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浅析虚假新闻的特点、成因、危害及防范对策

2011-08-15鞠蕾

泰州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2011年6期
关键词:假新闻

鞠蕾

(泰州市广播电视台,江苏泰州 225300)

浅析虚假新闻的特点、成因、危害及防范对策

鞠蕾

(泰州市广播电视台,江苏泰州 225300)

众所周知,新闻的真实性是新闻的生命。然而近几年来,类似于《纸箱馅包子》、《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青藏铁路为野生动物开辟生命通道》的虚假新闻层出不穷,可以说虚假新闻已经成为目前新闻传播中的一个痼疾,虚假新闻泛滥的背后,显示出媒体千疮百孔的信用,这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高度重视。文章主要是对新闻造假现象进行剖析,深入探讨虚假新闻的概念、特点、成因、危害以及采取相应的防范对策。

虚假新闻;新闻真实性;媒体公信力;新闻职业道德

近年来,新闻媒体的虚假新闻问题比较突出。据统计,从2010年以来,新闻出版总署直接查处的新闻违法违规案件中,虚假失实报道案件达到160件,占案件总量的22.9%。虚假新闻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坏的影响,严重损害了新闻媒体和新闻工作者的声誉。打击、制止和防范虚假新闻,也已成为新闻界共同的呼声。

1 虚假新闻的概念、特点

1.1 虚假新闻的概念

“虚假新闻是指未能真实反映客观事物本来面貌,带有虚假成分的报道”。凡虚假新闻都有一个共同特征,即新闻报道者离开新闻赖以产生和依存的客观事实,凭着个人的主观愿望或依据他人的意志去报道“新闻”[1]。

1.2 虚假新闻的特点

(1)复发性。虚假新闻的复发性尤其突出,有些媒体常常会将一些比较吸人眼球的虚假新闻进行反复的报道。例如,在2010年6月2日的《新京报》上登载的题为《炒蒜高手掷千万买走百斤金条》的文章,事后被评为2010年十大虚假新闻。但是,《新京报》却非唯一作俑者,《北京晚报》、《京华时报》等先后刊发了相同的报道。

(2)变异性。有许多虚假新闻完全是凭空捏造,由于一些记者的采访作风不扎实,他们常常会在已有的现实基础上,道听途说,主观猜测,从而酿成大错。如2010年3月30日,《重庆时报》刊发报道称,“作协本次会议的接待规格相当高,包括五星级酒店的总统套房、2000多元一桌的宴席等”[2]。同日,《华西都市报》对该文以《住总统套房坐奥迪作协开会有点高调》为题进行摘登。经查,该文记者在采访中未深入了解情况、未向有关部门和人员核实信息,导致报道严重失实。

(3)专业性。过去虚假新闻大多为职业写手和网络写手所为,但近年来造假者的专业性越来越强,有些记者、编辑抓所谓“卖点”、“独家”新闻,只要“好看”、“抢眼”,假一点也没有关系,2010年所查实的虚假新闻,涉假者几乎是清一色的新闻记者。

(4)多样性。随着我国新闻媒介数量的增加,尤其是网络媒体的出现,我国虚假新闻的数量逐渐呈上升趋势。2010年微博造假“异军突起”,如影响恶劣的“金庸去世”、“鲁迅作品大撤退”等假新闻都来源于微博。多样性还体现在表现形式上,以前虚假新闻以消息居多,而现在消息、通讯、言论一应俱全。此外,内容上,也由过去的奇闻轶事、花边消息,发展到涉及政治、文化、历史、科技、体育、国际关系等。

2 虚假新闻的成因

2.1 从业人员作风浮躁,职业素质欠缺

有的新闻从业人员业务水平不高,缺少辨别真伪的能力和求真务实的精神,作风浮躁,不愿深入采访或根本不采访,随意编造、摘抄他人稿件,单听一面之词妄加评判、报道,成为虚假新闻的“制造者”;有的新闻从业人员职业道德欠缺,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迷失了方向,坠入“一切向钱看”的泥潭,以稿谋私,稿钱交易,更有甚者,为了追名逐利,迎合部分受众的低俗需求,不惜铤而走险,凭空捏造,编制奇闻,比如《纸箱馅包子》、《千年女木乃伊出土后怀孕》等等,既践踏了新闻工作者的职业道德,也玷污了新闻工作者的正义形象。

2.2 媒体不良竞争,利益驱使

在“眼球经济”、“注意力经济”的时代大背景下,利益驱使是个别媒体及其从业人员放松社会责任,传播虚假新闻,甚至铤而走险制造虚假新闻的重要原因[3]。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媒体纷纷采取企业化经营方式,为使自己在激烈的竞争中得以生存和发展,一些媒体不时制造假新闻影响舆论,或追求所谓的新奇和独家报道,造成假新闻顺利刊载。2010年底,新浪微博上“金庸去世”假新闻的传播,受到广泛关注,综观“金庸去世”假新闻的整个传播过程,从假新闻发布到争相传播,到质疑、求证,到最终辟谣,前后只用了约两小时,这在一定程度上是新闻“抢发”的结果。

2.3 内部管理不完善,把关不严

一些媒体内部管理存在疏漏,对新闻事实的核实、校对和签发只是走过场,对虚假新闻放任自流。“金庸去世”的假新闻在第一时间被媒体疯狂转载,充分说明很多媒体没有建立起一套标准来判断新闻的真实性,把关不严。现如今,新闻来源复杂多样,媒体间对转载稿件、外来稿件缺少审核,给虚假新闻留下了很大的生存空间。有的新闻单位虽然有规章制度,但仅仅挂在墙上,并没有落实到采编工作中。

2.4 外部监督不健全,惩治力度不够

外部监督不健全,对造假者的惩治力度不够,导致造假者违规成本过低,也是令造假、传假猖獗的重要因素[3]。虽然早在几年前,新闻出版总署针对虚假新闻就专门出台了《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但因惩治规定不具体,缺乏可操作性,所以被惩处的造假者并不多。新闻造假者即使被发现,往往受到处罚相对较轻,使造假牟取的利润远远大于风险成本,

3 虚假新闻的危害

3.1 破坏了和谐社会的构建

新闻媒体作为党、政府和人民的喉舌,必须坚持正确的舆论导向,为构建和谐社会营造积极健康的舆论氛围。2010年7月1日,新疆《都市消费晨报》刊发报道,称“喀什房价突破4000元/平方米”;2010年7月20日,《新疆日报》刊发文章称,“喀什的房子一天一个价,两个多月,房价就快翻倍了”[4]。经查,两报的报道与事实严重不符,严重扰乱房地产市场,影响了党和政府的形象,使受众的感情受到欺骗和伤害,甚至造成思想行为方面的误导,有碍整个社会的和谐发展。

3.2 损害当事人的形象和权利

虚假新闻给有关当事人带来形象、声誉、心理、经济甚至人身的损害。2011年11月7日,铁道部回应了“铁道部向国家求援8000亿,希望财政支持4000亿,同时发债4000亿,以维护铁路建设顺利推进”的新闻报道不实,很能说明问题。如果不是及时澄清,国人对铁道部简直就失去了希望。可见,虚假新闻的危害该有多大。

3.3 削弱了媒体的公信力

虚假新闻不遏制,不仅对社会和受众伤害严重,对于媒体公信力的损害也是不言而喻的。“西安直辖”、“我爸是市长”等虚假新闻相继上演,不断刺激着公众的神经。尤其是“我爸是市长”的新闻爆出后,更是激发了无数人的愤怒之情,民众对富家子弟的骄横跋扈千夫所指,然而随后却被证实这则新闻是虚构的,因此有网友戏谑“他爸被市长”。这类新闻起初的确能吸引公众的关注,确确实实给媒体带来巨大的收益,然而当这类新闻一再被证实是虚构的情况下,公众必然会对新闻的真实性产生质疑,媒体的公信力必然随之下降,最终受害的只能是媒体自身。

4 虚假新闻的防范对策

4.1 加强职业道德教育,提高从业者素质

美国现代新闻之父普利策说过:“只有最高尚的理想、最严谨追求的热望、最正确的丰富知识,以及最忠诚的道德责任感,才能将新闻事业从商业利益的臣属、自私自利的追求,以及社会利益的敌对上拯救出来。”新闻工作者应严格遵守新闻从业人员的职业道德,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强化理论学习,增强政策解读的能力,深入基层,力戒浮躁,淡泊名利,清正廉洁,报实情,讲真话,不弄虚作假,从而为广大受众提供最真实客观的新闻内容,满足大众需求。

4.2 建立健全规章条例,提供制度保障

新闻媒体应当建立健全杜绝虚假新闻报道的管理规定和制度条例。要严格采编流程管理,要求新闻从业人员必须坚持实地采访,不能无中生有、闭门造车,对于获得的信息,要坚持真实为先的原则,通过不同途径对其真实性、准确性加以核实,确认后发布,特别是对批评性报道,要弄清新闻来源。完善稿件审核签发程序,建立编辑、部门负责人、总编三级审稿制度,一旦发现有失实嫌疑的稿件,一律核实后再发,对有些不好判断真伪或把握不准的稿件要送相关部门审定。建立新闻作品的署名制度、失实责任追究制度,发现问题即时纠正,并对有关责任人进行严厉处罚。

4.3 主动接受社会监督,消除虚假新闻

建立外部监督机构,监督媒体及从业人员遵守《中国新闻工作者职业道德准则》、《关于采取切实措施制止虚假报道的通知》的情况,公开举报电话,负责对受众反映的虚假新闻进行调查、核实和处理。新闻媒体建立健全受理公众举报、投诉、核查、处置和反馈工作的程序机制,对评新闻奖而言,最好是建立奖前公示制度,也就是像2005年的第十五届中国新闻奖一样,对初评出来的新闻奖获奖作品向社会进行公示,接受社会的监督,一旦查出为假新闻或有严重失实之嫌,立即取消其获奖资格。进一步发挥记协的作用,通过不断完善“个人自律、单位把关、行业管理、社会监督”相结合的机制,防患未然,杜绝虚假新闻。

5 结论

虚假新闻是作为新闻的副产品而存在的,因此新闻打假绝非一朝一夕之功,这将是一项艰苦卓绝的长期工作。而实现这样的目标,不仅需要在口头和规章上防范假新闻,更需要在思想和行动上不给假新闻以可乘之机,这样才能保障新闻的真实、客观、公正,才能切实维护媒体的公信力,才能维护新闻工作者的尊严,才能促进新闻事业的健康发展。

[1]郑保卫.呼唤新闻良知,杜绝虚假新闻——浅谈虚假新闻与道德误区[J].新闻界,2001,(2):34-36.

[2]陈斌,贾亦凡.2010年十大假新闻[J].新闻记者,2011,(1): 4-12.

[3]雷跃捷,刘学义.虚假新闻的治理对策[J].中国广播,2011, (4):11.

[4]陈斌,贾亦凡.2010年十大假新闻[J].新闻记者,2010,(1): 4-12.

Analysisof False News Features,Causes,Harm and Prevention Measures

JU Lei
(TaizhouTelevisionStation,TaizhouJiangsu225300,China)

Aswe allknow,the news'life is the truth of itself.However these years false news like“carton filling steamed buns,”“M illennium femalemummy unearthed in post-pregnancy,”“Qinghai-Tibet Railway opens life channels for w ildlife”has emerged in endlessly.In amannerof speaking,the false newshasbecomemalaria of news transm itting atpresent.Behind the overflow of false news,itshows themedia's imperfectcredit,which attracts the greatattention from allquartersof the society.This paper focuses on analyzing the phenomenon of fake news and discussing the false news'concept,characters,reasons,causes harm and to take precautionmeasures.

falsenews;newsauthenticity;media credibility;journalistic ethics

G212

A

1671-0142(2011)06-0023-03

鞠蕾(1978-),女,江苏泰州人,国家一级播音员.

(责任编辑 施 翔)

猜你喜欢

假新闻
4 smart ways to spot fake news 判断假新闻的4种聪明方法
能分辨假新闻?多数人高估自己
众声喧哗,怎样识别假新闻?
亚太地区部分国家“假新闻”传播现状扫描
假新闻泛滥,如何趋近真相?
假新闻炮制不出真实的社会冷暖
从近年来的十大假新闻反思我国的新闻道德与法规
假新闻的社会危害性及根源分析
“反转新闻”与假新闻、失实新闻之辨析
被信任的假新闻——虚假信息的受众接受心理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