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决定性与决定论概念的理性重建

2011-08-15叶立国李笑春

关键词:因果性决定论决定性

叶立国,李笑春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学院 哲学系,山东 青岛 266555; 2.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3.内蒙古大学 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决定性与决定论概念的理性重建

叶立国1,2,李笑春3

(1.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学院 哲学系,山东 青岛 266555; 2.南京大学 哲学系,江苏 南京 210093;3.内蒙古大学 哲学院,内蒙古 呼和浩特 010021)

决定论相关问题在当今学界争论颇多,根源之一是对决定论概念的定义混乱。需要通过对决定性与决定论概念的界定,为明晰决定论概念提供一条可能路径。所谓决定性是指客观世界所具有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总称;决定论即在哲学信念上相信客观世界各层基元的演化具有普遍决定性的哲学学说。

决定性;决定论;指向性

客观世界是决定论的还是非决定论的争论由来已久,而且在当前学界还处于混乱状态。最主要根源之一是对决定论概念定义不统一,内涵混乱。要解决这一问题,我们认为必须把决定论概念建立在决定性概念的基础上,我们曾经对决定论概念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系统梳理[1],也给出过一个整体框架[2],但都只是初步研究,本文所作的就是要对决定性和决定论概念进行深入探讨,给出决定性以及建立在决定性基础上的决定论概念的合理定义,试图为明晰决定论概念提供一条可能路径。

一、决定性与决定论概念关系辨析

决定性概念学界大都是与非决定性概念相提并论的,第一次明确使用这一对概念的是我国著名科学家钱学森[3]10,他曾用“决定性和非决定性”作为论文中的一个小标题[4]。有关决定性与决定论的关系,学界早有论述。大体可划分为以下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认为决定性即是决定论。关洪和成素梅两位先生曾明确阐述决定性与决定论属同一个词。[5][6]但如果把以上注释两篇论文中的决定性都换成决定论会出现很多明显的学术问题,举一例,在二位先生文中提到“客观规律性包括了决定性和非决定性,决定性又包括了因果性和纯关联,因此,决定性和因果性都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6],那么即有“客观规律性包括了决定论和非决定论,决定论又包括了因果性和纯关联,因此,决定论和因果性都只在一定范围内存在”,二位先生也不会同意上述说法。因此笔者认为虽然他们明言二者相等,但至少下意识中已感觉到决定性独立于决定论。在此还要申明一点,笔者同意二位先生统计决定性(但不是统计决定论)的提法和分析。

第二种观点只探讨决定性和非决定性[4][7][8],或在研究决定论概念过程中涉及到了决定性[9][10][11]。主张这些观点的学者对决定性概念在某种程度上进行了比较合理的研究,但可能是由于文章需要或其他原因没有对决定性概念以及决定性与决定论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

第三种观点明确提出决定性不同于决定论,或提出决定性概念是决定论概念的基础。洪晓楠先生主要研究的是决定论,在文中他提到“不是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问题而是决定性和非决定性的问题”[12],以此可看出洪晓楠先生认为决定性不同于决定论。吕建国先生等人研究的主要是决定性,他们并没有对二者的关系进行深入探讨,只是在文中提到要另做文章进行专门研究,但至今还未见到[13]。王天思先生明确提出决定性概念是决定论概念的基础,“只有采用‘决定性’和‘非决定性’这对概念,才能理清决定论和非决定论问题争论的头绪”[3],并对决定性进行了深入探讨,但作者可能是由于此书的整体需要或是别的原因也并未对建立在决定性基础上的决定论概念进行深入研究。

通过以上分析,可看出对决定性到决定论概念的研究学界已逐渐明朗,我们比较同意基础论的观点,但在决定性基础上对决定论概念进行界定,除了罗素先生曾给出过一个较宽泛定义外[14],至今学界还无人给出明确界定。下文将逐步作深入研究。

二、决定性概念的理性重建

1.学界管窥

关于决定性学界已有广泛研究,王天思先生认为“描述事物过程性质本身的两个基本概念,应当是‘决定性’和‘非决定性’”[3];决定性和非决定性是“具体描述客观过程中在先的事物与在后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性质”[3]。颜泽贤等人认为“决定性指的是系统由物理定律支配,演化过程完全由初始条件决定的过程”[10]。据此首先可以肯定决定性是描述事物过程的一种性质,进一步要弄清这种性质的本质,就必须回到对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研究上。

关于因果性概念,张志林[15][16]、张 华 夏[17][18]、桂起权[19]三位先生展开了激烈的论战,多次给出因果性的定义,同时,关洪、成素梅两位先生也对因果性做了学术上的研究[6][20][21]。的确,给出因果性一个公认的定义并非易事,但不管他们争论得何等激烈,有一点对于他们来说是一致的,即都承认存在因果性,承认因果性描述的是事件之间也可能是事物的不同阶段之间关系的一种性质。对于必然性和规律性的研究学界也存在争论,但同样承认存在必然性和规律性。在此我们不打算加入他们的争论,下文只在一般的意义上使用这三个概念。

另外对于统计规律,雷昂·罗森菲耳德先生认为“一条统计规律首先是一条规律”[22]137,在描述事件存在和演化过程时,如果符合统计规律,即是具有规律性,那么就必然具有决定性。正如吕建国先生等人所说“统计规律并不排斥决定性,恰恰相反,它更加深入地阐明了决定性”[13]。张俊芳先生也承认“包括统计规律和系统规律在内的其他规律的客观性和决定性”[23]。因此,笔者认为统计规律也是决定性规律。

2.哲学界定与阐述

综上,我们认为决定性,即客观世界所具有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总称,换句话说,决定性=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在方法上属于外延定义。

其一,决定性是客观世界所具有的一种性质,具体地说是“描述客观过程中在先的事物与在后的事物之间的联系性质”[3]11。决定性与“决定性原理”的不同含义能较好地体现这一点。决定性原理断言:“一切东西都是有规律地由他物决定的,这个他物就是所讨论客体的外部条件和内部条件。”[24]虽然学界可以说普遍承认存在决定性,但对于某一特定事件的发展是否具有决定性可能有不同的观点,但并不会否认存在这一概念;决定性原理则不然,它已经上升到原理层面,是作为一种理论存在的,只要我们承认这一理论适用,那么就是认为客观世界的一切东西都是由他物决定的,否则决定性原理就是错误的。从某种角度上说这一原理是作为一种决定论的表述形式存在的。就像我们前文所述,界定决定论需要决定性,也就是说,决定论是关于客观世界具有决定性的一种论说、一种理论,那岂不就是“决定性理论或原理”吗?

其二,“三性”只具其一即可说具有决定性。某种程度上三性都是指事物存在与演化所遵循的一种限定,描述的都是事物存在与演化过程的性质,只是在不同方面所作的限定。对于事件的演化来说,可能同时符合或具有三性,也可能只占其一或二,就是说一事件如此发展可能符合因果性、规律性,具有必然性,也可能只具有必然性,涉及不到因果性与规律性。举例来说,事件A:今天周三;事件B:明天周四;事件C:后天周五,如A事件为真,那么B、C二事件就为真,具有必然性,但三事件之间不具备因果性所应具备的前提条件、事件之间的相互作用,因此不具备因果性。再举一例,事件A:上帝能预知一切;事件B:上帝知道某人将死于某时某地。以上事件在有神论者看来明显具备因果性,但不具有必然性,至少说在无神论者看来不具备必然性。总之,我们认为三性对于同一事件的演化或不同事件之间的关系的描述,就不同的角度而言具备重合之处,也有不重合之处。我们认为任何事物和发展过程只要具备其中一条性质即可说此事物的演化或运动具有决定性。对于事物或运动的集合体,只要存在一种事物或过程具有其中一种性质,那么即可说此集合体具有决定性。

其三,决定性具有指向性,而且是条件对结果的指向性。吕建国先生等人认为决定性是条件与结果对应关系的确定性[13],实则不然。确定性是一静态词,决定性与之明显不同。决定一词本身内含了一种指向,某事决定某事,那么决定性一词具有明显的指向性。这是决定性的一个INUS条件[11]。从三性描述事件存在和演化过程时也可明显看出这一点。举例分析:如果事件A与事件B具有因果性,那么就包含从A到B即从原因到结果的指向;如果事件A为真,事件B必然为真,那么就包含从A到B即从前提条件到必然结果的指向;如果从事件A演化到事件B是符合规律的,那么就包含从A到B即事件沿着符合规律方向演化的指向。总之,三性本身内在具有指向性。但这种指向性只是条件对结果的指向性,并不内在包含沿着时间轴的指向性,也就是说这种指向性有可能沿着时间的指向性;同时也可能在时间上具有同时性,如月球在地球引力作用下围绕地球做椭圆运动,内在指向性即受如此的引力作用指向围绕地球做椭圆运动,在时间上二者具有同时性;甚至可能与时间指向性相反,如今天星期五作为条件,那么结果昨天必然是星期四,这种指向性就是与时间指向性完全相反。总之,决定性的指向性只是指条件对结果的指向性,只与把谁看作条件有关,与时间箭头无关。

三、决定论概念的理性重建

1.何谓决定论

建立在上文决定性概念基础上我们认为:所谓决定论就是在哲学信念上相信客观世界各层基元的演化具有普遍的决定性的哲学学说。这个定义在方法上属于规定的语词定义,更精确地说是决定论概念的“硬核”,在此对之进行深入解读。

其一,“哲学信念上相信”——形而上学性。决定论概念具有形而上学性,很多学者都赞同这一点。波普认为“决定论和非决定论都是形而上学”[25];陶渝苏认为“决定论的确是一个不可证实的形而上学信念”[26];刘华杰提出“决定论首先是一种信念”[27],因此在这一点上体现出了决定论概念的“不可证实性和不可反驳性”[28]。但要注意这是决定论概念自身具有的性质,要区别开此概念的形而上学性和后文中将要提到的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形而上学决定论。

其二,“客观世界各层基元”——研究对象。(1)客观世界“是指在人们意识之外独立存在的物质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29]2035。决定论所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对象。那么人类思维是决定论的研究对象吗?学界大多把世界作为决定论的研究对象,世界包括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这样推理,人类思维也就包含其中了。我们认为不然。这要回溯决定论概念的发展史。决定论问题的研究是从自然领域逐渐扩展到社会历史领域乃至一些学者们的“人类思维”领域,这种研究对象的扩展是演化的必然趋势,但扩展必须是有限度的,一旦超出了某种度,就会出现无法解决的问题,在此把决定论的研究对象扩展到人类思维领域可以吗?作为人的社会集合体可以思考人类思维以外的外部世界,但能思考人类思维本身吗?历史地看,决定论作为一个在人类思维中产生的概念,只能用于考察主观思维之外的客观世界,不适宜去思考思维本身。因此,这里的客观世界只是指自然界和人类社会。(2)“各层基元”。基元是我们为了使决定论概念具备可操作性而建构的概念。用拉普拉斯的话说此概念大可指“宇宙中最巨大的物体”,小可指“最轻原子”。[30]因为基元是排除主观思维的客观世界的基元,因此,它是一个具体的物质体,并非抽象之物。基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自然界相对于客观世界是基元,植物界或动物界相对于自然界是基元,小到一个原子对于一个分子都是基元,也正是因此才有各层基元之说。此概念的提出使我们可以明确地对决定论研究对象的不同层面进行分析,从而具备了一定的可操作性。总之,客观世界的各层基元作为决定论概念的研究对象是指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在内的各级物质体。

其三,“演化”——时间之矢。决定论是描述客观世界的发展、宇宙演化的一种哲学学说。世界的发展、宇宙的演化具有“从大爆炸开始”[31]47的时间不可逆性,因此,决定论概念本身就应具有顺着时间轴方向上的指向性。从拉普拉斯的决定论“我们应该把宇宙的目前状态看作是它先前状态的结果,并且是以后状态的原因”[32]173,也能明显地看出决定论的时间指向性,即决定论之“矢”。在此必须说明决定论的时间指向性与有些学者提到的根据现在可以推知过去的观点并不矛盾,决定论是指过去对现在和现在对未来的决定性,或者说存在一种源出关系,推知过去只是说通过现在可以知道过去如何,或说具有指向性,但并不代表现在对过去起决定作用。当然这种决定论之矢并不蕴含也不反对推知过去的可能性。

其四,“普遍决定性”——核心内容。所谓普遍是指客观世界各层基元在演化过程中都具有决定性,大到整个世界的生成演化,小到一个“原子”的运动都具有决定性。事实上客观世界具有决定性,那么它的各层基元就一定具有决定性,各层基元具有决定性是用来判断客观世界具有决定性的判据,从而也就如前文所述使客观世界具有普遍决定性这一点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了可操作性。

其五,决定论概念的合理性分析。上文对决定论概念的界定符合庞元正先生所要求的“既要看到概念的稳定性的一面,又要看到概念流动性的一面”[33]13。稳定性正如上文所述,“在哲学信念上相信客观世界的各层基元的演化具有普遍的决定性”,这是概念的“硬核”,不能变,一旦变了就不能再称之为决定论。概念的流动性,一方面是基元的“流动性”,随着认识水平的深入,人类可能进一步发现相对不同层次的基元,相对高层次可能向宇宙深层次扩展,相对低层次可能向微观领域扩展,如今天正在进行的基因组计划;另一方面是决定性的“流动性”,随着认识水平的深入,新的因果性、必然性和规律性的发现必然导致决定性内容的扩展。用拉卡托斯的“科学研究纲领方法论”来形容:决定论概念稳定性方面属于它的硬核,流动性方面属于它的“保护带”。以上也正好体现了决定论概念本身“确定性和灵活性的对立统一”[34]34。

以上是在静态的视角下给出的决定论概念的定义,我们也可如学界很多学者那样在动态的视角下进行界定。所谓客观世界的演化即是指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的过程,相应的客观世界的演化具有普遍的决定性即是指从过去到现在再到未来具有普遍的决定性,由于决定论的时间指向性,以上这种说法可以转换成过去对现在、现在对未来具有普遍的决定性。就此可看出两种角度的界定具备统一性。因此决定论概念还可表述为“在哲学信念上相信过去对现在、现在对未来的演化都具有普遍决定性的哲学学说”。

2.决定论概念不同层面分析

其一,形而上学层面——形而上学决定论。上文已阐述过决定论概念具有形而上学性,如果仅站在这个角度上界定决定论就成为形而上学层面上的决定论,即形而上学决定论。学界对于形而上学决定论的研究是在“形而上学”这一概念的两层含义上进行的:一是指在康德“超经验”哲学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决定论;二是与辩证法相对立的、用孤立静止和片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意义上的形而上学决定论,即机械决定论。此处是指前一种意义上的形式。波普(K.Popper)认为“形而上学决定论学说只是断言这个世界上的一切事件都是确定的,或者是不可变更的,或者是预先决定的。它并不断言有任何人知道它们,或者可以用科学手段预测。但是它断言未来和过去一样不可改变”[35]5。阿克曼也认为形而上学决定论“并不必定含有实际预言的可能性”[36]。既然形而上学是超出主观经验之外的,那么再综合以上观点,形而上学决定论即“只是”在哲学信念上相信客观世界各层基元的演化具有普遍决定性的哲学学说,这种决定性是否能为人类所知和人类是否能依据它进行预测不是形而上学决定论的研究范围。根据波普的理论,形而上学决定论与决定论的本质区别在于前者包含了更少的经验内容,更不容易出现错误,当然相对就更没有意义。因此正如波普所说,“形而上学的决定论……是不可驳斥的”[35]80,我们无法证伪它;但也正如波普所说,形而上学决定论仍然是“可论辩的”[35]80。如果我们总是不能进行逐步的确证,那么它将会逐渐失去意义;反之,如果我们能逐步增强它的确证度,那么这个概念将更有意义。

其二,可预测性层面——物理决定论。学界对物理决定论的界定存在不同的观点。尼古拉斯·布宁认为物理决定论即“相信世界中的一切事物,包括人的活动,都是由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支配的”[37]765。高新亚的观点:“凡是认为某一物理理论对自然界提供了一种严格决定性的描述,通过理论可以使我们精确地预言事物的运动状态,就是物理学决定论”[36]。柳延延认为“区分物理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标准是‘原则上的不可预测性’、‘本质上的测不准关系’”[38]。雷维·勒伯龙先生也曾提到:“根据决定论概念,既然我们现在认识了您的基本组成因素,那我们就能够预测出您三年零十天以后的某个时刻在干什么”[39]31。以上种种说明与界定都只是说出了物理决定论的部分内涵。结合以上内容和前文的决定论概念,我们认为物理决定论即在哲学信念上相信客观世界的各层基元的演化都是由自然界的普遍规律支配的,或说具有普遍的自然决定性的哲学学说;相信根据自然决定性,客观世界具有原则上的可预测性。这一定义分两个层次,前一层次是后一层次的基础,核心在于原则上的可预测性,并不代表现实的可预测性。因此这一概念更主要的是在认识论层面进行的界定。在可预测性层面上波普称之为“科学”决定论,他认为“如果提供给我们对于过去事件的充分精确的描述以及一切自然法则,任何事件都能够以任何期望的精确程度通过推理预测出来”[39]1。可见这一形式与上文中物理决定论具有基本相似的内涵。另外,他笔下的科学决定论事实上是他树立的去批判的靶子,如他所说是所谓的“科学”[37]4,因此我们认为在这个层面上沿用很多学者的物理决定论相对更合理一些,也不易引起混乱。

其三,两层面形式与决定论概念关系。形而上学决定论和物理决定论是作为决定论概念的两个层面而存在,二者与决定论概念具有内在联系:二者的综合等同于决定论概念的内涵,也就是说,如果认为客观世界是符合决定论的,那么一定也是符合形而上学决定论和物理决定论的;反之,如果认为客观世界既符合形而上学决定论又符合物理决定论,那么这个世界也就是决定论的世界。如果只具其一则不能得出这种结论。

关于客观世界是符合决定论的还是符合非决定论的争论可能还会永远进行下去,尤其是在当今以混沌学为首的系统科学日渐兴起的浪潮下,但这不是本文所要研究的内容。本文所做主要是试图为明晰决定性与决定论概念提供一条可能路径,至于这条路径是否可行,还有待于与学界同仁共同探讨。

[1]叶立国,李笑春.决定论概念研究述评[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2).

[2]李笑春,叶立国.决定性——决定论与非决定论本质的再分析[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2(11).

[3]王天思.在过去与未来之间——决定性与非决定性[M].南昌:江西人民出版社,1993.

[4]钱学森.基础科学研究应该接受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指导[J].哲学研究,1989(10).

[5]关洪,成素梅.统计决定性分析[J].哲学研究,1995(12).

[6]关洪,成素梅.决定性、规律性和因果性辨析[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8(4).

[7]桑明,彭新武.论自组织进化的非决定性与决定性[J].系统辨证学学报,2002(2).

[8]赵玲.论自然观变革中的因果性和目的性[J].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7).

[9]董春雨.现代自然科学与决定论的终结?[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5(6).

[10]颜泽贤,张立洪.上帝掷不掷骰子?[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2).

[11]张华夏.论可能世界的圈层结构[J].哲学研究,1992(9).

[12]洪晓楠.超越决定论和非决定论的两极对立[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8(5).

[13]吕建国,叶志镇.决定性、非决定性及其关系的探讨[J].科学技术与辩证法,2001(6).

[14]刘华杰.论混沌对决定论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2).

[15]张志林.因果律、自然律和自然科学[J].哲学研究,1996(9).

[16]张志林.因果关系的状态空间模型[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1).

[17]张华夏.关于因果性的本体论和自然哲学[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4).

[18]张华夏.因果性究竟是什么?[J].中山大学学报,1992(1).

[19]桂起权.关于因果性、决定论、偶然性、概率之我见——张志林《因果观念》读后感[J].江苏社会科学,2002(4).

[20]关洪,成素梅,卢遂观.因果性和关联[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5(5).

[21]关洪,成素梅,卢遂观.微观领域中的因果性和关联[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6(5).

[22]雷昂·罗森菲耳德.量子革命[M].戈革,译.北京:商务印书馆,1991.

[23]张俊芳,许修杰.从预成论到辨证决定论[J].东北师大学报(哲社版),1997(3).

[24]廖廷弼.决定论.从因果决定论到一般决定论——邦格对因果决定论的批判与发展[J].学术论坛,1995(2).

[25]庞卓恒.现代西方历史学和科学哲学中的非决定论问题[J].史学理论,1987(1).

[26]陶渝苏.科学决定论的历险[J].贵州大学学报,1995(3).

[27]刘华杰.论混沌对决定论的影响[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4(12).

[28]龙宣萍.决定论与非决定论的争论及其现实意义[J].贵州社会科学,2001(3).

[29]哲学大辞典[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2001.

[30]拉普拉斯.论概论[J].自然辩证法研究,1991(2).

[31]史蒂芬·霍金.时间简史——从大爆炸到黑洞[M].胡小明,吴忠超,译.长沙: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2003.

[32]刘华杰.浑沌语义与哲学[M].长沙:湖南教育出版社,1998.

[33]庞元正.决定论的历史命运——现代科学与辩证决定论的建构[M].北京:中共中央党校出版社,1996.

[34]彭漪涟.概念论——辩证逻辑的概念理论[M].上海:学林出版社,1991.

[35]波普尔.开放的宇宙[M].李本正,译.中国美术学院出版社,1999.

[36]阿克曼.波普尔的非决定论[J].自然科学哲学问题丛刊,1987(3).

[37]尼古拉斯·布宁.中西方哲学英汉对照词典[K].北京:人民出版社,2001.

[38]柳延延.决定论之谜——复杂科学中的偶然性与必然性[J].自然辩证法通讯,1990(2).

[39]舍普.预测科学[M].陈燕萍,译.北京: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9.

【责任编辑 张进峰】

1672-2035(2011)01-0016-04

B023

B

2010-09-17

叶立国(1978-),男,河北唐山人,中国石油大学(华东)人文学院哲学系讲师,南京大学哲学系在读博士。李笑春(1965-),男,四川威远人,内蒙古大学哲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猜你喜欢

因果性决定论决定性
深刻理解和把握“两个确立”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历史进程中的决定性意义
阿尔茨海默症三网动力学因果性分析
新闻业的决定性角色:编辑
布列松与决定性瞬间
论培根对古代哲学中目的因的批判和改造
论培根对古代哲学中目的因的批判和改造
决定论的黄昏:存在论现象学视角下的经济人假设
刑法中意志自由论之提倡
对麦克卢汉“技术决定论”思想的再审视
气象影响文艺:从结构决定论到文化生产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