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2011-08-15缪宁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工学双师院校

缪宁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探索

缪宁陵

(常州信息职业技术学院 江苏常州 213164)

高职院校在后示范建设时期应针对当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从更新观念、完善政策、创新体制、课程教学改革、教师培养等方面进一步改革探索,使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更为科学合理,更能适合我国高职院校人才培养的需要与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后示范建设时期;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

0 引言

目前,我国高职院校的示范性项目建设陆续通过项目验收,项目建设学校在办学实力、教学质量、管理水平、办学效益和社会服务能力等方面均取得了示范引领的成绩,学校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特别是在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中不断创新,总结出许多适合高职院校发展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后示范建设时期,如何进一步改进目前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存在的问题,不断提高人才培养质量,成为摆在高职院校面前的一个重要课题。

1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问题分析

1.1 学校和企业认识不充分,缺乏深度合作

虽然工学结合是当前高等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的改革方向,但由于缺乏相关理性思考与正确引导,一些示范性高职院校在构建人才培养模式上暴露出不少问题,如重视实践实训基地建设规划和企业参与实践教学,忽视企业内的实践课程规划;重视人才培养过程,忽视教学运行机制的安排;重视学校人才培养模式的名称创新,轻视人才培养模式的实际操作和效果等。实际上,人才培养模式的构建并不是其构成要素的简单组合,而是一个需要长期实践、反思、磨合、提炼的过程。在国家大力发展职业教育的新形势下,各示范性高职院校在创新和探索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过程中,结合区域经济的发展、学校自身特点和实际情况,与企业进行了多种形式的合作,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但仍有很多学校与企业的合作都只停留在表层,包括签订一些合作协议,派遣学生到企业进行顶岗实习等。企业真正在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内容改革等方面的参与度还不够,学校对企业所提供的学生顶岗实习的岗位是否符合和适合学生的发展,是否符合学校教学计划等也还未进行深度调研与实践探索,最终有可能导致学生的顶岗实习成为企业流水线上的“廉价工人”,难以实现充分利用企业优势资源培养、提升学生技能水平的目的。

1.2 企业参与工学结合的积极性不高

现阶段,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中企业的参与积极性并不高,主要有以下几方面原因:

1)从宏观方面看,国家缺乏有效的鼓励企业接受学生实习的相关政策。这样既不利于接受实习生的企业开展有效培训,也不利于保护学生在企业应有的权利和义务。有的企业要求学生从事简单的顶岗劳动,劳动项目单一,根本没有详细的受训计划,对学生参与岗位工作的劳动强度、时间长度、质量评价和结果考核尚缺乏法律依据,不利于学生职业素质的全面提高和身心健康发展。

2)从企业层面看,由于一些企业对职业教育的认识不足,不能认同承担学生实习的社会责任,特别是学生在企业实习的时间较短,难以给企业带来长期的稳定的效益,因此积极性并不高。此外,由于学生参加生产实践活动增加了生产成本,包括学生的住宿费用、劳动所得、培训费和材料的浪费等,所以大多数企业在追求利润最大化的同时不愿意投入过多的人力、物力用于人才培养,不愿意承担其在培养人才中的责任[1]。

1.3 “双师型”教师素质有待进一步加强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在培养高级应用型人才的实践中是离不开既有理论知识又有实践经验的“双师型”教师的,只有大批“双师型”教师的保证,才能完成高等职业教育为社会培养开发劳动力资源、直接向社会输送高级应用型人才的重任。目前国家示范性高职院校师资队伍建设中存在的主要问题是:“双师型”师资队伍数量有待充实,结构有待调整。具体表现为专任教师中青年教师居多,教师的结构不合理,普遍缺少企业工作经历,教师从事校企合作研发的能力偏弱,不能满足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全面实施的需求;学校忽视对教师职业能力的培养、应用与考核,教师也缺少相应的培训进修与提高的机会;而持续稳定并能良好合作的兼职教师队伍一时难以形成,“双师型”教师队伍建设成效不佳,有待于进一步培养提高。

2 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改革探索

2.1 更新观念,加深对“工学结合”内涵认识

要全面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要转变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和学生的观念,在舆论上积极宣传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加强对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学习和研究,加深对“工学结合”内涵的认识。高职院校要在经济转型时期,找准方向,准确定位,积极转变办学理念和思想,坚持以服务为宗旨、以就业为导向的办学方针,面向社会、面向市场办学,走校企合作、工学结合之路。企业自身必须强化工学结合的意识,积极与学校进行校企结合,参与工学结合,建立良好企业形象,以吸引优秀的人才[2]。

2.2 完善政策

根据国外的经验,政府通过制定政策、法规和条例等方面来协调和支持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发展,将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政府可以通过税收政策鼓励用人单位的参与度,对于与学校实施工学结合、安排学生顶岗实习的企业,可以减免教育税或者退税。由于培养一个工学结合的学生比培养一般的学生需要更多的经费投入,所以可通过在高等教育法中增加相关条款或利用政府相关项目的拨款,来提高高职院校开展工学结合的积极性。此外,还应加强在工学结合中涉及的学生安全、成果分配和学生待遇等方面的立法,以保障学生的权益。

2.3 创新体制

高职院校要使工学结合模式能良好、持久、高效运作,就必须创新与改进与“工学结合”相适应的管理机制和体制,这是推行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重要保障。首先要建立完善的组织管理,负责协调处理工学结合的各项事宜;其次要制定一套行之有效的工学结合管理制度,包括对外合作协议管理办法、校内外实训基地管理办法、学生顶岗实习管理办法、教师下企业参加生产实践锻炼的管理办法、双师型教师的认定办法、聘请兼职教师的管理规定等一系列规章制度;再次还要建立工学结合培养人才模式的质量标准和培养规格,建立合作企业、学生、院校和社会参与的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质量监控评价体系,形成规范高效的工学结合培养人才工作机制。

2.4 课程教学改革

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必须制订与工学结合要求相适合的科学可行的教学计划。制订工学结合教学计划,要以就业需求为导向,围绕提高学生的职业能力、技能水平和适应能力,根据人才培养目标、人才培养规格、课程体系等要求,安排理论与实践结合的教学内容、先进的教学方法、合理的教学进度、客观的考核体系和合作良好的实训基地等,突出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以职业能力为导向,培养高素质的技能应用型人才。

在教学计划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都要共同参与,认真落实工学结合,及时反馈相关信息,共同解决出现的问题,不断完善教学计划。首先,要依据区域经济的特点和要求,企业的用人需求,在校企双方共同参与的原则下对课程进行开发,保证课程内容的前瞻性和科学性;其次,及时更新教学内容,吸收最新的理论、技术、工艺和标准,不仅注重学生理论和实践知识的获得,更要注重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养的培养;再次,运用先进的教学手段和教学方法,利用多媒体技术进行项目教学、讨论教学和案例教学等,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3]。

教学内容也应随着工学结合人才培养的需要而相应改革。在知识领域方面,基础理论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专业课教学以掌握概念、强化应用为重点,更强调针对性和实用性;在职业技能培养方面,要提高创造性技能的比重;在能力培养方面,应厘清专业覆盖的岗位应具备的能力,突出应用型、技术型人才培养目标,对学生进行解决问题的能力训练;在课程设计、生产实习、毕业设计等方面应选择创造性思维的设计课程,让学生在工学结合中获得必需的理论和实践的知识与技能。

2.5 教师培养

注重双师型教师培养,打造专兼职相结合的双师型素质教师队伍,这是顺利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关键。一是组织教师认真学习和领会工学结合的教育理念,加深对工学结合内涵的认识,鼓励和创造条件让更多的专业教师到企业中进行锻炼,完善自己的知识结构和实际操作技能。二是加强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训力度,学校应根据专业建设、课程建设需要,有目的地选送教师到企业或科研院所进行短、中期专业培训;也可在暑、寒假期选送专业骨干教师到教育部指定的全国高职高专教育师资培训基地学习;教师也可带着教学中的一些问题,向有丰富实践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请教,以提高教师推广应用新技术以及开发能力。三是打造高水平的兼职教师队伍,聘请企业高层和技术骨干到学校担任客座教授和兼职教师,并参与学校人才培养方案的制订、专业和课程建设、教学内容的改革等,积极引进相关企、事业单位中有丰富实践经验和教学能力的工程技术人员来校做兼职教师,他们可以给学校带来生产、科研第一线的新技术、新工艺以及社会对从业人员素质与能力的新要求。

3 结束语

在高职教育发展中,只有当政府、教育行政部门、学校、企业和学生进一步更新观念,加深对“工学结合”内涵的认识,政府制定出更加完善的政策,高职院校创新出更加高效的人才培养模式,注重课程教学改革和教师培养,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为社会培养出更多优秀的高技能应用型人才。

[1]郭占苗.高职院校实施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面临的问题与对策[J].长沙航空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0(3):1-4.

[2]王春社.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D].西安: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9:31.

[3]朱志海.高职院校工学结合人才培养模式的研究与探索[J].重庆工贸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4):8-10.

Exploration on the Reform of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in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

MIAO Ning-ling
(Changzhou College of Information Technology,Changzhou 213164,China)

In the post-modeling construction of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problems appeared in 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should be solved from the exploration of changing the ideas,innovating the systems,teaching reform on curriculum,teachers training& active thinking to make it more scientific,more adaptive to 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development in our country.

the post-modeling construction;higher vocational colleges;the personnel training mode of work-integrated learning

G 710

A

1672-2434(2011)05-0004-03

2011-04-08

江苏省职业教育教学改革研究课题(ZCG29)

缪宁陵(1978-),女,助理研究员,硕士,从事研究方向:高等职业教育

猜你喜欢

工学双师院校
盐工学人
2020年部分在晋提前批招生院校录取统计表
2019年—2020年在晋招生部分第二批本科C类院校录取统计表
建筑室内设计专业双师培养授课实践探讨
林秀娟 茶业“双师”
小学科学“双师课堂”中双师角色功能定位研究
盐工学人
——沈 妉
2019年成考院校招生简章审核对照表
盐工学人
——李 琦
工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