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表承接,还是表假设?
——“而”的一个不容忽视的语言作用

2011-08-15曾宝祥

中学语文 2011年24期
关键词:子产教参古汉语

曾宝祥

众所周知,“而”在古汉语中作连词时,用法很多。有表修饰的,如“吾尝跂而望矣”,(《劝学》)“施施而行,漫漫而游。”(《始得西山宴游记》)有表转折的,如“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劝学》)“浩浩乎如冯虚御风,而不知其所止。”(《赤壁赋》)有表并列的,如“蟹六跪而二螯”,(《劝学》)“侣鱼虾而友麋鹿”。 (《赤壁赋》)有表递进的,如“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劝学》)“当次,天下之君子皆知而非之,谓之不义。”(《非攻》)有表承接的,如:“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师说》)“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圣心备焉”。《劝学》有表因果的,如“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战败而亡,诚不得已。”(《六国论》)

以上均是“而”的常见用法,笔者从教二十余年,从人教版教到苏教版,发现许多高中语文教参和资料都忽略了“而”的另一个常见用法,即表假设的用法。

如苏教版初中课本中《捕蛇者说》里“而吾蛇尚存,则弛然而卧。”中的“而”即是表假设的。再如不管是人教版还是苏教版高中语文课本的教参在对《劝学》中的“锲而不舍”,“锲而舍之”和《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等句子中“而”字的翻译时,均未作翻译(笔者揣测可能是把它当做表承接的连词用法来翻译的,否则不会不译)。而学生手中的一些古文资料在文言虚词一栏中对 “而”的解释时,既未见到过对上述几句话中“而”的解释,也更未见到过表假设的说法,还有的资料竟然把它译为“却”,这实在不能不令人感到匪夷所思。

其实“而”在古汉语中表假设的例子比比皆是。如:《冯婉贞》一文中有这样一句话:“诸君而有意,瞻予马首可也。 ”“死而有知,其几何离? ”(《祭十二郎文》)“今以秦之强而先割十五都予赵,赵岂敢留璧而得罪于大王乎?”(《廉颇蔺相如列传》)中的前一“而”。一些著名的词典也都标出了“而”表假设的作用。如杨树达先生著的《词诠》(一四):假设连词,用同如。“且先君而有知也,毋宁夫人,而焉用老臣? ”(《左传》襄二十九年) “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又襄三十年)……”王政白先生编纂的《古汉语虚词词典》中在“而”的连词功能中有这样的解释“⑦表假设,相当于‘如果’。《左传·襄公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子产:人名。嗣:继承。)《庄子·徳充符》:‘人而无知,何以谓之人?’”《辞源》“而”条(三)连词7、如果。 《论语·八佾》:“管氏而知礼,孰不知礼?”《左传·襄三十年》:“子产而死,谁其嗣之?”

由此可见,将“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以及“秦以城求璧而赵不许,曲在赵。”,“赵予璧而秦不予赵城,曲在秦。”等句中的“而”解释为“却”或不译均是不正确的,只有解释为“如果”才能顺理成章。希望有关部门在编订教材时应加以纠正。

猜你喜欢

子产教参古汉语
古汉语疑问句末“为”字补证
“正反同辞”理论在古汉语教学中创新研究——以“罢极”训释为例
申徒嘉和子产
上古汉语*kl-、*kr-类声母的舌齿音演变
宽容的力量
春秋那棵繁茂的树
上古汉语“施”字音义考
子产受骗皮皮猪卡通
开发出自己的实用教参
神秘的教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