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构建洞庭湖旅游经济圈研究*

2011-08-15吴顺发

长沙大学学报 2011年1期
关键词:旅游圈洞庭湖区湖区

吴顺发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构建洞庭湖旅游经济圈研究*

吴顺发

(湖南民族职业学院,湖南岳阳414000)

洞庭湖区域旅游资源整合,进行区域性合作,共建旅游经济圈,并溶入长株潭城市群及武汉经济圈,既有可能,亦有必要。它有利于实现洞庭湖区域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有利于湖区自然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和保护,有利于人与自然的和谐与共。

洞庭湖;旅游经济圈;构建

近年来,区域旅游合作的兴起,产生了巨大的价值效应。如1996年,粤、港、澳联手成立“珠江三角洲旅游推广机构”,后发展为“泛珠三角9+2”,至今泛珠三角旅游圈确立;2003年,“大三峡”旅游经济圈提出,为长江沿线旅游合作奠定了基础;“长三角”旅游经济圈,构筑了中国最具吸引力的江浙沪旅游经济圈;2010年,湖南省旅游局、岳阳市人民政府、《中国旅游报》共同发起了“首届中国环洞庭湖旅游高峰论坛暨五湖牵手五岳旅游同盟大会”活动,岳阳市旅游局开创性地提出了“五湖牵手五岳”的旅游区域合作新模式,以开辟华夏旅游的“黄金之旅”,打造中华山水“最美画卷”,塑造中国旅游整体形象,实现资源共享、利益共赢,标志着中国大区域旅游合作时代的到来,为洞庭湖区域旅游圈的构建提供了有益的参照。

一 洞庭湖区旅游资源的概况

(一) 洞庭湖旅游圈的区域界定

美丽富饶的洞庭湖区,位于长江中游以南,湖南省北部。以洞庭湖为中心,向东、南、西三周过渡为河湖冲积平原、环湖丘陵岗地、低山。在行政区划上,包括岳阳、华容、湘阴、南县、益阳、安乡、汉寿、澧县、临澧、桃源、宁乡、望城12个县,益阳、沅江、临湘、汨罗、岳阳、常德、津市7个市,以及岳阳的君山、云溪,益阳市的资阳、赫山,常德的武陵、鼎城6区,共计25个县市区,此外还涉及湖北的松滋、公安、石首等县市,总面积约4.5万平方公里,其中湖南部分土地面积约3.2万平方公里,占湖南省总面积的15%;总人口约2108万(2009年),占湖南省总人口的1/4。

(二) 洞庭湖区旅游资源的分类

按照以区域为主、以应用为特色的分类原则,可分为:

1.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洞庭湖区地形复杂多样,孕育了丰富的地文景观类旅游资源。主要景点有岳麓山、大围山、幕阜山、玉池山、相思山、福寿山、大云山、五尖山、雪峰山、壶瓶山、武陵山等。

2.水域风光类旅游资源。洞庭湖在历史上又有云梦泽、九江、五渚、五湖、重湖、太湖之称。著名河湖有浏阳河、捞刀河、湘江、资水、沅水、澧水、汨罗江、洞庭湖、南湖、黄盖湖等。

3.生物景观类旅游资源。亚热带湿润季风气候给广阔的洞庭湖区带来丰富的热量、充沛的降水,更赋予了洞庭湖区万物勃勃的生机。湖区已探明动物约553种,其中虾蟹4科9种、贝类11科85种、鱼类23科117种、两栖类7科17种、爬行类10科32种、鸟类48科297种、哺乳类16科35种。该区已探明植物1428种,中国特有树种有银杏、苦槠、马尾松、小叶砾、杉木、喜树等。临湘的药姑山被称为“天然药库”,平江的幕阜山拥有中国长江以南最大面积的天然黄山松1100多公顷,石门的壶瓶山自然保护区也被尊称为物种的宝库。

4.历史遗址类旅游资源。众所周知,巴陵自古就是湘楚文化的摇篮,后来湖湘文化也孕育于此。洞庭湖区几千年前就有人类文明活动的足迹,有人认为华夏文明也起源于洞庭湖文化区。从屈原、贾谊到周敦颐、王阳明,从黄兴、蔡锷到毛泽东、刘少奇,都是湖区光辉历史的代表。著名景点有长沙北津城遗址、定王台、龙窖山遗址、岳州窑、嘉祐晚钟、宋玉城、城头山文化遗址、划城岗遗址、澧州古城墙、汤家岗新石器时代遗址、余家牌坊、囊萤台、桃花源古遗址、天问遗址、赤松亭遗址、大溪文化遗址以及黄兴故居、谭嗣同故居、毛泽东故居、刘少奇故居、任弼时纪念馆、杨开慧故居等。

5.古迹建筑类旅游资源。洞庭湖区拥有大批保存完好的古建筑,最著名的莫过于江南三大名楼之一的岳阳楼。其他如岳麓书院、天心阁、江南第一屋场张谷英村、屈子祠、逸园、慈氏塔、湘妃祠、常德诗墙、孟姜祠、裴公亭、凌云塔等。

6.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千百年来,洞庭湖区繁荣的文化土壤孕育了湖区独特、灿烂的宗教文化。洞庭湖区的龙文化在国内首屈一指,每年端午龙舟竞渡吸引了海内外无数游客。湖区的宗教文化类旅游资源主要有兴华禅寺、开福寺、浏阳文庙、密印寺、道家72洞天之一的君山、平江东山古寺、岳阳文庙、南泉寺、墨山寺、澧州文庙、夹山寺、药山寺、屈原庙、白鹿寺等。

7.古代陵墓类旅游资源。洞庭湖区自古是楚国故地,西汉有长沙国,悠久的历史文化,辈出的名人也给湖区留下了丰富的墓葬,如二妃墓、屈原墓、鲁肃墓、杜甫墓、西汉长沙王陵、马王堆汉墓、渔阳墓、何绍基墓、左宗棠墓、曾国藩墓、闯王陵、常德九里楚墓群、益阳陶澍陵园等。

8.体育健身类旅游资源。洞庭湖区复杂的地形创造了丰富的健身类旅游资源,如平江漂流、大云山徒步探险、大围山森林探险、洞庭湖汽车自驾游、环洞庭湖自行车户外探险旅游、桃花源探幽、岳阳龙舟竞渡等。

(三) 洞庭湖区旅游资源开发条件及价值评价

洞庭湖区旅游资源的开发必须做好开发条件的评价工作,主要涉及区位、资源、客源、环境、投资、施工六个方面。旅游资源开发归根结底是为了实现其价值,吸引旅游者,满足旅游消费需求,创造效益。洞庭湖区旅游资源价值评价内容包括美学观赏价值、历史文化价值、科学考察价值和社会经济价值四个方面。

(四) 洞庭湖区旅游资源考察综合分析

综上,湖区旅游资源丰富,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源远流长,核心和依托是历史文化名城岳阳和国家级风景名胜区岳阳楼。湖区的旅游资源集山、水、洞、泉、岛、塔、楼、寺、墓、祠于一身;融湖光、山色、江涛、林海于一体,门类齐全,特色鲜明,内涵丰富。湖区的旅游资源,从壮丽的山川峰谷到秀美的江河泉瀑,从雄伟的古代建筑到奇特的爱情传说,还有典型的世界文化与自然遗产无不镌刻着中华民族辉煌灿烂的历史,闪耀着我国劳动人民勤劳智慧的光辉。

(五) 洞庭湖区可开发的旅游形式

第一,观光旅游。八百里洞庭素以优美绮丽的风光而闻名,再加上丰富的历史遗址类、古迹建筑类旅游资源都为湖区开展观光旅游提供了便利条件。湖区观光旅游的发展要实现品牌化,打造精品旅游线路,使旅游产品突破中部,面向全国,走向世界。

第二,生态旅游。生态旅游是一种新的旅游开发战略和发展理念,是使旅游业可持续发展的唯一途径。湖区旅游业的发展要以生态旅游为导向,利用湖区动植物资源丰富的优势,开展生态考察、科研观光等旅游活动。实践证明,近年来生态旅游己成为推动湖区生态环境改善,促使湖区传统农业向现代化农业的转化的重要途径。

第三,民俗旅游。洞庭湖流域人文环境浓郁,文化底蕴深厚,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长江中游的一颗文化明珠,更是丰富的民俗文化宝库。湖区的楚风遗韵、渔樵耕牧、婚丧嫁娶、花鼓傩戏等别有一番风味。湖区龙文化和龙舟文化是湖区民俗文化的核心内容,也是民俗旅游的开发重点。

第四,体育旅游。洞庭湖烟波浩渺,地势连绵起伏,峰林奇秀,山间多急流险滩,是喜欢挑战极限、超越自我的旅游者开展体育旅游的好去处。湖区体育旅游可开展森林探险、漂流、探洞、攀岩、潜水、滑水、冲浪、野外生存、定向越野、户外拓展、帆船竞赛、龙舟竞渡、环湖自驾游、名人故里徒步等项目。湖区各级政府和有关部门要从大局出发,不断优化体育旅游环境,加大体育旅游基础设施建设,完善交通、住宿接待设施,满足旅游者的需要。

第五,红色旅游。湖湘文化熏陶下的湖区人民向来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革命事迹,涌现了一批批革命志士,留下了众多的革命旧址遗迹和伟人故居故里。这些为数众多的史迹是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活教材,同时又是发展红色旅游、振兴湖区经济的重要资源。湖区红色旅游的发展要贯彻开发和保护并重的原则,积极发挥革命精神的作用,发挥革命老区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作用。

洞庭湖区旅游业的发展要多管齐下,综合开展观光旅游、生态旅游、民俗旅游、体育旅游和红色旅游,努力把湖区打造成一个集休闲度假、文化体验、疗养娱乐、科考观光、寻古访幽、探险健身于一体的旅游区。这些旅游形式的综合发展必将促进湖区旅游产业升级,激发旅游企业活力,提高湖区旅游业在中部地区乃至全国、全球的比较优势和竞争力。

三 洞庭湖区旅游业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一,水体污染,破坏了环洞庭湖的水体资源。洞庭湖流域是湖南省经济发展速度最快的地区之一,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人口的快速增加,大量工业废水和生活污水排入,环境治理经费投入不足,加上大量泥沙入湖淤积和水资源的严重浪费,使洞庭湖水污染日趋严重,水域功能减弱,破坏了湖泊的生态平衡,影响了湖区生物的群落结构,制约了环湖区域旅游业的发展。

第二,旅游资源重复,产品雷同,旅游业品牌性不强。洞庭湖地区虽然旅游资源丰富,但各地区多有重复,旅游资源的品牌性不强。除了岳阳楼、桃花源外,湖区缺乏更多的强势旅游品牌,今后湖区旅游业的发展重点是打造精品旅游线路,开发富有竞争力的旅游产品,创建著名旅游品牌,这也是构建洞庭湖旅游圈的基础和前提。

第三,经营管理模式跟不上现代旅游业发展的需求。旅游产业社会关联度高,涉及到社会方方面面。洞庭湖区是个大的地理范畴,涉及到各个市县辖区,又涉及到旅游、文化、环保、土管等各部门,这种条块分割、政出多门的现象,极大地制约了洞庭湖区旅游业的发展。湖区旅游企业的发展未走上规模经营、集约化经营的道路,旅游从业人员的素质、市场观念、营销方法、营销组织、管理水平等距现代化企业的要求差距还较大,导致旅游业的整体效益不够突出。

第四,经济发展水平差异影响旅游业的开发进程。洞庭湖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参差不齐。长沙经济发展水平最高,2008年GDP为人民币2200亿元;岳阳次之,2008年GDP为人民币850亿元;常德第三,2008年GDP为人民币840亿元;益阳较差,2008年GDP为人民币390亿元。另外沿湖的区县和乡镇基本都是典型的农业经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滞后,影响了洞庭湖区旅游业的整体开发进程。

四 洞庭湖旅游圈的构建设想

(一) 洞庭湖旅游圈构建的必要性与可能性

旅游圈具有经济协作圈、地理圈、交通网络圈、文化圈的特征,并有一定层次性。但是由于各城市旅游发展定位不明,旅游开发往往局限在各自的行政区域而缺乏区域协作,导致区域旅游发展的联动机制薄弱,从而制约了洞庭湖区区域旅游整体实力的进一步提升。湖区旅游的发展必须拓展空间,创新模式,突破局限,突出区域合作。显然,顺应区域经济一体化潮流,构建洞庭湖旅游圈,对于充分发挥环湖城市的优势,带动相关产业布局调整,优化升级,促进湖区和全省,乃至中部地区的发展有着至关重要的意义。

旅游圈能否成功构建,在于圈层形成和发展过程中自身的独特性要素,内容包括区域旅游资源的加工深度和开发程度,市场要素组合运作机制,区域城镇结构特征以及社会、经济和文化复合性背景等。洞庭湖区各地地缘相近,血缘相系,文脉相连,旅游资源的多样性与互补性、交通的便利性以及经济的飞速发展,区域旅游协作不断加强等说明构建洞庭湖旅游圈是可行的,旅游圈理论对于解决湖区区域旅游开发的相关问题有重大指导作用。

(二) 洞庭湖旅游圈梯度框构

洞庭湖旅游圈是以湖区城市为中心,从区域综合的自然、经济、文化、交通和区位条件出发,合理配置岳阳与周边各旅游城市的旅游资源而形成的“城市—区域”与“市场—资源”共轭型的空间结构综合体。洞庭湖旅游圈在空间结构上可划分为核心层、扩展层和关联层,体现了旅游圈的相似性、整体性、层次性、优化性、开放性等特性。旅游圈的核心层应由岳阳、常德、益阳三个增长极构成,扩展层由核心城市向外扩展延伸的环湖的县乡组成,北与武汉,南与长沙联动,构成洞庭湖旅游圈的关联层。洞庭湖区已开发旅游资源共348处(不包括未开发但具开发潜力的旅游资源),其中人文旅游资源193处,自然旅游资源155处,比重分别为55.4%和44.6%。人文旅游资源中以古迹建筑类最多,民俗风情及人文活动类次之,休闲度假购物类居第三;自然旅游资源以地文景观类最多,水域风光类次之,生物景观类第三,气象气候类最少。

湖区沿岸的岳阳、长沙、益阳、常德等全国优秀旅游城市除拥有岳阳楼、君山公园、任弼时纪念馆、湖南省博物馆、海底世界、天心阁、世界之窗、岳麓山、雷锋纪念馆、桃花源、益阳奥林匹克公园等著名4A级旅游景区(点)外,还拥有大云山国家森林公园、“江南第一屋场”——张谷英村、平江起义纪念馆、屈子祠、湘阴柳庄左宗棠故居、澧县文庙、长沙马王堆汉墓、益阳南洞庭湖湿地自然保护区和常德壶瓶山自然保护区等众多3A级景区(点)。其特色集中体现为名山名水名人,以及与之交融的名城、名楼、名胜古迹和别具魅力民俗等。再加旅游资源组合状况较好,多靠近中心依托城市,在广度和深度上都极具开发潜力。

(三) 洞庭湖旅游圈构建的共同主题

第一,龙舟文化。洞庭湖历史文化积淀悠久,湖区的龙舟文化在国内是首屈一指的。湖区各地要通过每年一度的龙舟节来打造自己的特色旅游文化品牌,努力促进文化与旅游业的相互融合,实现以龙舟文化带动旅游发展的目标。

第二,革命精神。湖湘文化熏陶下的湖区人民向来具有光荣的革命斗争精神,在中国近现代历史上谱写了壮丽的可歌可泣的革命诗篇,涌现出了众多的仁人志士。洞庭湖旅游圈的构建要深挖革命精神这一主题,使湖区人民的的革命精神传承下去,并成为开展革命传统教育和爱国主义教育的阵地和吸引旅游者的一个方面。

第三,忧乐思想。“忧乐思想”源自范希文《岳阳楼记》中“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之经典名句。洞庭湖旅游圈的构建要弘扬忧乐思想,挖掘其历史文化内涵,使之成为洞庭湖旅游圈的一张名片。

除此之外,湖区的山水楼台、楚风遗韵、渔樵耕牧、婚丧嫁娶、花鼓傩戏等都别有一番风味,都可以成为洞庭湖旅游圈构建的共同主题。

(四) 洞庭湖旅游圈构建方法

第一,更新思想观念。长期以来,湖区各地旅游规划与发展主要着眼于本行政区的范围之内,区域旅游合作进展缓慢,旅游产业布局的分散性长期得不到解决,从而阻碍了旅游业由“做大”向“做强”转化。

第二,建立合作机制。建立有效的综合协调机制是构建洞庭湖旅游圈的保障。一是要建立相关的机构和组织,协调区域合作事宜,组织相关活动;二是要充分利用已有区域合作的有效办法和经验,新的合作机制要吸纳其有益的成分,并保持一些管理办法的连续性;三是要借鉴国内外的先进合作管理办法,比如泛珠三角的一些办法就很有借鉴意义。

第三,整合共有资源。加快旅游资源整合步伐,打造具有较强影响力的旅游品牌是构建洞庭湖旅游圈的重要举措。对于类型相似的旅游资源,采取有效措施对旅游资源进行全面整合,在整合中创新,在创新中整合,提高旅游产品的质量,丰富旅游活动内容,增强组成合作系统的各地域单元个体或要素的吸引力,使散布湖区各地的宝贵的旅游资源形成有机联系的整体。

第四,打造信息平台。洞庭湖旅游圈的构建重在构建信息平台。湖区旅游经济发展要树立全局观念和开放意识,建立旅游网络体系,推动旅游电子商务的发展,打造交流平台,从湖区各城市旅游网站的链接开始,逐步实现各地旅游咨询中心、旅游集散中心的相互链接和信息互动。

第五,共建基础设施。构建洞庭湖旅游圈的当务之急是加快湖区旅游基础设施的建设,旅游资源的整合重在线路策划,而线路的策划又离不开旅游交通网络的建设。因此加快和完善交通设施建设是整合旅游资源的最有效途径。湖区交通基础设施建设要以以铁路为骨架,以国道和长江航道及机场为支架,以岳阳、长沙、益阳、常德等地为中心城市向县乡镇延伸,建立环形网状交通框架。另外还要加快接待服务设施建设,使旅客行得顺畅,玩得尽兴,住得舒服,吃得可口,用得方便。再有就是切实加强对旅游市场和旅游服务机构及其旅游从业人员的管理,不断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第六,统筹旅游规划。统筹规划是构建洞庭湖旅游圈的基础。洞庭湖旅游圈的构建要以建设国际先进水平的旅游圈为目标,统筹规划,突破各地方旅游功能区的限制,从整个洞庭湖区着眼,在更高层次上划定旅游功能区,使各功能区的旅游功能更为合理,使分散在各地的旅游景点通过整合,扩大规模,提高档次。洞庭湖旅游圈的统筹规划,必须明确基本框架和构建理念。洞庭湖旅游圈是以湖区沿岸城市为核心,以洞庭湖的自然流向关系和旅游流向关系为基本依托的区域旅游合作系统。构建洞庭湖旅游圈必须在明确这些概念的基础上来进行,在突出洞庭山水的同时,要重点培育各自的特色产品、特色品牌,结合旅游市场的需求,开发一批在国际、国内市场上有强吸引力的旅游产品,打造高品位的黄金旅游线,形成有强劲竞争力和生命力的特色旅游经济。

第七,共享旅游市场。湖区各地要本着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市场共拓、信息互通、自愿参加、互利共赢、与时俱进的原则,取消不正常壁垒,共享旅游市场,互为客源地和目的地,利用合力培育共同市场,增加客源,提高市场档次,打造洞庭湖区旅游的整体品牌。

第八,企业主导与政府助推。在洞庭湖旅游圈的培育和构建中,政府要积极发挥引导作用,推进旅游一体化的进程。湖区各部门要在政府的领导下形成共识,加强合作,着力打造以岳阳为中心,益阳、常德为两翼,北接武汉,南连长沙的“洞庭湖旅游圈”。

[1]国家旅游局资源开发司,中国科学院地理研究所.中国旅游资源普查规范[M].北京:中国旅游出版社,1992.

[2]湖南旅游景点[EB/OL].康辉旅游网,2009-04-29.

[3]马耀峰,宋保平,赵振斌.旅游资源开发[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4]盛正发.论西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资源的开发[J].旅游管理,2005,(4).

[5]盛正发.东洞庭湖湿地生态旅游开发研究[J].资源环境与工程,2006,(1).

[6]毛日清.老区建设与“红色旅游”事业的发展[J].求实,2002,(12).

[7]刘巍,朱俊林,程林.城市圈建设对旅游圈构建影响分析[J].湖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7,(4).

[8]阎友兵,李辉恒.关于旅游圈的理论探讨[J].湘潭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1999,(6).

[9]翟辅东.环洞庭湖旅游区空间结构探析[J].常德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1,(3).

[10]柴彦威,林涛,刘志林.旅游中心地研究及其规划应用[J].地理科学,2003,(5).

[11]李宏志,王圣学.基于“点-轴”理论的西安大都市圈空间结构演变研究[J].现代城市研究,2006,(10).

[12]阚如良.论大三峡旅游圈的构建与发展[J].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2004,(6).

[13]张珵.基于区域旅游协作的环巢湖旅游圈开发及创新研究[D].合肥:合肥工业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7.

[14]刘太萍,等.试论徐州旅游经济圈的构建[J].社会科学家,2005,(6).

[15]贾铁飞.长江三角洲地区旅游圈的构建[J].人文地理,2005,(2).

(责任编校:谭纬纬)

F592.7

A

1008-4681(2011)01-0020-03

2010-09-05

湖南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编号:07YBA018。

吴顺发(1956-),男,湖南永顺人,湖南民族职业学院院长,副研究员。研究方向:区域经济。

猜你喜欢

旅游圈洞庭湖区湖区
大通湖区河蟹产业发展综述
贵州民族传统体育旅游圈构建的原则、目标与设想
大敦煌文化旅游圈建设背景下肃北旅游业发展之探讨
生活在湖区
湖区航道风速预警监测点布设研究
基于GIS的洞庭湖区水土流失变化监测
自驾车旅游市场发展趋势及对策分析
风景、地方与浪漫主义——华兹华斯的湖区书写
基于GIS的京津冀核心旅游圈构建研究
洞庭湖区荸荠高产优质栽培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