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改革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

2011-08-15李更生

卫生职业教育 2011年16期
关键词:工学课程体系校企

李更生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1)

改革高职教育推进工学结合

李更生

(兰州资源环境职业技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21)

高职教育;工学结合;途径

高等职业教育以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满足生产、建设、管理、服务第一线需要的高技能专门人才为目标。实践证明,工学结合教育模式是实现这一目标的必然途径,是高职教育发展和改革的必然选择。工学结合是高职院校把课堂教学和实训教学有机结合起来的技能型人才培养新型模式,倡导学校和企业协同培养。在这一办学模式既定的情况下,高职院校应着力解决工学结合中面临的有关问题。

1 适应培养目标需要,进行课程体系改革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职院校主要是通过课程教学来完成教学任务的,课程体系在很大程度上还没有脱离传统高校学科教育的框架,或在原有框架下只进行了某些改革,教师的理念、教学方法以及实践教学等都不能适应应用型人才培养的需要。学生在校学习的主要还是理论知识,这些理论知识虽然为培养学生的能力奠定了基础,但离掌握工作所需要的技术和技能尚有很大的差距。正如一些用人单位一针见血地指出:“学生在校学的许多知识在工作中用不上,而工作中要用的技术学生却没有学。”其根本问题是课程与工作的实际需要脱节,学生即使学好了这些课程,照样还是不会做。因此,高职教育要能主动适应社会对人才的要求,其课程体系和课程内容必须要按工作要求进行设计和选择,课程体系要从学科型转变为工作过程导向型。

目前,课程体系改革的具体任务是研究、制订并落实好教学计划。制订教学计划时应根据企业和学生的实际情况,建立弹性学习制度,要按照“文化知识够用、强化专业能力培养”的原则,调整课堂教学和实习实训的比例。要按照有关要求设置好职业基础课程、职业能力课程、素质教育课程,保证学生进行理论与实践学习的总学时数。同时,处理好基础课程、专业课程学习与企业岗位课程学习的关系,学生基础能力、专业能力以及综合素质培养3者的关系。要解决这些问题,仅靠学校一方是不够的,需要吸收行业、企业的人员共同参与,由学校专任教师和在第一线工作的富有实践经验的专业人员一起研究制订课程标准,确定教学内容,编写校本教材。

2 建设设施较为完备的、稳定的校内外实训基地

教育部在《关于全面提高高等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高职院校要加强校内生产性实训,需要有很强的导向性和创新性。

首先,要着力建设校内实训基地,充分发挥实习实训在工学结合中的功能和作用。根据实训的生产性和实训性、真实性和效益性、功能多样性和建设多元性3个特点和要求,高职院校应主动与行业或企业联系开设“订单班”,企业参与学校的教学过程,制订教学和实训计划,由学校提供场地和管理,行业或企业提供设备,并选派高级技术人员到学校组织生产和实训。也可以把某一企业的产品设计要求拿到课堂上来,由学生根据企业的要求进行产品的设计和研发,学生设计好作品后,由企业进行评选和认定。或者采取产品加工形式,学校利用现有设备,主动承担社会上的各种产品加工业务,学生在实训教师的指导下完成生产和实训任务。学校还可以利用自身的科研和技术优势,积极组织师生面向企业和生产一线开展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和创新,并把学校的研究成果向企业进行技术推广。

在建设校内实训基地的同时,还需开辟和建立一批较为稳定的“适销对路”的校外实训基地。在校外实习实训,不仅能使学生将所学的知识转化为实践能力,同时也是学生学习社会文化、提高社会交往能力和培养团结协作精神的一个重要场所。高职教育的目的是培养适应社会需要的应用型人才,而实习实训则是实现这一目的的必经途径,也将成为最直接、最有效的关键环节。可见,建立校外实训基地并解决好相关的具体问题,可使学生得到有效的实践锻炼,迈出其职业生涯的第一步。

其次,要协调处理好高职院校与校外实训单位的关系。应当看到,实施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在给企业带来便于招聘和选拔人才等好处的同时,更多的是会给企业带来麻烦和负担。比如,由于实习学生不是企业的固定职工,对企业文化的认可度、对企业的忠诚度不高;学生在实训期间可能遭遇意外伤害和安全事故等,因而耗费企业资源,给企业增加管理和运营成本等。不言而喻,校企合作、工学结合模式顺利实施的前提是校企双方互惠互利,高职院校不仅要与企业建立利益互惠关系,还要建立情感互通关系,不能给企业带来过多的麻烦和负担,更不能造成利益损失。只有解决好这些矛盾,处理好方方面面的关系,建立起一种良性的长效机制,才可形成院校、学生、企业3方共赢的局面。

再次,要明确校企双方的任务和职责。实施工学结合教学模式,必须选择好有关合作企业,寻求并得到若干个需求稳定、实力雄厚的企业支持。一般选择与学校专业设置有关、科技含量较高、安全度高、劳动强度不大、效益较好、对人力资源需求量大的企业。在实施过程中,校企双方必须签订相关的合同,明确职责。在校内校外实训中,学校主要承担学生思想品德、文化知识及有关的专业知识和基本技能教育,在学生职业生涯设计、择业创业等方面予以帮助和指导。企业则根据自身的需要,提供相应的生产实训场所和条件,承担对学生进行企业文化教育和岗位专业技能培养的任务。通过这种模式,校企共同承担完成对学生的培养任务,促进人才培养与企业岗位“零距离”对接,形成以学校为主体、企业和学校协同培养人才的新机制。当然,合同中还应包含保障学生权益的内容,要严格遵守国家有关教育培训、劳动就业、生产安全等方面的法律法规,建立健全有利于实行工学结合的管理制度和具体办法,确保工作有章可循,顺利进行。

3 多途径建设一支具有较高素质的“双师型”师资队伍

工学结合模式实施的关键是要建设一支理论基础扎实、技术应用能力较强的“双师型”师资队伍。针对目前高职院校普遍存在的“双师型”教师数量不足、对新技术新工艺缺乏了解、教学中缺少案例、实践教学缺少互动等问题,应采取多管齐下的措施:一是要制订“双师型”教师建设目标和规划。工学结合模式不是权宜之计,也不是短期的阶段性计划,而是一项长期的带有战略性目标的模式,因此,师资队伍的建设也要有战略性的目标和规划,包括数量、知识和专业结构等。二是构建校企互通的教师培养机制,选派专任教师在校内外实训基地担任管理和指导人员,全程参与教育管理、教学指导和生产实训,与学生一起接触专业前沿知识和最新技术,扎扎实实地实践新技术。这种实战训练可以开阔教师的专业视野,增强教师的实践教学能力,提高教师的“双师”素质。即使专业教师不带学生实习,也应选派专业教师定期或不定期地到企业实习、考察,经受实际工作的锻炼。三是加大从企事业单位和社会上聘请兼职教师的工作力度,特别是适当增加兼职教师的比例,要争取企业的支持,聘请有实际工作经验的专业技术人员和能工巧匠在校内外实训现场进行指导。四是需要从体制上实现某些突破,院校要有选择地引入企业具有“双师”素质的技术人员到校内任教,建设一支素质优良的专兼职教师队伍。

4 建立和完善适应工学结合模式的教学管理制度

在改革课程体系的同时,需要制订一套适合工学结合模式的柔性教学管理制度,特别是制订一套在企业实习时的考核评价制度。当然,工学结合的实行必然会给校企双方带来不少困难和麻烦。以顶岗实习为例,首先面临的问题是企业无法提供这么多的岗位。许多学校采用分散的办法来解决,将时间安排在第六学期,与学生寻找就业单位结合起来,或与毕业设计(论文)结合起来,从而将教学与顶岗实习结合在一起。其次面临的问题是管理上的困难,如日常的教学管理和顶岗实习中的安全等问题,目前我国尚缺乏规范工学结合行为的相关法规。

针对工学结合中出现的新问题,必须制订一整套便于操作的制度,包括学生个人参加工学结合学习模式的申请制度、安全教育制度、带队教师管理制度、学习成绩考核和综合测评制度、评价反馈制度、必要的经费保障制度等。在这些制度中要改变原有的教学评价体系,在企业实习阶段要引进企业对职工能力的考核标准,建立适应工学结合需要的教学实训评价体系,内容包括学生遵章守纪、文明待人、动手能力、岗位适应、工作业绩、学习状况等方面,全面反映学生的职业道德、职业素质、学习和实践能力,要求学生在专业认知、设备维护、运转操作、工艺设计等环节做到应知应会。校企双方共同组建考核小组,由学校代表、企业代表和学生自己根据企业的考核标准共同参与考核。

为了确保工学结合尤其是实践环节的教学质量,需要校企双方对实践环节进行过程控制,校企双方要共同构建教学质量监控小组,对专业设置、教学计划运行、教学实训、生活管理以及对学生的职业道德、实训能力、为人处世等方面实行全过程、全方位跟踪调查和研究,构建畅通的信息反馈渠道,及时把质量监控信息向学校、企业、学生3方反馈,不断完善和创新工学结合的运行机制,提高工学结合质量和人才培养水平。

G40-03

A

1671-1246(2011)16-0016-02

Vol.29 2011 No.16

猜你喜欢

工学课程体系校企
盐工学人
高职Java程序设计课程体系建设思考
盐工学人
——沈 妉
盐工学人
——李 琦
“三位一体”课外阅读课程体系的实施策略
深化校企合作促进应用型人才培养实现校企生三方共赢
民法课程体系的改进和完善思路*——以中国政法大学的民法课程体系为例
校企合作运行机制初探
工学
加强青少年中医传统文化教育的必要性及其课程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