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襄垣方言谚语的文化内涵

2011-08-15梁永红吕佳佳

长治学院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当地人谚语方言

梁永红,吕佳佳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襄垣方言谚语的文化内涵

梁永红,吕佳佳

(长治学院 中文系,山西 长治 046011)

襄垣方言谚语是襄垣人民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总结出的生产和生活经验,体现着浓郁的地域文化和认知心理,深入挖掘和探讨襄垣方言谚语是我们认识和了解襄垣地域文化的一条有力途径。

襄垣方言;谚语;地域文化

一、引言

语言是人类进行思维、感知世界的工具。作为一种简练的语言形式,谚语,指“非二二相承的表述语”。[1](p144)这里“非二二相承”主要是就结构而言的,也即音步的划分不是“二二”相承,可能是“三一”“一二一”等等。而“表述语”具有知识性,既有对客观事物的认识,也有在社会实践中积累的经验。

襄垣位于山西省东南部长治市辖区,太行山西麓,上党盆地之北。全县辖8镇3乡、328个行政村、1088个自然村;总人口25万,其中非农人口6万,农业人口19万;总面积1160平方公里。襄垣土地肥沃,矿产资源丰富,水资源充足,河水清澈,绿树成荫,大气环境质量适宜。在这片肥沃的土地上产生了大量谚语,内容涉及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展示了该地区独特的文化品格。

本文所谈的襄垣方言谚语是指在襄垣境内长期流传,可能在周边县区或普通话中偶有出现,能体现襄垣地方色彩的谚语。文章拟从文化角度分析襄垣方言谚语。

二、襄垣方言谚语与地域文化

谚语是劳动群众在悠久的历史长河中,总结出来的生产和生活经验。襄垣谚语扎根于襄垣人民的深层认知结构中,体现着当地浓郁的地域文化和人们的认知心理。因此,从对襄垣谚语的分析中,可以了解当地人对人生和世界的感知、认识与思考,可以探寻当地的地域文化。

(一)反映当地自然环境及农业生产、生活习俗

较为独特的地形、气候特征决定了当地人民具有比较特殊的思维方式和生产、生活方式,这些在谚语中都有所体现。

1、当地地形、气候

襄垣全境地形西北高、东南低,属丘陵半山区,是大陆性温带季风气候,四季特征明显。在这样的地形、气候下,形成了独具特色的谚语。例如:

(1)宁走十里平,不走五里坡。

(2)打了春,冻断筋。

(3)春打六九头,河里水就咚咚流。

(4)冬天冷不怕,春风要人命。

(5)过了清明才能脱棉袄。

(6)二八月,乱穿衣。

(7)一腊月,白三白。

(8)腊七腊八,活活冻死。

(9)四两铁,也得生着炉子。

例(1)侧面反映了当地的地貌,“坡”多;例(2)到例(5)体现了襄垣春天的气候特征,在当地人看来,即使到了春天,天气仍然不稳定,会有“倒春寒”现象;例(7)到例(9)反映出冬天的气候特征,“白三白”即下三场雪,其中例(8)和例(9)用夸张的手法表现了冬天的寒冷。

2、农林业生产

襄垣自古以来就以农业生产为主,附带林业,因此有许多谚语直接取材于农林业,内容涉及农事节气,播种、收获等生产经验以及气候对作物的影响等。例如:

(10)立夏高粱,小满谷。

(11)积肥如积粮,粮在肥中藏。

(12)秋天划破地皮,胜过春天犁地。

(13)麻三谷六豆九天。

(14)种在田,收在天。

(15)正月十五雪打灯,一个谷穗大半升。

(16)有钱难买五月五日旱。

(17)不怕初一、十五下,单怕初二、十六阴。

(18)六月连阴吃饱饭,七月连阴净扯淡。

(19)牛虎年定缸锅,羊马年好收成。

(20)桃三杏四梨五年,枣树当年能卖钱。

(21)没枣树还打一杆。

例(10)是关于农事节气的,当地“立夏”时种高粱,“小满”时种谷;例(11)和(12)反映庄稼长得好坏与肥料紧密相联,秋天收获后犁地,玉米秆可以当作肥料,有利于来年农作物的生长;例(13)体现不同的农作物出苗的时间不同,而例(14)则说明当地还主要“靠天吃饭”;例(15)到(18)反映了气候对农作物的影响,“五月五日”指五月的前五天,五月正是庄稼生长的时候,连续下雨会对其生长有影响,所以期盼阳光明媚的好天气;当地人觉得“初二”“十六”下雨,会有连阴雨,所以又有“单怕初二、十六阴”的说法;凭当地人的经验,牛年和虎年收成不会好,而羊年和马年有好收成;例(20)和(21)反映林作物的生长情况,枣树上即使没有枣,在收获时节也要“打一杆”,这样才有利于下一年的收获。

3、风俗习惯

不同的地区有着不同的风俗习惯。有些谚语反映出襄垣人民欢庆节日时的风俗礼节。

(22)初一浇,初二包,初三初四油炸糕。

(23)二月二,照房梁,蝎子蜈蚣无处藏。

(24)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

(25)二月二,龙抬头;龙不抬头,我抬头。

(26)喝了雄黄酒,百病远远去。

(27)腊月二十三,打发老爷上天。

例(22)体现了襄垣人民正月初一到初四欢度春节时的饮食习惯,“浇”“包”“炸”分别是不同的烹调方法;例(23)到(25)说明“二月二”时,当地人要打扫房间,理发,而且妇女不能做针线活,以免刺伤“龙”的眼睛;例(26)表明在当地人看来,端午节喝雄黄酒对身体有好处;例(27)说明腊月二十三这天,当地人要烧香拜神祈福。

(二)反映当地人民积累的人生经验

襄垣人民在生产、生活中通过自己的方式感知、认识世界,积累了丰富的知识经验,体现出朴素的思想观念。

1、家庭伦理观

家庭是构成社会的基本单位,主要涉及夫妻、父(母)子(女)、婆媳、兄(姐)弟(妹)、妯娌等关系。有些谚语反映出当地人民朴素的家庭伦理观。例如:

(28)家贫难管妻。

(29)扫帚长粪堆大,有钱老婆会说话。

(30)沙土打不得墙,女儿养不得娘。

(31)媳妇是块铁,夹在胳肢窝也温不热。

(32)荞麦不是耧耩的,媳妇不是婆养的。

(33)兄弟同心金不换,妯娌同心家不散。

当地人觉得妻子的顺从与否和一个家庭经济实力的强弱有直接关系,并有“嫁出去的女儿泼出去的水”的观念,觉得女儿是靠不住的,例(30)也从侧面表现出了重男轻女的思想;而例(31)(32)反映出婆媳关系很难融洽,所以“夹在胳肢窝也温不热”;而例(33)体现了兄弟和妯娌的和谐相处对一个家庭的重要性,同时也表现出一种期盼。

2、为人处事观

人的社会性主要表现在行为的规范化。以规范的行为参加社会活动,才能有好的人际关系,收到好的交际效果。襄垣谚语有很多反映为人处事之道的。例如:

(34)消停好办事,慢走跌不到。

(35)图贱买老肉。

(36)会说的惹人笑,不会说的惹人跳。

(37)碾谷要碾出米来,说话要说出理来。

(38)煮饭要放米,说话要讲理。

(39)打人不打脸,骂人不揭短。

(40)有手不打上门客。

(41)骂了老人减阳寿,打了孤生折子孙。

以上都是当地人总结出的为人处事之道。告诫人们,做事时要不急不忙,与人相处要大方、真诚,不能“买老肉”;例(36)到(38)告诉人们,与人交流时要“讲理”,不能胡搅蛮缠;而例(39)到(41)说明,当地人觉得打和骂要讲究一定的原则,“打”要看对象、看部位,而“骂”也要掌握分寸。

3、教育观

如何教育后代历来是人们谈论的重要话题之一,不同阶层、不同地域、不同时代的人可能有不同的观念,采取不同的方式。襄垣谚语反映出当地人旧时朴素的教育观。例如:

(42)棍棒底下出孝子。

(43)不打不成才。

(44)娇生惯养没好报。

(45)慈母多败儿。

(46)老人不讲古,后生会失谱。

从这些谚语中不难看出,当地人觉得,父母对孩子不能过于溺爱,“打”是教育后代的主要方式,同时也告诉人们,要注重说服教育,只有“讲古”,才不会“失谱”。

4、择业观

时代的不同不仅造成人们教育观念不同,而且也影响着人们的择业观。襄垣谚语反映出了旧时当地人对职业的选择观念。如:

(47)能让打了鼓,不让受了苦。

(48)家有二升糠,不叫孩窜戏坊。

(49)好孩不当兵,好铁不打钉。

以上谚语反映出,旧时当地人是不愿意让自己的孩子去“窜戏坊”和“当兵”的,也从侧面说明,历史上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处于社会的底层。

5、饮食保健经验

民以食为天,只有饮食合理才能身体健康。襄垣人民从日常生活中总结出了饮食及相关经验。例如:

(50)盐生劲,醋生力。

(51)煮饺咸,蒸饺淡。

(52)葱辣心,蒜辣筋,芥末辣了鼻梁根。

(53)烂姜不烂味。

(54)老姜更有味。

(55)饭前喝口汤,省下开药方。

(56)桃饱、杏伤人、李树底下抬死人。

例(50)告诉我们,饮食中盐和醋不仅起到不同的调味作用,而且对人体机能也有不同的影响;例(51)说明,同样是饺子,烹调的方法不一样,放盐量也有所不同,蒸比煮放的盐要多;例(52)说明,虽然“葱、蒜、芥末”都有辣味,但对人的刺激性有所不同;例(53)(54)体现了“姜”即使是“烂”,也可以起到调味的作用,而“老姜”的调味作用更强;例(55)告诉我们,吃饭之前喝口汤对身体是有好处的;例(56)说明桃子对人没什么害处,但是杏和李子是不能多吃的。

6、孕育经验

旧社会医学不发达,常有“怀胎婆姨(女人)是两世人”的说法,孕妇的命运并不由自己决定,极有可能难产而死。例如:

(57)十月怀胎肚,母亲常不安。

(58)肚尖男孩,肚圆女。

(59)小孩屁股三把火。

例(57)体现了孕妇的不安心理,既有对腹中胎儿的关心,又有对自己命运的担忧;例(58)是当地人总结的经验,孕妇的肚子尖是男孩,圆是女孩,例(59)说明,小孩的火气比较大,所以穿衣、吃饭都要有讲究。

7、人生感悟

襄垣人民在生活中总结了对人生的感触和体悟,并一代一代传承下来,其中蕴含着一定的人生哲理。例如:

(60)宁给好汉拉马,不给懒汉做爷。

(61)好汉霸三村,好狗护三林。

(62)好汉不如赖搭头。

(63)年好过,节好过,日日难过。

(64)灵钱好供养,干瞧用不上。

襄垣方言中的“好汉”指有能力且非常勤快的的男人,但用在不同的场合侧重点有所不同。例(60)侧重勤快,“好汉”与“懒汉”对比,体现出当地人推崇勤劳、肯干的精神;例(61)中“好汉”侧重能力,体现了个人能力的重要性,有能力的人可以更好地为人们服务,但是个人和集体相比,集体的力量总是会大于个人,正如例(62)所反映的;旧社会老百姓生活非常艰难,经常吃了上顿没下顿,所以感慨人生并不只是几个节日而已,而是“日日难过”;人们喜欢在一些特殊的日子拜神求福或给去世的人烧“灵钱”纪念,但那“钱”也只是一种表达念想的方式而起,不起实际作用,反映了旧时人们生活的艰难和无奈。

8、规劝诫勉

襄垣人通过自己的经验来规劝告诫后代,避免他们走弯路、犯错误。例如:

(65)天热不忘拿衣裳,肚饱不忘带干粮。

(66)打铁的要自己把钳,种地的要自己下地。

(67)人勤地生宝,人懒地长草。

(68)坐懒了,吃馋了。

(69)偷来钱,两三天;血汗钱,万万年。

(70)人心高过天,当了皇帝想成仙。

例(65)告诫人们要有“居安思危”的思想;例(66)到(69)劝告人们要勤勤恳恳,干好自己的事情,只有勤快、肯干,才能财富充盈;例(70)提醒人们要正确认识自己,心气不要太高。[2](p207-212)

三、结语

谚语是以传授知识为目的的俗语,“知识性”是谚语的重要特征。襄垣方言谚语是襄垣人民在生产、生活中总结的知识和经验,是襄垣人民丰富智慧的结晶,对后人起着传授经验和警戒的作用。但是由于我国历史上长期处于封建统治之中,所以一些襄垣方言谚语也不免要受到统治阶级思想的影响,体现出消极落后的观念。同时,由于时代的局限,不少反映客观事物的谚语也还存在认识上的局限性。但是无论如何,它都是襄垣地域文化的一种显性标志,深入挖掘和探讨襄垣方言谚语是我们认识和了解襄垣地域文化的一条重要途径。

[1]温端政.汉语语汇学教程[M ].北京:商务印书馆,2006.144.

[2]黄冬丽,南军科.通渭方言谚语浅论[A].第二届汉语语汇学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9.207-212.

The Rhetorical Culture of Xiangyuan Proverbs

LIANG Yong-hong,LV Jia-jia
(Department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ChangzhiUniversity Changzhi Shanxi 046011)

Xiangyuan Proverbs are summarized by the people in the long history of production.It reflects the rich experience of regional culture and the cognitive psychology.The articlewill analysis the locality culture about Xiangyuan proverbs.

Xiangyuan dialect;proverbs;locality culture

H172.2

A

1673-2014(2011)01-0022-04

2010—10—18

梁永红(1978— ),女,山西榆社人,讲师,硕士,主要从事现代汉语词汇、语法研究。

(责任编辑 史素芬)

猜你喜欢

当地人谚语方言
方严的方言
方言
说说方言
留住方言
看到和走到
说说谚语
信一半
看到和走到
谚语趣画(一)
“蛇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