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城市历史遗存的景观再生初探

2011-08-21

山西建筑 2011年34期
关键词:遗存风貌景观

张 祎

0 引言

凯文·林奇对历史与城市景观的关系有过如下描述:“保护特征鲜明和充满历史联想的区域是变化城市景观的良机。”对于城市中的历史遗存的态度,从保护、修复以及改造逐渐过渡到现在的复兴(Regeneration)、整治(Refurbishment)等思想,可以看出,对于历史遗存的探索开始倾向于对其功能活力的挖掘,而并非一味的强调外部形态的调整。景观再生即是基于此,重视历史遗存与城市环境的整合,以景观设计的手法促使其以一种主动的姿态适应、融入并引导现代生活。

1 历史遗存的景观的内涵

1.1 历史遗存的内容及分类

城市历史遗存涵盖了两个层面,一种是国家与各省市级文物保护单位,这类历史遗迹通常保存良好,具有相当的历史价值,而且在规划设计中划定了相应的紫线,给予保护与保存。另一种则是其他历史遗存和非物质文化遗存,其大量存在于城市环境中,不仅仅是单独的建筑,还涵盖了街道格局、空间系统以及景观界面等,反映与代表了城市不同时期的风貌与特征,体现了人类生产生活过程,但由于其没有明确的范围划定,往往得不到相应的重视。这类历史遗存按照所处地点的不同进一步划分,可以发现,有一部分存在于历史街区中,与区域内的文物保护单位共同构成了该区域的风貌特征;还有一部分散落在城市中,作为独立的个体所存在,往往在城市化过程中逐渐消失湮灭。

1.2 景观再生的内涵

城市历史遗存的再生不仅仅是技术上的保护、修复以及局部改造,更重要的是在维护其传统风貌的同时,发挥与提升其游赏与使用价值,保持历史遗存的活力,促使其与现代城市环境相协调与融合。

景观再生即是通过景观设计的语汇对不同类型、不同地段历史遗存的优化与完善,为历史遗存所对应的现代发展找到出路,最终实现历史遗存的适应性更新。

具体而言其涵盖了三个层面:

文化层面:重视对场地中人文景观的展示与利用,突出历史遗存在城市文化中的标志性;

功能层面:完善与优化历史遗存外部空间属性,使其融入城市整体功能;

空间层面:重视景观界面的延续性,强调历史地段街巷空间与城市肌理的连续性。

2 景观再生的原则

2.1 文化延续性原则

对于城市中大量的历史遗存而言,保护维持完整物质形态的同时,更强调其对城市文化、特色方面的作用与影响。历史遗存通常而言包括了物质形态文化和意识形态文化两个方面,物质形态文化是人工建构筑物实体以及由实体所构成的空间形态,其体现为建构筑物的地域性特征。而意识形态文化,是集体对于物质形态的统一认知以及行为表达,包括了人们的生活方式以及风俗习惯等内容。

历史遗存的再生首先应确立意识形态文化为文化传承的核心,并且将其还原到物质层面,根据人们对历史遗存认知的差异,采用区别对待的方法,对大众所认可的,反映了城市文化背景与特征的物质形态加以重点保护、修复以及完善,而无法形成文化共识的物质形态则可适当进行一定的改造与优化。

2.2 整体协调性原则

场所中的历史遗存往往蕴含着不同时期经济、文化及审美等多种社会信息,长期以来形成了具有一定特征、为人们所熟悉的景观,其反映了人们对于场地的认知情况,历史遗存的再生实际上是将这类地域特征加以优化的过程。景观环境具有“历时性”与“共时性”特征,历史遗存的景观再生一方面应体现出外部环境的历时过程与先后顺序,即历史文化叠加的痕迹,同时也要求人工建构筑物与场地环境相协调,作为统一的整体而存在。历史遗存的更新与再生不仅是对某一单体或某一地段的保护、修复和改造,而是强调其在城市整体环境中所起到的作用。将单体要素放置到城市景观框架中去,综合考虑其对街区景象、城市风貌的影响。

2.3 功能适应性原则

对城市中普遍存在的历史遗存而言,除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之外,其还作为现代生活的物质载体,具有一般意义上的使用价值。因此对于历史遗存的再生,不仅是保证人工建构筑物的完整性以及空间形态的典型性,更重要的是赋予其最适宜的功能,使其能够真正融入城市发展进程中来。例如波士顿的昆西市场在对周边用地及使用人群进行分析调查后,植入相应的商业功能,并对周边环境进行整体性改造更新,取得了极大的成功。历史遗存中的功能是城市功能的组成部分,最适宜的功能应依托遗存的固有属性,并且与城市功能相协调,在延续历史文化内涵的同时,带动城市的物质环境改善。功能适应性原则是将历史遗存生存的概念上升为城市复兴、社会发展的层面,使其实现真正可持续动力。

3 景观再生的策略与方法

3.1 文化线索的景观再生

历史遗存的文化内涵建立在大众对于物质形态的共同认知的基础上,文化线索即是某一特殊建构筑物或空间形态能够引发人们对于场地环境的共识。

景观设计中,对于这类标志性建构筑物通常采取强化突出的手法,将其置于特定位置,凸显其形态特征,从而反映场地历史文化内涵,典型的例子如上海徐家汇公园。该公园是徐家汇商业区中的一块“绿肺”。设计适度保留公园内原有历史遗存,创造了具有文化内涵的城市绿化空间。公园内原有大中华橡胶厂,在上海人的共识中其一方面是近代民族工业的象征,同时是“三废”企业的代名词,是场所中无法回避的城市记忆。设计将橡胶厂最具典型特征的烟囱保留下来,将其设置在公园的主入口,并且水池形成倒影进一步强化该形体(见图1),公园入口也是人行桥的起点,游客入园围绕这一组织性节点展开游憩活动。烟囱作为起点寓意了场所的历史,结合人行桥的穿越,将过去与未来连接在一起。同时烟囱作为公园中的至高点,在游览过程中不断出现在人们的视域范围内,通过对其形态的突出,强化了人们对于公园历史感的认知。

图1 徐家汇公园入口烟囱

3.2 使用功能的更新与重组

历史遗存的功能重组是在认知城市整体功能的前提下就特定区域提出新的使用要求,在保持维护历史遗存整体风貌的同时,对人工建筑物的使用功能加以提升和完善。建筑内部功能的调整必然也会带动外部环境属性的转换,景观设计成为了协调历史遗存风貌与城市发展之间不可或缺的纽带。一方面景观环境应与人工建筑物整体风貌相协调,同时也要在一定程度上满足城市发展的客观规律,营造符合城市功能的“场景”。上海新天地是兼顾两者成功的案例。

图2 上海新天地功能置换

新天地与上海最繁华的淮海路百米之隔,同时上海最著名的革命历史保护单位中国一大的会址位于该区域中。设计保留了老式石库门里弄风貌,将原来以居住功能为主的两个街坊置换为以公共活动为主的商业性场所。设计在拥挤的旧屋中“掏空”出相应的公共空间(见图2),以广场及扩大的步行街为核心将游人引入街坊内部,同时在其周边营建了以水面(太平湖)为主体的开放性公共空间,彻底替换了其所涉及到的街坊的社会特征。

新天地以开放内聚的环境包容着现代的商业功能,与淮海路商业中心相配合,同时整体空间与街区外围保持了具有旧上海特色的景观界面,协调了整个区域与城市关系。

3.3 空间结构的景观再生

不同的空间形态反映着人们对于公共、私密空间大小、尺度的不同要求,完善传统空间形态,将有助于提升地段内在的精神要求,从而保证历史地区文化核心的传承。扬州教场地段位于老城区中部,相传原为董仲舒的园圃,清起成为茶楼、酒肆、书场、杂耍等市井和民俗文化聚集地。改造前该地段内为私搭乱建的民宅,东侧国庆路对面是大面积的老旧民居,街巷交错,空间复杂。设计保持恢复了原有商业功能,修复重建了如望火楼、浴室等文化线索,同时延续了扬州旧城传统民居的空间形态,力图重现老教场的传统风貌。设计以南北向四纵列建筑形成三条内部的街道,同时东西向通过二层架空、空间适当放大以及过街楼的形式,形成了多条小巷(见图3),小巷与国庆路东侧的住宅相对应,既是街区内部街道与外部城市道路的出入口,同时也形成了与对面民居空间上的呼应。

图3 扬州教场及其空间形态

4 结语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作为文化积累、整合与传承的载体,历史遗存逐渐被同质化、功具化,因此,保证历史遗存空间上“共时性”与时间脉络的“历时性”就显得尤为重要,景观再生的根本是以历史文化为线索,将景观作为组织场地环境的要素,整合历史遗存使其真正融入到城市发展中,从而最终实现城市形态的更新。

[1]成玉宁.现代景观设计理论与方法[M].南京:东南大学出版社,2010.

[2]郑 阳.城市历史景观文脉的延续[J].文艺研究,2006(10):157-158.

[3]李 艳,范晓梅.城市建设中历史景观的保存探讨[J].安徽农业科学,2010,38(4):2145-2146,2159.

[4]王艳春,刘建国.现代园林景观与地域历史文化的对话——徐家汇公园的历史文化保护设计[J].中国园林,2007(7):43-46.

[5]孙施文.公共空间的嵌入与空间模式的翻转——上海“新天地”的规划评论[J].城市规划,2007,31(8):80-87.

[6]罗小未.上海新天地广场——旧城改造的一种模式[J].时代建筑,2001(4):24-29.

[7]朱 峰.城市近代历史遗存可持续性保护策略探索——以肇庆为例[D].南京:东南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猜你喜欢

遗存风貌景观
从佛教文化遗存看天水在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性
景观别墅
包裹的一切
火山塑造景观
沙子的景观
包罗万象的室内景观
小城镇风貌控制研究——以中庙风貌控制规划为例
辽代契丹贵族墓地守冢人居住遗存和祭祀遗存初探
品质提升 让城乡风貌各具特色
贵州有的唐代遗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