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适应学分制管理机制的动态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巢湖学院为例

2011-08-15傅爱国史国东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动态化学分制办学

傅爱国 史国东 朱 明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适应学分制管理机制的动态化教学改革探索与实践
——以巢湖学院为例

傅爱国 史国东 朱 明

(巢湖学院,安徽 巢湖 238000)

在由学年制向学年学分制乃至学分制的转变中,地方本科院校的教学管理运行机制必然发生根本变化,呈现由相对固定、僵化、趋同向灵活、自由、开放过渡。顺应这种变革,院校的教学改革必须紧紧符合时代和社会发展要求,在人才培养模式、制度建设、学科专业调整、课程设置等方面予以动态体现,这关系到院校的长远发展。本文针对学分制管理特点,结合所在学校近几年来实施动态化教学改革的实践,对诸类院校如何开展实质性教学改革提出探索性思路和对策。

学分制;学年学分制;动态化教学改革;课程体系

地方本科院校(以下称“地方院校”)的办学越来越引起人们关注,许多专家、学者和教育管理者分别从不同侧面进行了探索,研究成果颇多,这对院校办学起到了积极推进作用。随着形势变化,特别是社会对人才需求期望的提升,地方院校如何办得更好、如何人才培养符合社会所需、如何科学定位、如何实现人才分类与分层培养等问题给新时期院校办学带来了严峻考验,也迫切要求院校应时而变,开展实质性教学改革。

1 学分制与院校办学思考

目前,地方院校的教学管理普遍实行学年制或学年学分制,以后者居多。本义上,学分制是将专业课程核算为学分,以学生自主选课并在弹性学制内修完规定学分作为衡量其学业水平和能力的一种教学管理制度。由于在课程设置上具有自由、开放、灵活等特点,能更好体现现代化教育目标。对于院校来说,学分制内在特性给教育教学管理提出了更高要求,也鉴于条件不足等原因,多数院校采取了较为折中的方式——实行学年学分制,即实行课程以学分、修业按年限,根据专业教学计划进行人才培养的制度。作为由相对固封向开放自由的完全学分制一种过渡,学年学分制较为贴切地方院校实际。但是,无论学年学分制还是学分制(以下统称为“学分制”)无疑都给地方院校办学提出了新的思考,尤其在教育目的、教育目标、办学定位、课程设置和教学管理等方面需要认真思考并有实践对策。

1.1 学分制下的教育目的。长期以来,关于“大学的教育目的到底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教育界对此争论不休,这涉及大学应该为什么而教的选择。如今,许多地方院校都强调办学的地方性,突出应用型。由于学分制价值取向,个性培养驱使院校的教学更加自主灵活,单一的教育目的或许并不能诠释我们的办学宗旨,教育目的指向不仅仅是专门的知识,讲求应用,还应帮助学生获得“智慧力量”[1],我们应当培养学生实际应用的专业知识和技能,同时使他们获得其本身有益的精神财富,并提供个体持续发展所需要的习惯、观念和技能。它将在有效的教育实践中证明:“成功的和有益的教育是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求知动力,促使他们自己进行思考和探索”[2],这不仅是对社会负责,也是对个体的生活负责。鉴于此,地方院校的教育目标应确立为适应社会发展需求,关注学生未来生存、生活能力的培养,用我们所奉行的陶行知教育思想的一句关键语,就是“生活教育”。

1.2 学分制下的教育目标。教育目标是教育行为的指向,体现了人才培养的规格和要求。虽然这并非绝对的,但就多数人而言,确立什么样的教育目标,就会培养出什么样的人才。教育的有效性只能是对大多数而言,全体性那是理想的,却不可能。由于“社会要求更多的知识和以更多知识为基础的技能”[3],而“许多学生进大学是为了职业训练,而不是寻求人生哲理”[4],也就是说,地方院校将自己的教育目的定位于应用型,在根本上区别于研究型大学,就是不可能统统把学生培养成“哲学之士”、“利禄之徒”。同时,又基于专门知识和智慧力量获得的考虑以及学分制管理制度的约束,因此,地方院校必须思考如何实现惠普于学生的教育目标,这种目标可能不再是专门的、单向度的,而应体现多科性、多元化和多向性。多科性强调学生习得知识和技能的多类性,提倡学习跨学科跨领域知识的融会贯通;多元化则侧重培养目标的层次性,分层分类培养,突出学生多重能力的培养;多向性则是再院校总体应用型定位的前提下,根据不同学科、专业的培养方向,尤其关注学生个性发展需要,以方向性课程确定不同的培养方向,力求做到学以致用。

1.3 学分制下的办学定位。办学定位是近些年地方院校关注重点,尤其是2000年后升本不久的地方院校,不断在内部围绕这个问题展开讨论。为什么这个问题被如此重视?因为定位决定了院校的办学取向、服务领域、社会功能等。如果说,分类指导下的高等教育为了寻求办学特色是其重要意义之一,那么,合理的定位则是先决条件。在研讨办学定位过程中有一种现象,就是恪守“教学型”的理念。“教学型”含义有二:一是从学校内部主体结构和活动形态属性而言,一是从人才培养目的的类型而言。按前者,如果笼统地将学校定性为“教学型”,那就适合所有的各级各类学校。学校作为社会必须普遍存有的培养人机构,教学是办学形式的客观存在,教师教、学生学,教师教学生学,只要是学校,就离不开教学。这是天经地义的。确切地说,应该称“教学性”。按后者,把培养目标定为“教学型”,则应该是专门培养教师的师范院校的定位。凡念念不舍“教学型”的人们,恰恰所在的院校是从单一的师范专科升格而来,殊不知大多数的新建本科院校,都是从单一的师范教育学科走上了多科性,不再是只培养教书先生了,再在观念上的一味偏守教学型可以休矣。在大众高等教育背景下,现时和未来的高校在实施分类体系、寻求特色发展的政策导向中,成立时间不长的地方院校其办学定位应牢牢扎根于人才培养目标和面向全体性,舍此而求本。当前,许多院校将办学定位于地方性、应用型或国际化,强调以社会需求为导向,突出人才培养与社会需求的一致性,这过于侧重了办学的社会性,实际上,院校的办学还应该体现社会人,应“尽可能为公众考虑”[5],特别是学生,要使他们具有明显的应用背景,能够探索未知,认识自然和社会,学会生存和生活,因此,办学定位还应着眼于应用和生活的结合。本着这一主题和目标,院校的办学定位在分类体系中可确立为 “应用型”、“生活型”。就此而言,陶行知“知行合一”的大众生活教育思想对我们的教育教学具有现实意义。也鉴于此,安徽省将近十年新建的十三所本科院校作为类群体,成立“行知联盟”,谋求共同发展,在建立高校分类体系,实行分类指导和管理,打了个提前量,洵有卓识先明、未雨绸缪之功。不过,当我们已经确立“应用型”为共同的办学定位,如果再放下一点架子,添上个“生活型”,可能更贴切高等教育的大众化。

1.4 学分制下的课程设置。学分制实施对于学年制直接的冲击体现在课程中,传统的课程体系已难以适应新的教育教学要求,课程调整势在必行,却也是难点所在,这其中有两个根本问题需要解决,一是什么样的课程是符合多方需要的;二是课程如何设置才能科学应对学年学分制既有定性又有弹性的要求。围绕着课程有三个基本要素协同发挥效应,包括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课程质量的提升给这些要素提出了更高要求,如教师的主动性、专业性、道德要求,学生的素质、生涯规划以及家长的期盼,教学管理水平和科学性的提升等。因此,我们提倡学分制的课程设置应基于学生生活能力的培养,满足社会人力资源需求,同时,有利于管理主体内在沟通和协调,在此基础上,对课程体系及其知识体系和能力结构进行综合、提炼,从而体现知识和能力的整体性和统一性,也就是力求使陶行知“教学做合一”观,通过学分制的实行,在现行有形的大学里得以体现。

1.5 学分制下的教学管理。地方本科院校实施学分制管理,其教学管理往往是滞后的,存在一个不断调整、完善和规范的过程。传统的经验管理、人事管理、集权管理等虽有可取之处,但已难以适应新变化,因为这种变化充满弹性、灵活自由、信息化程度高,其中,制度建设和规范管理至关重要。管理有力,制度先行;管理有效,规范执行。此外,高度集成化的信息管理系统不可或缺。

总之,地方本科院校在实施学分制管理时,应首先弄清由此带来的“教学不稳定”,明确其中利弊,认真思考,确定教学改革重点和任务,开展适应性的、动态化教学改革。

2 动态化教学改革思路与举措

高校改革,改到深处是教学;教学改革,改到深处是课程。课程改革在教学改革中应处于主导地位,是改革的核心。当前,新兴专业不断设立、新兴学科不断涌现、专业划分越来越细,这使得地方院校的教学改革需要考虑许多新的因素。此外,学分制的实施、多元培养目标的实现也需要一种重新安排课程的新思路,这就要求对课程有更深入的理解。在教学改革上,应提倡实行旨在增强教学适应性的、具有实质性意义的“动态化教学改革”,同时实施一系列举措。所谓动态化是相对于固定、僵化和传统而言,指的是过程中以一种更加灵活机动的创造性思维与行为方式来应对外部环境对主体的影响,并保持适度的超越。这样的改革具有较强的环境灵敏度、纠偏性和应然性,能更好的适应学分制管理要求,具体思路是:以学年学分制改革为平台、课程改革为核心,突出学科专业调整,辅助于教学条件建设,在这个过程中,围绕教师、学生和教学管理着重抓好课程环节,并有效衔接其他教学要素,以形成教学改革的良性循环。具体做法主要有:

一是建设改革平台。性质上,学年学分制是完全学年制向完全学分制的一种过渡形式,其兼顾了两者优势,实施相对便宜,对于地方院校是当前的应然选择。在这一过程中,需要先行搭建四类建设平台,以奠定改革基础,包括:师资平台,主要以教学建设项目、质量工程项目等为依托,完善教师激励办法,以强化教师能力和水平的提升;学科专业平台,通过调整、充实、改造等方式进一步优化学科专业格局,并强调与地方经济社会发展紧密接轨,推进校企合作办学,以增强学科专业的社会适应性;管理平台,从人员、制度、手段、技术等方面着手提升管理与服务水平,加强相关理论研究,开展管理制度建设,增强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在管理中的运用;保障平台,包括开展校园教学空间的整体规划、学生活动场所与设施的增设及必要资源的投入与供给等,以扩展学生活动空间,塑造宽松愉快的培养氛围。

二是实施课程改革。在四个基础平台上,通过对教学改革各要素的综合比较与分析,还需要确定改革核心,即基础性课程,同时,结合地方院校办学实际,佐以学科专业格局调整为基础,全力抓好课程改革与建设,对原定的专业课程进了以适应学年学分制要求的科学调整,对部分不合适宜的专业课程进行以满足学生个性需求的创造性改革,对少数成熟课程进行以教改(研)项目支持的精优建设。具体来说,一要确定符合办学定位的课程设置原则,明确突出学生实际应用能力培养的课程改革方向,并提出严谨目标,具体实施;二要组织专门力量对课程进行科学规划,设置全新的人才培养方案,加大其中选修类课程的比例,并设“方向性课程组”供学生自由选择,另外,还应增设辅修性、公选性课程,兼顾学生不同需要;三要全面推行专项类如体育、思政、大外公共必修课等教学试点改革,如在体育课程教学上,可充分考虑学生身体条件和个人兴趣、爱好等,将“大类教学”转变为“单科小班教学”,实行学生自由选课,提高学生体育学习和锻炼的积极性,同时,以此为试点在其它类课程逐步散开;四要开发课程资源,既充分利用现有自身条件鼓励教师自主性发掘课程,促进教学成果转化至教学和课程开发中,同时,发挥校企联动优势,与企事业单位等社会资源联合开发新课程,从而增强课程的适用性;五要组织遴选一批强势课程施以重点、精品项目建设,编写精品教材,以提升课程层次和水准。通过实施课程改革,以点带面,形成协同效应,既调动了师生教与学积极性,也丰富了教学改革内容。

三是调整教学格局。“认识平衡就是事先做到比任何人所认识的更多”[6]。院校学分制的实施必然引发新旧观念的碰撞,进而产生教学格局的变化,需要重新构建起相对的教学平衡,这种平衡来源于对学科专业、教学资源与条件、教学管理等动态变化的综合把握,并对这种变化做出迅时、准确的反应。教学格局的调整是改革顺利进行的重要保证。为此,应采取两步走战略,其一是调整学科专业,尤其要将调整重点放在专业建设上,淡化学科观念,根据社会形势变化,特别加强应用类专业建设力度,在招生、就业、管理、投入、政策等多方面予以倾斜,同时,坚持特色化发展,培养特色优势专业,并以此形成多类专业集群,如服务地方基础教育的教育专业群、服务地区支柱产业的产业专业群、服务高新技术和城镇信息化建设的科技专业群以及适应地方经济社会需求的综合专业群,专业集群建设分别对应不同服务领域,从而较好地满足社会需求,也赢得良好的发展空间;其二是调整教学管理格局,以专业为基础、以学科为基准,对教学管理格局进行优化设置,对教学资源予以优化配置,从而一定程度实现优势教学力量的相对集中,形成教学合力。

四是设立保障机制。为保证适应学分制的课程体系主体改革取得实际成效,必要的保障机制不可少。由于改革过程强调动态化,为了积极应付突发性、偶然性、随机性问题的出现,在主体改革面和平台格局层上需要相应设立不同点的全新保障机制,包括实践教学运行体系、教学质量监控保障体系、实验教学管理体系、“3+X”考试制度改革机制、现代教育技术应用改革机制、大学生第二课堂创新性改革机制、教学设施分配机制等,这些改革点一方面促进了课程改革的深化,另一方面强化了改革过程的监督与管理,按照预期目标不断调整改革方向,进一步完善改革进程。

综合来看,动态化教学改革实际上采取了分层并行、相互递进的方式,总体包含四个层次,即基础平台层、教学格局调整层(或教学管理体系层)、保障机制层、课程核心层,每个层面自成系统,又相互联系,将改革涉及的不同要素环系起来,在课程改革主线引导下,实现办学目标和人才培养目标,推进改革持续深入。在改革,既要强调适应于社会发展需要,也要保持一定的前瞻性,因为院校“有效地服务社会,必须基于自身的作用和功能,必须符合教育的规律,否则,这种服务只能在一时起到某种作用,只能是短期行为,无法更有力地推动社会的发展”[7],从而陷入盲目、消极适应社会要求的“适应误区”[7]中。

3 动态化教学改革中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尽管在教学改革中,为处理各种问题采取了一些措施,但由于改革属于新旧间的根本转变,固有的传统经验与做法在较长时期内仍发挥作用,同时,新事物出现的不完善性等,这些在一定程度上变成了改革阻碍,引发了一些不必要问题,具体体现在软硬两个方面,硬件上,主要是因实行学分制而带来的必要教学硬资源配备和教学投入明显不足,其中教学仪器设备和教学场所的投入成本较大,而这也是目前地方院校办学的瓶颈,因此,办学资金引进的多元化需要考虑,虽然困难但仍可尝试通过外部贷款、本体置换、社会性资金和捐助吸纳、研究经费获取等方式解决。其次,是软的方面,这方面问题尤为突出,归纳之,可体现在三点,一是人的因素,包括教师认同与共识形成、工作负荷承受、人员沟通协调、人员管理适应性等,教师处于教学第一线,教学改革直接影响到教师,加上学分制的内在要求,在相当时期内,教师需要进行思想和教学行为上的对应调整,共识难以简单形成,此外,选修性课程的增加、课程资源开发的自主要求等也会加大教师的教学工作任务,在现行的科研重于教学、没有科研项目和成果就很难上职称的情况下,会使教师产生逃避心理和不良情绪,从而影响教学稳定;二是规范与执行问题,改革根本上仍是摸着石头过河、边干边学,虽然设立了相应的平台和保障机制加以辅助,但由于过程的动态化,其间,许多制度仍须不断完善,改革是否有实效还取决于各环节的规范执行力度,需要进行“流程再造”和重新设计;三是自由度与开放性问题,学分制的实施对于学生具有何种自由度是恰当的,对教学开放程度又如何把握好“度”,若过松则不易管理,造成管理失控,管理水平也难以跟上,过紧则偏离改革初衷,产生偏差,不利于改革目标的实现。

教学改革越深越难,越往深处则问题越多,不解决这些实际问题,改革进程将难以为续。为了最大限度减少由此产生的不利影响,鉴于地方院校办学实际和动态化改革实质,还需采取应对策略:一是建立常规的教学改革评估机制。当前,许多院校的教学改革蓬勃开展,在改革顶层设计、项目规划论证、资源投入、改革实施等方面也有许多有益举措,但改革成效究竟如何,一般多以实践和经验来检验,尚未建立科学的改革评估机制,对改革的绩效、成果转化等难以科学评价,实际上,地方院校的教学改革不同程度存在资源浪费、重复添置、路径弯曲等现象,在院校办学条件不足的情况势必增加过量成本而带来额外负担。二是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学分制强调学生自主性学习,在课堂教学外还应有相当比例的课外自主学习,为便于学生自学,院校还应建立网络教学资源平台,实现优质课程资源网络共享,并采取相应的激励措施,这既有利于学生自学,也有助于教师开发课程、完善教学、提升水平的积极性,从而在另一侧面推进课程体系改革。三是进行教学改革流程再造,积极借鉴企业管理中“业务流程再造”理论,对教学改革涉及环节进行重新设计与改造,设立科学的改革流程,减少不必要枝节,提高改革效率。

4 展望

展望未来,地方院校拥有良好的上升空间和发展潜力,而如何办好学,不同院校都在积极探索具有自身特点的办学模式和人才培养模式。在生存和发展是这类院校共同面临的抉择中,教学改革是关键。推行什么样的创造性教学改革,以保持教学的独特性、特色化是值得深思的问题,对此,需要我们以一种前瞻的多面视角来正确看待改革发展与院校办学、社会需求、学生需要之间的关系,并进行以课程为核心的动态化教学改革,从而尽可能缩短院校办学与社会需要间的差距。

[1](英)怀特海.教育的目的.任钟印主编.世界教育名著通览[M].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1994.

[2](德)雅斯贝尔斯.什么是教育[M].北京:三联书店,1991.

[3](美)克拉克·克尔.高等教育不能回避历史[M].杭州:浙江教育出版社,2001.

[4]Eric L Dey,Alexander W.Astin,and William S.Korn,The American Freshman:Twenty-five Year Trends,1966-1990(Los Angeles:Higher Education Research Insittute,UCLA,1991).

[5](美)克拉克·克尔.大学的功用[M].南昌:江西教育出版社,1993.

[6](美)克拉克·克尔.大学之用[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8.

[7]赵婷婷.大学何为——理想与现实间的冲突及协调[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

PROBING AND PRACTISING MOTIVATIVE TEACHING REFORM ADAPTING THE MANAGEMENT OF CREDIT SYSTEM——EXAMPLE OF CHAOHU UNIVERSITY

FU Ai-guo SHI Guo-dong ZHU Ming
(Chaohu University,Chaohu Anhui 238000)

During the course of transferring academic-year system to credit system, the teaching management and operating mechanism of local undergraduated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must take fundermental changes in adapting the requirements and demands of social development and dynamicly embodying in various of aspects such as talents′cultivative model,construction of teaching management methods,readjustment of disciplines and subjects,curriculum formation,etc.Based on the practice of dynamic teaching reform in Chaohu University,the paper aims at giving some suggestions and taking effective precautions on how to carry out the teaching reform for our local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credit system;academic-year credit system;dynamic teaching reform;curriculum system

G642.0

A

1672-2868(2011)05-0121-06

2011-08-09

安徽省2008年度高校重大教改计划项目(项目编号:2008jyxm013)

傅爱国(1957-),男,安徽含山人。巢湖学院副院长,教授,硕导,研究方向:艺术美学与批评、书法创作、高等教育管理。

责任编辑:陈 侃

猜你喜欢

动态化学分制办学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在晋招生部分院校中外合作办学项目梳理
儿童认知发展水平诊断工具IPDT的动态化编制及其在低社会经济地位儿童中的应用
学分制模式下的学生到课率
中外合作办学在晋招生录取情况一览表
网络平台补短板 办学质量稳提升
浅析标志的动态化发展
建筑工程造价的动态管理论述
高职教育学分制实施策略研究
学分制与高校教学管理体制改革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