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低分子肝素钠的注射方法的研究

2011-08-18任雁张竹丹

中外医疗 2011年30期
关键词:瘀斑肝素钠针头

任雁 张竹丹

(山西省大同市第四人民医院 山西大同 037008)

低分子肝素钠是一种抗血栓剂,对体内动静脉血栓的形成均具有抑制作用。但因注射方法的不同和药物本身的特性,注射部位疼痛和瘀血是其常见的不良反应,其瘀斑面积重者甚至可达4~6cm,直接影响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因此本研究拟通过观察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钠的不同方法与疼痛程度及瘀斑面积的关系,减少疼痛程度和瘀斑面积,提高患者对护理工作的满意度。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选择2008年3月至2009年10月冠心病住院病人共80例,其中男性患者50例,女性患者30例,入选标准:凝血机制、凝血酶凝固时间无异常、排除出血性疾病、过敏性疾病、脐周皮肤无瘢痕硬结及炎症。

1.2 研究方法

采用自身对照法,即首次注射采用传统方法(A组),第2次采用改良注射法。使用时间均从首次注射开始,注射部位为腹壁皮下注射,注射位置在脐周U状区域,轮换在脐上5~7cm,左右5cm(脐周1cm以外)左右交替,2次注射间距2cm以上,12h后观察结果。

1.2.1 传统方法(A组) 注射前排气,消毒皮肤后,左手拇指捏起腹壁皮肤约5~6cm使之形成一皱褶,针头垂直进入,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拔针,用干棉签压迫止血5~10min,力度以皮肤下陷1cm为准,避免揉搓。

1.2.2 改良方法(B组) 注射前不必排气,将注射器内的少量空气(大约一个小气泡)轻拍到上方,一手捏起皮肤2~3cm形成皱褶,一手持针,垂直快速刺入,避免过度用力,注射应深入脂肪层,回抽无回血后注入药液,注射过程应缓慢均匀,始终保持皮肤皱褶状态,最后将小气泡推入,避免剩余药液留在针头,注射完毕停留3~5s后,迅速拔针,用干棉球轻压3min,交待患者避免用裤腰等压迫进针点,禁忌热敷。注射12h后观察结果,并对患者进行疼痛问卷调查。

表1 80例患者2种方法使用前后瘀斑的比较情况(例)

表2 80例患者2种方法使用前后疼痛的总评分情况(例)

1.3 观察指标

皮下瘀斑观察:注射后12h观察注射部位的瘀血程度。瘀斑直径<1cm为轻度,1~2cm为中度,>2cm为重度疼痛。观察:疼痛指标按照国际常用评分法-马克盖尔法[1]。

1.4 统计学处理

对观察结果采用χ2分析。

2 结果

2种方法使用前后瘀斑比较情况见表1,经统计学分析2种方法使用前后瘀斑的总评分情况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2种方法使用前后疼痛的比较情况见表2,经χ2分析,2组比较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1)。

3 分析

低分子肝素钠引起皮下出血和瘀斑及疼痛的主要原因是药物对局部组织的刺激[3]。传统的斜行刺入法损伤组织面积较大、注射前排气增加药物的溢出机率、进针过浅使药液注入皮内、注射完成后立即拔针易造成药物反流、用棉签按压面积太小容易移位不利于覆盖损伤部位等。均可增加注射后出血发生的机率和疼痛程度。故我们采取了改良注射法。B组改良法的优点:(1)注射前不排气,主要是为了防止因操作不当,有少量药液随着排到针头部,注射时随针带入注射部位而致皮下出血,同时确保了药液的使用完全。(2)根据胖瘦确定捏起皮肤程度,直至针头拨出前不松开。适度的皱褶可使毛细血管松弛弯曲,不易受到破坏。进针程度合适避免了因进针过浅和过深而引起出血和深度血肿、硬结的形成。(以患者胖瘦决定注射深度,确保药液注入皮下脂肪层)。(4)用棉球轻压3min,棉球面积较大,可扩大按压面积,从而起到更好的按压效果。(5)停留3~5s后再拨针,可使针头残余药液全部滴完,减少针头残余药液对局部组织的刺激。本研究结果显示B组改良法可有效降低注射后疼痛程度及瘀斑面积,一定程度上帮助消除了病人紧张焦虑的心理,提高了患者对护士工作的满意度和配合程度,从而促进患者的早日康复。

[1]侯岩芳,赵伟,陈玮,等.皮下注射低分子肝素不同进针方法对出血的影响[J].实用护理杂志,2003,19(10):46.

[2]胡云芝,倪红霞,韩梅,等.低分子肝素钙2种皮下注射法比较[J].蚌埠医学院学报,2010,3(35):297~298.

猜你喜欢

瘀斑肝素钠针头
具有喇叭口结构的防刺伤针头帽的设计与评价
小小针头不迷路
低分子肝素皮下注射出现瘀斑的原因分析与护理对策
低分子肝素钠联合阿斯匹林或尿激酶治疗下肢深静脉血栓对比研究
气压仪联合低分子肝素钠在妇科术后不同风险分级DVT患者中的应用
达肝素钠和肝素钠对小鼠毒性的比较
辛伐他汀联合低分子肝素钠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效果探讨
三七伤药片外敷预防罂粟碱肌注后皮下瘀斑及硬结的疗效观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