(3/11),5年生存率为零;胆囊颈部癌的3年生存率为12.5%(1/8),5生存率为零。

3 讨论

PCG由于早期缺乏特异性的临床症状,恶性程度高,易直接浸润肝脏和早期肝门部淋巴结转移,而导致手术根治切除率低,预后极差。不同部位PCG手术预后与肿瘤直接浸润和淋巴结转移、病理类型不同差别很大,中晚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不足5%[2],而早期患者术后5年生存达54%[3],因此PCG的早期诊断、及时处理是提高生存率的关键。

3.1 PCG的时期诊断 早期PCG没有非常特异的症状和体征,且容易与胆囊结石、胆囊炎相混淆,很难和胆囊的良性疾病相鉴别,早期诊断十分困难。目前PCG诊断仍依赖B超、CT、MR等影像学方法。B超和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由于其安全、方便、分辨率高等优点,被用来作为胆囊癌首先检查的方法,但其对早期胆囊癌的诊断符合率仍较低。Komatsuda等[4]的研究中,根据血流信号的有无区分胆囊癌与胆囊内淤泥团,病灶内为高速血流,提示胆囊癌而非良性病变。B超的检出率各家文献报道不一(36%~84%)[5],可能与各医院B超的技术水平有关。本组B超的诊断率也只有66.7%。CT或MRI检查在早期诊断定性方面优于B超[6],尤其是增强CT扫描检查,能清楚地显示胆囊壁和周围脏器受肿瘤浸润的程度,可评估腹腔内区域淋巴结转移情况。本组31例行CT检查,结果发现25例(80.6%)胆囊占位性病变。常规CT检查可提高胆囊癌的早期检出率。近年来PET技术应用于胆囊癌的早期诊断,有作者[7]研究发现,FDG-PET对胆囊癌的鉴别诊断能起到重要的辅助作用,其诊断胆囊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75%~80%和82%~87.5%,并且在隆起型胆囊癌患者中FDG聚集更加明显,可用于术前分期,检测残余病灶以及术后肿瘤复发。因此,临床上高度怀疑有PCG患者,应进行多种影像学的联合检查。

近年胆囊癌的细胞免疫学研究取得较大的进展,癌胚抗原(CEA)和糖类抗原199(CA-199)在胆囊癌患者的血与胆汁中均有一定的阳性率,特别是CA-199阳性率较高,但二者的特异性较差[8]。本组42例肿瘤标志物不同程度升高,如CEA阳性率为45.2%,CA19-9阳性率为71.4%,CA125阳性率为40.5%,P53基因表达阳性率为64.28%(27例),尤其是中晚期胆囊癌患的CEA、CA125、CA19-9升高程度更加明显。当肿瘤标志物明显升高时,必须对患者进行全面的综合性检查,以免漏诊。

3.2 胆囊癌的处理原则 高危人群应放宽胆囊手术切除适应证。胆囊癌的病因目前尚不清楚,但胆囊结石可诱发胆囊癌变已成为广大学者的共识,胆囊真性息肉及胆囊腺肌增生症被视为癌前病变。根据本组病例,认为有下列因素应考虑预防性切除:⑴胆囊充满结石伴胆囊萎缩者;⑵胆囊结石直径>3 cm、结石病程>5年者;⑶胆囊结石合并胆囊息肉,尤其是胆囊颈周围的息肉者;⑷不明原因的胆囊肿大、钙化的胆囊或瓷样胆囊;⑸胆-肠内瘘的患者;(6)异常胆胰管连接、Mirizzi综合征患者可诱发癌变[9]。要改善胆囊癌的预后,提高生存率,必须正确认识胆囊癌的癌前病变和做好高危人群的防治工作。

避免术中遗漏早期PCG。随着LC技术的不断成熟,LC已经成为胆囊切除的金标准,术中、术后病理检查意外发现PCG的文献报道不少。本组LC术中病理检查发现意外胆囊癌12例占28.6%,根据病理检查分期给予开腹手术处理。我们认为,应重视对所有切除胆囊标本进行术中、术后病理检查,这样可防止术中、术后早期胆囊癌变的遗漏和漏报。

3.3 手术方式 PCG的治疗以手术治疗为主,手术方式主要按Nevin胆囊癌的病理分期标准决定:单纯胆囊切除术,适用于Ⅰ~Ⅱ期的患者;胆囊癌根治术,即胆囊切除加部分肝脏组织切除及区域淋巴结清扫,适用于Ⅱ~Ⅳ期患者,或中晚期胆囊癌也可行扩大根治术;有广泛转移的Ⅴ期患者或全身情况差宜姑息性手术。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较早,NevinⅠ期转移率可达60%[6]。因此,对侵犯黏膜和黏膜肌层的胆囊癌患者,仍有根治切除的必要。本组42例胆囊癌,根据Nevin分期进行手术治疗,中晚期病人占64%,其术后3年5年生存期较低,分别为35.7%和11.9%。术后免疫组化P53基因表达阳性者,利用斑蝥(原虫)素抗癌抑癌和免疫调节的双重作用治疗术后胆囊癌,其中1例71岁患者胆囊癌姑息切除术,生存期5年以上。

不同部位的胆囊癌手术预后有所差异。有作者报道,PT1期胆囊癌中,胆囊颈部肿瘤生存率明显低于胆囊底、体部病例[10]。胆囊颈部癌预后差,可能与下列因素有关:胆囊颈部肿瘤容易侵犯胆总管或侵犯肝门部组织;胆囊颈部肿瘤距离第一站淋巴结最近,因此发生早期转移的机会更大;胆囊颈部的肿瘤易发生静脉浸润,可早期转移至肝内胆管及腹腔脏器;胆囊癌的淋巴结转移较早,NevinⅠ期(PT1期)转移率可达60%[6],这说明胆囊颈部癌的预后较差。本组42例发生于胆囊底部、体部和颈部不同部位的胆囊癌,经统计学的比较胆囊颈部的发病率较底体部低,但预后明显较差。本组发现1例胆囊颈部肿块约在5㎜大小,术中病理检查确诊胆囊腺癌,经标准根治性手术,发现淋巴结2/5粒阳性,术后生存7个月。因此,作者认为,一旦B超、CT检查发现胆囊颈周围肿块,不管肿块大小,应积极主张手术切除,据病理诊断必要时进行根治或扩大根治术,并同时给予中西医综合治疗。但因本组样本数较少,不同部位的胆囊癌与预后的关系仍需更大样本数据的进一步研究。

[1]彭淑牖,钱浩然.努力提高我国胆囊癌外科治疗水平[J].实用肿瘤杂志,2005,20(1):5.

[2]ouchi K,Mikuni J,Kakugawa Y,et al.Laparoscopic cholecystecto⁃my for gallbladder carcinoma:results of a Japanese survev of 498 patients[J].J Hepatobiliary Pancreat surg,2002,9(5):256.

[3]田华,陈力,刘桂杰,等.意外胆囊恶性肿瘤的外科治疗[J].中华外科杂志,2005,43(13):836.

[4]Komatsuda T,Ishida H,Konno K,et al,Gallbladder carcrnoma:col⁃or Doppler sonography[J].abdom Imaging 2000,25(2):194.

[5]沈依,王天翔.原发性胆囊癌31例临床分析[J].中国普通外科杂志,2009,18(2):196.

[6]纪任,倪勇,王成友,等.原发性胆囊癌的早期诊断及处理原则[J].广东医学院学报,2009,27(5):504-506.

[7]Koh T,Taniguchi H,Yamaguchi A,et al,Differential diagnosis of gallbladder cancer using positron em ission tom ographywith fluorine-18-labeled fluoro-deoxyglucose(FDG-PET) [J].J surg Oncol,2003,84(2):74.

[8]何沙,刘凌云,卢永刚.原发性胆囊癌诊治进展[J].中国误诊学杂志,2010,10(10):2293.

[9]石景森,孙学军.原发性胆囊癌诊治的历史、现状及展望[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07,28(5):473.

[10]王和贤,孙荣勋,徐屹歌,等.平同部位早期胆囊癌手术的预后分析 [J].上海第二医科大学学报 ,2004,24(5):384.

猜你喜欢

胆囊癌B超生存率
miR-142-5p通过CCND1调控胆囊癌细胞的增殖和转移
B超机日常维修案例分析与保养
怀孕做阴道B超,会引起流产吗
“五年生存率”不等于只能活五年
人工智能助力卵巢癌生存率预测
日本首次公布本国居民癌症三年生存率
写字的尴尬
“五年生存率”≠只能活五年
巧用一元二次方程的“B超单”
自噬蛋白Beclin-1在胆囊癌中的表达及临床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