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马克思与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比较

2011-08-15

长江师范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俄国列宁资本主义

梁 丽

(中山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马克思主义理论与思想政治教育

马克思与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比较

梁 丽

(中山大学 教育学院,广东 广州 510275)

马克思和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它们之间存在着理论上和实践上的异同之处。这里旨在分析马克思和列宁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内容,把握其理论的相同之处和相异之处,阐述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和实践是对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

东方社会理论;革命理论;俄国革命

马克思在19世纪50年代开始深入研究东方社会革命理论。19世纪50年代是欧洲革命的低谷期,特别是巴黎公社运动失败以后,工人运动处于低潮。但是此时的亚洲革命正在蓬勃发展。中国的太平天国运动、印度的大革命等都引起了马克思的注意。马克思把注意力从欧洲转向东方社会,开始了对东方社会革命的研究。如果说马克思是一个东方革命运动的理论者,那列宁就更加倾向于是东方社会革命的实践者,他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并成功地建成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有人说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与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因为列宁在其晚期并没有阅读过马克思的《人类笔记》;也有人说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和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是马克思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继承和发展。笔者倾向于后者。

一 马克思与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内容

(一)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主要体现在对东方落后国家如俄国、中国、印度等国家分析中以及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和《给.查苏利奇的信》中,这些著作建构了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基本内容,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第一,着重对俄国农村公社的分析,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具有两重性:一是俄国农村公社具有孤立性,“俄国农村公社有一个特征,这个特征就是它的软弱性的根源,而且对它的各方面不利,这就是它的孤立性,公社与公社之间的生活缺乏联系,而保持这种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并不到处都是这种类型的公社的内在特征,但是,在有这一特征的地方,这种与世隔绝的小天地就使一种或多或少集权的专制制度凌驾于公社之上。”[1]二是俄国公社又具有其独特的优越性,俄国公社的财产(耕地)是公有的。“公有制以及公有制所造成的各种社会联系,使公社基础巩固。”农村公社的财产公有是俄国农村公社能够经得住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考验而完整地保存下来的根源。俄国农村公社的孤立性使俄国村社制度免受来自外界的影响,而农村公社的公有制为进入社会主义社会提供了良好的经济基础。因此,马克思得出俄国有可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结论。第二,“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革命的关注。从马克思遗留下来的著作来看,他通过阅读多种介绍东方各民族国家特别是俄国、中国和印度的有关著作,对这些国家的现状进行深入的了解,并撰写文章专门探讨东方社会、亚细亚生产方式等问题。”[2]对于东方社会革命运动马克思给予了高度支持和赞扬。

(二)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主要内容

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形成于俄国农村公社解体阶段。“当俄国正在经历封建主义到资本主义的过渡阶段,俄国公社基本上不存在了,俄国社会发展的每一个特征都应验了《资本论》所阐述的基本原理。列宁关注马克思发现的人类社会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各民族发展道路的关系问题,研究一般规律在俄国社会的具体规律在俄国社会的具体变现形式及其作用的社会形式,从而进一步研究研究俄国是否不可避免地要完全重复所有的阶段,俄国是否可以跨越或部分跨越资本主义阶段。”[3]针对这个问题,列宁在1917年《论欧洲联邦的口号》以及《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中都认为俄国是资本主义世界中薄弱的一环,俄国虽然是资本主义国家,但与发达的英法资本主义相比较,俄国的资本主义生产力发展水平是相对比较低的。但是俄国又具有建立社会主义社会的先天条件——农村公社公有制度,因此列宁判断社会主义可以在俄国一国首先取得胜利。把马克思关于俄国跨越资本主义制度的“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进一步做了肯定的回答。与此同时,列宁也很关注东方社会的反帝反殖民的民族革命运动,写下了《亚洲的觉醒》,着重分析了中国的革命运动,对中国的辛亥革命运动给予了充分的肯定。“因为它将给亚洲带来解放并将破坏欧洲资产阶级的统治,代表会议祝贺中国的革命共和派,表明俄国无产阶级怀有极大的热忱和深切的同情注视着中国革命人民获得的成就,并斥责俄国自由派支持沙皇政府掠夺政策行为。”[4]列宁对于亚洲反帝反殖的革命运动的支持还体现在《亚洲的先进和欧洲的落后》等文献中。

无论是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还是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都包含着两个方面:一是对俄国社会革命形势的关注;二是对亚洲人民的反殖反封民族革命运动的关注。两方面是相互促进相互作用的。对俄国社会革命的关注,可以为亚洲反殖反封民族运动提供方向;而对亚洲反殖反封斗争的关注可以刺激俄国人民的斗争精神,激发俄国人民斗争的热情。

二 马克思与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异同

(一)马克思与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相同点

1.两者都承认社会历史发展规律是特殊性与普遍性的统一。马克思在《德意志意识形态》中根据所有制关系把社会历史分成了部落所有制、古典古代的公社所有制和国家所有制、封建的或等级的所有制。在生产资料所有制的基础上形成了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和资本主义社会以及未来的建立在生产资料公有制基础之上的共产主义社会。这是社会发展由低级走向高级的普遍规律。但是马克思并没有认为这是一成不变的,这也不是哪一个社会、民族都必须经历的阶段。马克思在给《祖国纪事》编辑部的信里批判了尼.康.米海洛斯基的关于俄国社会发展必然要经历资本主义社会的看法,他把社会发展的规律看成是一成不变的,马克思批评他说“他一定要把我的关于西欧资本主义起源的历史概括彻底变成一般发展道路的历史哲学理论,一切民族发展的同时保证人类最全面的发展的这样一种经济状态。但是我要请他原谅,他这样做会给我带来过多的荣誉,同时也会给我过多的侮辱。”[5]马克思并没有把历史发展的规律看成是一成不变的,相反他承认特殊性的存在。在《给.查苏利奇的信》中着重分析了俄国农村公社的二重性,并认为俄国公社制度的存在有可能使俄国跨越“卡夫丁峡谷”而进入到共产主义社会。列宁也承认历史发展的必然性但是同时也看到了当时社会特别是俄国社会发展的特殊性。在20世纪初列宁就看到了俄国资本主义是世界资本主义世界链条上的薄弱的一环。他看到了“经济和政治发展的不平衡时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6]。

2.两者都以生产力发展水平作为理论的出发点。马克思主义理论体系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的基础上的,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这是一切社会形态中颠扑不破的规律。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当然也是建立在对东方社会生产力状况的基础上的。在对东方社会考察之后,马克思注意到东方社会中的农村公社是不同于原始公社的组织形式。它有着独特的二重性,它可以被资本主义所分解,也可以“因为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够经受住资本主义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成果”[7]。俄国19世纪50年代处在沙皇的统治之下,处在具有浓重的封建主义性质的资本主义阴影下,俄国农奴众多,生产力很低,当时社会以农村公社为主体的社会结构使俄国社会一直处于稳定的状态。落后的生产力使俄国保存有完整的农村公社制度则是可以成为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列宁也很重视俄国社会生产力的研究。列宁在1914年就开始注意到俄国是资本主义世界里薄弱的一环。经过世界大战,这种认识更加强烈。俄国社会具有浓重的封建社会的色彩,但是又经过1860年的沙皇政府不彻底的改革,俄国的资本主义经济并没有像先进的资本主义国家那样快速的发展。落后的生产力使俄国人民苦不堪言,因而,列宁提出了在落后的俄国可以先行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也就是所谓的“一国胜利论”。

3.两者都很重视对西方资本主义国家优秀成果的利用。马克思和列宁都认为在落后的东方社会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而先于资本主义国家建设共产主义国家。但是在落后的东方社会毕竟还是落后的。社会制度可以跨越,但是生产力不能跨越。如何利用资本主义国家的优秀成果成为落后的东方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的条件。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信》中认为俄国崇拜者否认俄国的落后但是可以保持农村公社的看法。“如果在农民解放的时候,农村公社立即被置于正常的发展条件下……公社是俄国社会新生的因素和一种优于其他还处在资本主义制度奴役下的国家因素”,“正因为它和资本主义生产是同时存在的东西,所以它能不经受资本主义生产的可怕的波折而占有它的一切积极成果。”[8]马克思认为俄国农村公社到现在仍存在的原因是与资本主义共存,并占有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成果。列宁在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过程中也很注意对资本主义积极成果的吸收。他在《论粮食税》中提出要向资本主义学习管理。“我们还不善于做这件事,官僚主义就是一个证明,我们应该大胆承认,在这方面还有很多东西可以向资本主义学习”[9]。利用资本主义社会的优秀成果来发展社会主义,是马克思和列宁都认可的。

(二)马克思与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不同点

1.两者理论提出的背景不同。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提出是在19世纪70年代以后,也就是马克思的晚年,因而东方社会革命的理论也成为了马克思晚年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这时,资本主义社会仍处在发展的阶段。欧洲革命运动在巴黎公社运动之后处于沉寂期。俄国此时的村社制度仍处在主导地位。资本主义经济在俄国有所发展,但是仍未能在经济上成为主导。而列宁所处的时代是俄国社会发展急剧动荡的时代,民粹派通过发动政变取得了政权,而此时的资本主义经济在俄国已经有了长足的发展,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矛盾已经成为了社会的主要矛盾,无产阶级反对资产阶级压迫的队伍已经形成,更重要的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使俄国无产阶级看到了俄国资本主义是帝国主义链条上薄弱的一环。发动革命改变走俄国的发展道路是俄国社会发展的需要,不同的世界历史背景造就了马克思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差别。

2.两者所强调的重点不同。马克思在《给.查苏利奇的信》中对俄国农村公社进行了分析。认为俄国的农村公社具有两重性。俄国农村的两重性有可能使俄国可以不通过资本主义阶段而直接进入到共产主义阶段。俄国农村公社的制度的最有利的特征是生产资料的公有制。因此,马克思是从生产力的角度来强调俄国向资本主义过渡。当然这种生产力不是先进的生产力。而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和《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等文献中,强调的是资本主义发展规律上的不平衡。在资本主义社会中,俄国已经是资本主义国家,但是跟其他的帝国主义国家相比,俄国仍然是一个生产力落后,封建思想残余严重,军事独裁的国家,它的这些因素使俄国成为帝国主义薄弱的环节,它有可能挣脱帝国主义的枷锁而走向共产主义,因此“马克思强调在农村公社的基础上的跨越,列宁则强调在资本主义有了一定发展而又不是高度发展的基础上实现的跨越”[10]。

3.两者的实践重点不同。马克思晚年对东方社会革命的关注在很大程度上是在修正其理论上的认识。有什么样的生产力就有什么样的生产关系,就有什么样的社会形态。这是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但是对于东方社会的特殊情况的研究,特别是对于俄国农村公社社会的研究使得他承认社会形态是普遍性和特殊性的统一。马克思并没有强调社会发展状态的一成不变,而是用历史的具体的眼光去审视着东方社会。对于俄国社会的特殊性的研究使他的社会发展理论得到深化。如果说马克思是从理论上来强调俄国社会的特殊性,那么列宁则是从实践上构建其东方社会革命理论。列宁是一位实践家。他领导了俄国的十月革命,并且巩固了苏维埃政权,实现了由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向新经济政策的转变,建立了伟大的苏联共和国。列宁不再像马克思那样从理论上来论证俄国的发展道路,而是更加关注俄国的实际建设,从十月革命实践到《论粮食税》中各项措施的实施,都可以看到列宁是在用行动证明着马克思主义的正确性。

三 马克思与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是一脉相承的

从前面的论述中我们可以看到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与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是一脉相承的。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的探索(主要是对俄国发展道路的探索)把马克思关于社会发展的理论应用到具体的国家发展的道路上。如果说马克思在宏观的角度指明了整个社会发展的图景,那么列宁则是在微观上把马克思的宏图变成现实,并加以精雕细琢。

(一)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丰富着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

马克思通过分析俄国农村公社的二重性,得出俄国实现跨越“卡夫丁峡谷”的可能性,认为俄国农村公社中的土地公有制可以通过革命,实现共产主义,同时又由于俄国的农村公社是处在资本主义发展阶段与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并存,因而可以利用资本主义制度的优秀成果发展农村公社,得出了俄国可以跨越“卡夫丁峡谷”。但是,俄国要取得革命胜利必须得到其他国家的联合,至少也应该得到其他国家的支持,也就是说马克思强调的是联合战胜资本主义。列宁在《论欧洲联邦口号》中也强调联合战胜资本主义,“在共产主义的彻底胜利是一切国家包括民主国家完全消失以前,世界联邦是同社会主义相联系的,各民族实行联合共享自由的国家形式。”[11]但是他看到了“政治和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资本主义的绝对规律,由此应得出结论,社会主义可能首先在少数甚至在单独一个资本主义国家内获得胜利”。列宁不仅同意马克思的世界联合胜利论,同时也根据马克思的指导思想进一步深化,得出一国胜利论。

列宁在探索中发现的资本主义经济的不平衡的发展规律为马克思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提供了依据。在马克思的基本原理中,社会的发展是普遍性与特殊性的统一。社会发展的特殊性根源于生产力发展的水平。同一历史阶段会有不同的社会形态,落后的社会形态与先进的社会形态相并存,因而可以占有其先进成果,实现在社会形态上的跨越。马克思已经意识到社会发展的不平衡,“正因为东西方经济文化发展的不平衡才导致东西方各自不同的社会发展道路。”[12]但是,马克思并没有提出不平衡理论,列宁在帝国主义的发展中看到了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不平衡,并把它作为绝对的规律,同时也对其进行了深刻的论证。

(二)马克思与列宁的东方社会革命理论为东方社会的民族革命运动指明了方向

关注东方社会的民族民主运动是马克思晚年思想的组成部分,在马克思晚年的著作中关注东方社会的反抗运动,例如关注中国的革命,关注印度的反压迫的殖民历史。马克思对东方社会的关注主要是由于东方社会革命运动风起云涌,为其研究和论证社会发展的理论。同时也为给世界正在受压迫的民族指明发展的道路。在马克思主义的指导下,中国成功地建立了社会主义国家,俄国成立了苏维埃共和国就是最好的例子。

如果说马克思是理论家,那么列宁则是实践家。列宁领导俄国发动十月革命推翻了由二月革命所建立的资产阶级政权,取得无产阶级国家政权。同时开始实施了一系列的发展生产力,提升经济的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措施。列宁探索的成功为东方社会的反压迫反殖民斗争提供了活生生的例子,使东方社会的人们看到了未来社会的美好。

[1]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二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2]徐卫国.马克思关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的构想及其在后世的发展[J].社会科学战线,2003,(1).

[3][10]夏银平.列宁的探索与马克思东方社会理论一脉形成[J].华中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2):8、10.

[4][12]列宁全集(第26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0.164、165.

[5]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19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129.

[6][11]列宁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554、551-555.

[7]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8]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9]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

A811

A

1674-3 652(2011)05-0 023-0 4

2011-07-19

梁 丽(1984- ),女,广西玉林人,中山大学教育学院马克思主义专业硕士生,主要从事马克思主义人学研究。

[责任编辑:曾 超]

猜你喜欢

俄国列宁资本主义
国际金融垄断资本主义是垄断资本主义的最新发展,是新型帝国主义
马克思对资本主义剥削的两重批判——基于《资本论》第一卷的思考
列宁晚年意识形态思想及其当代启示
当代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发展趋势
民意调查:列宁和斯大林及其在历史上的地位
列宁的赠言
纪念列宁
在俄国历史中理解历史俄国
俄罗斯提出俄国式的二元政治模式
《20世纪俄国史》前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