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以修武县公安局社会治安管控创新实践为例

2011-08-15汤凤军

河南警察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流动人口警务管控

汤凤军

(修武县公安局,河南修武 454350)

对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与思考
——以修武县公安局社会治安管控创新实践为例

汤凤军

(修武县公安局,河南修武 454350)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促进和谐社会发展的重要举措,而社会治安的管理创新是社会管理创新的重中之重。结合修武县公安局在警务机制创新方面的尝试,对提升警务效能、信息化应用、人口管理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的治安管理创新提出了建议。

治安管控;社会管理创新;信息化警务

在当前世界发展全球化的背景下,社会管理面临的突出矛盾是社会需求多元化、社会人际关系复杂化以及部分管理者对社会认知的陌生化,这些矛盾制约着和谐社会发展的步伐。作为社会管理重要职能部门之一的公安机关,如何以全新的思考深入推进社会管理创新,是当前一个重大而又亟待破解的新课题。我们认为公安机关的社会管理创新根本上是社会治安的管理创新,必须在找准症结、难点上有所突破,在方式方法上、管控模式上、管理机制上有所创新。

一、当前社会治安管理创新存在的问题

(一)社会管理理念不适应。社会管理工作中习惯用老思路老办法解决新情况新问题,缺乏创新意识;不注重学习和调查研究,对社会管理的新情况新问题研究不够,解决办法不多,缺乏创新能力;强调管理多、提供服务少,限制要求多、支持帮助少,管“死”的办法多、管“活”的办法少,粗放式管理多,规范式管理少,缺乏创新举措。

(二)社会管理机制不适应。从宏观来看,社会管理主体责任不明,有的甚至主体缺位,各部门之间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渠道和协作,没有真正形成党委、政府统一领导,各部门齐抓共管,全社会共同参与的大管理格局,使公安机关一家唱独角戏,出现管不胜管的现象。从微观来看,公安机关的警务机制、勤务机制、警力配置、管理方式、用人机制还不够科学合理,社会管理成本高、效益低。

(三)社会管理手段不适应。随着利益格局的调整,社会的转型、经济的转轨,社会管理的难度不断加大。犯罪的流动性、智能型、职业化特征日趋明显,静态、被动、粗放的管控措施已经难以奏效;公安社会管理手段难以适应新形势的要求,主要表现几个方面,在流动人口管理上,以登记、发函代替管理服务;在行业场所管理上,以清查检查、打击处理代替规范管理;在互联网管理上,以“封、删、堵”等控制手段代替有效管理,管理方式方法单一,成效不明显[1]。

二、立足基层,积极开展关于社会治安管理创新有益尝试

建立长效化的警务工作机制,是充分发挥公安机关职能作用,确保公安工作有序运转,实现常态化、规范化的客观要求。我们立足辖区实际,按照现代警务的理念,进一步拓展思路,积极探索,以实践实用为前提,以公众安全需求为目标,着力实现四个方面的创新,推动修武县公安工作可持续、跨越式发展。

(一)建立“八大视频监控网”,深入推进信息警务战略。以信息化建设为引领,强足给力,积极完善三级平台联动视频监控网、处突卡口及红绿灯抓拍视频监控网、建制小区视频监控网、工业集聚区视频监控网、内部单位视频监控网、重点场所视频监控网、石化加油系统视频监控网、内部监督管理视频监控网等“八大视频网络工程”建设,确保了社会治安大局持续平稳。目前,修武县二级监控中心平台、大屏幕显示系统、78个覆盖城区主要街区道路的视频治安监控、8个全市处置突发事件卡点的视频治安监控、10个出县口的视频治安监控、6套红绿灯电子警察及卡口监控系统已全部建成。同时在各网吧安装监控探头330个、在各旅馆安装监控探头420个、在内部单位安装监控探头736个;在乡镇56个村安装视频监控,基本达到了视频监控全覆盖。特别是在服务经济发展方面,我们积极谋划,在产业集聚区安装监控探头150余个,全力为经济建设全力保驾护航。

(二)构筑“四大工程”,优化警力资源配置。以群众安全感为第一要务,创新举措,全力作为,积极打造平安修武。一是构筑“一村一警”工程。按照“警力下沉,夯实基层”的工作思路,在强化社区民警配备基础上,修武县公安机关积极推进“一警一村”工作模式,组织机关、一线单位民警包村乡镇各村、居委会,广泛开展入户走访、巡逻防范、法制宣传,矛盾化解工作,服务群众等工作,为确保群众见警率、安全感满意度不断提升奠定坚实基础。二是构筑“一乡一队”工程。积极向县委政府汇报,争取专项资金保障,在每个乡镇成立专职巡逻队,负责乡镇的巡逻防范。并在农村和内部单位,组织党员干部、内保力量、退休人员等开展多种形式巡逻,把巡防触角延伸到社会各个角落。三是构筑“一警一线”工程。积极推行机关民警参加巡逻,按照网格化标准,将民警全部部署到街面上,每名民警分包一段,实现城区街道全覆盖,每条街道全时、全段见民警。四是构筑“一正一辅”工程。全面加强巡警队伍建设,针对原有巡逻警力不足现状,修武县公安机关在社会上公开招聘巡逻队员50名,全部充实到城区巡防力量。同时积极加强城区专职巡逻队伍建设,组织成立由50人组成的城区巡防大队,全部实行布巡、定点巡逻模式,与巡逻民警形成点、线、面互相补充、互相策应规模效应。在加强技防和人防的同时,增加警车数量,全部安装LED电子显示屏,广泛宣传治安防范与和谐警民关系建设相关内容,进一步密切了警民关系,大大提高了见警率、发现率和抓获现行率。

(三)强化“四大系统”,完善预警型的维护稳定机制。我们牢牢把握全方位、全时空管控目标,以动态管控为重点,全面加强四大系统建设,全力打造法制修武。一是加强“大情报”系统建设。紧紧依托“大情报”系统及各类信息平台,及时研判侦破方向,确保打击工作效能最大化;对发案情况实行实时监测,分析高发案时段、地段等因素,指导一线实战单位和群防群治组织有针对性地开展打击防范工作。自系统运行以来,通过“大情报”平台能够有效发现预警信息,并快速地将犯罪分子抓获。二是加强“实有人口知晓”系统建设。围绕“常住人口管得准、流动人口管得活、重点人口管得严、社会组织管得住”目标,抓好“四个一”。完善一项机制,完善入户访查机制;推行一项制度,全面推行居住证制度;搭建一个平台,搭建流动人口、出租房屋信息社会化采集平台;健全一支队伍,积极争取党委政府支持,配齐配强流动人口专职管理队伍。全面加强对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创新模式,落实责任,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动态化”。明确管理的主体,形成社区民警、协管员包片;用工单位、个体工商业主包工;房屋出租业主包承租人的管理服务格局,从而有效落实“谁管理,谁负责”、“谁用工,谁负责”、“谁出租,谁负责”的治安责任。突出重点,强化应用,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实战化”。为提高管理的时效性和针对性,总结以往管理经验,将流动人口分成“三层四类”,实施有效的管理。关注民生,主动服务,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亲情化”。坚持管理与服务并举,寓服务于管理之中,大力推行人性化服务举措,维护外来人口的合法权益,切实保障外来人口在修安居乐业。服务实战,强化应用,实现流动人口管理服务的“信息化”。修武县公安机关在所有警务室增设流动人口管理信息系统(公安版),同时在流动人口较集中的单位安装流动人口信息系统(社会版),基本上覆盖了全县各个流动人口用工单位。在此基础上,狠抓流动人口信息的采集和录入,为现实公安工作服务。目前实现流动人口全采集、全录入。通过对采集、录入信息的对比,直接比中并抓获网上逃犯,信息服务实战成效显著。三是加强“危爆物品掌控”系统建设。探索实行原材料实名购买和流向登记制,实时掌控流向;实行重点部位滚动排查制,对重点部位定期进行检查;实行重点人员动态管控制,做到“来能报警、动知轨迹、走明去向、全程掌控”。实行重奖激励制,提高奖励金额,重奖有功人员;实行案件倒查制,凡因工作责任不落实、检查整治不到位,导致私制私藏私用爆炸物品引发重大案件事故的,严肃追究相关人员责任。四是加强“虚拟社会管理”系统建设。我们从网下入手,严把网民上网关。从信息化入手,建专网,搭平台,装系统,提升防范控制水平。从机制入手,打造“全警触网、全警联动”的工作格局。全面创新现实化的网络管理体系。

(四)完善“三大体系”,建立服务型的高效公安管理机制。一是完善“民生服务”体系,创新人本化的公安行政管理体系。积极推行“外网受理、内网管理”的模式,结合工作实际,积极推出“治安管理一网批、证照申请一网办、车辆号牌一网选、收费缴费一网通”等全天候、跨区域、全流程的服务。二是完善“排查化解”体系,创新多元化的矛盾纠纷化解调处体系。完善多元调处机制、执法监督机制、信访长效等机制建设,大力加强“大调解”体系建设,巩固已有的“三级调解”成果,推动公安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以涉法信访案件清积攻坚为抓手,坚持和完善“一把手”接访、领导包案、联席会议等制度,减少公安信访案件。三是完善虚拟社会管理体系。针对各警种、各部门业务实际,科学量化任务,开辟网上网下两个战场,坚持网上、网下两个社会治安防控体系同步建设,传统公安管理工作和互联网安全管理工作同步推进,按照提高能力、主动进攻、主动防范、主动引导的思路,综合运用法律、行政等手段,全力做好网上巡查处置、侦查打击、管理控制、舆情引导四项工作,建立起全警触网综合防控体系。做到对网上有害信息和违法犯罪活动及时发现、有效控制、有力处置。

三、对社会治安管理创新的思考

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必须学会用新视角审视新事物,用新思维研究新问题,用新理念应对新情况,努力做到以思想理念创新带动社会管理创新。

(一)创新维稳思路,在提升打防效能上实现突破。积极应对对敌斗争的新形势新特点,加强对预警性、内幕性、动态性情报信息的搜集、研判和实战运用,做到及早发现,有效防范,讲究策略,精准打击。要突出公安主业,以街头两抢、入室盗窃、盗抢机动车等犯罪作为重点,密切注视本地的苗头性、锋芒性和季节性犯罪活动,及时主动组织开展针对性强、时间短、见效快的区域性专项打击整治行动,切实提高人民群众安全感和对社会治安的满意度。要大力加强“大调解”体系建设,推动公安行政调解和司法调解、人民调解的有机衔接,努力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化解在萌芽状态。同时,以涉法信访案件清积攻坚为抓手,坚持和完善“一把手”接访、领导包案、联席会议等制度,减少公安信访案件。

(二)创新勤务载体,在信息化应用上实现突破。要牢固树立情报信息主导警务理念,充分运用信息技术手段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一是要以信息大平台建设应用为抓手,发挥情报信息中心龙头作用,以勤务指挥室和情报研判岗建设为载体,逐步健全专业警种和基层所队情报机构,探索建立刑侦、网侦、技侦以及基础工作之间的情报共享协作机制,规范信息研判、情报传递、实战转化流程,实现信息流与业务流的高度融合,并全面渗透到打防管控各个环节。二是要进一步织密县局、派出所和社区三级巡防网,同时,加快提升监控覆盖面,重点强化高清监控、号牌识别等监控技术手段建设应用,不断严密覆盖城区进出口、城郊结合部和中心城区的“三道包围圈”,形成接力式监控、点穴式抓拍、合围式堵截的防控“天网”。三是要按照虚拟社会现实化管理的要求,大力推进虚拟社会社区警务机制,以虚拟人头和虚拟阵地管控为重点,全面加强虚拟社区基层基础工作,建立重点虚拟人员和重点虚拟阵地信息库。四是要以网上公安局为载体,全面整合行政服务管理资源,建立网上服务新平台,推行动态警情网上播报、警务动态网上宣传、户口证照网上办理、服务事项网上咨询、警民交流网上恳谈等服务措施,最大限度方便群众[2]。

(三)创新管理机制,在人口管理上实现突破。面对新形势下人口流动化、社会化和结构多元化的新特征,必须建立实有人口动态管理、分类管控的工作机制。具体要抓好四项管控建设。一是抓好实有人口、实有房屋信息管控建设。扎实推进警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按照“人室一致”的要求,全面采集辖区实有人口、实有房屋基本信息,统一纳入警务地理信息系统管理,并及时做好增、删、改,确保底数清、情况明。二是抓好外来人员动态管控建设。在政府统一主导下,建立流动人口综合服务管理平台,将公安、工商、计生、公交、社保等信息全面整合进来,将外来人员就业、就学、就医、特困救助等逐步纳入政府规划,实现对流动人口的动态管控。三是抓好重点人员经营管控建设。紧扣违法犯罪嫌疑人经常涉足的“吃住行消乐”等关键环节,加强区域和行业合作,进一步提升源头信息采集覆盖面,提升对其活动轨迹的动态管控能力。四是抓好特殊人群社会回归管控建设。紧紧抓住精神病人、吸毒人员、违法犯罪青少年和刑释解教人员等特殊人群,建立公安机关、基层组织、相关部门和家庭等多位一体的联动管理机制,开展帮扶和教育引导工作,使他们尽快回归社会。

(四)创新工作途径,在整合社会资源上实现突破。最大限度整合激发警务资源、最大限度挖掘利用社会资源,以最小的警务成本追求警务效能的最大化。一是引导社会广泛参与。进一步调动社会组织和广大群众投身于社会建设、社会管理中来。特别是要把矛盾化解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点环节,着力建设、完善矛盾纠纷滚动排查机制、社会稳定风险评估机制和公调对接机制,把工作触角向基层社区、村和矛盾多发部位等延伸,着力从源头上预防和化解社会矛盾。二是优化警务资源配置。积极探索信息化条件下的社区警务模式、值班模式和巡防模式,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

(五)创新警务保障,在队伍建设上实现突破。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在队伍,成败的关键也系于队伍。胡锦涛同志曾经指出:在全部的公安工作中,队伍建设是根本,也是保证。应该说,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不仅对警务工作机制、治安管理手段提出了新要求,更对我们队伍自身建设提出了新要求。因此,必须把提高队伍素质作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保障,把打造创新型警队作为基本立足点,多措并举、强力推进。一是坚守公正廉洁执法的职业底线。公安机关作为执法部门,执法公信力的增强是群众满意度提升的关键所在,社会管理创新更是对我们执法能力的一次巨大考验。因此,在日常工作中,要把提高队伍规范执法能力作为岗位技能练兵的重要内容,综合运用讲、学、考、评、练等多种方式,引导广大民警在执法理念、执法行为、执法语言、执法程序等各个环节加强规范,提高理性、平和、文明执法能力。要树立“兵不在多贵在精”的思想,向素质要警力,向效益要警力[3]。要继续强化执法监督、执法考评、执法问责制度,主动邀请专家授课,组织基层举办“法制讲堂”、参加“法院庭审”、到法制室“跟班”等活动,不断提升执法水平。二是激发民警自主创新的工作热情。高度重视创新型人才的培养,注重在理念上引导、在保障上支持、在环境上影响。充分尊重和保护基层原创精神,以争先创优活动为契机,鼓励民警勤于思考、多提点子、勇于探索,营造浓厚的创新氛围。三是拓展评警渠道。要加强警务公开和工作宣传,积极探索“短信评警”、“开门评警”、“警民相约”、“两述一评”等形式,把民警的考评权交给群众。四是狠抓队伍执行落实的刚性责任。充分发挥全警等级化管理、纪律作风建设和警示培训制度的杠杆调节作用,建立现职问责机制,切实增强领导干部的主动性、积极性,积极推进各项公安工作和队伍建设长远发展。

[1]杨松.加强社会建设 创新社会管理 推动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新发展[J].政策,2011,(3).

[2]董亭,沐阳.信息化条件下警务工作模式的转变[J].湖北警官学院学报,2011,(2).

[3]王大伟.英美警察科学[M].北京: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5.277.

Thoughts and Practices of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s

TANG Feng-jun

(Xiuwu Police Bureau,Xiuwu Heman China 454350)

To promote 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 is an important method to promote harmonious social development.The creative management of social order is the most important innovation of social management.This article,based on the creative attempts of policing reform in Xiuwu Police Bureau,puts forwards suggestions on enhancing policing effectiveness,on residence management and troop construction.

Security control;Social management innovation;Information policing

D631

A

1008-2433(2011)05-0043-04

2011-06-16

汤凤军(1964—),男,河南孟州人,河南省修武县公安局局长。

猜你喜欢

流动人口警务管控
EyeCGas OGI在泄漏管控工作中的应用
多端联动、全时管控的高速路产保通管控平台
BIM技术在土建工程管控中的运用
信用证洗钱风险识别及管控
漫画
数说流动人口
数说流动人口
HIV感染的警务预防与处置
警务训练中腹痛的成因及预防
警务实战训练教学中开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