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学校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限性的研究

2011-08-15杜沙沙

河北职业教育 2011年4期
关键词:有限性书本知识讲授法

杜沙沙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学校教育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有限性的研究

杜沙沙

(西南大学,重庆 400715)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教育对人的发展甚至对社会的发展所起的作用的大小,取决于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具有主动性的人。但事物都有两面性,学校由于教育自身的缺陷,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方面必然有一定的限度。为了更好地发展学生的主体性,有必要对学校教育和学生主体性的关系进行研究。

学校教育;主体性;人的全面发展

主体性是全面发展的人的根本特征。[1]主体性集中了人的一切优秀品质和个性特征,是身心或德智体美行方面都得到良好发展的综合表现。主体性强的人,就是自觉能动性强的人,是在客体面前拥有主动权和自由的人。教育对人的发展所起作用的大小,基本上取决于它在多大程度上培养出主体性的人。

一、学校教育对发展学生主体性的重要作用

教育是培养人的一种社会活动,狭义的教育一般指学校教育。不同的人对其界定是不同的。但共同点是:学校是一个特定的、脱离生产和生活的空间,以教育者、学习者为主要对象,讲授法为主要教学方法,知识尤其是书本知识是学生学习的主要内容。

(一)学校这一特定的空间,能够让学生尽快地把握客观世界

近年来,由于人们越来越重视终身教育,有些人就提出了以终身学习替代学校教育的说法。认为在学习化社会中,既然人们终身都要学习了,又何苦再大力地兴办学校,让学生受十几年的学校教育,更何况有时学的东西根本没有“用武之地”。这个观点一开始听起来似乎觉得有道理,在如今的大环境下,确实也存在这种情况。然而仔细品味,就会发现其实不然。正是因为有学校教育,才会有好的终身教育。若学校教育没有打好基础,终身教育又怎能提高呢?要知道学生的学习不同于科学家或者一般成年人的认识,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学生要在一个特定的环境下(即学校),由专门的教师对其进行教育,才能避免学习的盲目性,才能尽快地把握客观世界。学校教育的“教”是为了“不教”,是为了让学生能够举一反三,从而达到学校教育的目的。

(二)书本知识为主要的教学内容

2000多年前庄子就曾说过:“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就是说知识是无限的,然而人的生命却是有限的,要想人们能够在有限的时间里学到无限的知识,是很困难的。因而在学校教育中,教学内容要选择人类历史成果中的精髓部分。提到书本知识,有人可能会把它与“无用”、“落后”等词语挂钩。其实,“书本知识”是由各个时代的教育家根据社会发展的要求、按照学科逻辑体系组织的科学文化知识,具有确定性、稳定性、可接受性等特性。[2]这些特性是很有必要的,其一,对于个体主体而言,获得的知识要相对稳定[3],若不然今天1<2正确,明天1>2正确,就不免会使人陷入相对主义和诡辩论。其二,学生是不成熟的个体,确定性的书本知识对于学生的发展是必要的,能够让学生掌握一定的文化基础和科学知识。其三,学生的主体性主要表现在对客体的选择和加工两个方面上。在对客体的选择上,学生相对来说是被动的,这也是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决定的。而在对客体的加工上,学生则是具有主动权的。知识只有经过学生大脑的“加工”,才能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在对知识的选择方面学生的主观能动性以一种静态的方式在积极地工作。

(三)讲授法为主要的教学方法

教学认识过程与一般认识相比,认识结构中多了一个环节的存在,由一般认识的“认识主体—认识客体”的“二体”结构,变成了“认识主体(学生)—教师—认识客体”的“三体”结构。这样教师作为一个引导者(主导者、领导者)的角色“嵌入”到学生的认识过程当中。教师的讲授能够让学生在短时间内获得大量的科学知识。然而有人把讲授知识比作自来水管道,学生是水管下接水的工具—被动无能。[4]这是不恰当的混淆了讲授法与满堂灌。讲授法是根据学生的个体差异进行启发性的教学方法。学生对知识的记忆需要对知识进行“同化”或者“顺应”,大脑需要对知识进行加工甚至是深层次加工才能使书本知识转化成自己的知识,此时学生的主体性正在发挥着作用。

二、学校教育对学生主体作用的限度

(一)课堂教学中学生的主体性的限制

有种观点说“学校犹如监狱,教室是一间间的小牢房”[5],这种比喻也许并不恰当但是这种说法可能多少也有点道理,毕竟课堂教学由于对时间和地点的控制,确实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这是不争的事实。

那么,如何使学生的主体性得到彰显呢?新课改的倡导者们提出开设“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让学生充分自由地发展自己的想法。这种想法初衷是好的,但做起来却是复杂的。因为人总有趋易避难的倾向,尤其是未成熟的个体,他们有贪玩的本性,如果让他们充分地发展自己的主体自由,有可能会出现教学失控,而教学一旦失控,就会出现教学质量的下降。因而学生的自由应该是有限度的,有限度才能保证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最大程度地发挥,从而也能保证学生学到必要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为将来知识的灵活运用打下基础。对于学生主体性的限制,是学校教育的天然有限性。

(二)教学内容对学生主体性的限制

由于知识的无限性和人的生命的有限性,人们选择对书本知识的学习。于是有人认为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限制了学生的主体性。

有人认为,完全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学习、实践,就是实现了学生的主体性,而对那些考上大学的学生的评价是“高分低能”。其实,学生的主体性并不是简单地动动手和脚就能实现的。此外,高分并不一定低能,高分有可能意味着学生的基础知识学的扎实,理论性比较强,相对而言,由于学生将大部分精力放在了书本知识上,参加实践的活动可能就会少些,但并不代表学生的高级能力弱。没有知识就没有能力,要想发展学生的能力,就必须要求学生扎实地学习科学知识,教育史上的“形式教育说”就是个明证。如果仅让学生学习一些经验、生活技能,学生可能初级能力近期有很大提高,但从长远看来,并不能很好地发展其高级能力如理论思维能力、真正的创新能力等[6],而我们现在恰恰缺少的是具有高级能力的人。

知识本身是不断发展的,书本知识由于本身的局限性——更新的速度慢、即时的消息根本不能在书本上立即出现,往往会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是陈旧的。[7]这是书本知识本身的局限性。

三、结 语

学校教育的基本规定性,一方面保证学校教育中各项教育活动的正常运行;另一方面,使得学校教育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上存在一定限度。承认学校教育在发挥学生主体作用的有限性,并不是说学校教育“无用”。认识到有限性,才能更好地发挥学校教育对学生主体性发展的重要作用;认识到有限性,就不会对学校“奢望”过多,就不会千方百计想通过改革学校教育实现学生主体作用的发挥,才能让学校教育拥有属于自己相对独立的空间,发挥好它的本职功能。

[1] 王策三.主体教育哲学刍议[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科版),1994,(4).

[2] 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系《教学认识论》编写组.教学认识论[M].北京:燕山出版社,1988:36.

[3] 孙振东.学校知识的性质与基础教育改革的方向[J].教育学报,2006,(2).

[4] 张华.试论教学中的知识问题[J].全球教育展望,2008,(11).

[5] 何小陆,肖卫东.“人的全面发展”和“人的自由全面发展”—对我国教育目的和人才培养方式的反思[J].教育导刊,2006,(6).

[6] 王策三.保证基础教育健康发展——关于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轨提法的讨论[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1,(5).

[7] 王策三,孙喜亭,刘硕.基础教育改革论[M].北京:知识产权出版,2005:207.

2011-03-05

杜沙沙(1987-),女,西南大学教育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从事教育基本理论研究。

猜你喜欢

有限性书本知识讲授法
浅析讲授法在地理课堂教学中的应用策略
创造物理情境打破知识和应用的瓶颈
高中生物课堂教学运用讲授法的辩证认识
浅析人的有限性与哲学的无限性
数学在经济生活中的应用
讲授法在大学英语课程教学中应用研究
论“神化”学校教育倾向
针灸学书本知识与实践运用中的不对称问题与思考
浅谈学术自由的合理性及其有限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