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策略

2011-08-15路善全

武夷学院学报 2011年4期
关键词:闽北媒介融合

路善全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论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策略

路善全

(武夷学院 人文与教师教育学院,福建 武夷山 354300)

媒体融合既是一种技术进步,也是一种媒介形态创新;既是手段,也为目的。闽北新兴发展区域转变媒体发展方式,必然选择走媒介融合之路。“成都模式”、“牡丹江模式”为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和借鉴。新媒体时代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策略包括:实施三步走战略,推行渐进性改革;确立集团政治定位,强化组织保证;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建立多重模拟市场;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策略;闽北新兴发展区域;新媒体时代;媒体融合

“媒体融合”是近年来缘于网络技术和数字技术的迅猛发展而催生出现的,各类传播媒介的整合式的相互渗透、协调共生的景象,即将报纸、电视、广播、互联网、手机等新旧媒体有效结合起来,通过资源共享、集中采编和技术作业,衍生出不同形式的新的信息平台。[1]到目前为止,从国内到国外,媒体融合正在快速推进之中。

加快建设闽北新兴发展区域,是福建省委省政府加快完善海西发展布局,支持南平市改革发展的重大举措。2009年7月30日福建省委八届六次全会审议通过的《福建省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纲要(修编)》,明确提出要“加快谋划建设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建设成为海峡西岸承接产业转移的制造业基地、国际性旅游观光基地、闽浙赣交界重要的交通枢纽和中心城市。”建设闽北新兴发展区域,是南平市贯彻落实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拓展绿色腹地,突破发展瓶颈,争取更大作为的重大战略。2009年8月18日中共南平市第三届委员会第六次全体会议审议通过的《南平市关于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的实施意见》强调了建设闽北新兴发展区域是重大的历史机遇,是整合和发挥闽北优势要素,切入闽北最大发展潜力之所在,要求立足当前、着眼长远,统筹产业发展、城市建设、新农村建设和生态保护,科学布局交通网、产业群、生态链,实现工业化、城镇化、生态化互动并进,经济效益、社会效益、生态效益相得益彰。

闽北新兴发展区域的规划和建设,为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并在新媒体时代顺应全球媒体融合发展趋势,高起点地统筹规划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契机。

一、媒介融合:闽北新兴发展区域转变媒体发展方式的一种必然选择

(一)新媒体时代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的现有基础

新媒体时代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的现有基础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可能。经过建国以来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的建设,截止2009年底,南平市完成20户以上自然村广播电视村村通建设和高山台无线覆盖工程,实现建制村广播电视光缆联网,建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市级平台。2009年末全市有广播电台9座,广播节目9套,广播综合人口覆盖率97.10%;市级电视台1座,电视节目2套,电视人口综合覆盖率97.94%。全市有线电视用户50.23万户,电话用户总数达到61.65万户,移动电话用户数172.57万户,互联网用户数18.23万户。目前市域内的报纸、广播、电视、电信、互联网等媒介已经发展成为相对独立、完整的产业链条,并且形成了各自的管理体系。可以看出,闽北媒体基础设施、设备和性能条件良好,这为媒体融合提供了基础。[2]

闽北传媒的融合有国家政策的强力支持。从2002年起,国家出台了《关于深化新闻出版广播影视业改革的若干意见》、《关于新闻出版业跨地区经营的若干意见》、《关于新闻出版业集团化建设的若干意见》、《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若干意见》,《国家“十一五”时期文化发展规划纲要》,以及2009年4月7日新闻出版总署发布的《关于进一步推进新闻出版体制改革的指导意见》,2009年5月国务院《关于支持福建省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的若干意见》,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的《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等一系列政策,鼓励媒体跨媒体、跨行业、跨区域进行合作,为闽北媒体融合提供了政策支持和保障。

(二)新媒体时代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必须实现媒体融合发展

1、媒体融合成为振兴文化产业的一种必然选择

2009年7月22日,国务院讨论并原则通过《文化产业振兴规划》,这是继钢铁、汽车、纺织、装备、制造、船舶、电子、信息等十大产业规划之后国家第十一个产业振兴与调整规划,标志着文化产业真正作为一种产业而得到国家前所未有的重视。传媒产业是文化产业的核心产业,面临着历史性的发展机遇。

当下,传统媒体、新媒体的自身特质使融合成为生存与发展的一种必需。报纸因为其特有的文字承载信息的传播特点,受众群体分布比较集中,一般以城市传播为主,偏远的农村小镇属于报纸传播的不发达区。大众化传媒电视是农村信息传播的强势媒体,但在文化程度较高的城市,多种媒体的交叉共存,分散和弱化了电视传播的接受,受众受到传统媒体和网络的分流。广播在报纸、电视和网络的挤压下,只是占据了专业信息传播的一席之地,正朝着小众化、专业化的窄播方向发展。网络媒体貌似强大无比,但目前大多还处在不能完全独自采编、制作信息阶段,必须依靠和借助传统媒体的内容与人力资源的支撑。

振兴文化产业,必须高度重视媒体产业。国家《文化产业振兴规划》的实施,为媒体融合提供了政策上的可行性。在政策导向、市场需求的驱动下,媒体之间只有实现优势互补,透过彼此融合形成产业合力,才能弥补单一媒体自身存在的缺陷。事实上,在现阶段,即使纯粹从业务上看,对于同一个选题,进行资源共享式的组合采访报道,与单个媒体独自运作相比,人力、物力和财力更为节省,因而促进媒体融合、推进产业化经营具有巨大的市场潜力,也是振兴文化产业的一种必然选择。

2、媒介融合成为推进“三网融合”目标的一种必然选择

2010年1月13日,温家宝总理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加快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三网融合”。会议指出,推进电信网、广播电视网和互联网融合发展,实现三网互联互通、资源共享,为用户提供话音、数据和广播电视等多种服务,对于促进信息和文化产业发展,提高国民经济和社会信息化水平,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多样的生产、生活服务需求,拉动国内消费,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具有重要意义。会议明确提出了推进三网融合的阶段性目标:2010年至2012年重点开展广电和电信业务双向进入试点;2013年至2015年,总结推广试点经验,全面实现三网融合发展。

2010年3月5日,温家宝总理在十一届人大三次会议上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部署2010年政府工作时进一步指出,要大力培育战略性新兴产业,大力发展信息网络产业,积极推进“三网融合”取得实质性进展。

“三网融合”是一种应用融合,主要通过电信网、计算机网和有线电视网三大网络通过技术改造,提供包括语音、数据、图像等综合多媒体的通信业务,使之技术上趋向一致,网络层上可以实现互联互通,形成无缝覆盖,业务层上互相渗透和交叉,经营上互相竞争,行业管制和政策方面趋向统一。三网融合将使媒体深度融合成为传媒业发展的一道亮丽风景线。随着3G网络为代表的核心技术的推广引用,传媒业也将突破传统媒体的单一形态,朝着“媒体融合”方向发展。

3、媒介融合成为地市传媒转变媒体发展方式的一种必然选择

从媒体本身发展来看,长期以来,地市媒体总是被迫在有限的区域内为有限的广告、新闻资源而各自为政、自相拼杀,而融合可以改变这种局面,可以实现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并在深化体制改革、合理配置资源的前提下,进一步挖掘内部潜力,不断寻求新的发展机遇和空间。

融合发展是新旧媒体的共同需要。一方面,传统媒体受到互联网、手机等新媒体的强烈挑战,信源不足、服务单一化、运营成本高、市场损益大,竞争力不足,甚至生存都岌岌可危。另一方面,新媒体的传播内容需要真实、权威,而这恰恰是传统媒体的优势所在,反过来看,传统媒体需要快速、便捷到达终端,即读者面前,这又恰恰是新媒介的优势,这样相互合作取长补短就成为必须,融合发展就能实现共赢。[3]

传媒要想在当下激烈竞争的环境中保持优势,有两种途径:一是成本优势,二是特色发展。优势的保持一般源于自身资源的有效整合以及自身特色的有效发挥,包括组织机构、人、财、物和业务等方面的融合。从闽北传媒现实状况来看,报纸、广播、电视、网络等基本上各有一个组织架构、各有一套人马、各有媒体运作资源,但各自优势特色发挥均不明显。媒体融合后,随着经营规模和经营范围的扩大,专业设备、专业人员的充分利用,节省成本、提高效益的规模经济、范围经济效应将会显现。从特色发展看,闽北具有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地方文化,而鲜明的地方特色和浓郁的地域文化正是闽北与外部世界交流与对话的资本。传媒理所当然是充当这种交流与对话实施的中介。麦克卢汉说媒介是人的延伸,实质上媒介亦是地方特色和地方文化的延伸。如果闽北区域内不同媒体实现融合,发挥协同效应,同样的信息通过不同的形式,包装成适合不同媒体的产品,一物多用,就能扩大市场,以相对节省的成本获取大的收益,产生较大经济效益,同时又可以通过传统媒体网络化和移动化,打破地域或频道和频率等资源的限制,实现传播时空的有效延伸。媒介融合之后,还可以根据不同受众对新闻内容和形式的偏好,制成不同类型的产品供他们选择,催生出如手机报、手机电视等新的媒介形态,以满足受众对个性化新闻的需求。

二、新媒体时代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的模式选择与目标

国内媒介融合的成功个案,有在省会城市成立的成都传媒集团,以及与南平市基本情况相似的东北边陲的地级市牡丹江市成立的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我们称之为“成都模式”、“牡丹江模式”。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于2006年,实行“事业集团,企业化管理”,集团成立党委会和董事会,党委会成员与董事会成员完全覆盖,以党委为中心,设立集团编委会和集团经委会,分别负责采编和经营工作。集团党委书记兼董事长和总编辑,由组织部考察,市委常委会任命;党委副书记兼总经理,另一个党委副书记兼常务副总编辑;编委会和经委会分别有2~3个分管副职,相关单位分管领导分别进入编委会和经委会成员。集团成立后,宣传部门仍对其进行新闻导向把关和指标考核,国资委对集团的国有资产监管并保证保值增值,广电局和新闻出版局等则行使行业管理职能。传媒集团直接管理、运行和经营电视频道、广播频率及报社、出版社等,组建了媒体融合工作室,统一调配采访、报道力量,报刊、广播和电视、网络等媒介资源也实现了共享,有大型的采访和重要的报道任务时,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记者共同组成报道组,多媒体协同作战;传媒集团融合了报纸、广播、电视、网络四种媒体形态,形成了报业系统、广电系统、出版系统和新媒体平台综合一体,各媒体立足于细分市场,满足多种层次受众的需求,在集团内部打造“资源情报超市”。在人力资源管理上,集团依据“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的原则,推进全员聘用和竞争上岗制度,强化岗位责任意识,淡化行政级别观念。[4]

成都传媒集团成立后,报纸板块的广告经营稳步增长,广播电视板块的广告经营大幅提升,经济上不滑坡的诉求圆满完成。2007年1~6月,集团实现主营业务收入75234万元,同比增长15.32%,其中广告收入59575万元,同比增长20.09%,完成全年目标的54.81%,集团下属的兴网公司实现经营收入14104万元,实现全年目标的54.25%。[5]

至如今,成都传媒集团现拥有5张报纸、5个电台频率、9个电视频道、2家出版社,以及包括被喻为“中国报业第一股”的博瑞传播在内的10多家直属文化企业和50多家二、三级文化企业,产业涵盖创意产业领域的主要部分即报刊出版业、广播影视业、网络传输业、广告会展业等。

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由原牡丹江广电集团与报业集团重组而建立。2004年5月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成立,其时这是“中国第一个媒介产业化集团”、“全国第一家地市级跨媒体传媒集团”。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在工商局按企业法人登记注册,形成了一家拥有广播、电视、报纸、杂志、网站等多种媒体资源,涵盖广告、网络、印务、出版发行、传媒教育、旅游、国际贸易等多种产业结构的综合性媒体企业。在内部结构上,广播电视制播正式分离,广播电视台变成了纯粹的编审播出机构;在宣传功能上,把牡丹江日报、广播新闻频率、电视新闻频道和对外宣传职能集中起来,独立组建为新闻总社,承担起喉舌和通讯社的任务;把牡丹江晨报、广播电视报、科学生活报、影视集粹等报刊杂志组建为报业公司;把都市生活广播频率、交通广播频率、电视公共频道、电视教育频道组建为广播电视节目公司。报业公司和节目公司面向市场,承担起社会宣传和节目资讯的生产经营任务,再加上其他相关和延伸的产业公司,构成了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新闻宣传、媒体经营和产业经营的基本格局。集团成立以后,按照现代企业制度组建和管理,并取得了惊人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2007年集团公司产业经营收入比改革前增长4.5倍;职工收入增长2.1倍,纳税增长6倍,在政府没有投入一分钱的情况下,自筹1.7亿元用于事业发展,基础设施在全国地市级媒体处于领先水平。[6]

至如今,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已经构建起以广播影视、动漫制作、广告、网络及延伸业务、发行印务为主,以网站运营、公共信息服务、软件开发、传媒教育、文化旅游和快送、饮品为辅的关联性强、重点突出、资源利用率高、后续发展能力强的产业格局。

成都传媒集团、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通过重组,整合了资源,使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齐丰收。对于这一点,成都传媒集团徐天禄副总编辑感觉最为深刻:“非常明显的感觉,组建集团后,有了广电媒体的加入,各媒介统一了部署与管理,统一了宣传报道的方向与计划,这样做到有主有次,统一协调。任何一次大型的报道任务都能集中火力,形成合力。对此不仅我感受强烈,上级领导也感受强烈,广告商同样感受强烈。”[7]

媒体融合既是一种技术进步,也是一种媒介形态创新;既是手段,也为目的。闽北作为后发地区的地市级城市,在其新兴发展区域建设中推行媒体融合,可以借鉴他山之石,设定目标,寻求和走出一条适合自己的媒体融合发展之路。

上述成都传媒集团、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的成功案例,为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提供了经验。

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的核心和关键目的,在于通过改革创新推进媒体融合,促进媒体从主要依赖数量、规模的粗放型增长模式向大力提高质量、效益的集约型发展模式转变,逐步改变闽北目前传媒各自为政的分散、弱小的发展格局,建立起以内容生产、资产和业务营销为纽带的治理结构,推动产业走上持续健康发展的良性轨道。

围绕这一核心和关键目的,确立新媒体时代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当前或今后一段时期,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的目标为:坚持新闻工作的党性原则,坚守党和政府的宣传喉舌的角色,大力实施媒体融合战略,强力推进媒体的制度、组织、生产、技术和内容融合,实现制度规范化,组织整合化,生产融合化,技术数字化,内容移动化,以多元投入和多层次资本运作的方式,推进新媒体的多元多层次的发展,以振兴文化产业,提升媒体影响力,从而打造高质量的媒体品牌,打开一扇通向世界的大门。

为实现这一目标,在路径选择上,要做到“三明确”和“五推进”——

“三明确”包括:

一是明确媒体融合后的性质与地位。现阶段可以采用成都模式:将集团定性为事业单位,实行“事业单位、企业化运作”;一段时间以后,过渡到牡丹江模式:将集团发展为国有独资企业,实行独立市场主体运营。

二是明确组织机构设置。现阶段可以采用成都模式:由党委会统一管理宣传与经营,党委会与董事会、监事会成员完全重合覆盖。一段时间以后,过渡到牡丹江模式:实行宣传与经营分离,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严格分离,党委会管宣传、董事会管经营、监事会监督国有资产保值增值。

三是明确人员身份。现阶段可以采用成都模式:实行“老人老办法、新人新机制”,管理层和资深员工仍然保留公务员、事业编制,只对新进人员实行企业编制。一段时间以后,过渡到牡丹江模式:经营人员从管理层到普通员工全面实行聘任制和代理制,由公务员、事业编制转为企业编制。

“五推进”包括:

一是推进制度融合。制度是根本,在我国,报刊归属新闻出版局管理,广播电视归属广播电视局管理,互联网和手机媒体等归属工业和信息产业部管理。媒介融合后的一系列因应媒介技术融合、市场融合和产业融合的媒介规制变革,是一项涉及到机构变革、政策调整等方方面面内容的系统工程。

二是推进组织融合。组织是保障,媒介融合后成立的集团或其它名称组织的产生方式主要有两种:内生型与组合型。内生型即从单体媒介脱胎而来,或以主媒介为主。组合型即报纸、广播、电视台、网站通过水平整合的方式融合到一起。在坚持党的领导和国家政策规定下按照决策机构、执行机构、监督机构相互分离、相互制衡的原则,建立以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为基本架构的治理结构,明确党委会、董事会、监事会之间的权、责,各司其职。同时将新闻生产和经营部门分开,新闻的生产部门承担采编、制作与发布业务;经营管理部门负责企业化经营和投资管理等;设立内部协调委员会,专门负责新闻生产、经营部门之间的协调,形成有效协同治理机制,实现资源共享和协同作战。

三是推进生产融合。媒介融合后成立的集团或其它名称组织下属的报纸、广播、电视和网络等媒介,通过垂直整合和水平整合,原先各自独立的媒介产品可以相互分享对方的技术、产品内容和受众市场,从而达到资源的合理配置,其生产运作不再是一报一台一站各行其是,而是跨媒介的团队合作,对多种媒介生产流程的重组,实现真正现代化意义上的跨媒介融合生产。在管理上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采用扁平制,以管理促进跨媒介生产融合。推进经济融合。

四是推进技术融合。大力推进数字与压缩技术的的应用和融合,为版面、画面和声音的传递提供新的方式,为媒介传播大容量的信息内容和服务成为可能,促使传播呈多媒体化和多渠道化,为接收终端的融合提供技术保证。

五是推进内容融合。生产和技术的融合伴随而来的是内容和服务的融合,“内容为王”始终是传媒竞争力的核心。同样的内容可以通过不同的媒介产品进行传递,不同的服务平台可以提供同样的内容。数字化信息的灵活性一方面为传统服务的升值带来可能性;同时带来一系列新的服务和应用,这将为人们的日常生活和媒介的接近提供了巨大的便利性。

三、新媒体时代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策略

(一)实施三步走战略,推行渐进性改革

闽北是海峡西岸经济区绿色腹地,是连接长三角、内地的桥梁和纽带,规划中的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地处闽浙赣三省结合部,自然和人文条件优越,生态和交通基础良好,发展潜力巨大。随着全球经济危机的化解,全国性的新一轮产业结构调整的开始,在这种“大洗牌”中,避免休克疗法、采取渐进性改革,通过媒体融合,实施三步走战略,建设文化产业新平台,是预防风险、推进发展的形式抉择。

第一步,管理体制转轨。推行跨媒体融合,在闽北境内,通过取消现有各类媒体建制,以行政手段将党报、广播电台、电视台、新闻网站等合并,组建闽北传媒集团,逐步完善和建立现代企业制度,使之成为真正的市场主体,为闽北媒体实质融合打造体制基础。

1、在集团内部设立新闻中心。新闻中心具有通讯社功能,下设新闻采访中心和新闻编辑中心,享有媒体如报纸、频道、频率、网络等的使用权,按照新闻信息采集成本最低化和利用的最大化原则,为《闽北日报》和南平人民广播电台、南平电视台、大武夷新闻网及其它媒体提供时政类新闻节目。新闻中心坚持新闻宣传的非市场化原则,闽北传媒集团按非经营性部门对其进行管理。

2、实现制播分离,分别在集团内部设立广播影视发展公司和编审播出中心,承担新闻以外的如影视剧制作,节目的策划、包装、制作、审核、把关、播出,以及大型影视文化艺术活动和影视文艺社会服务等业务。

第二步,媒介形态转型。推行跨产业融合,通过闽北区域内产业结构调整,打通报纸、广播、电视的界限,打破媒体业、电信业、互联网业的壁垒,促进区域内不同产业在集团中的融合,快速充实和壮大闽北传媒集团规模与实力。

1、在集团内部设立广告公司。广告公司享有媒体如报纸、频道、频率、网络等的广告经营权。

2、在集团内部设立数据传输服务公司,开展手机报、手机电视、IP电视等等数据和网络传输业务,以及其它信息咨询服务业务。

3、在集团内部设立印务出版公司,印刷出版非新闻类报纸、期刊。

4、在集团内部设立技术设备公司,集中管理和经营集团所有技术设备。

第三步,产业实力增强。推行跨区域融合,在媒体产权改革完成后,媒体作为公司化的企业,立足闽北,放眼全省、全国和全球,通过资产经营或上市打通直接融资通道、或引进战略投资者等方式拓宽融资渠道,进行跨区域、跨媒体、跨产业的横向、纵向的兼并或者联合,促进闽北传媒集团走出闽北、走出福建乃至走出中国的跨区域融合发展,推动集团化管理下传媒产业链条的跨区域延伸和结构优化。

1、在集团内部设立跨区域的资本营运公司,以盘活集团资产为己任,稳步推进集团产业和资本跨行业、跨区域和跨媒体扩张;同时,逐步加大事业建设投入,不断提高新闻宣传的硬件设施水平。

2、在集团内部设立跨区域的多功能的公共综合信息服务公司,推动形成适应和满足细分市场需求的多功能信息服务模式,实现节目点播、通讯、购物、医疗、教学、会议等多功能服务。

以上三步走战略所涉及的一大集团及其集团十大内设机构,在各自职责范围内应被充分赋予人、财、物等处置的权利,并逐步实现由行政事业型向事业经营型转变;通过深化用人分配制度改革,促进收入直接与质量和绩效挂钩,调动全体人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建立节目评议和收视率调查制度,推行节目评议多元化改革;实行全员成本核算,降低产业运营成本。

(二)确立集团政治定位,强化组织保证

闽北传媒集团是党和政府领导的新型综合性媒体集团,坚持社会主义新闻工作党性原则,坚持为人民服务、为社会主义服务、为闽北工作大局服务,坚持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和建设文化强市提供强大的精神动力和智力支持,加强闽台媒体交流合作,促进文化认同,构建对台对外文化交流体系;保持公信力,扩大影响力。

南平市委、市政府设立闽北传媒集团发展领导小组,全面统筹协调闽北传媒集团成立、发展工作及重大事项的审议。领导小组办公室设在市发展改革委,负责领导小组的日常工作。建立闽北传媒集团联席会议制度,负责沟通、协调工作,联席会议的日常工作由闽北传媒集团发展领导小组办公室承担。与闽北传媒集团建设相适应,通过合署办公的方式整合现有媒体行政主管部门,实行多块牌子一套班子,明确部门职责,理顺与闽北传媒集团的关系,推进政企分开、政事分开;促进政府的管理由“微观为主”转向“宏观管理为主”,推进政府职能的根本转变,形成依法行政、服务发展的宏观管理体制,建立起党委领导、政府管理、集团依法运营的管理体制和职责明确、反应灵敏、运转有序、统一高效的宏观调控体系。

(三)加快建设基础设施,建立多重模拟市场

加强传媒产业基础设施规划。结合闽北新兴发展区域规划,大力推进光纤接入网、无线接入网建设,实现全市范围内互联网接入的无缝覆盖。推动通信网络和广播电视网络IP化、宽带化、移动化和全光化,建设具有先进水平的宽带城域网。积极发展下一代互联网、宽带移动通信网和下一代广播电视网(NGB),推进“数字闽北”建设,进一步提高城市信息化水平。支持电信运营商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适度降低互联网企业网络接入、服务器托管等费用,探索和推行三网融合。

提高集团内资源共享利用水平,以真正提高集团的运行效率,形成集团的凝聚力,集团才真正得以快速发展。如何促使每个环节对下一环节的需求和整体需求敏感反应,适时调整,都是一个很艰难的课题。要达到这个目的,就要在集团内部以建立多重模拟市场为手段,促使集团形成对新闻信息市场的正常反应机制,以实现既有利于当前的提高产品竞争力、也有利于实现资源更高效率的共享的目的。这就要设计一种内部制度体制,保证资源利用与共享,降低运行费用,降低成本。[8]

(四)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提升公众媒介素养

媒体融合后的闽北传媒集团的运营与管理,需要一大批复合型、高素质的人才。培养和引进具有开放意识和战略眼光,具有创意策划的能力、跨媒体新闻采写编播的能力、经营媒体的能力、资本运营的能力、把握未来的能力的人才,是闽北传媒集团发展的重要任务和动力所在。

提升公众媒介素养成为又一项重要任务。媒介融合使得新闻传播主体发生了变化,在传统大众媒介垄断新闻传播的时代,政府机构、社会团体是新闻信息的主要提供者,新闻信息的采集与发布也主要依靠职业新闻工作者。而在媒介融合的大背景下,尤其是新兴媒体的不断出现和介入,使得普通公民可以借助手机、博客、播客等手段自由发布新闻,新闻传播的主体正由职业新闻工作者独家垄断转变为职业人员与社会公众共同分享,原来单一的传受关系也将随着这种公共交流平台的建立而改变。因此,对参与新闻传播的公民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一方面是要能熟练掌握新兴媒体技术,提高对新闻信息的识别和采集能力;另一方面要培养良好的法律观念和道德意识,在新闻传播过程中自觉地遵守国家的法律法规,倡导规范的社会伦理道德,从而营造出更好的媒介环境。这将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9]加强媒介素养教育,关键在学校。闽北传媒集团可以加强与区域内大、中、小学的联系,培养公众对媒介信息的批判接收能力,减少不良信息的干扰,合理利用媒介发展自我、参与社会,学校也应该成为实施媒介素养教育的主要阵地。

新媒体时代闽北新兴发展区域媒体融合发展,是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构筑媒体产业新的平台的一种创新实践,是闽北传媒积极谋划战略布局、以改革发展促进自身在未来的竞争中占领制高点的重大举措。在传媒业激烈竞争的今天,闽北传媒业惟有不断改革发展,不断寻找新的增长极,不断增强自身实力,闽北传媒业的生产力才能得到进一步释放,闽北传媒业也才能迎来一个巨大的发展空间!

[1]张成良.泛媒体时代的媒体融合[J].传媒2006,(7):47-49.

[2]市政府办.2009年政府工作报告[EB/OL].http://www.np.gov.cn/xxgk/jhzj/szfgzbg/4884750.shtm l,2010-03-25.

[3]王勇.两会报道看媒体融合 [EB/OL].http://news.xinhuanet.com/newmedia/2010-03/25/content_13244742.htm,2010-03-25.

[4]欧阳宏生.媒介融合视野中的中国广播电视产业创新[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30year/ltdt04.htm l,2008-08-05.

[5]周志懿、杨春兰.起航:来自中国传媒集团一线跨媒体改革的调研报告[J].传媒2007(11):7-12.

[6]李游.牡丹江新闻传媒集团媒介融合模式[EB/OL].http//academic.mediachina.net/30year/ltdt04.htm l,2008-07-25.

[7]周志懿、杨春兰..起航:来自中国传媒集团一线跨媒体改革的调研报告[J]传媒2007(11):7-12.

[8]陆小华.多媒体新闻集团结构方案评估与对策建议[J].中国记者2002(9):65-68.

[9]王鸿涛.媒介融合的现状及其应对[J]中国记者2007(6):15-16.

On Development Strategy of Combination New ly-developed Area w ith M edia in North Fujian

LU Shanquan

(Humanities and Teachers Education School of Wuyi University,Wuyishan,Fujian 354300)

The media fusion is not only one kind of technology advancement,is also one kind of medium shape innovation;Is not only the method,is also the goal.The Minbei North Fujian emerging developed area transformation media development way,chooses road of inevitably the medium fusion.“Chengdu pattern”,“the Mudanjiang pattern”provided for the Minbei emerging developed area media fusion development has experienced and uses for reference.The new media time Minbei emerging developed area media fusion development strategy includes:Implements three steps walks the strategy,the carrying out gradation reform;The establishment group politics localization,the strengthened organization guaranteed;Speeds up the construction infrastructure,establishes the multiple simulated markets;Strengthens the talented person troop construction,the promotion public medium accomplishment.

strategy,newty-developed area in North Fujian,new media time,media fusio

G206.2

A

1674-2109(2011)04-0039-07

2011-06-08

本文为武夷学院软科学项目新媒体时代闽北新兴中心城市媒体融合发展研究项目成果之一。

路善全(1966-),男,教授,主要研究方向:传媒研究、文化传播研究。

猜你喜欢

闽北媒介融合
村企党建联建融合共赢
融合菜
从创新出发,与高考数列相遇、融合
闽北水土保持科教园
《融合》
闽北革命根据地从这里走来
媒介论争,孰是孰非
闽北七巧节与蛇“共舞”
书,最优雅的媒介
峥嵘岁月里的闽北红军医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