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对话”解读与翻译的主体性——评伊瑟尔的意义空白对话观与巴赫金的对话思想

2011-08-15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巴赫金对话译者

李 珏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对话”解读与翻译的主体性
——评伊瑟尔的意义空白对话观与巴赫金的对话思想

李 珏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南京 210046)

通过对伊瑟尔的意义空白对话观与巴赫金的对话思想作比较研究,深入了解“对话”的特性和价值,重新探寻翻译的主体性研究范式和方法论。其结论是,翻译的主体性思想应该包含认识论意义上的主体性、交往实践意义上的主体间性和责任伦理意义上的他者性。

对话;意义空白;翻译的主体性

0 引言

哲学解释学的代表人物伽达默尔(Hans-Georg Gadamer)曾指出,“被阅读是作品的一个本质部分”[1]。可见,艺术作品不仅仅是作者的主观产物,它还需要欣赏者的“对话”回应。深受伽达默尔对话理论的影响,接受美学代表人物伊瑟尔(Wolfang Iser)认为,文学作为交流,是文本与读者之间协作进行的活动,文学接受的普遍有效性就存在于阅读活动主体之间相互交流的经验之中[2]。伊瑟尔的文学审美反应观的基点在于,文本的意义空白架起文本与读者沟通的桥梁,为两者的“对话”提供了契机[3]。无独有偶,巴赫金(Mikhail Bakhtin)的对话美学也显示出对“对话”的高度关注,其核心概念是“自我”和“他者”两个对话主体[4]。他所主张的文本间性和主体间性的和谐统一使其理论在诗学、审美、语言学等领域也展现了巨大的解释力。近些年来,这些理论都被应用到翻译研究并突出翻译过程的对话属性。那么,这两种对话思想有何异同?对它们的研究于翻译研究又有何重要意义?本文试图通过对伊瑟尔的意义空白对话观与巴赫金对话思想的对比研究,重新考量“对话”的特性和价值,解读“对话”在当前翻译主体性研究中的重要意义。

1 “对话”思想的一致性

1.1 伊瑟尔的意义空白对话观

伊瑟尔在自己的对话与交流理论中曾着力于文本的交流结构研究,他认为,“文本与读者之间并没有一个可以互相调节意图的语境;这种语境现在只能靠读者从文本的意指或暗示中去建立或揣测”[2]。这样,文本的“意义空白”就成了核心的调节因素,成为各视点之间可连接的纽带,而读者通过游移视点将它们组织、建构,生成为一个意义域。正是由“意义空白”引导着阅读活动,通过不断地否定自身才使审美活动得以实现。在理解、解释过程中,解释者的知识视域和文本的知识视域发生交融结合。之所以两者可以融合,就在于文本的知识视域存在“空白点”。因此,“视域融合”本质上是把过去的意义置入当前“意义空白”的一种调解和翻译[3]。笔者认为,“意义空白”集中反映了文本的读者意识,并且还是原作、原作者、读者之间达成对话所必需的沟通桥梁。在阅读中,读者与作品的关系不是主体与客体的反映与被反映的关系,而是一种相互提问和回答的关系;而文学的具体接受就是在文本的意义空白里形成的召唤结构和读者的积极参与下共同作用、对话交流的过程。

1.2 巴赫金对话思想的本质

在西方学界,前苏联思想家巴赫金和德国接受美学家伊瑟尔属于不同的学术圈,但他们都把“对话”问题作为共同的理论兴奋点。巴赫金说:“对话者不只是文本中人物与人物的对话;作者与人物、作者与读者、人物与读者的对话关系;还包括文字上的内容、文字以外的外音以及空白”[4]。巴赫金在“文本两极”理论中指明,超语言极通过文本间对话关系展开文本意义;而伊瑟尔则在“文学作品的两极”框架中指出,潜在文本和读者具体化之间的对话关系产生文本意义[5]。他们都发现,对话关系是文本得以建构、文本意义得以产生的关键,“对话”思想贯穿他们文本理论的始终。

由此可见,伊瑟尔的空白交流(对话)观和巴赫金对话美学之间可谓殊途同归。他们都强调“对话”,但两者观点的理论渊源各异,因此也影响着他们所持“对话”观点的实质。这将在下文有所论述。

2 翻译是各主体间的对话过程

有学者指出,“翻译的主体间性研究有利于翻译主体性、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主体’是诸研究之间的共核,仅从界定‘主体’范畴的角度讲,三者(原作者、译者、读者)是必须要联系在一起思考的,而三者之间的有机联系必然会产生深层的互相影响。”[6]这里主体间性也称为交互主体性,指的是主体与主体间相互交往的特性,是人的主体性的重要组成部分。翻译是一项涉及原作者、译者和读者的多主体活动。在译者主体与原文作者主体的对话中,首先译者应以尊重原文和原作者为前提。原文是原作者的创作,必然体现着其思想,因而译者在面对原文、理解原文时就是在与原作者对话,是一种交流过程。译者不应仅仅满足于对原作文字的理解,而应该多方面多角度多渠道地与原文作者对话。作者的生平介绍、社会环境、其他相关作品、评论家的见解等都是译者与原作者进行协商和交流的内容。实际上,翻译活动就是译者通过文本与隐含的作者“对话”。这种对话活动并不都是完全随意的。原文本虽然留下许多“意义空白”,但仍然是一个已提供了的“图式结构”。译者可以在“意义空白”之处发挥再创造的能力使之具体化,但仍不可能忽视图式结构框架的定向功能和限制作用,否则就违背了对话的原则。

此外,阅读与翻译的对话活动又有很大区别,因为阅读者的对话可以生成他认为有意义的新东西,不必考虑留有什么余地;而译者则不然,因为他并不会把他阐释中的所有联想、意义都如实地写下来,他必须留给他的译文读者充分的阐释空间,让译文读者与译文文本对话。总之,译者不是带着镣铐的舞者,也不是随心所欲的剑客,其主体性应当在与原文作者、译文读者的对话中实现,表现为主体间性的沟通和交流。

3 “对话”的差异与翻译的主体性

3.1 主体间性与翻译的主体性

伊瑟尔在其创立的阅读现象学理论中反对单向的被动接受,认为文学的特质在于由读者从文本内部去把握对象。这就是说,作品中的“意义空白”只有通过读者的阅读才能以不同的方式得到现实化或具体化。主体的气质是以同一个主体间性结构为基础的;伊瑟尔进而提出了主体在阅读中分解的论点,即读者在阅读中思考作者(或人物)的思想时,有时会暂时抛却自己的倾向,因为这些思想是他的个人经验所无法包容的[2]。这样读者就会将他人的思想作为自己的思想带进阅读之中,由此就形成了作为读者的译者在阅读中思考的两个层次。一方面,译者在进行翻译活动时往往需要进行阐释和再创作。译者首先是一位读者,他需要了解作者所处的社会、文化审美趣味及个人倾向,需要与作者进行一场对话,从而把握文本中作者的原意。这是由译者推及原作者的主体间性的第一层。另一方面,译者与译文、译文读者对话的环节是译者把自己对原文的理解用另一种语言阐释、表达出来的过程。译者要与译文就语言风格、叙述技巧、遣词造句等方面进行对话、交流,选择恰当言语和合适的句子结构进行再创作;并且译者在进行两种语言转换的过程中,除了考虑与原文保持相应的风格、意义之外,还要考虑到潜在的广大读者,因为译文一经发表,就要接受读者的评论,这也是一种对话。这是译者推及译文与译文读者的主体间性的第二层。伊瑟尔的阅读现象学关于读者思考的两个层次的观点,对译者与原文作者、译文(读者)的主体间性和翻译的主体性等都做出了很好的解释。

3.2 他者性理论与翻译的主体性

巴赫金认为[4],小说实际上是社会中各种人的“意识”之间的对话空间,“对话”的基本条件是“他者意识”的独立性,因为对话是建立在主体性基础上的,这种主体间性明显带有“他者性”的特点。他提倡对话中的自我(Self)与他者(other)的双主体性,高度强调主体之间这种以彼此平等为前提的相互对话、相互补充、互为主体、同时共存的关系。在巴赫金看来,自我离不开他者,同时自我又与他者处于对位,他者意识与自我意识发生碰撞,相互争辩,相互补充,相互交换,在这样的对话中,主体得以建构和体现。

巴赫金的对话理论将作者、文本、读者三者紧密地结合起来,强调这三者是一个整体,强调作者和读者双方的主体性及两者所产生的共同作用。翻译过程是两种文化之间的一种对话,该过程涉及了两种不同语言的文本,两种文化背景迥异的读者和两个作者(原作者与译者),于是翻译过程中所产生的对话性关系将会更加复杂。因此,翻译中的“对话”应理解为译者多多倾听“他者”的声音。这里的他者不仅包含原作者、原作品、译文读者,还包含译者与自我、译者与其他译者、原语文本与译语文本、不同译本之间、读者之间等几种对话关系,以及所有与文本有关的文化、历史、社会等因素。

如果说翻译的主体间性强调各主体间具有平等交流(对话)的性质,那么翻译的他者性侧重的是翻译主体对他者的责任和关爱。翻译的主体性研究虽经历了主体到主体间性研究的过程,但主体间性并不是对之前的主体性简单的否定和抛弃,而是在继承认识主体性的基础上深化了自由平等交往的内涵。同样,他者性也并不是替代主体间性,而是在继承自由平等交往的基础上,突出了他者性的责任伦理。也就是说,翻译的主体性思想应包含对象化认识的主体性、交往实践的主体间性和责任伦理的他者性。

4 结束语

综上所述,伊瑟尔的意义空白对话观与巴赫金的他者性对话美学之间有不少精神相通、思想互补的关系。两者在翻译主体性研究方面提供着不同却极有价值的参考借鉴意义。在主体研究的基础上,主体间性和他者性理论为“对话”思想拓展了广阔的研究空间,在主体间性和他者性哲学视域的双重关照下,人们不仅能获得关于意义与理解的新知,看到翻译过程中意义的对话生成性,还能获得实践与伦理意义上的启示,看到在翻译这一文化对话活动中建立彼此尊重之对话伦理的重要性。“对话”哲学的发展为翻译研究提供了一个全新的研究视角,揭示了翻译主体间对话研究的实质。这对于研究翻译学应具有重要的启迪和指导意义。

[1]伽达默尔.真理与方法[M].洪汉鼎,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7:226.

[2]沃尔夫冈·伊瑟尔.阅读活动——审美反应理论[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1:181-195.

[3]瞿宗德,魏清光.翻译中的意义空白的填补机制研究[M].上海:华东理工大学出版社,2009:4-6.

[4]巴赫金.哲学美学[M].贾泽林,译.石家庄:石家庄教育出版社,1998:102-103.

[5]文浩.巴赫金和伊瑟尔文本理论之比较[J].求索,2010(1):217.

[6]张琳.关于翻译主体间性的现象学阐释[J].世界哲学,2011(1):151-155.

The Interpretation on"Dialogue"and Translational Subjectivity:Comment on Iser's"Blankness"and Bakhtin's Idea of the"Dialogue"

LI Jue
(Nanjing Institute of Industry Technology,Nanjing 210046,China)

Based on the comparative study between Iser's"blankness"concept and Bakhtin's idea of the"dialogue" ,the paper provides us with a new perspective of in-depth understanding the features and value of communication to explore the subject translation of research paradigm and methodology.The conclusion is that the translational subjectivity contains the following:subjectivity as the cognition,inter-subjectivity as the practical communication and otherness as the obligatory ethics.

dialogue;blankness;translation subjectivity

H 315.9

A

1672-2434(2011)05-0085-03

2011-05-19

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2010年度科研基金立项项目(YK10-38-06)

李 珏(1972-),女,讲师,硕士,从事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

猜你喜欢

巴赫金对话译者
生态翻译学视角下译者的适应与选择
对话与距离:《踩影游戏》的巴赫金视角解读
在与巴赫金对话的长远时间里
论新闻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巴赫金“表述”研究的再阐释
元话语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巴赫金与圣经对话
从翻译的不确定性看译者主体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