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探寻

2011-08-15胡辉平

巢湖学院学报 2011年5期
关键词:主义专业

胡辉平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新闻专业主义的本土化探寻

胡辉平

(安徽职业技术学院,安徽 合肥 230011)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新闻专业主义实践的价值大于理论的意义。文章重点关注的是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的实践问题,即探索专业主义中国化的机制创新问题。文章还开创性地提出了分层次分类别实施新闻专业主义的新闻改革主张。

新闻专业主义;历史发展;本土化探寻

新闻专业主义是资产阶级新闻学的重要概念,也是西方新闻工作者恪守的最主要的新闻职业规范。在中国新闻界娱乐化泛滥、职业道德缺失的今天,重树新闻专业主义大旗,对专业主义理论与实践进行改良与探索,在政治与经济的双层夹缝中找到一个平衡点,重构媒介和新闻从业者的社会角色与功能,具有“解放”的作用。[1]

1 新闻专业主义的历史探源

19世纪中期,美国历史上出现了“纽约三大便士报”:本杰明·戴创办的《纽约太阳报》、贝内特创办的《纽约先驱报》和格里利创办的《纽约论坛报》。随着三大便士报的创办,美国报业进入了大众化报刊的新时代。

大众化报纸虽然定位于信息传播,但对读者的争夺导致其出现了“煽情主义”的倾向,采取绘声绘色地揭露丑闻或渲染色情或描写细节以刺激感官的新闻报道手法吸引读者。针对美国报业的媚俗和煽情化做法,《纽约论坛报》的创办者格里利最先在该报的创刊广告中,提出要摒弃大众化报纸的不良倾向。他指出:“《纽约论坛报》将努力维护人民的利益和促进他们道德的、社会的和政治的权益。它将摒弃许多著名便士报上的不道德的、下流的警察局新闻、广告和一些其他材料。我们将尽心尽力地把报纸办成赢得善良的、有教养的人们嘉许的、受欢迎的家庭常客。”[2]1896年,美国人奥克斯购买《纽约时报》之后,提出“高尚的新闻政策”、“独立公正的评论”和“正确详尽的新闻资料”三大目标,与刺激性的黄色新闻相对抗。从此新闻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奥克斯的报业实践充分体现了新闻专业主义的理念。他真正将新闻业的独立性贯穿于新闻报道之中。在办报宣言中,他强调新闻报道“应无畏无惧,不偏不倚,并不分党派、地域,或任何特殊利益”。[3]

奥克斯掌管《纽约时报》后所基本形成的新闻信息模式,是新闻专业主义的根源。[4]

2 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的历史发展

2.1 20 世纪初,民族新闻专业主义思想的启蒙与实践

20世纪初期,在西方新闻观念,特别是正处于上升阶段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影响下,中国的一批新闻学者和报人的报刊观念已有很浓重的专业主义成份,如:邵飘萍、黄远生、戈公振、任白涛、邹韬奋认识到了“新闻本位、受众本位”的观念,并把报道新闻,为读者服务,以公众为本作为其报刊活动的重要理论支撑;认识到了客观、真实、公正地报道新闻的重要性;认识到了记者的地位、职责、作用的重要,以及开展新闻学研究、培养新闻专业人才的重要性,并加以广泛地实施。邵飘萍的独特贡献还在于由认识到新闻的主体地位而把改良新闻作为改革报纸的先决条件,进一步认识到改良新闻全赖记者。他还提出“记者独特之智能说”,使新闻专业意识具体化,涵盖了新闻敏感,思维能力,工作作风,心理素质,专业素养等诸多方面。[5]而最初把新闻作为一门学问来研究并开始新闻学教育,培养专门新闻人才的,在中国当属徐宝璜。1918年,徐宝璜留美归国后,首次向中国新闻界系统介绍了美国职业化新闻事业的现状。此后10年,美国新闻事业运行方式,成为中国新闻业占主导地位的模式。

这一时期在新闻实践方面,张季鸾进行了大胆的专业主义探索。他在主政新记《大公报》时,为了实现发刊词中主张的“绝对拥护国民公共之利益”的“报业天职”,以疗救报业之流弊,开出了著名的“不党、不卖、不私、不盲”的“四不主义”处方,以中国独特的方式表达了媒体必须独立、自主和中立的理念。“四不”是包括政治立场、新闻言论、经营方针和报纸风格在内的办报思想的具体概括。处在社会动荡与政治变革的二三十年代的大公报,标榜“四不”主义,显然已十分接近当时已风靡西方的新闻专业主义的重要内核。[6]

2.2 中国共产党党报体系中的专业主义理论探索

20世纪40年代,中国共产党的党报理论逐渐成熟,形成体系。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第一次新闻改革就是将新闻实践纳入以党报为本位的新闻传播体系之中。1956年的第二次新闻改革实质上体现了对新闻传播普遍规律的尊重。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尤其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确立后,长期受到束缚的新闻观念和新闻思想都获得了很大解放。20世纪90年代以后,新闻事业既是上层建筑,又是第三产业的双重性质获得新闻理论界和实务界的普遍认同。新闻规律和新闻专业主义重新进入新闻人的视野。至今20多年的新闻改革与实践,为新闻业遵循新闻规律、实践新闻专业主义精神创造了一定的条件,也可说是西方新闻传播观念特别是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在中国新闻业中得到认同的过程。这一过程包括信息概念的引进和媒介传播信息功能的确认;新闻改革的推进,新闻业务的改进,受众本位、新闻本位的回归;传播者素质的提高,新闻职业道德、媒介操守、伦理规范的建立健全等几个方面,为我国新闻传播业的发展注人了生机与活力,也为新闻专业主义的萌芽和出现提供了土壤。

2.3 《焦点访谈》、《新闻调查》对新闻专业主义的实践

1994年中央电视台《焦点访谈》开播时,做出了个性化的定位:“时事追踪报道,新闻背景分析,社会热点透视,大众话题评说”。《焦点访谈》还提出了自己的报道原则:第一,要力求事实准确,记者不能先入为主,更不能偏听偏信。记者要作到冷静的观察,不能感情用事,主观意识太强。在对有争议的的问题采访时,要听取多方的意见,不要轻易下结论。第二,在评点时要就事论事,不要引申发挥,扩大批评面。第三,要最大限度地去争取得到主管部门和权威部门人士的表态或得到他们的更深一步的合作。第四,问题要有普遍性,做到选题为受众所关心,有典型性。第五,要选择好时机,把握好时事的动态走向。第六,要有结果,给自己和受众一个可回味的空间。[7]

3 新闻专业主义本土化的实践探索

3.1 中国新闻体制改革

“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是中国传媒业双重属性的具体运作模式。这一模式造就过中国传媒业的繁荣,也深深地捆扰着中国传媒业的发展。

李良荣教授对中国新闻体制改革进行了突破性的构想。

他认为中国新闻体制改革应该走 “双轨制”的道路。[8]他把中国庞杂的媒体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属于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包括:一家党委机关报,一个新闻综合电视频道,一个新闻综合电台频率,还可能包括一家政府办的网站,党的刊物,一家出版社;另一类是不属于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包括各种都市报和信息类报纸、各种非综合性的电视台和电台。中国的新闻媒体都具有双重属性,属于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具有更多的上层建筑属性即更多的事业性质,而不属于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具有更多的信息产业属性即企业属性。

以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和非党的喉舌的新闻媒体形成的两大阵营构成了中国媒体的双轨制。

党的媒体的功能是传达党的方针政策以及国家重大新闻的发布,以宣传为导向。党的各级组织根据党的纲领和组织原则进行管理,接受全体党员的监督。

非党的喉舌的媒体的主要功能是信息服务,对它的间接管理和指导有三个层次:非党的媒体的管理委员会,这是它们的直接管理机构;媒体的行业协会;政策通气会和学习会。非党媒体拥有独立的人权、事权、财权,其中最重要的是相对独立的编辑权和相对独立的经营权。非党媒体在政治上和中央保持一致,这是铁定的纪律。[8]

3.2 在新闻改革的前提下,分类别践行新闻专业主义

新闻专业主义是一种社区控制方式和意识形态。如果要将作为舶来品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付诸于中国新闻改革的实践,就必须对其进行“本土化改造”。

在李良荣教授对中国新闻改革建议的前提下,笔者提出新闻专业主义中国化分层次、分类别实施的设想。

第一个层次是党报、党台层次。作为各级党报和综合性的电视台、电台和官方网站来说,必须把宣传党的方针政策、国家的法律法规和重大时事政治当作最主要的任务,本着以宣传为主的原则,重点传播各种影响国计民生的硬新闻,阐释新闻事件,充分发挥新闻媒介传递社会主导价值观、正确引导舆论导向、维护社会稳定的作用。当然,这类媒体的宣传并不仅仅是空洞的说教。江泽民在谈到党的媒体的宣传艺术时说:“当然强调讲政治,并不意味着简单地重复一些政治口号,搞一些空洞的东西。要讲究宣传艺术,增强吸引力,感召力和说服力,把报纸办得生动活泼,喜闻乐见。”[9]

党报、党台在新闻报道中既要讲 “政治原则”,又要讲“业务原则”,并力图做到两者的统一,在党派主义与专业主义之间找到平衡点。讲“政治原则”,就是要遵守党性原则、群众性原则、批评性与监督性原则和自由与责任原则,尊重媒介的意识形态属性,保证媒介的喉舌作用。讲“业务原则”,就是要遵守真实性、客观公正性和新闻性。当前,党报、党台更应该注重业务原则,增强新闻报道的专业性和可读性。

第二个层次是以信息传递为主的非党报、党台,重点是各类娱乐性报纸、信息类报纸和非综合性的电台、电视台。它们必须严格遵守新闻专业主义的报道手法,传播信息、提供娱乐、提供知识、舆论监督。当前,这类媒体在运用新闻专业主义理念报道新闻时要重点避免以下倾向:炒作明星婚恋故事;图片暴露;凶杀犯罪故事淋漓尽致;低俗社会新闻故事泛滥;虚假新闻和不良信息盛行;媚俗、低俗、庸俗、恶俗之风成灾。李良荣教授就曾疾呼:“市场化办报,不能脱离新闻专业主义”,“脱离新闻专业主义的市场化报纸,就有可能陷入黄色报纸的泥潭”,“这是我们面临的最为严峻的问题”。[10]新闻专业主义是诊治新闻业娱乐化和低俗化的一剂良方,专业化的新闻报道要以专业的视角审视新闻题材,以理性的精神挖掘新闻素材,以科学的精神提炼新闻价值、以人文的笔触关注新闻人物。把人文的精神注入到新闻报道中,把新闻的视角尽量延伸到普通人、基层百姓的日常生活之中,关注他们的生存状态,关注他们的情感世界,关注他们的利益诉求。弘扬社会上最广大人民群众的价值规范、现实要求,体察民意民情,反映人民心声。

3.3 开展传播者的媒介素养教育

媒体机构设置中可以增设主管媒介素养教育的独立部门,定期对媒介从业人员进行媒介素养培训。通过培训,使他们具备扎实的新闻传播理论知识、丰富的大众传媒业务常识、精深的“新闻专业主义”理念和敦厚的媒介伦理道德体系等。要继续加大新闻从业人员的专业教育与培训,提高他们的专业意识和专业化水平。美国新闻业能够成为一种专业,与普利策在20世纪初推行新闻教育有直接关系;今天,中国新闻业的发展同样需要新闻教育和职业培训的同步发展。

3.4 建立职业规范和职业准入制度

严格实行新闻从业人员的准入制度。获得职业资格认证对职业来说,是重要的,不仅因为它与传统的贵族地位相联系,而且因为它的隐含意义:无私奉献和学问,使其获得了来自劳动市场竞争的合理保护。这意味着其树立的壁垒权力的合法性。因此由传统的“有地位的职业”概念规定的特别的专门知识技能和正直诚实的道德品质立刻被纳入职业机构,成为职业制度或职业主义维护的重要内容。

3.5 建立新闻自律机制

新闻专业主义的核心是从业人员对其自身的控制。以自律求自由,可以为传媒赢得较多的有弹性的活动空间。为了避免较多的他律,就需要更多的自律。笔者认为可以从三个方面建立新闻自律机制:

其一,逐渐完善与新闻传播有关的法律法规,在条件成熟时出台独立的新闻传播法。

其二,成立类似于媒介道德委员会之类的机构,以加强媒体的道德规范和纪律约束。

其三,即时公布并处理违规的新闻工作者和新闻媒体。

从长远看,一种行业的专业化程度较低,其职业行为才需要更多的由外部控制而非来自内部的压力。而专业化程度较高的行业,它的职业角色通过职业理念和精神的内化而形成,从而每个个体能够在从业的过程中自觉担当社会道义和服务公众的责任。

[1]陆晔.成名的想象:社会转型过程中新闻从业者的专业主义话语建构[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zjlt_lw_view.jsp?id=3880,2005-12-31.

[2]张隆栋.外国新闻事业简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8.

[3](美)威尔伯施拉姆等.报刊的四种理论[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0.

[4]李子坚.纽约时报的风格[M].吉林:长春出版社,1999.

[5]单波.20世纪中国新闻学与传播学(应用新闻学卷)[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1.

[6]侯迎忠.20世纪初民族新闻业的专业主义解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2):123-125.

[7]孙玉胜.十年——从改变电视的语态开始[M].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3.

[8]李良荣.李良荣自选集——新闻改革的探索[C].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4.

[9]展江.新闻宣传异同论[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academic_zjlt_lw_view.jsp?id=3664,2006-01-03.

[10]莫继严.重提新闻专业主义——从媒体报道高枫事件说起[J].当代传播,2003,(1).

CHINA′S LOCALIZATION EXPLORATION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HU Hui-ping
(Anhui Vocational and Technical College,Hefei Anhui 230011)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is the important concept of capitalism Journalism and the most essential regulation that western journalists should strictly abide by.The practical value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is more than its theoretical meaning.The paper focuses on the practice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that is to explore mechanism innovation of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in China.The paper also intimately puts forward the reform ideas of practicing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according to gradation and classification and of building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

Journalism Professionalism;Historical Development;China′s Localization

G21

A

1672-2868(2011)05-0054-04

2010-07-07

胡辉平(1970-),男,安徽祁门人。新闻学硕士,北京大学教育学院博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新闻理论、媒介传播、教育宏观管理。

责任编辑:澍 斌

猜你喜欢

主义专业
原始意图、对抗主义和非解释主义
一句话惹毛一个专业
新写意主义
专业降噪很简单!
专业化解医疗纠纷
专业修脚店
近光灯主义
更聚焦、更深入、更专业的数据分析
探秘那些不冷不热的专业
这是一部极简主义诠释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