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55例肝源性溃疡的诊治分析

2011-08-15矫秀红齐国娟邵艳艳田国利董来春

中国实用医药 2011年15期
关键词:肝源性溃疡门脉

矫秀红 齐国娟 邵艳艳 田国利 董来春

肝源性溃疡(HU)是指在肝硬化门静脉高压的基础上发生的消化性溃疡,属于难治性溃疡之一。溃疡症状常不典型,易被肝硬化的症状所掩盖,容易漏诊。笔者对55例HU患者进行了诊治分析,现报告如下。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55例肝源性溃疡(HU)患者,男32例,女23例;年龄35~72岁。所有患者均根据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B超等检查确诊为肝硬化;行胃镜检查证实合并消化性溃疡,其中胃溃疡18例,十二指肠球部溃疡31例,复合性溃疡6例。本组患者的临床症状多不典型,44例表现为无规律上腹部不适、上腹部隐痛或(和)腹胀,占80%;有消化性溃疡典型症状及体征者为11例、仅占20%;伴上消化道出血者32例,以黑便多见。幽门螺旋菌(HP)检测采用尿素酶快速测定法,有46例阳性,阳性率为83.6%。

1.2 治疗方法 均采用奥美拉唑20mg,1次/d口服,普萘洛尔(心得安)10mg,3次/d口服,其中可适当调整普萘洛尔剂量,使心率下降25%为准,但最低心率不低于60次/min。同时针对肝硬化、门脉高压给予保肝,降低门脉压力等综合治疗措施。

1.3 疗效判断标准[1]愈合:自觉症状完全消失,胃镜复查原溃疡病灶消失或呈瘢痕期;有效:自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减轻,胃镜复查原溃疡病灶较治疗前缩小≥50%或达到愈合期;无效:自觉症状无改善或反而加重,胃镜复查原溃疡病灶无改善。

2 结果

经综合治疗,所有患者的上腹痛、反酸、嗳气等溃疡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愈合38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9%。

3 讨论

肝源性溃疡(HU)是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发生上消化道出血的原因之一。HU发生机制除与胃酸、胃蛋白酶及胆汁等有关外,可能还与持续门静脉高压致门静脉瘀血有关。因门脉高压时,胃黏膜下大量动静脉短路形成,静脉压增高,动脉血经短路直接进入静脉系统,使胃黏膜血流量减少。氧及营养物质运送到黏膜的时间延长,二氧化碳及其他代谢产物不能及时排除,影响黏膜的分泌和HCO-3的生成、前列腺素合成及能量代谢障碍,继而发生变性、坏死及脱落形成溃疡。同时门静脉瘀血还大大削弱了黏膜防御因子的作用,增加了对酸、胃蛋白酶、胆汁、酒精等攻击因子的敏感性。其次肝功能减退促胃液分泌物(胃泌素、组织胺、5-羟胺等)灭活减少使胃酸分泌亢进和易形成肠源性内毒素血症,胃肠道激素在血中浓度增高,导致高胃酸分泌成为发病的第2个原因。因此,HU是一种全身性疾病的病理过程,是多种因素相互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2]。奥美拉唑为质子泵抑制剂,选择性地抑制壁细胞分泌小管上的H+-K+-ATP酶,使胃酸分泌的最终步骤受阻,从而阻断胃酸的分泌。普萘洛尔(心得安)可通过阻滞心脏β1受体减慢心率,降低心输出量;同时阻滞血管β2受体使α受体兴奋增高,心脏循环阻力增高使肠血流量减少,导致门静脉压下降,达到改善门脉高压患者胃黏膜瘀血状,选择性减少奇静脉血流量,明显减少曲张静脉血流量。笔者对55例HU患者采用奥美拉唑联合普萘洛尔进行了治疗观察,结果治疗后所有患者的上腹痛、反酸、嗳气等溃疡病症状均有不同程度改善,愈合38例,有效12例,无效5例,总有效率90.9%。同时,笔者发现本组肝硬化患者上腹痛缺乏普通消化性溃疡具有的规律性,其他症状以反酸、嗳气多见。部分患者只有肝硬化症状,而因上消化道出血行胃镜检查时偶然发现。

综上所述,笔者认为,由于许多HU患者的临床症状不典型,对于肝硬化门脉高压患者,临床上均应常规进行胃镜检查,以便及时发现本病。在制酸、清除HP的同时,针对门静脉高压、内毒素血症等进行综合性治疗并积极促进肝功能改善,尽量避免使用损伤胃黏膜的药物,可提高疗效。

[1]田敬步.奥美拉唑和克拉霉素及阿莫西林三联疗法治疗肝源性溃疡疗效观察.实用心脑肺血管病杂志,2008,16(12):25-27.

[2]刘伟,周贤,夏国栋.肝源性溃疡212例分析.现代实用医学,2010,22(4):389-390.

猜你喜欢

肝源性溃疡门脉
1例脑瘫幼儿口腔黏膜严重创伤性溃疡的诊治体会
重症脑出血病人血清HSP70、HSP90水平与应激性溃疡的关系
治疗肝源性糖尿病的注意事项
肝源性溃疡胃黏膜防御屏障的临床研究
门脉高压患者上消化道出血时间的分析及临床护理
选择性贲门周围血管离断术治疗肝硬化门脉高压症的疗效探讨
胃铋镁预防外科术后应激性溃疡的临床效果观察
特利加压素联合经颈内静脉肝内门体分流术治疗门脉高压型上消化道出血48例
溃疡丸内服合溃疡散外敷治疗麻风病营养性溃疡56例
磁共振无对比剂选择性门脉成像的技术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