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组织认同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2011-08-15向泽雄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育人政治思想

向泽雄

(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巢湖 238000)

基于组织认同理论的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探析

向泽雄

(巢湖学院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部,安徽 巢湖 238000)

组织认同强调的是个体对其所在组织对象拥有的组织认知、组织情感和组织行为。这一理论对当前高校创造性开展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不乏启迪。不断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认同,可以进一步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力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宜人性,从而为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开辟出一条崭新路径。

组织认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路径

当前,随着世界范围内的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思潮多样化的日益演变,随着我国国内的社会转型、体制转轨和发展转向的深入推进,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也日益面临着诸多的现实问题亟待解决。如一些大学生所表现出来的“政治信仰迷茫”、“价值观念冲突”和 “道德认知模糊”等不良倾向,[1]应该值得我们深刻反思。如何有效化解这些问题和矛盾,不断提高大学生的思想政治素质,推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持续健康发展,已成为当务之急。而在此过程中,引入组织认同理论,充分挖掘和利用其在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的功效和价值,无疑将为我们提供了一条崭新的探索路径。

自从March和Simon(1958)提出第一个较为详细的组织认同模型至今,[2]理论界关于组织认同的定义仍未形成共识。在西方学者中,Patchen(1970) 将其定义为 “相似性”(similarity)、“成员感”(membership) 以及 “忠诚度”(loyalty);[3]Cheney(1983)将其认为是个人将自己与社会场景中的元素加以整合的过程;[4]O’Reilly和Chatman(1986)认为组织认同是雇员体验到的对组织的一种心理依附;[4]Mael和Ashforth(1989)认为组织认同是以组织成员的身份定义自我的一种状态,或者是一种归属于群体的知觉;[5]Steel(1997)指其是作为个体自我定义的一部分,并与组织表征相连;[4]Riketta(2005)从认知角度、情感角度和社会学角度总结了组织认同的三类定义。[6]国内学者王彦斌(2007)认为组织认同一般指组织成员以组织为中心寻求一致性的心理表现及其过程;[7]魏钧(2008)将组织认同定义为“个体把自己和组织视为一体的自我认定,它是个体认知并内化组织价值观的结果,表现为个体对于组织在归属感、自豪感和忠诚度等方面流露出的情感归依”。[8]综合上述研究,我们认为,组织认同作为认同的一种形式,是组织成员个体与组织在相互关系中表现出的心理与行为的一致性,它大致包含组织成员个体对特定组织对象所拥有的组织认知、组织情感以及表现出来的组织行为等方面的内容。

研究表明:个体的组织认同度越高,他越有可能支持组织的观点并采取对组织有利的行动。个体在其组织认同产生的过程中,不断地将自己和组织紧密结合起来,不断产生对组织的归属感,积极配合组织的目标和任务,并为其实现贡献智慧和力量。而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就是通过施展一系列的教育实践,将与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相适应的思想意识、道德观念和政治信仰等内化为大学生的自觉意识,并最终外化为国家和社会发展所需要的具体的动作和行为。在这样的“内化——外化”的转换过程中,如果能把广大学生的认知、情感和行动与其所在学校组织所需要的认知、情感和行动统一起来,必将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积极、有效的开展提供一个很好的借鉴。

遵循高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办学理念,针对当前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我们可以尝试从提升在校大学生的组织认同着手,即通过提高广大学生对学校“教书育人、管理育人、服务育人和环境育人”的认同,不断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力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宜人性,以不断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性。

1 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教书育人”的认同,巩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高校的课堂,是“教书育人”的中心环节,它既是知识传播的重要舞台,更是对大学生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在课堂上,教师与学生之间,以教学为载体实现两者的有机统一,教师在其中居于主导性的地位。因此,教师思想道德修养的加强、教师业务素质能力的提高,可以有效提升大学生对教师的认同和对高校 “教书育人”的认同,同时,也将进一步巩固课堂这一思想政治教育的主阵地。

不断加强教师思想道德修养。崇高的师德、良好的师风是做好教育工作的根本,也是学生对教师认同不认同的一个关键。在教育活动中,学生往往是“度德而师之”,教师只有具备了良好的道德修养,才能有效地感染和教育学生。这就要求教师:一、政治立场要“坚”。作为一名人民教师,要忠诚于党和人民的教育事业,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坚持改革开放,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地把自己的立场和祖国的立场、人民的立场统一起来,以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来行使一名教师的权利和义务。二、思想境界要“高”。作为一名教师要志存高远、爱岗敬业,关心学生,无私奉献,在平凡的工作岗位上,要以非凡的毅力、过硬的思想、崇高的信念感染学生、教育学生、引导学生。三、道德情操要“优”。每一名教师要处处以身作则,为人师表:要做到言行一致、表里如一;要做到正直、诚实、光明磊落;要坚持求真务实、严谨治学;要坚持开拓创新,勇于实践。充分展现教师的人格魅力,在获得学生高度认同的基础上,更好地发挥“教书育人”的功能。

努力夯实教师业务素质能力。“师者,传道授业解惑也。”作为知识的传播者,“打铁先得本身硬”,“教给学生一杯水自己先有一桶水”,这是对教师提出的基本要求。因此,对于教师来说:一、专业学识要“精”。就是每个教师要在自己所属的学科领域和学术方面有所建树:拥有本专业的深厚的理论功底,掌握本学科的发展趋势,了解本专业的前沿热点等,这是教师的立足之本。二、知识领域要 “宽”。教师应不断进行知识的更新和“充电”,自觉拓宽知识领域。教师只有博学多才,在传授知识,特别是一些跨学科的知识时,才能做到得心应手、游刃有余,才能做到举一反三,才能使自己传授的知识丰富多彩,更具说服力,满足相关学科和交叉学科教学的需要。三、业务技能要“强”。教师要苦练各项教学技能,不断改善自己的教学方法,丰富自己的教学手段。特别是在教育科学和技术的迅猛发展的今天,教师广泛而熟练地使用以计算机多媒体为代表的现代教育技术已经成为了必然的选择。

2 提高大学生对高校“管理育人”的认同,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

“培养什么样的人,怎样培养人”是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中最核心的命题。而“管理育人”是解答这一命题不可或缺的重要一环。高校管理部门通过贯彻“以人为本”的管理宗旨,充分调动学校系统内各方面的教育资源,科学决策、完善制度、形成合力,进一步提高学生对高校“管理育人”的认同,以凝聚思想政治教育的向心力。

贯彻落实“以人为本”的教育宗旨。杨叔子教授(2001)提出:大学的主旋律应是“育人”,而非“制器”,……我们的教育失去了人,忘记人有思想、有感情、有个性、有精神世界,就失去了一切。[9](P7-10)因此,“以人为本”高校教育理念的应有之义,也是指导一切管理工作的唯一宗旨。因此,管理工作:一要为了学生。学生是高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的主体,“以人为本”,就是要使学校的一切管理工作必须以“育人”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努力创造出有利于青年学生的学习和生活、有利于青年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的管理模式和管理风格。学生管理工作者应按这一宗旨,确定培养目标和方法,规范各种行为和措施,针对学生的思想、行为、品德、心理和精神现状,实施科学有效的管理。二要依靠学生。管理工作需要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要摒弃那种传统的、不适时宜的“管理——被管理”的理念。现代化的管理方式应该是双向的、互动的。因此,在实际管理工作中,要善于发动广大青年学生,充分调动青年学生的积极性和参与精神。要积极创造机会让学生能参与到学校管理的有关工作中来,并在诸如学生社区管理、学校社团管理、学生学习管理等方面努力尝试学生自主管理。

建立健全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科学规范的管理机制是管理的灵魂所在,它既是提高管理水平和能力的一个关键因素,也是提高学生对学校认同的一个重要途径。为了实现这一目标:一、管理工作要制度化。制定必要的学生学籍管理规定、学生考勤制度、学生请假制度、学生考试制度、学生评优制度、学生课外实践活动有关规定等是实现管理的基本前提。随着各项规章制度的建立和完善,学校管理就有了“依法治校”的制度依据,也大大地提升管理的合法性和科学性。二、管理工作要规范化。有了管理制度的建立和健全,学生就有了遵照的依据,教师也有了评价的参考,管理就有了合理合法的平台。同时,在执行管理的过程中,就可以按照“公平、公正、公开”的原则对违反规定和纪律的学生按章办事,该处分的处分,该留级的留级、该退学的退学,逐步树立起“有制度可依,有制度必依,管理必严,违反必究”的良好管理风气。让广大学生可以接受,让广大学生为之信服,让广大学生从中受益,从根本上解决“管理育人”的凝聚力、向心力不强的现实困境。

3 提高大学生对高校“服务育人”的认同,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力

“服务育人”是高校育人工作的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学校后勤部门,由于承担着学生们日常学习和生活诸多保障任务,他们服务态度的好坏、服务质量的高低、育人意识的强弱直接影响着学生对于学校的整体认知和情感,从而也会间接影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实践活动的开展。因此,高校后勤部门的工作者,需要不断提高服务质量,强化育人意识,借助为广大学生提供最优质的服务,最贴心的服务来赢得学生们的喜欢,在提高学生对高校“服务育人”的认同的基础上,进一步夯实思想政治教育的保障力量。

扎实提高后勤服务质量。后勤服务,质量为本。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初衷就是为了不断提高后勤部门的服务质量和服务水平。因此,后勤部门的工作要踏踏实实在服务上做文章,以更好地满足高校师生的工作、学习和生活需要。通过培训、教育和引导等方式,不断向后勤工作人员灌输服务意识、质量意识、安全意识,让有关人员正确认识学校后勤社会化的本质属性、坚决把维护学生切身利益放在第一位,充分听取广大师生的意见,引进规范化经营管理,贯彻人性化的服务理念,以良好的职业态度、严谨的工作作风、得体的行为方式、高超的技术水准、向上的生活激情为广大学生提供细致、周到、贴心、满意的服务。这既能让学生感受到学校对他们的关心和温暖,同时也激发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和对学校的热爱,并为他们积极配合学校开展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打下基础。

逐步强化后勤育人意识。后勤部门不能只停留在提供后勤保障的层面上,不能只重视其成本效益,而忽视或淡化其“服务育人”的职能。因为,在高校的育人体系中,后勤工作岗位是“没有讲台的课堂”,后勤工作者是“不上讲台的老师”。相对于“教书育人”而言,后勤“服务育人”不是直接地面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而是以良好的职业道德影响学生,以优良的质量服务感染学生,以无私的奉献精神教育学生,使学生在接受具体的服务与管理过程中受到潜移默化的教育。所以,学校后勤部门应不断强化其“服务育人”的职业意识,逐步实现其工作目标由重效益目标向重育人目标转变,其工作内容由重服务保障向重服务育人转变。随着社会的进步和学校的发展与成长,随着学校教育管理水平的不断提高,教育教学管理的综合性、整体性要求日益增长,学校应该重视后勤“服务育人”的功能,充分发挥后勤“服务育人”的作用,在重视成本效益的基础上调整目标导向,主动为学校整体育人目标服务。

4 提高大学生对高校“环境育人”的认同,增加思想政治教育的宜人性

“芝兰入室,久而自芳”,“蓬生麻中,不扶自直”。高校优美的校园环境,良好的校园氛围,会让身处其中的大学生与之产生良性互动——环境优美、舒适宜人的校园环境使学生受到感染、熏陶和教育,学生在其影响下也会积极用行动来爱护、美化和优化校园环境。所以,宜人的环境不仅提升了大学生对高校 “环境育人”的认同,宜人的环境也为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环境的支撑。

加强校园硬件环境的建设。学校的硬件环境主要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包括学校的教学楼、宿舍楼、办公楼、图书馆、体育场馆等相关建筑设施;二是包括现代化的通讯设备、教学设备、一流的科研设备和现代化的实验室等。这些硬件设施是学校校园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环境育人”的重要载体。因此,一方面,要抓好学校基础设施建设,创造规划科学、布局合理的校园建设格局,营造整齐清洁、优美清新、安全安静的自然生态环境,给学生以一流学校的印象,让学生增添一份自豪感与自信心,激发学生热爱自然、热爱生活、热爱学校、热爱祖国、奋发向上的思想情感。另一方面,要不断赋予硬环境以人文内涵——丰富其知识内涵,提高其文化品位、增强其艺术美感,在为学生们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活、学习环境的同时,也创造了一个良好的育人氛围。

重视校园软件环境的优化。校园软环境主要包括大学精神、大学形象等内容。他们在表现形式上,虽然不如硬环境那般客观和具体,但是,一个社会认可、学生认同的大学精神、大学形象等对于学生们的精神塑造和品格培养同样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所以,在软环境建设上:一、努力升华大学精神。中国人民大学校长纪宝成(2004)说过:“大学是有精神的,唯其精神,使之经世而独立,历久而弥新。 ”[10](P10-12)大学精神是教师、学生和管理者共同传承和创造的精神成果的总和,是群体价值观的主要组成部分,是大学凝聚力、生产力、创造力和生命力的源泉和动因,具有群体认同与导向功能、聚合与辐射功能、传承与创新功能等自身独特的功能。升华大学精神,要坚持以师生为本,以高尚的情怀去关心爱护全体师生员工,要不断满足师生对校园文化的需求;要提倡“兼容并蓄”,积极引进和吸纳一批具有新文化、新思想的学者和专家进入校园,创造良好环境,支持他们的学术研究和创新,努力打造一个思想活跃、严谨求实、学术兴盛的高等学府,以满足科学技术日新月异的时代要求。二、潜心树立大学形象。大学形象系统由理念识别、行为识别和视觉识别等三部分组成。大学需要加强校徽、校旗、校牌、校服、校名、校训、校歌、校园环境等形象要素的宣传,将大学的办学理念、文化特征、行为模式等抽象语言转换为具体符号和实物,以有形的方式展现在公众面前,形成组织化、系统化、标准化的视觉方案,它将有利于公众的感知、记忆、认同,不仅可以激发师生的学校荣誉感、归属感和理想追求,增强学校团队的凝聚力与向心力,也可以获得社会广泛的认同感,为学校开展思想政治教育活动提供强有力的推动。

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其内容和形式随着实践的发展而变化,会不断产生一些新的问题,出现一些新的情况。而这些新问题、新情况的解决,都需要我们在指导思想和工作方法上不断与时俱进,开拓创新,才能更好地满足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持续向前发展的新要求。而我们引入组织认同理论,只是在这方面做了一些初步的探索和尝试。

[1]向泽雄.当代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现状调查研究——以华东地区某高校为例[J].巢湖学院学报,2009,(5).

[2]Lee Sang M.,An empirical analysis of 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Journal,1971,14(3).

[3]王彦斌.管理中的组织认同--理论建构及对转型期中国国有企业的实证分析[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Edwards M.R.,Organizational identification:a conceptual and operational review,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Management Reviews,2005,(7).

[5]Ashforth B.E﹠Mael F.A.,Social identity theory and the organization,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1989,(14).

[6]Riketta M.,Organization identification:a meta-analysis,Journal of Vocational Behavior,2005,(66).

[7]王彦斌.社会心理测量中关于降低主观性偏差的方法探索——一项关于组织认同的测量思路与量表设计及其结果[J].社会,2007,(6).

[8]魏钧等.组织认同受传统文化影响吗--中国员工认同感知途径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6).

[9]杨叔子.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高等教育研究,2001,(2).

[10]纪宝成.对大学理念和大学精神的几点认识[J].中国高等教育,2004,(1).

G641

A

1672-2868(2011)05-0106-05

2011-05-26

安徽省高等学校优秀青年人才基金项目(项目编号:2009SQRS106)

向泽雄(1974-),男,安徽巢湖人。巢湖学院讲师,法学硕士,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理论、思想政治教育研究、组织行为学等。

责任编辑:陈 凤

猜你喜欢

育人政治思想
文化育人的多维审视
思想之光照耀奋进之路
育人铸魂守初心 赓续前行谱新篇
家校社协同育人 共赢美好未来
思想与“剑”
“讲政治”绝不能只是“讲讲”
艰苦奋斗、勤俭节约的思想永远不能丢
“政治攀附”
“思想是什么”
“政治不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