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鹧鸪笛考

2011-08-15张传刚

太原城市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10期
关键词:鹧鸪葫芦琵琶

张传刚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沭阳 223600)

鹧鸪笛考

张传刚

(宿迁经贸高等职业技术学校,江苏 沭阳 223600)

在唐宋时期,鹧鸪不仅是乐曲,还是一种来自胡地的乐器:鹧鸪笛。鹧鸪笛流传甚广,在唐诗宋词中多有出现。鹧鸪笛所吹奏的乐曲被称为鹧鸪曲,吹奏出的乐音与鹧鸪啼叫声有相近的地方。鹧鸪笛常与琵琶、葫芦琴一起演奏,鹧鸪笛曲主调清怨。

鹧鸪笛;乐器;清怨

在唐宋时期,鹧鸪意象频出,鹧鸪诗词创作丰富,鹧鸪词调传唱久远,现存有大量的鹧鸪诗词作品。不过,经笔者考察,鹧鸪诗词并不是“鹧鸪”的唯一产品,在唐宋时期还存有一种与鹧鸪相关的乐器——鹧鸪笛,在民间被广泛吹奏。鹧鸪笛,笛曲优美,笛声悠扬。现将鹧鸪笛相关情况考述如下。

一、鹧鸪笛溯源

关于鹧鸪笛,要先从许浑《听吹鹧鸪》说起。许浑《听吹鹧鸪》“金谷歌传第一流,鹧鸪清怨碧烟愁”。在《万首唐人绝句》、《全唐诗》、《唐人万首绝句选》中,均题为《听唱山鹧鸪》,其中《全唐诗》在诗题《听唱山鹧鸪》下注“一作听吹鹧鸪”,此说流传后世,多有影响。不过,在诗人自撰《丁卯诗集》中《听吹鹧鸪》并无别题,《佩文斋咏物诗选》、《山堂肆考》、《古今事文类聚》等中也无另作它题之说。《全唐诗》之说不知从何而来。翻《丁卯诗集》,存有许浑写及鹧鸪的诗凡五首,分别是《听歌鹧鸪辞》、《韶州韶阳楼夜燕》、《听吹鹧鸪》、《怀江南同志》、《越中》。其中《听歌鹧鸪辞》一诗为:“南国多情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甘棠城上客先醉,苦竹岭头人未归。响转碧霄云驻影,曲终清漏月沉晖。山行水宿不知远,犹梦玉钗金缕衣。”其序云:“余过陕州,夜宴将罢,妓人善歌鹧鸪者,词调清怨,往往在耳,因题是诗。”该诗七言八句,属律诗。而《听吹鹧鸪》一诗,七言四句,属绝句。虽然都有“鹧鸪清怨”的评价,但二者终究不是一诗。不过该诗在题名上与《听唱山鹧鸪》非常接近。“鹧鸪词”亦作“鹧鸪辞”,唐教坊曲名,又称《山鹧鸪》,而《山鹧鸪》别名为《鹧鸪辞》、《鹧鸪》。故此,后人极有可能将《听歌鹧鸪辞》传抄成了《听唱山鹧鸪》,并将诗歌内容混淆,形成了《全唐诗》之说。在诗话中也有佐证,如《韵语阳秋》云:“许浑《韶州夜燕诗》云:‘鸜鹆未知狂客醉,鹧鸪先听美人歌。’《听歌鹧鸪词》云:‘南国多情多艳词,鹧鸪清怨绕梁飞。’又有《听吹鹧鸪》一绝,知其为当时新声,而未知其所以。及观李白诗云:‘客有桂阳至,能吟山鹧鸪。清风动窗竹,越鸟起相呼。’郑谷亦有‘佳人才唱翠眉低’之句,而继之以‘相呼相应湘江阔’。则知鹧鸪曲效鹧鸪之声,故能使鸟相呼矣。”这里把许浑的《听歌鹧鸪词》、《听吹鹧鸪》同列出来,并无《听唱山鹧鸪》之名,可与《丁卯诗集》互证,本无《听唱山鹧鸪》之诗。如此就可以基本判定《全唐诗》的《听唱山鹧鸪》之名为讹误。罗时进对此也做了辨别,在《〈丁卯集>与〈樊川集>等各本重出互见诗考辨》一文中说:“宋蜀刻本、书鹏本《丁卯集》具载此诗,《万首唐人绝句》卷二十四、《古今事文类聚》续集卷二十三亦录作许浑诗,足证此为许浑所作。《全唐诗》题作《听唱山鹧鸪》,今据两宋本《丁卯集》。”罗时进对该诗的题目也认作《听吹鹧鸪》,而非《听唱山鹧鸪》。该诗“金谷歌传第一流,鹧鸪清怨碧云愁”句,如《渊鉴类函》所注“鹧鸪,笛曲名”一样,人们对其中“鹧鸪”的理解一般都认为是曲名。其实,这种理解存在着一定的偏差,此中的鹧鸪既有曲词之意,也为乐器之名。在唐宋时期,鹧鸪不仅仅是乐曲,还是一种来自胡地的乐器:鹧鸪笛。

二、鹧鸪笛的出现

关于鹧鸪是乐器的记载较早出现在宋元之际佚名编著的《宋史全文》:“秋七月壬戌,臣僚言:临安府风俗,自十数年,服饰乱常习,为奢华声音之娱。以郑乱雅。臣窃伤悼,中原士民沦溺日甚。延首企踵,欲自致于醇朴之化者三四十年,却不可得。而东南礼义之民,乃反堕于妖媚之习而不自知,甚可痛也。今都人静夜,十百为群,吹鹧鸪,拨琵琶,使一人彩衣而舞,众人拍手和之。伤风败俗,不可不惩。伏望戒敕守臣检坐,绍兴三十年,指挥严行禁止。诏从之。”《记纂渊海》也有类似的记载:“臣僚言临安府风俗,好为胡乐,如吹鹧鸪,如拨胡琴,如作胡舞。所在而然,伤风败俗,不可不惩。望捡坐,绍兴三十一年指挥严行禁止。”“吹鹧鸪”、“拨琵琶”,鹧鸪与琵琶并举,琵琶是乐器,按照照应的规则,此中的“鹧鸪”也当是一种乐器。

《宋史》卷一百三十一云:“自尺律之法亡于汉、魏,而十五等尺杂出于隋、唐正律之外,有所谓倍四之器,银字、中管之号。今大乐外有所谓下宫调,下宫调又有中管倍五者。有曰羌笛、孤笛,曰双韵、十四弦以意裁声,不合正律,繁数悲哀,弃其本根,失之太清;有曰夏笛、鹧鸪,曰葫芦琴、渤海琴,沉滞抑郁。腔调含糊,失之太浊。”这是姜夔在《大乐议》中就雅俗乐高不统一和如何权衡量度等问题上提出的建议,说现在雅乐以外有所谓下宫调,奏下宫调又有中管倍五这种乐器。有叫做羌笛、孤笛,叫做双韵、十四弦的乐器,随意定律,不合于正律,乐声繁杂急促哀感,丢掉了音乐的根本,声音太高;有叫做夏笛、鹧鸪,叫做葫芦琴、渤海琴的乐器,乐声沉闷迟缓压抑,腔调含糊不清,声音太低。所以听这些音乐的人,内心振荡不安,行动烦乱不安。

姜夔把鹧鸪与夏笛、葫芦琴、渤海琴并列,属于俗乐,乐音“沉滞抑郁”。很显然,此中的“鹧鸪”应是乐器的一种。

“鹧鸪笛”一词较早出现在《文献统考》卷三百十中:“又都市为戏,加篦、巾披,卧辣,执藤鞭,群吹鹧鸪笛,拨葫芦琴,效胡乐胡舞”。装扮一新的人们吹鹧鸪笛、弹葫芦琴,饮酒为乐。“群吹说明鹧鸪笛较为流行,作为群体性的活动经常使用的乐器,鹧鸪笛应是比较容易演奏的。在后人的诗词中,也有鹧鸪笛的直接出现。姚之骃撰的《元明事类钞》载明人周定王《元宫词》:“官里犹思旧风俗,鹧鸪长笛序凉州。”结合许浑《听吹鹧鸪》辨正可知,在唐代已出现了鹧鸪笛这一种乐器。

鹧鸪笛较之汉族七孔笛长,能吹do、#do、re、mi、fa、sol、#sol、la、si共九个音,其sol、mi按孔不同于汉族笛,能吹出四个变音并能转调。与七孔笛相比,鹧鸪笛的音乐表现更为宽广,其乐音也更具有感染力。

三、鹧鸪笛的广泛流行

鹧鸪笛不是中原乐器,来自胡地,最初是女真人的一种乐器。张镃《正月初四日听新乐成绝句》其三:“呜呜胡笛鹧鸪声,三迭鸣鼍舞袖轻。灯市花村旧欢醉,如今自厌邈无情。”“呜呜胡笛鹧鸪声”,明确指出鹧鸪笛是胡人乐器,所演奏之曲《鹧鸪》曲。唐宋时期,胡人在中原之北,胡人南下入中原,背井离乡,思乡的情感不时在心头荡漾。鹧鸪“其志怀南”的恋家之思正好能够传递、释放胡人思家的情感。对于迁客骚人来说,也是具有同样的效果。

鹧鸪笛在宋代非常流行。如《记纂渊海》所云,鹧鸪笛在临安一度非常流行。临安,曾作为宋朝的首都,是流行时尚的中心。“临安风俗好为胡乐”说明胡乐在宋朝的首都也是非常流行的,虽然宋朝和胡人之间还存着战争,但战争是挡不住音乐的流传,音乐也是不分民族的,胡乐汉人也喜欢。鹧鸪笛形式当较为简单,内容则应比较俚俗,且简单易学,为民众广泛接受。就是因为其内容过于俚俗,所以才在理学兴盛的宋朝被看作是伤风败俗的。

鹧鸪笛,不仅临安城内经常出现,在普通百姓家中也较为常见。林亦之《网山》其一:“风涛生长处,土地属东隅。树树悬鱼网,村村吹鹧鸪。”“树树悬渔网”,该地为渔民聚居区。“村村吹鹧鸪”,各个村庄都流行吹奏鹧鸪笛,一方面说明鹧鸪笛材料来源丰富,简单易做,甚至可能不需要专业人士,人们就可以自制;另一方面说明渔民可能非常喜爱鹧鸪笛这种乐器。马臻《秋怀》:“舟人吹鹧鸪,愁荡一湖水。”舟人吹鹧鸪说明鹧鸪笛非常普遍,容易得到,同时也说明鹧鸪笛的演奏人群多数为普通民众、漂泊之人,更能迎合、释放在外飘荡之人的情感,契合迁客的情感。《姑苏晚泊闻吹鹧鸪》:“红映高台绿绕城,蒨衣菱女画桡轻。谁家玉笛吹残照,更听钩辀格磔声。”“谁家玉笛吹残照”,此中的玉笛吹残照,与闻听吹鹧鸪相照应,此中玉笛应是鹧鸪笛的一种,其材质为玉。与“村村吹鹧鸪”中的笛子的质地不一样。“更听钩辀格磔声”,“钩辀格磔声”是鹧鸪啼叫的拟音,这说明鹧鸪笛吹奏出的乐曲与鹧鸪啼叫的音相近,所演奏的曲子也与之相近。这就形成了鹧鸪笛吹奏鹧鸪曲,鹧鸪曲近鹧鸪啼的音乐效果,对于漂泊在外的人来说,极具感染力。

四、鹧鸪笛的声音特色

任半塘《唐声诗》云:“山鹧鸪,鸟名,亦曲名也。在唐代,本为南方极流行之诗曲,中部湖南、西部陕州,亦皆有之。曲韵模拟山鹧鸪啼声,哀苦不忍闻,南人歌之,尤动乡情;吹入横笛,易为凄怨!”吹鹧鸪常与舟、迁客、离人、漂泊等词一起出现,情感基调多思乡恋家。《续通志·乐略》引《大金国志》:“[鹧鸪]曲歌声高下长短,如鹧鸪之声,亦相和歌也。”

作为乐器笛子的鹧鸪,其音色正如唐代诗人许浑诗云“鹧鸪清怨碧云愁”。调子凄清幽怨,属于伤感之调。从声音的传播来说,鹧鸪声音悠远,虽然低沉,但传播很远,能传达很高的天空中,空旷凄凉。从感染力来说,鹧鸪曲连天空中的流云都能打动了,让本无情感的碧云都愁怨起来,更何况是人呢?

不过,鹧鸪笛曲也并非都是凄怨的调子,也用于表达欢快的心情。袁桷《次韵继学途中·竹枝词四首之三》:“土屋苫草成屠苏,前床翁媪后小姑。我郎南来得小妇,芦笛声声吹鹧鸪。”“芦笛声声吹鹧鸪”,此中吹奏的笛子是芦苇所制,芦苇到处都有,随手可得,制作方便。“我郎南来得小妇”,喜悦之情,无以言表,就吹起鹧鸪笛,声调昂扬。

与鹧鸪笛经常同时出场演奏的是琵琶。如《南宋杂事诗》卷七云:“只管催归归无计,杜鹃早已叫西湖。如何月夜天街上,铂金琵琶唱鹧鸪?下注《咸淳临安志》:‘十百群吹鹧鸪、拨琵琶,使一人黑衣而舞。众人拍手和之,道路聚观。’”这样的一场路边演出,不需要舞台布景,伴奏乐器较少,形式简单,易于开演,并且演出的内容与人们的生活非常接近,而且歌舞的节奏感强,观众容易参与。因此“众人拍手和之”。琵琶,音调高昂,气势宏伟;鹧鸪曲则抑郁低沉。琵琶,手弹乐器;鹧鸪,嘴吹乐器。琵琶,声高音响;鹧鸪,音沉声轻。二者相得益彰,在实际中也可能就是如此,手弹累了,放下沉重的大琵琶,拿起细小轻便的笛子,放在嘴边,轻轻吹奏出清怨的鹧鸪曲。鹧鸪和琵琶常相伴出现,这说明琵琶和鹧鸪极有可能是相互伴奏的乐器。

鹧鸪笛有时也与葫芦琴相奏。《文献通考》卷三百十云:“群吹鹧鸪笛,拨葫芦琴”。葫芦琴属于“丝”,是以纵向半剖葫芦为音槽——便携式瓢琴——变体的汉魏阮咸琵琶,西北少数民族乐器之一。“拨”说明葫芦琴是用手弹奏的拨弦乐器。

现存有著名笛曲《鹧鸪飞》,描绘鹧鸪鸟在广阔的天空中尽情飞翔的情景,旋律优美委婉,风格古朴幽雅,深受人们喜爱。从曲名及内容来看,与许浑《听吹鹧鸪》中的笛曲《鹧鸪》很相近,后者应是承前而来的。

[1]任半塘.唐声诗[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1982.

[2][清]何文焕.历代诗话[M].北京:中华书局,1981:603-604.

[3]罗时进.晚唐诗歌格局中的许浑创作论[M].北京:太白文艺出版社,1998:292.

[4][清]张英,王士祯等.渊鉴类函(第八册)[M].北京:中国书店,1985:125.

[5][元]佚名.宋史全文(卷二十五上)[M].李之亮,校点.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4:326.

[6]张佳生.满族文化史[M].沈阳:辽宁民族出版社,1999:446.

[7]北京大学古文献研究所.全宋诗(72册)[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98.

[8]中华书局编辑部点校.全唐诗(增订本)[M].北京:中华书局,1999:6422.

[9]王学奇,吴振清,王静竹.关汉卿全集校注[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1988:475.

[10]雷梦水等.中华竹枝词[M].北京:北京古籍出版社,1997:3.

[11][清]沈嘉辙等.南宋杂事诗[M].杭州:浙江古籍出版社,1987:268.

[12][元]马端临.文献通考[M].北京:中华书局,1986:2436.

[13]牛龙菲.敦煌壁画乐史资料总录与研究[M].兰州:敦煌文艺出版社,1991:305.

J6

A

1673-0046(2011)10-0181-02

猜你喜欢

鹧鸪葫芦琵琶
“葫芦镇”上喜事多
写意葫芦
鹧鸪
鹧鸪
琵琶老店琵琶声
一两江湖之 琵琶误[连载七]
宝葫芦
鹧鸪爷
鹧鸪
我的“反弹琵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