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孙策

2011-08-15沈伯俊

镇江高专学报 2011年3期
关键词:陈寿袁术孙策

沈伯俊

(四川省社会科学研究院 文学研究所,四川 成都 610071)

在《三国演义》中,作者以雄健的笔力,精心刻画了曹魏、刘蜀、孙吴三大集团的创业者们的艺术形象。其中,为孙吴开基创业的“小霸王”孙策,便是一个虽然来去匆匆,却充满英武气概的人物,给读者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1 历史人物孙策:江东基业的开创者

历史上的孙坚(155—192年),虽为扬州辖下的吴郡富春(今浙江富阳)人,但出仕后,历任盐渎丞、盱眙丞、下邳丞,三县均属徐州;中平元年(184年),随中郎将朱儁镇压黄巾军,拜别部司马;中平二年(185年),任司空、行车骑将军张温参军,往凉州讨伐边章等,退兵后,拜议郎;中平四年(187年),任长沙太守,封乌程侯,成为一方诸侯,而长沙郡属荆州;初平元年(190年),关东州郡联合讨伐董卓,孙坚以长沙太守身份参与,被袁术表为行破虏将军,领豫州刺史,屯兵鲁阳(今河南鲁山);初平三年(192年),由鲁阳南下进攻荆州牧刘表,包围襄阳(今属湖北),被刘表大将黄祖部下军士射死于襄阳城外的岘山。这就是说,孙坚虽系江东人,但一直在扬州以外的地区做官,并未经营江东地区。真正夺取江东地区,为孙吴集团打下根基的,乃是其长子孙策。

历史上的孙策(175—200年),是一个少年早熟的英雄。初平元年(190年),当孙坚参与讨伐董卓时,年仅16岁(虚岁,下同)的孙策带着母亲和几个弟弟,徙居舒县(今安徽庐江),“与(周)瑜同年,独相友善,瑜推道南大宅以舍策,升堂拜母,有无通共。”[1]孙坚战死后,还葬曲阿(今江苏丹阳),孙策又带着母亲、弟弟,先后徙居江都(今江苏扬州)、曲阿。兴平元年(194年),孙策暂时依附袁术,袁术非常赏识他,将孙坚部曲千余人还给他,任命他为怀义校尉。

兴平二年(195年),21岁的孙策摆脱袁术羁绊,以折冲校尉,行殄寇将军名义,独自率兵渡江南下,短短三四年间就夺得丹阳、会稽、吴郡、豫章、庐陵等郡,占据江东大片地盘,为孙吴立国奠定了基础。他不仅是当时几大政治军事集团中势力发展最快的一个,而且是魏、蜀、吴三国创业者中最年轻的一个。当曹操于初平三年(192年)领兖州牧,奠定一生基业的时候,年已38岁;当刘备在赤壁之战后夺得荆州江南四郡,有了一块较为像样的地盘之时,年已48岁;而孙策据有江东之时,年仅24岁!

综观孙策创业的过程,可以看到这样几个突出的性格特点:

第一,志向高远,勇于开拓。当他暂时依附袁术时,年仅20岁。尽管袁术是他父亲的老相识,又很器重他,他却不愿长期供其驱使,曾对张纮表露心迹说:“方今汉祚中微,天下扰攘,英雄俊杰各拥众营私,未有能扶危济乱者也。先君与袁氏共破董卓,功业未遂,卒为黄祖所害。策虽暗稚,窃有微志,欲从袁扬州求先君馀兵,就舅氏于丹阳(按:孙策母舅吴景,时任丹阳太守),收合流散,东据吴会,报雠雪耻,为朝廷外藩。”[2]102如此雄心,在同龄人中极为罕见。仅仅1年后,他就毅然摆脱袁术,迈出了“东据吴会”(吴郡、会稽郡)的第一步。此时,他“兵才千余,骑数十匹,宾客愿从者数百人。”[2]102但他面对千难万险,奋勇开拓,很快便据有五郡之地,占了扬州大部。建安二年(197年),袁术称帝于寿春(今安徽寿县),他致书谴责,与之断绝关系。不久,曹操表他为讨逆将军,封吴侯。至此,孙策成为当时政坛上一股谁也不敢轻视的强大力量。

第二,勇猛善战,军纪严明。对此,《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以一句话概括:“策……渡江转斗,所向皆破,莫敢当其锋,而军令整肃,百姓怀之。”

第三,善于用人,深得人心。孙策在开拓江东基业的过程中,十分注意尊贤重才。除了曾经追随其父的一批忠勇老将,如程普、黄盖、韩当等人外,他还很快聚集起一批一流人才,如张昭、张纮、周瑜等。

张昭(156-236年),字子布,彭城(今江苏徐州)人,早为徐州名士,因天下大乱而避难江东。孙策“命昭为长史、抚军中郎将,升堂拜母,如比肩之旧,文武之事,一以委昭。”[3]1219使之位居群僚之首。张昭的眼力、胆识、威望都高出众人,孙策对他特别尊重,“待以师友之礼”[3]1220。由于张昭辈分高,名气大,“每得北方士大夫书疏,专归美於昭,昭欲嘿而不宣则惧有私,宣之则恐非宜,进退不安。策闻之,欢笑曰:‘昔管仲相齐,一则仲父,二则仲父,而桓公为霸者宗。今子布贤,我能用之,其功名独不在我乎!’”如此倾心信任,使张昭更加忠心辅佐。建安五年(200年),年仅26岁的孙策遇刺身危,临终把19岁的孙权连同孙氏基业一并托付给张昭,慨然叮嘱道:“若仲谋不任事者,君便自取之。”[3]1221张昭不负孙策信赖,当机立断,马上立孙权为主;同时一面上奏东汉朝廷,一面命令各地将校各奉职守,还亲自扶孙权上马巡军,从而迅速稳定了局势。可以说,张昭几十年不懈的、忠心耿耿的辅佐,对于东吴政权的建立和巩固起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张纮(153-212年),字子纲,广陵(今江苏扬州)人,亦为徐州名士,汉末避难江东,与张昭并称“二张”。孙策以他为正议校尉,位次张昭。“纮与张昭并与参谋,常令一人居守,一人从征讨。”[4]1243建安四年(199年),张纮奉表至许都,被曹操留为侍御史。次年,孙策死,曹操欲乘机攻东吴,张纮认为此举不义,主张善待孙权。曹操从其言,表孙权为讨虏将军,领会稽太守,并命他为会稽东部都尉。他回到江东,与张昭同理政事,为孙权所信任。孙权“于群臣多呼其字,惟呼张昭曰张公,纮曰东部,所以重二人也。”[4]1244后迁长史。曾建议孙权迁都秣陵(今江苏南京),孙权从之。

周瑜(175-210年),字公瑾,庐江舒县(今安徽庐江)人。少与孙策为友,亲如手足。孙策经略江东时,他领兵归之,授建威中郎将,后为中护军,领江夏太守,辅助孙策创立孙氏政权,极受倚重。孙策死后,周瑜与张昭同辅孙权,孙权以兄待之。与张昭相比,他最突出的优点是胆识过人,关键时刻善于决断,勇于任事。建安七年(202年),曹操乘着大败袁绍的威势,要孙权送儿子去作人质。孙权与群臣商议,张昭等犹豫不决,周瑜却坚决反对。孙权欣然采纳其议,避免了受制于人的不利局面。建安十三年(208年),曹操率军南征,威逼江东,他与鲁肃坚决主战。孙权以他为统帅,联合刘备军,大破曹兵于赤壁,巩固了孙氏政权,为三分鼎立奠定了基础。如果没有周瑜,孙氏政权很可能就此覆灭。因此,孙权对周瑜极为敬重,缅怀不已,称帝时还说:“孤非周公瑾,不帝矣。”[1]1265对这些一流人才,孙策完全信任,用之不疑,也赢得了他们的全力辅佐。一个二十出头的政治领袖能有如此胸襟气度,在历史上是十分罕见的。《三国志·吴书·孙讨逆传》这样评价道:

策为人,美姿颜,好笑语,性阔达听受,善于用人。是以士民见者,莫不尽心,乐为致死。

陈寿在传末评中充分肯定了孙策的历史功绩:

策英气杰济,猛锐冠世,览奇取异,志陵中夏。……割据江东,策之基兆也。

可以说,如果天假以年,孙策完全有可能成为一代开国明君。

2 《三国演义》中的孙策:富有传奇色彩的“小霸王”

罗贯中在史籍的基础上,艺术地再现了孙策创业的过程,塑造了一个虎虎有生气的少年英雄形象。

《三国演义》第7回,写孙坚出兵进攻荆州牧刘表,长子孙策随行,时年18(虚岁)。当孙坚军与黄祖军对阵时,韩当迎战黄祖部将张虎,陈生见张虎力怯,出马欲助,被孙策一箭射死。这是孙策的首次亮相,虽然只是牛刀小试,却已可见英气逼人。

《三国演义》第15回中,因父亲孙坚战死而暂时依附袁术的孙策不甘久居人下,便以救援母舅、保护亲属为名,以孙坚当年得到的传国玉玺为抵押,向袁术借到三千士卒、五百马匹,进兵江东,迈出了独立创业的第一步。

要夺取江东,主要对手便是扬州刺史刘繇(江东诸郡属扬州管辖)。所以,作者用这一回的大部分篇幅,分五个层次描写了孙策打败刘繇的过程。

第一层,写孙策打败刘繇部将张英,占领军事要津牛渚,缴获大批粮食、军器,壮大了自己的军力。

第二层,写孙策进兵神亭,登岭祭拜光武,察看敌情,酣斗刘繇勇将太史慈;复与刘繇军会战,大获全胜。

第三层,写孙策回兵牛渚,再败刘繇。

第四层,写孙策攻取秣陵。

第五层,写孙策生擒太史慈,以义降之,并招降刘繇余部。

就这样,在很短的时间里,孙策消灭了刘繇集团,占领了丹阳郡,在江东站住了脚跟。接着,孙策乘胜挺进,打败自称“东吴德王”的严白虎,夺得吴郡;又击破会稽太守王朗,占领会稽郡。随着他的旌麾节节南指,江东大部分地区都迅速地归于他的管辖之下。这位二十出头的青年将军,以令人惊异的速度崛起,为孙氏政权奠定了基础。

综观孙策创业的过程,如同欣赏一支狂飙突进式的交响乐,令人倾倒于他那一往无前的英雄气概。他武艺高强,胆略过人:大战太史慈,挟死于糜,喝死樊能,飞剑刺死严舆,显示出罕见的神威。他心雄万夫,壮志凌云:刘繇欲夺回牛渚,他厉声喝问:“吾今到此,你如何不降?”严白虎企图与他“平分江东”,他大怒道:“鼠辈安敢与吾相等!”表现出压倒一切对手的气势。他又是一个天才的统帅,极善用兵,战无不胜,攻无不克,纵横驰骋,所向披靡。他是那个干戈扰攘的时代中一只勇猛的雄狮,不愧为威震江东的“小霸王”!

说到“小霸王”,人们自然会联想到当年自称“西楚霸王”的项羽。项羽“力拔山兮气盖世”,勇猛无敌,为推翻暴虐的秦王朝作出了重大贡献,孙策那睥睨天下的气概似乎与之相近。然而,孙策绝不是楚霸王的复制品,与项羽相比,他具有自己的突出优点:

其一,有勇有谋。项羽虽有力敌万人之勇,但勇而无谋,只会强拼硬打,终于败在刘邦的手下。而孙策并不徒逞匹夫之勇,每每能够施谋用计。战神亭,用袭敌腹心之计,大败刘繇;攻秣陵,用诈死之计,击灭薛礼;取会稽,用避实击虚之计,打败王朗,都是成功的例子。正是凭借勇猛与智谋的结合,他才能以数千之众,迅速击败强敌,壮大自己。

其二,善于用人。项羽心胸狭隘,不辨贤愚,授任无方,有一范增而不能用,以致韩信、陈平等人才纷纷背楚投汉,英布、彭越等大将也成了他的对头,这是他败亡的重要原因。孙策则胸襟开阔,求贤若渴,善于用人。创业之初,他就恭请张昭、张紘辅佐,待以师傅之礼;太史慈曾与他殊死搏斗,被俘后却被他“自释其缚,将自己锦袍衣之”,并坦然让太史慈去招降刘繇余众,从而赢得了这员勇将的心;夺取会稽后,又“令张昭与董袭同往聘请虞翻”。正是因为他爱惜人才,蒋钦、周泰、陈武、凌操、董袭等英雄豪杰才会主动前去投奔。从此,孙氏集团人才济济,文有良臣,武有猛将,为鼎足三分作了必要的准备。

其三,善于争取人心。项羽不明天下大势,滥施杀戮,大失人心,终至众叛亲离,落得个自刎乌江的结局。孙策深知“得人心者得天下”的道理,十分注意严明军纪,安民恤众。书中这样写道:

及策军到,并不许一人掳惊,鸡犬不惊,人民皆悦,赍牛酒到寨劳军。策以金帛答之,欢声遍野。

其刘繇旧军,愿从军者听从,不愿为军者给赏归农。江南之民,无不仰颂。

这里固然有夸张的成分,但大致反映了历史事实。在那兵荒马乱的年代,老百姓受尽残害,渴望安宁。孙策能够注意恤民,自然是得人心的。这是他卓荦不群之处,也是他得以割据江东的根本原因。

罗贯中熟悉人物塑造的辩证法,他在突出孙策的飒爽英姿的同时,也写到了孙策明显的缺点,这就是年轻气盛,容易冲动,勇猛有余,谨重不足。如果经过多年的磨炼,他可以逐步成熟起来,成为一个老练的、有更大作为的政治家。可惜天年不永,他还没来得及克服这些缺点,就已尝到了它那可怕的苦果:在丹徒汝山的一次围猎中,他甩开随从,独自追赶一只大鹿,意外地遭到被他所杀的原吴郡太守许贡的三个家客袭击,身受重伤;又因性急导致伤口迸裂,伤重而死,年仅26岁(第29回)!

《三国演义》写孙策临终情景,也颇为精彩动人。这位雄狮般的青年将军,在创业的巅峰时期突然死于非命,令人十分痛惜;但他却无暇自哀自怜,而是以极其清醒的头脑,对身后之事作了周到的部署。他先是对张昭等心腹僚佐嘱托道:“天下方乱,以吴越之众,三江之固,大可有为。子布等幸善相吾弟。”这是对天下大势的极具前瞻性的判断。然后取印绶与孙权,叮咛道:“若举江东之众,决机于两阵之间,与天下争衡,卿不如我;举贤任能,使各尽力以保江东,我不如卿。卿宜念父兄创业之艰难,善自图之!”这是对继任者的最佳选择,对自己与孙权各自优势的准确评判。继而对母亲说:“儿天年已尽,不能奉慈母。今将印绶付弟,望母朝夕训之。父兄旧人,慎勿轻怠。”其母哭曰:“恐汝弟年幼,不能任大事,当复如何?”孙策答道:“弟才胜儿十倍,足当大任。倘内事不决,可问张昭;外事不决,可问周瑜。”这是对孙权两大辅佐者的充分信赖和精当评价。短短二三百字,分三层叙写,真是目光如炬,字字珠玑。如果与曹操、刘备的临终遗言加以比较,这位少年英雄的气度、胸襟、眼光,都毫不逊色,令人惊叹!

由于孙策的人生之旅过于短促,其性格确实不如曹操、刘备那样深刻和丰富;但在罗贯中的笔下,这个形象仍然独具风采,令人向往。

[1]陈寿.周瑜传[M]//陈寿.三国志·吴书: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1259-1265.

[2]陈寿.孙讨逆传[M]//陈寿.三国志·吴书: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1102.

[3]陈寿.张昭传[M]//陈寿.三国志·吴书: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1219-1221.

[4]陈寿.张纮传[M]//陈寿.三国志·吴书:第5册.北京:中华书局,1982:1243-1244.

猜你喜欢

陈寿袁术孙策
赛雷三国
孙策和吕范
陈寿不惧强权
袁术:想当大佬被打脸
孙策为什么传位给孙权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陈寿:有才也要讲究说话方式
《三国志》的书名