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们的爱不被祝福
——关注大学女同性恋问题

2011-08-15苏碧洋

湖北开放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同性恋者拉拉大学生

苏碧洋

(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我们的爱不被祝福
——关注大学女同性恋问题

苏碧洋

(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福建 泉州 362000)

大学女同性恋是个不可忽视的客观存在,在女大学生中间,同性恋讳莫如深,难以刺探出来,但事实上,其流行程度似乎并不比男子中间的小。因此,关注当前高校中女大学生的同性恋问题、成因、并给予她们人文关怀,无疑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责任。

大学;女同性恋;成因;人文关怀

随着时代的发展,同性恋作为一种独特的亚文化现象虽然越来越受到社会的包容,但在我们这个传统观念很深的国度里,同性恋仍是阴暗的话题。然而,这一并非个别的社会现象及其在社会生活中造成的各种后果却又客观存在着。在女大学生中间,同性恋讳莫如深,难以刺探出来,但事实上,其流行程度似乎并不比男子中间的小。极端的同性恋男大学生较女大学生的例子多一些,但不甚显著而根底较浅的例子在女大学生中却更广泛些。尤其在女大学生偏多的高校里面,这种被称之为“校园里的粉红色”问题日益突显。因此,关注当前高校中女大学生的同性恋问题、原因及其对策,建构人文关怀型的高校校园文化,无疑是高校教育管理工作者的一项重要任务和责任。

一、对大学女同性恋的个案调查

“拉拉”一词来自于英语中的“lesbian”,是中国女同性恋者通用的昵称,根据在同性关系中所扮演的角色的不同,拉拉的身份又分为“P”和“T”,“P”代表女性角色,而“T”则代表男性角色。笔者作为学校的心理咨询中心主任有幸聆听了多位拉拉的情感诉说。

(一)个案之一:我们的爱不被祝福

小妮,大四的学生,独生女。一天,在课堂上我谈到了同性恋的问题,或许是我的宽容态度让小妮产生了信任感,第二天小妮在心理咨询室跟我聊起了同性恋,并坦然承认自己就是一个女同性恋者。现在正跟她朋友闹矛盾,想跟她分手。

“我们的交往是从初三那年的暑假开始的,因为当时我刚跟男朋友分手,心情很糟糕。作为好朋友的她给了我很多的安慰和支持。整个暑假她一直住在我家里,我们很自然地睡在一起。有很多亲密的话语和行为。我感觉自己很爱她,也很在乎她,尽管有时我们两个人发生争吵时,她会打我打得很凶,但我并不抱怨。因为,我对男生没什么兴趣,即使我现在因为生她的气,想跟她分手但我还是希望将来两个人能在一起,能获得家人和朋友的承认和祝福。”

“她母亲知道一点点我们在一起的事情,很生气。我父母不知道,我也不敢让他们知道,否则家里不知道要闹成什么样!因此,尽管我很希望我们的爱能得到父母和朋友的祝福,但我知道我们的爱是不被祝福的!对未来我没有太多的想法,现在我们两个人尽管偶尔会吵架吵得很凶但我知道我们两个人还是很相爱,那就足够了。其他的事情以后再说吧!”

(二)个案之二:你可以无情,我可以绝情

小恬,也是笔者一个就读大三的学生。家里有一个妹妹,当我知道她也是拉拉的时候,很震惊,因为她是班干部。长得很清秀,性格很外向。

“我的同性恋经历是从大一的时候开始的,因为在这之前我有一个从初一一直交往到大一的男朋友,他大部分时间对我蛮好的,但却总是不信任我,对我很多疑。因为一件小事我们在发生了很激烈的争吵之后彻底分手了。当时我很痛苦,也不再相信男人,觉得同性更能给予温暖。之后不久我认识了现在的“T”,她也是我们学校的学生,她很爱我,也很疼我,我感觉跟她在一起很幸福,很享受被呵护的感觉。我们彼此之间有性爱的表达和行为。现在的我对男人更是没有任何的感觉,我排斥他们,我对曾经的男朋友说‘你可以无情,我可以绝情’!女人未必需要男人才能活得更好!对于我们的未来我也没考虑太多,反正走一步看一步,只享受过程,结果并不太重要。”

(三)个案之三:我天生就喜欢女生

小芳,一个学画画的大二学生,家里有一个弟弟。那天当我约小芳在咨询室见面的时候,由于我迟到了一会儿,当我坐在车上看到咨询室的外面有一个打扮和行为举止很男性化的女生时,第一感觉告诉我,这个理着齐耳的短发,戴着大大的手表,背着大大的书包,穿着宽大的牛仔裤和运动鞋的女孩子一定是我要等的学生。“假小子”的样子让人不会怀疑她的拉拉身份。

“我天生就是这样的,只喜欢女生,这跟我的家庭教育没有任何的关系,父母从不会把我当男孩子养,家庭的亲戚也没有同性恋。小学六年级当我进入青春期之后我就很讨厌自己的女性特征,比如胸部发育、月经来潮。当时甚至想过通过变性手术来把自己变成男生。初中到现在大二我已谈过五个女朋友,感觉自己很花心,一份情感都不会坚持太久,我对以前的四个女朋友并不好,我会打她们,但对现在的女朋友倒是很好,我很爱她,她是高我一年级的学姐,我会包容她,几乎很少对她发脾气!周围的同学和朋友都知道我是拉拉,他们并不排斥我!但我的父母他们都不知道我的事情,如果知道他们一定会很伤心,目前我对自己的现状很满意,不想对自己的性取向做任何的改变,以后我会尽力说服父母接受我是个拉拉的身份!”

(四)个案之四:你离开后我很孤独

小静,一个学幼师的大一女生,家里有一个姐姐和一个妹妹。单亲家庭的孩子。那天看到小静是因为小静的“T”由于嫉妒她跟某位女同学走得太接近而跟这位同学打架。作为咨询老师的我介入其中跟小静做了交谈。

“很小的时候我爸爸就去世了,我妈妈在三十多岁的时候就开始守寡,一个人独自拉扯着我们三个姐妹很不容易。从小到大一直听着妈妈诉说她的不容易和辛苦,也看到了妈妈太多的眼泪,以前会很难过,但看多了,听多了也就麻木了。妈妈要赚钱养家,根本没有多余的精力和能力关心我的内心需要,所以当我来到这所学校之后,她对我的呵护与宠爱让我第一次感受到了被爱的幸福,不知不觉我就和她走在了一起。该发生的都发生了,我并不是天生就是同性恋但我感觉现在也挺好,尽管我知道我这样做妈妈很伤心,可是我不想做改变,因为我的内心真的很需要爱,这是妈妈和其他人给不了我的,我不喜欢男生,尽管我长得很漂亮,也有男孩子在追求我,但我现在只想跟她在一起!”

作为咨询老师我尊重学生的选择,唯一的要求是不要再发生打架的事情。她也接受了我的建议。但不久之后又有事情发生,最后那个“T”被学校开除了。小静现在很想念她,感觉自己很孤独!

中国人民大学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在 2001年对全国大学生的调查显示,在心理上不同程度地有同性恋倾向的学生占 11.4%,其中在男生中占到 7.9%,女生的比例则达16%。笔者没有对学校的同性恋人数做详细的调查但根据以上四个个案中愿意面对笔者的拉拉介绍,在她们所熟悉的同学中还有很多跟她们一样的学姐拉拉、学妹拉拉,由于她们不想让老师和周围的同学朋友知道自己的拉拉身份,因此当笔者向她们发出预约面谈邀请时均遭到拒绝!

二、对大学女同性恋的成因分析

关于同性恋的成因,有先天说(或生物决定说)和后天说两大类。持先天说的学者认为:同性恋者在生理构造上存在着与一般人的差异,主要表现在遗传因素、大脑因素和荷尔蒙因素。由于这些物质的而非精神性的因素,先天地决定了同性恋性倾向的形成。持后天说的学者则从社会建构论出发,认为是后天的童年环境、青春期经历和社会环境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造成同性恋的形成。笔者以为,两说虽然各执一端但对解释大学女同性恋的成因均有其合理之处。

(一)先天因素的影响

马格斯•希施菲尔德:德国性学奠基人。他是第一个从科学角度研究同性恋的人。希施菲尔德认为,同性恋是一种自然的性方式,产生的原因是一种天生的腺体分泌而导致,后天无法改变。他认为,这既不是一种需要治疗的疾病,也不是一种应受惩罚的性变异行为。女子体内雄性激素的增加或减少,或男子体内雌性激素的增减,都可能导致所谓男子和女子的“中间阶段”,他称之为“第三性”。一些科学家也曾将寻找同性恋的成因集中在血液中的荷尔蒙及性腺和尿液上。他们宣称,女同性恋者的睾丸素比女异性恋者高,而雌激素比之低。

案例三中的小芳,尽管处在重男轻女比较严重的社会环境中,但后天的家庭教育并无过失之处,父母从未把她当作男孩子来养,父亲还更疼爱作为女孩子的她,青春期之前情感也未受过任何的伤害,唯一的解释只能是小芳天生就是一个女同性恋,是一种天生的腺体分泌,后天无法改变。

(二)后天因素的影响

不少研究者力主后天因素对同性恋的影响,如童年受性虐待、或青春期受到性骚扰、或是因为从事卖淫、或是因为家长养育方式不当而造成性别角色混乱等心理和社会的因素,尤其强调最初的性经验与性行为方式以及性别角色认同之间的关系。如此种种,均有其一定道理。另据中央民族大学民族学与社会学学院学生江秋雨等6人合作完成的《大学生同性恋生存状况及校园友好环境调查报告》显示,对于同性恋的成因分析上,大学生选择最多的是“感情挫折”,占44.1%;其次是“环境影响”,占28.8%。

案例一、二中的小妮和小恬都曾经是异性恋者,但在感情受到挫折之后,转向同性恋,因为她们认为同性间给予的温暖更安全、更舒服。而案例四中的小静则由于环境和家长养育方式的不当造成的。从小缺乏父爱,使她早已习惯了来自同性母亲、姐妹的爱;同时母亲在养育她的过程中又不断告诫她男人是不可信的,要懂得保护自己;读大学之后由于身处同性偏多的学校环境、加之拉拉同学的主动追求而在错位的爱中成为同性恋者。

波伏娃并不认为女异性恋和女同性恋之间有明确的界限。女同性恋行为只是在特定环境下一种被选择的态度,是被激发的,被自由采纳的选择。因此,在女生占绝大多数的特定的学校环境下,女大学生同性恋被选择、被激发的可能将更容易发生,而90后的女大学生有时更是将拉拉身份当成是一种时尚,一种很难被人欣赏的时尚!时尚的体验之后随着环境的改变,一切也将回归正常!笔者以为在高校中这部分由于后天环境因素的影响而成为拉拉的比例应占绝大多数!

三、对大学女同性恋的人文关怀

女大学生是将来祖国建设的栋梁之才,这一群体有主动要求心理辅导的女同性恋者,也有有了心理困扰拒绝别人帮助的女同性恋者。且成为同性恋可能是自愿的,可能是被迫的,或许还有其他。他们的生活痛苦多于快乐,在“拉拉”内部,他们要面临感情的追逐、茫然的未来。面对外部环境,有来自家庭、道德、伦理、法律的诸多困扰。这类学生有主见,且大部分自我封闭、害怕被老师、同学发现。女大学生一般都过着集体生活,对于同性恋女大学生除了学习的使命外,不但要处理好自己的人际关系,而且要努力使“拉拉”间的恋情不因外界环境的压力而产生动摇,所以他们生活得很辛苦。如果“拉拉”间的情感不稳定且抵挡不住外界的压力,情绪很容易波动,也很容易产生轻生的念头。因此,她们需要一个安全宽容的环境、她们需要更多的人文关怀!

(一)给予尊重和理解

“校园里的粉红色”尽管只是少数人群,但我们应该正视她们真实的存在,给予尊重和理解。尊重她们的性别取向,理解他们的生存方式。因为同性恋对人类的繁衍虽然不能直接作出贡献,但也是无可非议,就像一棵树上的花不一定都结果一样,不结果的花和结果的花都有漂亮的,也有不漂亮的。作为一种社会现象,既然在一定程度上存在,就有它存在的道理,可以理解。正如中国人民大学著名社会学家、性社会学研究所所长潘绥铭教授所言:同性恋者也是人,他们和我们一样正常。他们虽然是少数,但少数不等于错,更不等于低人一等。如果仅仅因为他们的性对象跟我们不一样就可以歧视他们,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可以歧视任何一个别人了,因为别人的妻子或丈夫(性对象)都必然跟我们自己的不一样。如果仅仅因为他们的性行为方式跟我们不一样就可以歧视他们,那么我们每个人也都应该被别人歧视。因为任何人的具体性行为方式都根本不可能跟别人的一模一样。尤其是如果我们可以仅仅根据一个人在性方面的取向,就否定他(她)整个人格和全部价值,那么95%以上的人就都是坏蛋了,因为没几个人真的在性生活里处处是所谓“正常的”。

(二)给予引导和支持

2003年11月,复旦大学医学院开设选修课《同性恋健康社会科学》,这在中国高校中尚属首例。据传,这门课也成为复旦大学有史以来,第一个向校党委书记征询报批意见的课。这之后国内许多的高校也开始重视大学生的同性恋问题。笔者以为在我们给予大学女同性恋学生尊重和理解的同时还要给予她们引导和支持。通过开设相关课程、利用教学、专题讲座、团队活动、文化娱乐等手段对她们进行同性交往心理教育,并加强性病、艾滋病预防知识的宣传,有目的、有计划、有秩序地促使同性交往人群得到健康、和谐的发展。

[1] 刘影,张小山. 华中某市高校同性恋的个案研究[J]. 青年研究,2004,8.

[2] 张超,胡新宇. 中国高校同性恋调查[J]. 记者观察(上半月),2007,6.

[3] 燕虹,等.女大学生同性恋行为及影响因素分析[J]. 中国公共卫生,2008,11.

[4] 陈伟. 当代中国女同性恋生存状态研究综述[J]. 当代社科视野,2009,2.

G455

A

1008-7427(2011)01-0038-02

2010-11-06

作者系福建泉州儿童发展职业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同性恋者拉拉大学生
拉拉真棒
同性恋“形式婚姻”的择偶标准
——基于对国内某大型形式婚姻网站征婚广告的内容分析
带父求学的大学生
刺刺拉拉的魔术贴
拉拉勾,吃糖豆
大学生之歌
短耳兔拉拉
你以为你以为的就是你以为的吗——评《掩饰:同性恋者的双重生活及其他》
让大学生梦想成真
云南大理同性恋酒吧低调开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