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略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

2011-08-15雷玉翠

陕西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特色

雷玉翠

(陕西工商职业学院 学生工作部,陕西 西安 710119)

党的十七大总结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在马克思主义理论方面的重大创新,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念。胡锦涛同志指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1]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提法,深刻揭示和概括了当前及今后相当长的一个历史时期内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创新理论成果及其丰富内涵和实质,昭示了这些理论成果是继承性和创新性、科学性和现实性、整体性和开放性的有机统一,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科学成果

恩格斯说:“每一个时代的理论思维,从而我们时代的理论思维,都是一种历史的产物,它在不同的时代具有完全不同的形式,同时具有完全不同的内容。”[2]理论发展史表明,任何一个理论体系的形成都是历史和时代的产物,是建立在总结历史经验和把握时代潮流的基础之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也是这样,它是我们党在长期的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历经艰辛探索,逐步形成的。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邓小平同志总结我国正反两方面的历史经验,领导全党和全国人民进行了新的探索。邓小平同志在十二大开幕词中指出:“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这就是我们总结长期历史经验得出的基本结论。”[3]标志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主题已经确立。从1982年党的十二大到1987年党的十三大,围绕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主题,理论探索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轮廓已经构成。从1987年党的十三大到1992年党的十四大,国内改革开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大变化。邓小平冷静观察世界形势,在继续总结改革开放实践经验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和丰富了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形成了比较完整的科学体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实践中进一步完善,理论表述上也有一定的变化。党的文献对这个理论体系使用的名称先后有“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理论”,“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1997年党的十五大召开,报告指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它的主要创立者是邓小平,我们党把它称之为邓小平理论。”[4]党的十五大对邓小平理论的历史地位、指导意义等给予了高度评价,提出了高举邓小平理论的伟大旗帜,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全面推向21世纪的伟大号召。十五大报告在强调邓小平理论是一个“比较完备的科学体系”的同时,还强调邓小平理论又是一个“需要从各方面进一步丰富发展的科学体系。”[5]

党的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以江泽民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中,积累了治党治国的新的宝贵经验,形成了“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思想路线、发展道路、发展阶段和发展战略、根本任务、发展动力、依靠力量、国际战略、领导力量和根本目标等重大问题上,用一系列紧密联系、相互贯通的新思想、新观点、新论断,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的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丰富和发展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

时代在发展,实践在深化。党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实践中提出了科学发展观、不断提高党的执政能力和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等新的论断,进一步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等重大理论和实际问题,这些新的论断,同样属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内容,是中国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进一步丰富和发展。

总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坚持和发展了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凝结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带领人民不懈探索实践的智慧和心血,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党最可宝贵的政治和精神财富,是全国各族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6]

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理论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是不断发展和开放的理论体系。它的理论意义表现在:

1、是在准确判断中外局势的基础上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邓小平理论是在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的历史条件下,在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实践中,在总结我国社会主义胜利和挫折的历史经验,并借鉴其他社会主义国家兴衰成败历史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形成和发展起来的。十年“文革”,使国家政治动乱、经济停滞,国民经济几乎到了崩溃的边缘,人民生活长期处于极度贫困状态。而恰恰在同一时期,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借助新一轮科技革命的推力,社会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结果,中国与发达国家的差距不但没缩小,反而进一步拉大了。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以邓小平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以阶级斗争为纲”的错误理论和实践,作出了把党和国家工作中心转移到经济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确立了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基本路线,第一次提出了“走自己的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7]的重大命题。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国内发生了严重的政治风波,国际上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严重曲折,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面临空前巨大的困难和压力,党和国家处在决定前途命运的重大历史关头。以江泽民同志为核心的党的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高举邓小平理论伟大旗帜,坚持改革开放,依靠党和人民,成功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全面推向二十一世纪。

十六大以来,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新阶段,面对经济体制深刻变革、社会结构深刻变动、利益格局深刻调整、思想观念深刻变化、以及我们面临的发展机遇、面对的挑战也前所未有的阶段性特征,一方面坚持高举旗帜不动摇,一以贯之地按照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纲领、基本经验指导新的实践;另一方面,又发扬求真务实、开拓进取精神,坚持理论创新和实践创新,认真分析并顺应国内外形势的新发展新变化,研究新问题,总结新经验,形成新思路,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践中坚定不移地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继续推向前进。

2、是既一脉相承又与时俱进的理论体系。

这一理论体系各个重要成果“一脉相承”。它们有共同的理论源泉——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同处于一个历史时期——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同有一个时代主题——和平与发展,共同推进一个事业——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完成同一个历史任务——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

“与时俱进”,主要表现在:在改革和建设的不同阶段,侧重探索不同重大问题,做出了独特的理论贡献。邓小平理论,提出并初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进一步回答了“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创造性地回答了“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科学发展观正确回答了“实现什么样的发展、怎样发展”这一关系到中国未来前途和命运的重大问题。围绕上述问题,它们形成了各自相对独立的理论。这三个科学理论紧密联系,相互融合,共同构成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共同指导我们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3、是突破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历史难题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第一次初步地、比较系统地回答了像中国这样一个经济文化比较落后的国家建立社会主义制度以后,怎样建设、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的一系列重大问题,取得了历史性的突破。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精髓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主题是发展,核心是以人为本,立足点是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关键是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永葆党的先进性。经过长期的实践探索和经验总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理论,涵盖了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对外关系和党的建设等多个领域,集中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创新和发展。“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就是真正坚持社会主义”[8];“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9]

4、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首先,这个理论体系是在以往的实践过程中不断发展的,党的三代中央领导集体和以胡锦涛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都做出了重要贡献。其次,随着今后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还将得到进一步完善和发展。再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并不拒绝而且还要吸收借鉴人类社会所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这就是说,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我们还要不断探索,不断研究。

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实践意义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对科学社会主义的一个重大理论贡献。它必将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产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1、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取得伟大胜利的思想保证。

马克思曾经深刻指出:“一切划时代的体系的真正的内容都是由于产生这些体系的那个时期的需要而形成起来的。所有这些体系都是以本国过去的整个发展为基础的,是以阶级关系的历史形式及其政治的、道德的、哲学的以及其他的后果为基础的。”[10]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过程,就是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回答和解决社会主义实践提出的问题的过程。改革开放以来我们党提出的一系列新思想、新观点和新论断都是有的放矢,这个“的”就是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事业。所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是我们生活的这个时代最重大的理论创新、最高的社会科学成就。正是由于集中体现了时代的不断变化对党和国家工作的新要求,集中体现了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集中体现了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的实践特色、民族特色、时代特色,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才构成了全党全国人民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共同思想基础。“理论一经掌握群众,也会变成物质力量。”[11]“理论在一个国家实现的程度,总是决定于理论满足这个国家的需要的程度。”[12]30年中国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成就,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对于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健康发展的重大指导意义。

2、是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唯一正途。

中华民族曾经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过巨大贡献,出现过汉唐盛世的辉煌。近代以来,在西方资本主义列强蹂躏和掠夺下逐渐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陷入了衰落的境地。走独立自主的现代化道路,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成为一百多年来中华民族仁人志士们不懈的追求和理想。中国人民最终选择社会主义道路,是历史的必然,是社会条件本身塑造的历史进步的唯一可能性。新中国成立以来的全部历史,就是党领导人民努力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历史,正是在这一意义上,改革开放30年来风风雨雨的艰辛探索,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为标志,可以自信地说,我们已经找到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这条道路,“就是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立足基本国情,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巩固和完善社会主义制度,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13]沿着这条道路走下去,社会主义现代化和民族复兴的双重理想一定会实现。

3、是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的科学指南。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是一面旗帜。在这面旗帜的指引下,我们已经走过了30年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历程。我们要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上继续前进。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奋力开拓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更为广阔的发展前景,是当代中国共产党人的庄严责任。科学发展观是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导方针,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和贯彻的重大战略思想。在新的发展阶段,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是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最好实践。我们应该“全面把握科学发展观的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增强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自觉性和坚定性,着力转变不适应不符合科学发展观的思想观念,着力解决影响和制约科学发展的突出问题,把全社会的发展积极性引导到科学发展上来,把科学发展观贯彻落实到经济社会发展各个方面”,[14]努力使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过程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的过程。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我们党在改革开放中的理论创新和实践经验的总结。它又是不断发展的开放的理论体系,它排斥任何绝对化、教条化的态度。实践永无止境,创新永无止境。我们要根据不断变化了的实际,坚持解放思想,不断解决新课题、实现新突破、开拓新境界。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中国共产党将以新的思想、观点进一步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将放射出更加灿烂的真理光芒。

[1][6][8][9][13][14]胡锦涛.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7.

[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3][7]邓小平.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4][5]江泽民.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五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7.

[10]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11][12]马克思,恩格斯.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猜你喜欢

理论体系改革开放特色
特色种植促增收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党建理论体系概论》
中医的特色
改革开放是怎样起步和前行的
我们,与改革开放同行
改革开放四十年颂
改革开放 如沐春风
完美的特色党建
《文心雕龙》理论体系再认识①——兼论“依经立义”与《文心雕龙》理论体系之关系
什么是真正的特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