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

2011-08-15许旭英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孔乙己知识分子鲁迅

许旭英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

论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
——孔乙己

许旭英

(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湖南 株洲 412004)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很多:孔乙己、狂人、子君和涓生等是代表人物的形象。鲁迅借助孔乙己的形象,深刻揭露了科举制度怎样摧残和毒害一个善良贫穷的读书人,并愤怒谴责了封建豪绅阶级的残酷和封建社会的黑暗。但主要是显示了知识分子自身的弱点和缺点,即追求功名、个人奋斗、脱离群众、意志软弱动摇。

鲁迅小说;知识分子;孔乙己;辛亥革命

鲁迅对小说的创作,是从“五四”运动后开始的。《狂人日记》是鲁迅发表的第一篇小说,它奠定了现代小说的基础,成为中国新文学的奠基之作。从这以后,鲁迅的小说创作一发不可收拾,相继又创作了《孔乙己》、《药》、《风波》、《头发的故事》、《故乡》、《阿Q正传》等小说。在鲁迅的小说中,不管是农民题材还是知识分子题材,“几乎一篇有一篇的形式”真正做到了“格式的特别”。鲁迅小说人物的取材往往是生活中一些最渺小甚至卑微的小人物,无论是叙述的故事还是人物生活的背景,都是人们最熟悉不过的,与过分追求传奇性和非凡人事的传统小说比起来,鲁迅的小说以描写变通人事和社会真相,让读者从现实的人事中感悟到人性、人生等带哲理性的命题。鲁迅在小说上对体裁的突破,开创了中国现代小说的新纪元。鲁迅的小说发掘得很深,他的作品“忧愤深广”,他将文学的审美超越意义和精神价值的追求,与人的现实价值的实现结合起来,强化了文学观念中的批判性、真实性、历史感。在这里我们不评述鲁迅笔下的农民、妇女等形象,我们着重对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进行分析。

鲁迅的创作角度是非常广的。其中对知识分子形象的生动描写占了小说人物形象塑造比重的大部分。纵观鲁迅小说中的知识分子形象,按其特征可以分为新旧两类。

本文只论述鲁迅小说中的旧知识分子孔乙己的形象。

旧知识分子的形象以 《狂人日记》的狂人和《孔乙己》中的孔乙己为代表人物,其中狂人和孔乙己是最为典型的。

《孔乙己》是鲁迅小说中脍炙人口的名篇,也是鲁迅自己“最满意的小说”。孔乙己这个人物是鲁迅凭着自己对社会中某一群体加以总结,以独特的视角对其进行剖析而得出来的形象。从第一部分介绍孔乙己活动的场所鲁镇酒店和作为小伙计的“我”,文章描述了人世间的淡漠、猜忌和无聊的气氛。“掌柜是一副凶脸孔,主顾也没有好声气,教人活泼不得;只有孔乙己到店,才可以笑几声”一开头就说明孔乙己是这个环境中人们的笑料,为这个悲剧埋下了隐笔;接着第二部分大多的笔墨落在了孔乙己身上了,“孔乙己是站着喝酒而唯一穿长衫的人”,“穿的虽然是长衫,可是又脏又破,似乎十多年没有补,也没有洗。”从这两句话,足可以看出孔乙己下层知识分子的地位,尽管百无一能、穷困潦倒,但他也从不肯脱下代表他读书人身份的长袍,虽然那长衫又脏又破,像十多年没补洗的,他却不以为耻,反以为荣。也不肯和那些“短衣帮”平起平坐地喝酒,那样他更感到有失身份,“他对人说话,总是满口的之乎者也,教人半懂不懂的”可见孔乙己在思想上是旧科举制度的拥从者和毒害者,而从社会现实来说,几千年吃人的封建思想、封建伦理道德对下层旧知识分子在精神上和肉体上的摧残是残忍的,根深蒂固的毒害会吞噬孔乙己的思想、灵魂甚至生命。在概括交代和叙述他的身份、品行和身世遭遇后,较为具体描述了他分辨偷书不算偷的事情。“窃书不能算偷——窃书!……读书人的事,能算得偷么?”接着便是些难懂的话,什么“君子固穷”什么“者乎”之类,引得众人都哄笑起来: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 到“你怎的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呢?”孔乙己立刻显出颓唐不安模样,脸上笼了一层灰色”这些描写,足以看出孔乙己是位深受封建科举制度毒害的文人,“万般皆下品,唯有读书高”,孔乙己的理想就是科举进仕,这正是让孔乙己感到“颓唐”的原因。

尽管孔乙己自己身世潦倒、四体不勤,他做为一个封建文人,那种科举进仕的封建思想在他头脑里根深蒂固,一旦没有达到那样的状态,他就觉得在“短衣帮”面前抬不起头来,而“短衣帮”们的认识是一个有学识的人的具体表现,是一定要通过做官做仕才能得以具体体现,正基于这样的环境,“短衣帮”们可以无视于孔乙己的学问,尽管他“写得一手好字”,也无视于他的那些“他在我们店里,品行却比别人好”的行为,他依然是人们生活中可以任意取笑奚落的对象,诚然,孔乙己固守“唯有读书高”的观念,竭力想维持读书人的高人一等的身份等等都不值得赞美,但与其说孔乙己落魄可悲的一生是他的好吃懒做、不会营生、迂腐可笑造成的,倒不如说,他的悲剧和许多旧文人的悲剧一样,都是科举制度的毒害造成的,是整个封建思想封建等级观念造成的,权势者的冷酷和社会上一般人的冷漠首当其冲。

鲁迅对孔乙己性格上最温情的描写是教“我”写茴香豆的“茴”字给孩子气们分吃茴香豆,迂腐的孔乙己也有性格善良美好的一面,但这美好的一面往往被现实所否定,“我”和小孩子们都受了外界的影响对孔乙己爱理不理或者跟着哄笑。这一部分里的每一层描叙都是以“店内充满了快活的空气、哄笑起来、笑声中走散”一类句子作结,以至形成某种节奏;本部分最后一句“可是没有他,别人也便这么过”以沉重的笔触凸现出孔乙己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他受到的不是嘲笑就是遗忘,得不到一丝一毫的同情和温暖。是一个可有可无的存在。第三部分通过酒客的嘴写出他被丁举人打折腿的遭遇,再通过我的眼描写他盘腿坐着用手代足来往于泥途的惨状。“那孔乙己便在柜台下对了门槛坐着,他脸上黑而且瘦,已经不成样子了;穿一件破夹袄,盘着两腿,下面垫一个蒲包,用草绳在肩上挂住”与开场时的“身材高大”比起来,孔乙己的悲惨命运在此时已达到了顶点,同时也是周围人对他的无情态度表现得最露骨的时候!不必说丁举人的凶残,就是看酒店、掌柜的先是无动于衷,继而当面幸灾乐祸地、不依不饶地取笑他,更象利刃,刺着面露恳求之色的孔乙己的内心,它给予孔乙己的伤害,不亚于丁举人棍棒的毒打。在写这些的时候,作者是多么痛心的愤慨啊!对孔乙己作者是同情的,但更多的是“怒其不争哀其不幸。”但就主题而言,它更是揭露封建科举制度的罪恶,揭露他对下层知识分子的毒害;进而,还是对整个封建社会制度的批判,对于孔乙己这一平凡受苦人的冷酷、冷漠,从而揭示辛亥革命以前我们这个民族精神上的麻木,不管是平民还是知识分子。

文章最后,写了掌柜的一直不忘孔乙己欠他的“十九文钱”,结尾的短短两节文字,不必说,更加完全的描写了人们对于孔乙己这个悲惨的善良的小人物的极度冷漠,冷漠到他不值十九文钱,冷漠到懒得稍微打听一下他的下落,他在年关的寒风中无声无息的消失。仔细揣摩孔乙己这个形象,其实尽管他酸腐,好吃懒做,却并不引起读者的厌恶和憎恨,与文字描述不多的丁举人给予我们的印象大不相同。这是因为他性格基本的一面是善良和老实,他与人无力地分辨,他无可奈何的解嘲,绝无蛮横凶恶之状;他教“我”写字,给孩子们分茴香豆吃,并不是暴露他摆身份、掉酸文,而主要是表现他的热心肠,好心地,甚至有时会给我们某种亲切之感。鲁迅写孔乙己,很多笔墨花在储藏他的悲惨境遇上,明显表现出他同情孔乙己并希望引起我们同情。鲁迅通过对这一人物短暂可悲的一生的形象描写,表现了他对这些被损害与被侮辱的下层知识分子的悲剧命运的深切关注和同情,以及对扼杀他们的封建思想和封建伦理道德进行了强烈的控诉和谴责。封建社会正因为孕育了这样一代代保守、迂腐、愚昧的国民,才导致了它的最终崩溃。最后,鲁迅通过这类旧知识分子题材的小说而要说明的一个更深刻的意义在于,不是求下层旧知识分子单纯的自我表现,而是在于对他们重大道路的探索。

在鲁迅众多的小说人物塑造中,孔乙己是一个最典型的旧知识分子的代表,既然是下层的旧知识分子,那么那些上层的知识分子的形象又是什么样的呢?在鲁迅的作品中,没有一个上层知识分子的形象如描写孔乙己一样花这么多的笔墨去描写的,他总是以一些不多的笔墨来写这一形象,象《孔乙己》中的丁举人,《风波》中的赵七爷,《阿Q正传》中的赵太爷等等,他们身价百倍,一有钱、二有势,既作威又作福的封建官僚。这些封建社会的上层旧知识分子,是封建思想制度的忠诚执行者和全力维护者,作者通过对他们虚伪、贪婪、刻薄、冷酷以及封建淫威的全面揭露,尖锐讽刺了封建社会上层旧知识分子的卫道士心理,深刻批叛了封建制度的黑暗,暗示了封建社会上层建筑的腐朽,以及它即将灭亡的必然结局。鲁迅用辛辣的笔毫不留情的对这些人物进行剖析,进行了无情的批判与抨击。

鲁迅的小说,既提出了社会原因,也对知识分子自身作了检验和衡量。中国知识分子的致命伤在于软弱、缺乏持久力与坦诚的态度。

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是多样的,可以说是整个社会某些典型代表的缩影,不管是具体的还是一些淡淡交待的形象,都被鲁迅刻划得生动。在读他的作品的同时,都要从鲁迅创作的时代背景上去理解去读,鲁迅的小说有诗一样单纯的韵味,却又精粹,凝练,含蓄。只有反复欣赏。才能把鲁迅笔下的知识分子形象理解得更全面透彻。

[1] 鲁迅. 彷徨[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2] 鲁迅. 呐喊[M]. 人民文学出版社,1991.

[3] 李平主编.《中国现当代文学专题研究》作品讲评[M]. 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

On The Intellectual Images Of Lu Xun——Kong Yiji

XU Xu-ying, Zhuzhou

There are many intellectual images in Lu Xun’s stories, in which the representatives are Kong Yiji, Madman, Zi Jun, Juan Sheng and so on. By Kong yiji, Lu Xun exposes how the examination system destructs and poisons a poor and kind-hearted scholar, and condemns how the feudal landlord class and the dark and harsh environment. It mainly shows the weaknesses and shortcomings of the intellectuals, namely the pursuit of fame, personal struggle, cutting themselves off the masses and weak mind.

Selected stories of Lu Xun;Intellectual;Kong Yiji;1911 Revolution

I210

A

1008-7427(2011)01-0064-02

2010-10-17

作者系湖南化工职业技术学院图书馆副研究馆员。

猜你喜欢

孔乙己知识分子鲁迅
《孔乙己》“读写结合”教学设计
鲁迅,好可爱一爹
孔乙己(下)
孔乙己
鲁迅《自嘲》句
她曾经来到鲁迅身边
近代出版人:传统知识分子与有机知识分子
复兴之路与中国知识分子的抉择
知识分子精神内涵的演变——基于西方几种主要知识分子理论的分析
1930年代自由主义知识分子眼中的中共——以《再生》为例的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