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用语言绘制的画
——浅析王维诗的特点

2011-08-15冯先飞

中学语文 2011年24期
关键词:溪口风景画白水

冯先飞

诗与画是两种不同的艺术门类。一般说来,诗歌是语言的艺术,主要诉诸人们的听觉;而绘画则属造型艺术,主要靠人们的视觉来感知。但两者之间又有其共同性和想通性,古希腊诗人西蒙尼德斯就曾说过:“画为不语诗,诗是能言画。”罗马诗人贺拉斯也宣称“诗如画”。无独有偶,我国北宋时期的郭熙也在《林泉高致》中写道:“更如前人言:‘诗是无形画,画是有形诗’。”北宋另一位大文豪苏轼更是提出了“诗画一律”的理论。由此可以看出,诗与画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王维,盛唐时期著名诗人,保留下来的诗有四百多首,内容涉及游侠、边塞、山水、田园等方面,尤其以描写自然景物见长,加之他又是丹青高手,所以他的诗作,尤其是山水田园诗,常用画家的思维去构思,用绘画的手法去表现,或以素描见长,或以刻画见工,或以构图取胜,或以色彩渲染,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幅生动活泼、清新秀丽的风景画,难怪苏轼在《东坡志林》中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下面就举几首王维的诗,品赏其“诗中有画”的特色。

新晴野望

新晴原野望,极目无氛垢。

郭门临渡头,村树连溪口。

白水明田外,碧峰出山后。

农月无闲人,倾家事南亩。

这首诗描写初夏的乡村,雨过天晴,诗人眺望原野所见。作者以原野为背景,选取了郭门、渡头、村树、溪口、白水、明田、碧峰、群山等景物为意象,精心构成了一幅完美的风景图。你看,远处,有临靠渡口的城门楼;近处,有村边绿树紧连着溪口的入河口。田野外,银白色的河水闪动着粼粼波光;山脊背后,一重重青翠的山峰突兀而出,峰峦叠现。画面远近相衬,层次分明。这一组风景镜头,随着目之所及,由远而近,又由近及远,有层次,有格局,有色彩,有亮度,俨然一幅意境清幽秀丽的画。然而这样一幅画,如果只是静物写生,可算是一幅天然绝妙的图画,但作为一幅风景画,未免显得有些空旷,缺乏活力。王维作为山水画大师,深深懂得这一点,所以在尾联便给这幅静态画面加上了动态的人物,使整个画面活了起来,给原野增添了无限生机,给读者以美的艺术享受。

诗人还善于巧妙地捕捉能表现生活情趣的种种形象,构成具有独到意境的山水画。再看他的《山居秋暝》:

空山新雨后,天气晚来秋。

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

竹喧归浣女,莲动下渔舟。

随意春芳歇,王孙自可留。

诗人以傍晚秋雨过后的空山为背景,首先就给人清丽的感觉。颔联选取天空的明月,山中的松林,地上的山石和清泉等自然景物,通过诗人的合理搭配,构成了一幅自然山水画:天色已暝,却有皓月当空;群芳已谢,却有青松如盖。山泉清冽,淙淙地泻于山石之上,在从松树缝隙间射来的月光映照下,犹如一条洁白无暇的素练,闪闪发光。这是何等的清幽明净!诗人运用绘画中明暗对比的手法,将月光的明与松林的暗进行对比,又将月光与清泉互相映衬,使画面色彩和谐,动静相衬,层次感强,给人柔和的朦胧美。但这样一幅美的画面,如果没有人的活动,是否过于空旷和呆滞了呢?而如果直接画出人物,则又不是“空山”了。如何使这幅山水画不留遗憾呢?诗人又用绘画中虚实结合的表现手法,用“竹喧”“莲动”暗示着人的活动,不露痕迹地使画面充满生气。读到这里,我们不得不佩服诗人的高超技巧。这幅清新秀丽的风景画里,空山雨后的秋凉,松间明月的清光,石上清泉的声音,浣纱女归来时在竹林里发出的笑声,小渔舟缓缓穿过荷花的动态,和谐完美地融合在一起,给人一种丰富新鲜的感受。

王维的这种“有画”的诗,俯拾即是,像“日隐桑柘外,河明闾井间”(《淇上即事田园》),“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使之塞上》),显示出取景上深具画家构图的匠心;“开畦分白水,间柳发红桃”(《春园即事》),“漠漠水田飞白鹭,阴阴夏木啭黄鹂”(《积雨辋川庄》),表现了画面色彩映衬的优美;“江流天地外,山色有无中”(《汉江临泛》),“空山不见人,但闻人语响。返景入深林,复照青苔上”(《鹿柴》),突显了对比烘托的技巧。诗人就是这样凭着他那丹青高手的技巧,用语言为我们绘制了一幅幅优美奇绝的风景画。

猜你喜欢

溪口风景画白水
雨花·艺术 崔海作品
模仿天才
西浦廿题之聚仙亭
风景画便签夹
白水洋一日游
木质风景画
春天的风景画
制作布贴风景画
关于宣州区溪口镇茶产业发展情况的分析、思考
小学低年级数学阅读指导行动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