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院外心搏骤停患者三例成功复苏分析

2011-08-15赵春元王洛庆赵晓利

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 2011年9期
关键词:纤颤心搏心电监护

赵春元,王洛庆,赵晓利

心搏骤停是急诊最紧急最危险的状态之一,我国心搏骤停患者复苏成功率很低,尤其是生存率更低。有资料报道,我国院外心搏骤停的复苏成功率 <2%。而第一目击者若能及时对心搏、呼吸骤停者实施心肺复苏术可以明显提高其生存率。我院 2010年 1—2011年 1月成功复苏 3例院外心搏骤停患者,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例 1,男,47岁,突发意识丧失 10min入院。既往有甲状腺功能亢进病史,2年前有院内心搏骤停成功复苏史。本次家中发病后妻子立即拨打 “120”并同时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入院体格检查:T不升,P 0次/min,R 3~5次/min,BP测不到,深昏迷,双侧瞳孔直径 5mm,对光反射消失,口唇重度紫绀,双肺呼吸音微弱,心音消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示:心室静止呈一直线。入院后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静注肾上腺素1mg,2轮 30:2按压呼吸复苏 (4m in)后心电监护示:心室纤颤波形,立即单相波 360J电除颤 1次,未恢复窦性心律;继续 30:2胸外心脏按压及人工呼吸,5轮复苏 (10min)并静注肾上腺素 1mg 2次后再次监测仍为心室纤颤,再次给予360J电除颤 1次,仍未恢复窦性心律;反复重复以上步骤复苏 30m in后恢复窦性心律,心率 94次/min,BP 87/41mmHg,SpO291%,瞳孔缩小至 3mm,对光反射迟钝。进一步静脉泵入胺碘酮 1mg/min及多巴胺等药物维持循环心律稳定。于75min后再次发生顽固性心室纤颤,予以反复电除颤及胸外心脏按压等复苏治疗,100min后再次恢复窦性心律,继续给予进一步心肺脑高级生命支持治疗。135min后再次心室纤颤,再次电除颤复苏治疗,10min后恢复。持续抢救 5h 50min,心肺复苏成功,住院 31d完全康复出院,创造了生命的奇迹。

例 2,女,24岁,突发意识丧失 10min入院。既往身体健康,发病前 1d有感冒及劳累病史。本次发病在集体宿舍中,发病后舍友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并拨打 “120”。入院体格检查:T不升,P 0次/min,R 0次 /min,BP测不到,意识丧失,双侧瞳孔直径 5mm,对光反射消失,口唇重度紫绀,双肺呼吸音消失,心音消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示:心室静止呈一直线。入院后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静注肾上腺素 1mg 2次,7min后心电监护示:心室纤颤波形,立即单相波 360J电除颤1次,恢复窦性自主心律,心率 96次/min,BP 117/52mmHg,SpO296%,瞳孔缩小至 3mm,对光反射迟钝。继续给予进一步心肺脑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复苏成功。住院 20d完全康复出院。

例 3,女,60岁,突发呼吸困难并意识丧失 10min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及糖尿病病史。入院查体:T不升,P 0次/min,R 0次/min,BP测不到,意识丧失,皮肤湿冷,双侧瞳孔直径 5mm,对光反射消失,口唇重度紫绀,双肺呼吸音消失,心音消失,颈动脉搏动消失。心电图示:心室静止呈一直线。入院后立即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心电监护、气管插管、人工呼吸、建立静脉通道静注肾上腺素 1mg 3次,10min后心电监护示:窦性心律,心率 151次/min,BP 233/140mmHg,SpO262%,瞳孔缩小至 3mm,对光反射迟钝。继续给予进一步心肺脑高级生命支持治疗,复苏成功。复苏后 CT检查示:双侧胸腔积液、双下肺不张、双肺感染、右侧脑梗死。住院30d康复出院。

2 讨论

2.1 时间就是生命 心搏骤停后心肺复苏开始时间对预后至关重要,在正常室温下,心搏骤停发生 3s后患者就会感到头晕,4s后出现黑蒙,10s后脑组织氧储备耗尽,只能进行无氧代谢;20s后发生心源性脑缺血综合征,表现为抽搐、意识丧失和脑电活动消失;30~45s后瞳孔散大,1min后呼吸停止,大小便失禁;4min后脑组织内葡萄糖耗尽,无氧代谢停止;5min后脑组织内三磷酸腺苷枯竭,脑神经细胞出现不可逆转的损害;10min后脑细胞基本死亡。因此心搏骤停 5min内是抢救的黄金时期,复苏越早,患者存活率越高[1]。例 1及例 2患者发病时均接受了在场的非专业救护人员的胸外按压,他们均居住在医院附近区域,为医护人员赢得了宝贵的抢救时机。由此也说明了加强对公众急救知识的普及教育,提高社会群众自救互救能力,对挽救患者的生命及院外急救工作的开展十分必要而且可行。

2.2 胸外按压极其重要 3例患者复苏成功均得益于在开通气道前即接受了高质量的胸外心脏按压,为心脏和大脑提供重要血流。这与 《2010美国心脏协会心肺复苏及心血管急救指南》中的建议一致:即在通气之前给予胸外心脏按压,心肺复苏程序由 C-A-B代替 A-B-C。

2.3 注重早期电除颤 由于心跳骤停的 80%的原因是心室纤颤,所以电击除颤应及早进行,及早的除颤患者生存机会将胜过其他药物治疗[2]。每延迟 1min除颤,转复成功率下降 7%~10%,心跳呼吸停止 1m in内给予心肺复苏术或电除颤,复苏成活率 40%~60%,电除颤后则可达到 90%以上[3]。我们在应用电除颤时,在除颤机的能量调整及充电这部分时间内,不间断胸外心脏按压,使从胸外心脏按压停止到电除颤放电的时间尽可能地缩短,在不影响电除颤的同时实施不间断地胸外心脏按压、人工呼吸、药物除颤、保护重要器官等心肺复苏术中的其他措施,从而提高心肺复苏术的成功率。

1 冯庚.心搏骤停和猝死的基本概念 [J].中华全科医师杂志,2005,4(4):236-238.

2 庞爱华.院外猝死心肺脑复苏失败主要原因探讨 [J].中国误诊学杂志,2003,3(5):663.

3 蒋健.世纪之前心肺复苏回顾与展望 [J].急诊医学,2000,9:424-425.

猜你喜欢

纤颤心搏心电监护
多参数心电监护仪日常故障分析与维护
和肽素在快速心房纤颤中的临床研究
心电监护仪电压测量不确定度的评估
呼气末二氧化碳分压值对预测心搏骤停患者复苏的意义探讨
突然倒地怎么办?
基于Andriod平台的心电监护系统设计
心房纤维性颤动对脑梗死患者康复的影响
心搏骤停患者不同心肺复苏程序的预后及病因分析
心搏骤停后综合征患者血浆渗透压测定的临床意义
液体敷料对心电监护患者皮肤的保护作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